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集一堂,共商发展大计 “电信运营与制造业及软件业发展政策研讨会”成功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杨海峰[1](2010)在《十年,我们与产业共成长》文中研究指明2000年1月8日,《通信世界》第一期正式出版,从此揭开了《通信世界》见证中国通信业发展最辉煌的10年。作为一家伴随通信业改革与发展成长起来的综合性媒体,我们始终坚持立足通信行业,为通信业服务的出版宗旨,真实记录通信行业的发展历程,积极宣传通信业改革的进程,密切关注国内外通信业运营、管理及技术发展的走
黎平海[2](2008)在《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全方位地对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与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总结出区域金融中心具有集群效应、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网络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创新效应、自我强化效应、扩散效应、金融知识外溢等效应,而区域金融中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储蓄汇集、信息披露、便利交换、风险管理等方面。通过对历史经验的追溯与梳理,论证了建立区域金融中心有利于提升所在地地位、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从体制、市场、环境等方面探索了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必备的先决条件。在国际实践广泛应用的官方主导和自然演进的模式当中,总结出几种建设中国特色区域金融中心的途径和类型,在对我国相关中心城市竞争力进行实证的基础上,将之分别纳入不同模式来探讨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最佳途径。在定位我国金融中心的具体层次与阶段方面,明确提出我国金融中心应该形成形成以下格局:香港打造成为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在条件成熟后建设成全球区域性金融中心;北京可向国家级金融中心迈进;穗深两市短期内应该建成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并且积极创造条件向更高层次挺进,为若干年后晋级全球性区域金融中心作好准备;其余各市譬如南京、武汉、大连、沈阳、西安、重庆和成都,则可渐次建设成为既相互补充又各自独立的省市级的国内区域金融中心。最后,本文结合广东省金融强省建设的具体实践,针对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设计了一套比较详尽的对策方案,以利于“十一五”期间做足准备,将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世界经济与中国”研究组[3](2007)在《聚焦与评述:2006年世界经济大事回眸》文中研究表明"聚焦与评述:世界经济大事回眸"专辑已成为我刊的特色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关注。在此,特别对那些给予我们有益的评论并提出宝贵建议的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专辑的特点是紧跟时代主旋律,紧扣时代脉搏,紧密贴近世界经济发展的脚步,详略得宜地评述了我们身边发生的重大事件。例如,亮点突显:中国努力"构建和谐世界";无"网"不胜:全球互联网迅猛发展;多哈回合"冬眠":全球贸易谈判再度触礁;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出台:中国食品出口直面挑战,等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中国经济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深,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也日益加深,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毋庸置疑,世界大事每一件都对中国影响深远,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脉搏息息相关。我们将这些内容在"连线中国"中给予了充分的反映。在"背景资料"中,我们力求准确翔实地为读者提供一份学习研究的基础资料,以便读者准确地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每一件大事的前因后果、中国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以及中国改革开放深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杨添富[4](2005)在《云南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文中认为论文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二是关于云南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 首先,本文运用区域经济学的有关前沿理论,构建了国际间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的理论框架。文章认为,对区域经济合作产生的基础、合作的动力机制、发展形式以及合作内容的研究构成了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的主要任务,由此形成了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框架。以此为理论指导,文章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进行了分析。作者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分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贸易和投资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次区域总体基础设施条件滞后,文章认为亚洲开发银行主导次区域经济合作就有其必要性。作为松散的国家间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既有战略性的也有现实中的。 面对次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中国云南省参与和推动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路。文章提出,战略利益观是中国云南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观,同时也是次区域各国参与和推动次区域经济合作顺利进行的基石。通过对云南的区位为什么能成为优势的分析,指出云南最大的优势就是“双向桥头堡”的国际大通道优势。立足此优势,云南的区位比较优势向区位竞争优势转化成为现实选择。一是区位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二是低成本的初级竞争优势向高效率的区位竞争优势的转化。文章认为,交易效率是影响区位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关键,并指出云南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国内区际贸易和实企业“走出去”战略二条途径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文章指出,持续的创新是高效率竞争优势实现的关键,需要通过产业集聚的外部性获得持续创新的各项因素。一方面要构建产业集聚的空间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具有导向性的产业投资政策,吸引国外利省外的外部投资以及非公经济成份的投资来获得产业集聚的外部效益。最后,文章指出政府在云南实现竞争优势的“两个转化”中应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和为区域创新发挥航标灯的作用。
黄志良[5](2002)在《广州邮政 ——从传统邮政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邮政面临着大量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为了摆脱行业困境,为邮政行业全面扭亏为盈做出更大的贡献,发展新型物流业务的市场空间,推进传统邮政的升级改造,已成为广州邮政面向市场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1年底,广州邮政确立了“以信息化改造传统邮政,用现代化构筑物流企业”的战略目标,加快邮政物流公众服务网络建设,推动传统邮政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并具体提出了整合物流配送资源,建设邮政公众服务网络,强化物流市场开拓,推进经营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发展策略,在发展新型物流业务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设成为广州地区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成为广州物流配送行业的生力军。 广州邮政针对物流业务的发展,提出“统筹规划、理顺关系、三流(信息流、资金流、实物流)整合、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以期按照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整体效益最优化的原则统筹规划企业内外的物流资源,对全局物流的营销体制、管理架构、作业流程与运作模式进行优化重组。新型物流网的建设结合传统的物流网,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的广州邮政物流公众服务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达到投资最省、利润最大、效果最好、能力最强。 案例分析运用战略管理、应用统计学的一些理论,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使用SPSS软件做了较多的定量分析,对广州邮政的战略目标和发展策略作出了具体的评估、建议和预测。由于问题的普遍性,案例分析对其它邮政部门和物流企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张乃根[6](2001)在《当代国际经济关系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次一、国际经济关系与国际关系二、国际经济关系与国际商业交易三、国际经济关系的横向性与纵向性四、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五、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主权问题六、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世界贸易组织法
乔楠[7](2001)在《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求然,乔楠[8](2000)在《走过去,前面是个天》文中研究说明1999年对中国电信业来说是坎坷的一年。政企分家,电信重组,伴随着11月15日下午中美关于WTO双边协议的签署,伴随着一浪高过一浪的“狼来了”的呼喊,每一个电信人都在思考:应该如何看待“入世”?面对WTO,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企业该如何应对?如何才能...
二、聚集一堂,共商发展大计 “电信运营与制造业及软件业发展政策研讨会”成功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集一堂,共商发展大计 “电信运营与制造业及软件业发展政策研讨会”成功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
导论 1.1 |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
重点解决的问题 1.3 |
新颖之处 1.4 |
研究方案设计 1.5 |
研究方法与思路 2. |
文献综述 2.1 |
国外部分 2.2 |
国内部分 2.3 |
小结 3. |
核心概念界定与金融中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3.1 |
区域金融中心的内涵、功能及分类 3.2 |
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演变脉络 3.3 |
区域金融中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4. |
形成区域金融中心的主要原因与条件 4.1 |
主要原因 4.2 |
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与构成要素 5 |
各国(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及其运作 5.1 |
纽约金融中心 5.2 |
伦敦金融中心 5.3 |
东京金融中心 5.4 |
香港金融中心 5.5 |
国际金融中心产生与发展的主要模式 5.6 |
启示与借鉴 6. |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竞争力分析 6.1 |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定位 6.2 |
国内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估指标 6.3 |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建设模式 7. |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性与广东金融强省建设 7.1 |
珠三角及东西两翼地区的梯度分布和产业结构分析 7.2 |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当中的政府与市场作用 7.3 |
金融聚合效应对珠三角区域经济梯度性的影响 7.4 |
珠三角金融聚集梯度性与区域经济增长 7.5 |
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金融问题及对策 7.6 |
广东金融强省建设 8. |
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发展 8.1 |
建设广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具备的基础条件 8.2 |
存在的主要问题 8.3 |
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8.4 |
发展定位、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8.5 |
强化广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功能的综合性对策措施 9. |
总结与展望 9.1 |
总结 9.2 |
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
(4)云南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
1.2.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2 论文研究的主要目标 |
1.3 论文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
2.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综述 |
2.1 区域和区域经济合作 |
2.1.1 区域的含义 |
2.1.2 区域经济合作 |
2.2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
2.2.1 区域分工理论 |
2.2.2 区域合作的国际关系视角—合作动力的解释 |
2.2.3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2.2.4 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概述 |
2.3 小结 |
3.大湄公河次区域概况 |
3.1 大湄公河次区域自然、社会简况 |
3.2 次区域五国概况 |
3.2.1 柬埔寨 |
3.2.2 老挝 |
3.2.3 缅甸 |
3.2.4 泰国 |
3.2.5 越南 |
3.3 中国云南省概况 |
3.4 小结 |
4.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
4.1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历程和合作机制 |
4.1.1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 |
4.1.2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合作机制 |
4.2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 |
4.2.1 湄公河次区域五国合作意识的形成与巩固 |
4.2.2 湄公河次区域五国经济合作的现实动力基础 |
4.2.3 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力基础 |
4.3 贸易和投资在次区域经济合作中重要地位 |
4.3.1 贸易在次区域各国经济发展中作用的一般分析 |
4.3.2 为什么投资对次区域国家重要? |
4.4 亚洲开发银行主导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
4.4.1 亚洲开发银行发挥主导作用的必要性 |
4.4.2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重点 |
4.4.3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是松散的国家间合作 |
4.4.4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问题 |
4.5 小结 |
5 中国(云南)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领域和内容 |
5.1 交通领域 |
5.2 水资源开发 |
5.3 通讯 |
5.4 旅游 |
5.5 环境 |
5.6 科技 |
5.7 贸易与投资 |
5.8 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 |
5.9 禁毒 |
5.10 小结 |
6.云南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
6.1 战略利益观——云南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观 |
6.2 基于后发优势基础上的云南的空间区位优势分析 |
6.2.1 关于“后发优势” |
6.2.2 基于后发优势基础上的云南的空间区位优势 |
6.3 区位比较优势转化为区位竞争优势—云南的现实选择 |
6.3.1 区位优势和区位竞争优势 |
6.3.2 为什么云南要向高效率区位竞争优势转化 |
6.4 区位竞争优势实现途径分析 |
6.4.1 区位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 |
6.4.2 初级区位竞争优势向高级区位竞争优势的转化 |
6.4.3 政府在云南区位竞争优势实现中的重要作用 |
6.5 小结 |
7.结语 |
7.1 基本结论 |
7.2 主要创新 |
7.3 不足之处 |
附录 |
Ⅰ 沙巴问题 |
Ⅱ 柬埔寨问题 |
Ⅲ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部长会议的简要情况 |
Ⅳ GMS:行动计划(2004年12月13日) |
Ⅴ 大湄公河次区域首次领导人峰会联合公报 |
Ⅵ 亚行次区域项目合作清单 |
Ⅶ 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
参考文献 |
表和图索引 |
后记 |
(5)广州邮政 ——从传统邮政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案例 |
引子 |
事情的由来:几经波折的物流业务管理模式 |
历史的回顾:广州邮政发展概况 |
扭亏的压力:行业困境 |
面对的情况:加入世贸以后邮政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应对的办法:从传统邮政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
广州邮政发展物流的尝试 |
案例分析 |
1 、 邮政行业及竞争态势分析 |
1.1 邮政行业的经济特性 |
1.2 竞争态势分析 |
1.3 广州邮政变革的驱动因素 |
1.4 竞争成功的关键因素 |
2 、 邮政业务市场调查及业务数据分析 |
2.1 广州邮政主要业务的发展趋向性分析 |
2.1.1 样本结构情况 |
2.1.2 影响传统邮政业务的主要因素分析 |
2.1.3 邮件量与人均GDP的相关性分析 |
2.1.4 邮件量与广州市用邮人口结构的关系分析 |
2.2 广州邮政社区商品销售市场调查分析 |
2.3 广州邮政主要业务营收数据分析 |
2.4 电子商务发展与邮政物流配送业务关系的分析 |
3 、 广州邮政的物流资源评估和竞争能力分析 |
3.1 物流企业的特征 |
3.2 物流企业的类型划分 |
3.3 物流行业状态分析 |
3.3.1 配送中心模式 |
3.3.2 “第三方物流”的模式 |
3.3.3 竞争对手分析 |
3.4 广州邮政参与物流配送竞争的SWOT分析 |
3.4.1 广州邮政的自身优势 |
3.4.2 广州邮政的劣势 |
3.4.3 广州邮政的机会 |
3.4.4 广州邮政的威胁 |
3.5 广州邮政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已经具备的条件 |
3.5.1 大批熟悉业务的员工 |
3.5.2 有一定的信息处理技术水平 |
3.5.3 相对完善的配送网络 |
3.5.4 良好的政策环境 |
3.5.5 多年业务经营的坚实基础 |
4 、 从传统邮政向物流企业转型的发展策略建议 |
4.1 调整业务结构 |
4.2 避免多元化的陷阱 |
4.3 邮政物流进入市场的“切入点” |
4.4 占据社区商品销售阵地的意义 |
4.5 发挥优势,切入电子商务的配送和运营 |
4.6 积极推进邮政连锁经营 |
4.7 营销时机的选择 |
4.8 资源最优配置 |
4.9 加快信息平台的建设 |
4.10 积极参与中国邮政物流的整体规划 |
5 从传统邮政向物流企业转型的评估与预测 |
6 启示与后记 |
6.1 启示 |
6.2 后记 |
附录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聚集一堂,共商发展大计 “电信运营与制造业及软件业发展政策研讨会”成功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十年,我们与产业共成长[J]. 杨海峰. 通信世界, 2010(01)
- [2]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发展研究[D]. 黎平海. 暨南大学, 2008(03)
- [3]聚焦与评述:2006年世界经济大事回眸[J]. “世界经济与中国”研究组. 经济研究参考, 2007(38)
- [4]云南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 杨添富. 云南师范大学, 2005(08)
- [5]广州邮政 ——从传统邮政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D]. 黄志良. 暨南大学, 2002(01)
- [6]当代国际经济关系论[J]. 张乃根. 国际经济法论丛, 2001(00)
- [7]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J]. 乔楠. 通信世界, 2001(01)
- [8]走过去,前面是个天[J]. 求然,乔楠. 通信世界,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