导读:本文包含了心身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心身,关系,心理学,主义,认知,认知科学,哲学。
心身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方圆[1](2019)在《生物学双维主义——对心身关系问题的一种可能立场》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身关系问题(The Mind-Body Problem)是当代心灵哲学的最核心论题,它指涉着心灵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本文将以当代认知神经科学为基础,对现今关于这一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若干理论,如查莫斯的"自然主义二元论",塞尔的"生物学自然主义",丹尼特的"功能主义"等进行重审,并指出这些理论的缺陷主要是由于叁个原因所致:第一、对"存在"内涵的混淆;第二、对传统哲学中"实体"与"属性"的盲目沿用;第叁、对研究者是人本身的忽视。本文由此提出一种名为"生物学双维主义"的可能立场,以说明从"人"这一生物物理系统出发,对"心身关系"问题所应当采取的合理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2019年09期)
王志成,徐晓燕[2](2015)在《心理学与宗教:佛学与过程思想的心身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学与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sychology and Religion)于2014年5月29~30日在浙江普陀山顺利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主办,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协办,普陀山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承办,旨在通过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印证和交流,探索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学术思想与精神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式,推动东方精神文明在中国的复兴、发展、(本文来源于《国际学术动态》期刊2015年03期)
温媛媛[3](2015)在《主观和客观:内格尔的心身关系理论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不断的追问及深入的思考。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必定会彰显与之相应的哲学。人类的诞生本身就预示着其作为有意识的主体而存在,同时也就相应的建立起了一系列的客体与对象,构建起了主客间的对立。可以说,主观和客观这对范畴绵延人类生活的始终。而且,与之相应,各个时代的人们也在有意无意的进行着对主客观间关系的思考。同时,主客观这对范畴也渐渐由隐性的问题浮出水面,成为许多哲学家思考的对象。然而,这对看似再简单不过的范畴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被征服,可以说直到今天,针对这对范畴的争论还在继续。本文试图围绕这一难题,挖掘内格尔思想之精髓,旨在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自己的努力,并援引其思想为心灵哲学的发展提供一条新路。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阐述:第一部分:主要针对主客观思想研究的思想史起源做了详细的梳理。这部分主要从中西马叁个维度,分别介绍了各自领域中较有代表性的思想,并指出各自领域的研究特色、实质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我们探讨内格尔的思想做必要的铺垫,并助于我们在对比中更加透彻的把握内格尔思想的闪光点。第二部分:过渡到本文的重点,即内格尔眼中的主客观思想。此部分主要从内格尔主客观思想的缘起,主客观思想各自的核心内容、本质、特点,主客观二者间独特的关系,及二者与科学、心灵哲学的独特关系。指出内格尔主客观思想的闪光之处在于他对主客观思想做了深入详细的分析,尤其是发现了主观的观点、状态所特有的本体论地位。在此基础上指明了主客观思想在心灵哲学中的体现,并力图寻找解决心身问题的有效途径。第叁部分:对内格尔主客观思想的批评与反批评。主要从学界对“蝙蝠论证”的论据本身及其目的所持的各种态度,内格尔针对这些观点所做的回应,物理主义与内格尔主客观思想间的争辩,以及针对内格尔主客观思想所持的其他观点等几个角度展开论证,旨在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内格尔主客观思想的精髓。第四部分:侧重于对内格尔主客观思想本身的评价与思考,说明其思想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及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笔者试图针对主客观思想及心灵哲学提出自己的想法,旨在为相关哲学问题的解决增砖添瓦。(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朱菁[4](2015)在《从功能主义看心—身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普特南发表于1960年代的一组论文不仅推动认知计算主义成为一时之显学,也催生了关于心—身问题的功能主义。在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建筑学和早期的心理学中,“功能主义”一词具有不尽相同的含义。作为当代心灵哲学的一种学说,功能主义并不只是简单地主张大脑的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5-04-27)
郭盈盈,倪红梅,徐铭悦,何裕民[5](2014)在《基于1409例大学生健康状态调查的心身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大学生的健康状态,分析其心身关系。方法:采取整群抽样,对全国六省市的1 409例大学生进行健康调查,并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其心身关系。结果:被调查的大学生健康状态中:1社会影响因素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心理状态,具体表现在抑郁、焦虑、注意力方面均有较高的影响值;社会因素又可通过心理间接影响躯体状态;2心理因素可直接导致躯体状态的异常,且较社会因素明显;3躯体状态对于心理状态的影响系数较小。结论:在大学生健康状态调查中,心身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但影响程度不同;本研究为"心身共轭"现象提供了客观的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4年12期)
徐晓燕[6](2014)在《后现代视野下对身心关系的跨学科考察——“心理学与宗教:佛学与过程哲学的心身关系研究”国际研讨会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会议背景人的幸福问题,孤独问题和身心健康问题是现代社会急需面对的重大问题,而这一切都与现代人对心身关系的理解密不可分。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兴起,随着人类文明由现代工业文明向后现代生态文明的转型,以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为指导、以碎化思维为特征、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取向的现代心理学及其心理治疗范式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和困顿。越来越多的中外有识之士意识到解决身心关系问题需要一种新的思维,这就需要展开心理学与哲学和宗教(本文来源于《唐都学刊》期刊2014年06期)
赵艳青,滕晶[7](2014)在《从“叁神学说”探讨中医心理学的结构和心身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神包含元神、欲神、识神3个方面,叁神学说不仅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学说,也是中医心理学的结构,然而叁神学说与心身关系层次又是紧密相关的,这对于临床心理性疾病的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14年13期)
范伟伟[8](2014)在《具身认知:身体主题在心身关系研究中的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典认知研究的步履维艰,认知研究逐渐显示出具身化的特点。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代表,它强调身体在认知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身体对认知有限制、分配和调节作用,并具有与经典认知不同的运动观。近年来研究者们以实验手段力求为具身认知的存在提供证据,着力考察认知与身体感知运动状态的相互影响。具身认知理论在认知构建、生态效度等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但目前具身认知还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探新》期刊2014年05期)
薛刚[9](2014)在《必然与自由的张力——论斯宾诺莎“心身关系”学说的内涵、目的与当代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斯宾诺莎心身关系学说表现了两种"必然性",一是自然规律的必然性,二是人必然地可以从奴役状态通达自由,正是后者表现出斯氏哲学中继承文艺复兴和开创启蒙运动之先驱、高扬人的主体地位、突出人的能动性的具体表现。(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4年Z1期)
柳海涛[10](2013)在《基础主义、无限可分性与心身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身关系是心灵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它可以笼统地看作是解释心理与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认为心理状态的基础是大脑特定区域的神经活动。如C纤维刺激能使人感受到疼痛,C纤维刺激是物理事件,疼痛是心理事件。因此,心身关系也被称作心物问题。但具体来说,心身关系有叁个方面:第一,心理下向因果性。心理活动诸如意愿、信念等是如何引起身体行动的。第二,心理上向因果性。大脑特定区域的神经活动如何引起相应的心理状态。第叁个方面涉及到实在的最终层次,当前流行的各种心身关系理论都与这个问题相关。如笛卡尔最初提出的实体二元论,认为世界(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3年10期)
心身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心理学与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sychology and Religion)于2014年5月29~30日在浙江普陀山顺利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主办,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协办,普陀山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承办,旨在通过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印证和交流,探索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学术思想与精神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式,推动东方精神文明在中国的复兴、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身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方圆.生物学双维主义——对心身关系问题的一种可能立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
[2].王志成,徐晓燕.心理学与宗教:佛学与过程思想的心身关系研究[J].国际学术动态.2015
[3].温媛媛.主观和客观:内格尔的心身关系理论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4].朱菁.从功能主义看心—身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5].郭盈盈,倪红梅,徐铭悦,何裕民.基于1409例大学生健康状态调查的心身关系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
[6].徐晓燕.后现代视野下对身心关系的跨学科考察——“心理学与宗教:佛学与过程哲学的心身关系研究”国际研讨会概述[J].唐都学刊.2014
[7].赵艳青,滕晶.从“叁神学说”探讨中医心理学的结构和心身关系[J].中医药导报.2014
[8].范伟伟.具身认知:身体主题在心身关系研究中的回归[J].心理学探新.2014
[9].薛刚.必然与自由的张力——论斯宾诺莎“心身关系”学说的内涵、目的与当代现实意义[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
[10].柳海涛.基础主义、无限可分性与心身关系[J].哲学动态.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