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机械感受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感受器,韧带,机械,膝关节,骨关节炎,本体,感觉。
机械感受器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彤[1](2018)在《ACL断裂后不同状态残端内机械感受器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人体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后不同损伤状态韧带残端内机械感受器随时间的变化。研究方法:收集临床上ACL断裂患者的韧带残端标本57例,记录从受伤到手术的时间天数,根据术前kneelax关节动度测量仪测量结果分成2组:测量值差值≤6mm组(组1)和测量值差值>6mm组(组2)。记录两组中每根韧带残端损伤后的形态类型,残端粘连在后交叉韧带上(类型A)、粘连在股骨髁间窝顶部(类型B)、粘连在股骨外髁内侧壁(类型C)、游离于关节腔(类型D),其中:组1:共20例,男6例,女14例;年龄为19至46岁,平均年龄31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2例,运动损伤6例,摔倒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至110天,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7天。组2:共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为18至49岁,平均年龄33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9例,运动损伤10例,摔倒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6至522天,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05天。组1中20例标本:A形态0例,B形态3例,C形态17例,D形态0例。组2包括韧带标本37例,其中A形态20例,B形态1例,C形态2例,D形态14例。将韧带残端组织切片并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韧带残端内本体感受器形态、类型、数量的变化,分析韧带残端内本体感受器的变化与韧带残端形态、患膝稳定性及手术时间的关系。结果:组1包括韧带标本20例,组2包括韧带标本37例。两组韧带标本内共发现Ruffini小体147个,Pacinian小体40个,类Golgi小体8个,不典型机械感受器58个(图4)。游离神经纤维由于体积太小容易忽视所有没有计数。其中,组1韧带标本共发现Ruffini小体61个,Pacinian小体19个,类Golgi小体5个,不典型机械感受器11个;组2韧带标本共发现Ruffini小体86个,Pacinian小体21个,类Golgi小体3个,不典型机械感受器47个两组间4种形态残端分布有显着性差异(x~2=49.406,P=0.000),两组间4种机械感受器分布有显着性差异(x~2=13.84,P=0.002)。机械感受器数量与膝关节稳定性呈正相关(r=0.63,P=0.018)。组1内机械感受器数量与受伤时间无明显相关(r=-0.37,P=0.136),组2内机械感受器数量与受伤时间呈负相关(r=-0.51,P=0.022)。结论:ACL断裂后,部分患者的韧带残端仍然可以保持原有状态,在关节腔内连接股骨和胫骨,并发挥力学稳定功能,从而可以长时间的保留住组织内的机械感受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党保平[2](2017)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交叉韧带机械感受器的组织学及膝关节本体感觉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膝关节交叉韧带除了具有稳定膝关节的生物力学作用外,还具有提供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功能,其本体感觉功能主要由韧带上机械感受器来完成。临床上年轻人特别是运动员发生交叉韧带损伤较多,人们通过对受损断裂交叉韧带研究后发现韧带中机械感受器随着受损时间延长发生数量的减少,膝关节本体感觉也在减弱。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特别是膝OA中交叉韧带由于受到炎症侵蚀以及机械磨损而发生着退变,韧带上的机械感受器是否像交叉韧带受损后一样会发生数量减少以及形态的变化目前还不是很明确,此外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以及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上机械感受器数量及分布位置是否相同也未见文献报道,因此本研究主要设计观察了OA患者膝关节交叉韧带中机械感受器的变化情况,还对健康正常人以及OA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前、术后的膝关节本体感觉进行了比较。实验一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交叉韧带机械感受器的组织学研究目的观察研究OA患者ACL、PCL上机械感受器数量及分布位置有无差异,交叉韧带中机械感受器形态及数量与OA患者年龄、病程以及骨关节炎严重程度的关联情况。方法从2015年10月开始选择因OA要行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截止时间为2016年5月,将纳入的人员按照年龄、病程以及WOMAC评分、X线影像学分级进行分组,根据年龄大小可分为A、B、C、D四组,A组患者年龄≤50岁,B组患者51岁≤年龄≤60岁,C组患者61岁≤年龄≤70岁,D组患者年龄>70岁;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a、b、c、d四组,a组病程≤10年,b组11年≤病程≤20年,c组21年≤病程≤30年,d组病程>30年;根据WOMAC评分可分为Ⅰ、Ⅱ、Ⅲ叁组,Ⅰ组评分≤80分,Ⅱ组,81分≤评分≤120分,Ⅲ组评分>120分,根据X线表现可分为E(3级)、F(4级)两组。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中切取的交叉韧带可分为ACL、PCL两组,ACL、PCL各自又可分为胫骨端、中间部、股骨端3部分。对ACL、PCL的胫骨端、中间部、股骨端进行冰冻切片,每部分取6张切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别对其中3张切片染色后行光镜观察韧带上机械感受器的形态变化并计数,对冰冻切片后剩余的标本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通过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机械感受器,发现了类Pacini小体、类Ruffini小体、类Golgi organ小体、游离神经末梢4种机械感受器,其中类Golgi organ小体只在HE染色中发现3个。上述交叉韧带中萎缩变形机械感受器会随着OA患者年龄的增长、病程的延长、病情的加重而增多。对交叉韧带所有机械感受器进行数量统计并分析其在韧带的分布位置后发现:ACL与PCL共观察到2081个机械感受器,胫骨端、中间部、股骨端分别有1072个、126个、883个,其中类Pacini小体共有997个,类Ruffini小体共有678个,游离神经末梢共有406个。在对OA患者ACL、PCL类Pacini小体、类Ruffini小体、游离神经末梢数量多少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发现:ACL上类Pacini小体总数(5.02±3.82)、类Ruffini小体总数(3.38±2.18)、游离神经末梢总数(1.78±1.63)两两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L上类Pacini小体总数(4.30±3.47)、类Ruffini小体总数(2.95±1.90)、游离神经末梢总数(2.02±1.41)两两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ACL、PCL上类Pacini小体、类Ruffini小体、游离神经末梢3种机械感受器分布位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ACL胫骨端(5.32±3.04)、中间部(0.70±0.95)、股骨端(4.16±2.51)叁个部位机械感受器数量两两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L中间部(0.48±0.76)与胫骨端(4.70±2.66)、股骨端(4.09±2.93)机械感受器数量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端与股骨端机械感受器数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OA患者ACL与PCL机械感受器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后发现:ACL类Pacini小体数量(5.02±3.82)、类Ruffini小体数量(3.38±2.18)、游游离神经末梢数量(1.78±1.63)与PCL类Pacini小体数量(4.30±3.47)、类Ruffini小体数量(2.95±1.90)、游游离神经末梢数量(2.02±1.41)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A患者ACL(10.18±5.37)与PCL(9.27±5.62)所有机械感受器数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OA患者年龄、病程、WOMAC评分、X线分级四个因素中机械感受器数量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年龄、病程、WOMAC评分四个分组因素之间主效应均有差别(P<0.05),尚不能认为四个因素相互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年龄分组的A(32.22±2.72)、B(23.30±1.81)、C(16.20±1.15)、D(12.47±1.39)四个分组之间相互比较,机械感受器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程分组a(22.99±1.28)、b(21.98±1.32)、c(11.80±1.80)、d(8.63±2.38)四组之间相互比较,除c、d两组比较机械感受器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织间比较机械感受器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WOMAC评分Ⅰ(27.17±11.21)、Ⅱ(18.80±7.13)、Ⅲ(14.12±5.69)叁组之间相互比较,机械感受器数量差异均有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X线分级E(19.98±10.48)、F(18.96±8.67)两组相比,机械感受器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OA患者年龄的增长、病程的延长、病情的加重,交叉韧带萎缩变形机械感受器越来越多,OA患者ACL与PCL上机械感受器数量相同且主要分布在韧带的胫骨附丽点以及股骨附丽点,且ACL与PCL上类Pacini小体数量最多,类Ruffini小体次之,游离神经末梢数量最少,随着OA患者年龄的增长、病程的延长以及病情的加重,韧带上机械感受器数量在减少。实验二膝关节炎患者与健康人群膝关节本体感觉的比较研究目的观察正常健康人群、OA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前以及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有无差异,观察OA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与OA患者年龄、病程以及骨关节炎严重程度的关联情况。方法纳入因膝骨性关节炎而就诊患者的家属20人,身体均健康,年龄46岁—70岁,13名男性,7名女性,OA患者同实验一,分组分为(1)健康人员组、(2)OA全膝关节置换术前组、(3)OA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组叁组,年龄、病程、WOMAC评分、X线分级分组同实验一,根据膝关节位置重现法对所有健康人员、OA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术后进行膝关节位置觉的测量,根据测试角度与多个重复角度差值的平均值来判断本体感觉的好坏,差值的平均值越小,本体感觉越好。结果(1)组(2.87±0.77)分别与(2)组(4.14±1.20)、(3)组(5.84±1.73)相比角度差平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与(3)组相比角度差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A(2.79±0.37)、B(3.55±0.25)、C(4.49±0.16)、D(4.88±0.19)四个分组之间相互比较角度差平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程a(3.63±0.17)、b(3.91±0.18)、c(4.69±0.24)、d(5.68±0.32)四组之间相互比较角度差平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WOMAC评分Ⅰ(3.36±0.18)、Ⅱ(4.24±0.21)、Ⅲ(4.94±0.16)叁组之间相互比较,角度差平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X线分级E(3.94±1.26)、F(4.32±1.23)两组比较,角度差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A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比健康正常人差,OA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前与术后相比膝关节本体感觉无明显变化,OA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会随着患者年龄增长、病程延长、病情加重而减弱。(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7-05-01)
党保平,毛立彪,第五维龙,张琦,闫金洪[3](2016)在《膝骨关节炎交叉韧带机械感受器的组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研究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交叉韧带中机械感受器与年龄、病程以及骨关节炎严重程度的关联情况。方法将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符合行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的OA患者按年龄分为A(年龄≤50岁)、B(51~60岁)、C(61~70岁)、D(年龄>70岁)4组,按病程分为a(病程≤10年)、b(11~20年)、c(20~30年)、d(病程>30年)4组,按WOMAC评分(评估OA严重程度)分为Ⅰ(评分≤80分)、Ⅱ(81~120分)、Ⅲ(评分>120分)3组。在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将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及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完整取出,均3等分为胫骨端、中间部和股骨端,每部分切冰冻切片6张,随机选3张行HE染色,3张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机械感受器类型、数量。结果共观察到机械感受器2081个,ACL与PCL胫骨端机械感受器共1072个,中间部126个,股骨端883个。4个年龄组的机械感受器分别为:A组32.22±2.72,B组23.30±1.81,C组16.20±1.15,D组12.47±1.39,A、B、C、D 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个病程组机械感受器分别为:a组22.99±1.28,b组21.98±1.32,c组11.80±1.80,d组8.63±2.38,a组与b、c、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与c、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OMAC评分3个组机械感受器分别为:Ⅰ组27.17±11.21,Ⅱ组18.80±7.13,Ⅲ组14.21±5.69,Ⅰ、Ⅱ、Ⅲ 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后得出:不同年龄阶段、病程、WOMAC评分主效应都有差异(P<0.05),尚不能认为各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机械感受器主要集中在交叉韧带胫骨附丽点和股骨附丽点,机械感受器数量随着OA患者年龄增长、OA病程的延长、OA病情加重而减少。(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期刊2016年12期)
党保平,闫金洪,韩一生[4](2016)在《膝交叉韧带中机械感受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膝关节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具有两种重要功能:生物力学功能和本体感觉功能。生物力学功能主要是指交叉韧带防止膝关节在运动过程中胫骨过度向前或向后移位。本体感觉功能是指膝关节对空间运动和位置感知的一种能力,主要通过位于韧带、关节囊,肌肉和皮肤等处的机械感受器来感知~([1])。日常生活中,年轻人(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期刊2016年12期)
任国清[5](2016)在《兔前交叉韧带残端机械感受器及血运随时间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兔前交叉韧带断裂后韧带残端机械感受器及血运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为保留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手术时机及残端保留的长度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24只同龄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6组(A-F组),每组4只,将A组设置为空白对照组,其余为实验组,将实验组各兔右后肢前交叉韧带自股骨端离断,建立前交叉韧带断裂模型。并分别于离断后2周、4周、8周、12周及24周时将实验动物处死,取出各组兔前交叉韧带残端作为标本,并将标本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和统计标本内机械感受器种类、数目及微血管密度。结果:本实验发现ACL断裂4周以后见机械感受器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及萎缩,体积缩小,着色变淡,形态不规则以及内部结构紊乱,且随时间的推移,韧带内可观察到机械感受器的数量逐渐减少。至断裂后24周,韧带残端内各类机械感受器以无法观察到。韧带断裂4周时,其内微血管密度仍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至断裂12-24周时,微血管密度几乎降至最低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前交叉韧带组织。结论:前交叉韧带断裂残端的机械感受器随时间的推移,其数量逐渐减少,至断裂后24周,韧带残端内各类机械感受器以无法观察到。韧带断裂4周时,其内微血管密度仍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至断裂12-24周时,微血管密度几乎降至最低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前交叉韧带组织。建议ACL断裂后应尽早进行韧带的保残重建。(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6-05-22)
高奉,周敬滨,贺忱,丁杰,徐琳琳[6](2015)在《人前交叉韧带残端中机械感受器的形态与数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的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残端机械感受器的形态与数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探讨。2研究方法入选标准为:1)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ACL损伤并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的患者;2)年龄小于50岁;3)无炎症性关节炎;4)无患侧膝关节损伤及手术史;5)不合并有膝关节其他韧带损伤;6)有明确的ACL损伤时间;7)残端长度大于2mm;8)(本文来源于《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期刊2015-11-05)
李美[7](2015)在《老年女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前交叉韧带中机械感受器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joint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引起关节疼痛、肿胀,骨质增生、软骨剥脱及滑膜炎症等一系列改变的中老年慢性、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KOA的早期预防、延缓病情进展及治疗成为一个重大课题。KOA患者不仅存在关节疼痛、僵硬、活动不利等问题,而且膝关节本体感觉也存在缺陷。膝关节的本体感觉主要来源于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及关节内各种结构中的机械感受器。其中以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中机械感受器的研究最多。有研究报道,年龄也是膝关节本体感觉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KOA患者的年龄增长与本体感觉缺失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患者ACL中机械感受器的形态与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等此类研究比较少见。同时KOA患者的患病严重程度与本体感觉缺失也存在相关性,但是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量化关系,患者ACL中机械感受器的形态及数量有何变化不得而知。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1)观察不同年龄段KOA患者ACL中机械感受器的形态及数量变化,寻找年龄与ACL中机械感受器之间存在的量化关系,进而明确年龄与膝关节本体感觉之间的相关性。(2)观察不同严重程度KOA患者ACL中机械感受器的形态及数量变化,寻找两者的量化关系,进而明确KOA严重程度与膝关节本体感觉之间存在的相关性。方法:为排除性别对实验研究的影响,结合临床KOA患者以女性多见等情况,因此,本实验研究所有入选病例均为女性KOA患者,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2001年制定的KOA诊断标准。同时,KOA严重程度以Kellgren-Lawrence膝关节骨关节炎影像学为标准,选取符合标准的女性III级KOA患者36例,IV级患者12例,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36例III级患者按年龄段分为3组,A组(50-60岁,III)、B组(60-70岁,III)、C组(>70岁,III),每组12例;12例IV级患者为D组(>70岁,IV)。其中,每组随机抽取6例进行HE染色,剩余6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所有患者在接受TKA时,截取胫骨止点部位ACL,放入4%的多聚甲醛固定,48-72h后,取出ACL组织,修剪成0.5×0.5×0.5cm的组织块,常规震洗、脱水、浸蜡、石蜡包埋,切片(厚度约5um),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机械感受器帕西尼小体(Pacinian corpuscles,PC)、鲁菲尼末梢(Ruffini endings,RE)、高尔基腱器官(Golgi tedon organ like ending,GTOE)、游离神经末梢(free nerve endings,FNE)的形态及数量。每组6例HE染色,每例随机不连续切片6张,每张切片用JEDA801D图像形态学分析软件,40倍视野下随机选取5个视野,计数每例患者各类机械感受器总数,求得6例患者各类机械感受器均值,并分别比较年龄因素、KOA严重程度对ACL中各类机械感受器的影响及它们之间存在的量化关系;每组6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及分析方法同上,光镜下观察4组患者ACL中各类机械感受器的数量及形态变化。统计学方法分别分析以年龄段分组的A、B、C 3组患者之间ACL中各类机械感受器数量和以KOA严重程度分组的C、D组之间ACL中各类机械感受器数量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可检测到机械感受器PC。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PC感受器外15-30层扁平的神经周细胞组成的葱皮状外囊逐渐萎缩,卵圆形或椭圆形的感受器整体缩小变形,最终呈现不规则外形。统计学分析各组机械感受器PC的均值为A组9.33±1.21,B组7.67±1.03,C组2.67±1.03,D组1.00±0.63,按年龄因素A、B、C 3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按KOA严重程度C、D 2组之间比较,两者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可检测到机械感受器RE及FNE。(1)RE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圆形或卵圆形的感受器,整体外形逐渐缩小,外层薄壁结缔组织囊不规则改变,萎缩变形。统计学分析A组均值14.33±4.08,B组10.33±1.86,C组6.00±2.45,D组2.50±1.23,按年龄因素A、B、C 3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按KOA严重程度C、D 2组之间比较,两者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FNE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长,感受器排列紊乱、松散,长轴方向与韧带方向由平行转为不规则排列,整体形态萎缩变形。统计学分析A组均值为22.33±4.08,B组16.50±3.21,C组10.00±3.74,D组5.50±1.05,按年龄因素A、B、C 3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按KOA严重程度C、D 2组之间比较,两者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未检测出机械感受器GTOE。结论:(1)随着年龄的增长,KOA患者ACL中机械感受器形态萎缩变形、数量减少,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日益下降。(2)KOA患者ACL中机械感受器随着KOA严重程度的增加,萎缩变形、数量减少,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下降。(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5-03-01)
高奉,李方祥,周敬滨,贺忱,解强[8](2014)在《前交叉韧带中的机械感受器数量对膝关节位置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残端中机械感受器的数量对术前膝关节位置觉是否有影响及有何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患者40例,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取患者自愿捐赠的完整ACL残端标本,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光镜下对机械感受器进行组织学评估。术前2天内进行膝关节位置觉测试。结果 40例标本中共发现176个Ruffini小体、61个Pacinian小体、15个Golgi样腱器官、66(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亚洲运动医学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10-20)
周义钦,吴海山[9](2013)在《膝关节本体感觉与交叉韧带机械感受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本体感觉与机械感受器目前研究进展。其中包括交叉韧带与本体感觉的关系和特点,目前临床检测本体感觉的常用方法;交叉韧带机械感受器的分类、功能,已经临床研究感受器常用的实验方式;另外对本体感觉与机械感受器的损伤、重建以及自身变化的规律进行了介绍。研究表明,ACL与PCL中存在机械感受器,同时感受器具有一定功能。机械感受器数量与膝关节本体感觉有一定相关性。ACL与PCL损伤后本体感觉均会受到减弱,韧带中机械感受器也会出现变化。而重建交叉韧带后,本体感觉会有所恢复,但是不能达到正常水平,同时也能发现机械感受器重建后部分再生。另外,目前关于PCL的本体感觉以及感受器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对于本体感觉和机械感受器的检测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文来源于《骨科》期刊2013年02期)
高奉,李方祥,李国平[10](2012)在《前交叉韧带的机械感受器与本体感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前交叉韧带的机械感受器与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其中包括正常前交叉韧中机械感受器的分类、空间分布、形态、功能及神经传导通路,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重建移植物的机械感受器与本体感觉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对目前研究中仍不明确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06期)
机械感受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膝关节交叉韧带除了具有稳定膝关节的生物力学作用外,还具有提供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功能,其本体感觉功能主要由韧带上机械感受器来完成。临床上年轻人特别是运动员发生交叉韧带损伤较多,人们通过对受损断裂交叉韧带研究后发现韧带中机械感受器随着受损时间延长发生数量的减少,膝关节本体感觉也在减弱。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特别是膝OA中交叉韧带由于受到炎症侵蚀以及机械磨损而发生着退变,韧带上的机械感受器是否像交叉韧带受损后一样会发生数量减少以及形态的变化目前还不是很明确,此外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以及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上机械感受器数量及分布位置是否相同也未见文献报道,因此本研究主要设计观察了OA患者膝关节交叉韧带中机械感受器的变化情况,还对健康正常人以及OA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前、术后的膝关节本体感觉进行了比较。实验一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交叉韧带机械感受器的组织学研究目的观察研究OA患者ACL、PCL上机械感受器数量及分布位置有无差异,交叉韧带中机械感受器形态及数量与OA患者年龄、病程以及骨关节炎严重程度的关联情况。方法从2015年10月开始选择因OA要行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截止时间为2016年5月,将纳入的人员按照年龄、病程以及WOMAC评分、X线影像学分级进行分组,根据年龄大小可分为A、B、C、D四组,A组患者年龄≤50岁,B组患者51岁≤年龄≤60岁,C组患者61岁≤年龄≤70岁,D组患者年龄>70岁;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a、b、c、d四组,a组病程≤10年,b组11年≤病程≤20年,c组21年≤病程≤30年,d组病程>30年;根据WOMAC评分可分为Ⅰ、Ⅱ、Ⅲ叁组,Ⅰ组评分≤80分,Ⅱ组,81分≤评分≤120分,Ⅲ组评分>120分,根据X线表现可分为E(3级)、F(4级)两组。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中切取的交叉韧带可分为ACL、PCL两组,ACL、PCL各自又可分为胫骨端、中间部、股骨端3部分。对ACL、PCL的胫骨端、中间部、股骨端进行冰冻切片,每部分取6张切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别对其中3张切片染色后行光镜观察韧带上机械感受器的形态变化并计数,对冰冻切片后剩余的标本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通过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机械感受器,发现了类Pacini小体、类Ruffini小体、类Golgi organ小体、游离神经末梢4种机械感受器,其中类Golgi organ小体只在HE染色中发现3个。上述交叉韧带中萎缩变形机械感受器会随着OA患者年龄的增长、病程的延长、病情的加重而增多。对交叉韧带所有机械感受器进行数量统计并分析其在韧带的分布位置后发现:ACL与PCL共观察到2081个机械感受器,胫骨端、中间部、股骨端分别有1072个、126个、883个,其中类Pacini小体共有997个,类Ruffini小体共有678个,游离神经末梢共有406个。在对OA患者ACL、PCL类Pacini小体、类Ruffini小体、游离神经末梢数量多少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发现:ACL上类Pacini小体总数(5.02±3.82)、类Ruffini小体总数(3.38±2.18)、游离神经末梢总数(1.78±1.63)两两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L上类Pacini小体总数(4.30±3.47)、类Ruffini小体总数(2.95±1.90)、游离神经末梢总数(2.02±1.41)两两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ACL、PCL上类Pacini小体、类Ruffini小体、游离神经末梢3种机械感受器分布位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ACL胫骨端(5.32±3.04)、中间部(0.70±0.95)、股骨端(4.16±2.51)叁个部位机械感受器数量两两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L中间部(0.48±0.76)与胫骨端(4.70±2.66)、股骨端(4.09±2.93)机械感受器数量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端与股骨端机械感受器数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OA患者ACL与PCL机械感受器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后发现:ACL类Pacini小体数量(5.02±3.82)、类Ruffini小体数量(3.38±2.18)、游游离神经末梢数量(1.78±1.63)与PCL类Pacini小体数量(4.30±3.47)、类Ruffini小体数量(2.95±1.90)、游游离神经末梢数量(2.02±1.41)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A患者ACL(10.18±5.37)与PCL(9.27±5.62)所有机械感受器数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OA患者年龄、病程、WOMAC评分、X线分级四个因素中机械感受器数量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年龄、病程、WOMAC评分四个分组因素之间主效应均有差别(P<0.05),尚不能认为四个因素相互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年龄分组的A(32.22±2.72)、B(23.30±1.81)、C(16.20±1.15)、D(12.47±1.39)四个分组之间相互比较,机械感受器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程分组a(22.99±1.28)、b(21.98±1.32)、c(11.80±1.80)、d(8.63±2.38)四组之间相互比较,除c、d两组比较机械感受器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织间比较机械感受器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WOMAC评分Ⅰ(27.17±11.21)、Ⅱ(18.80±7.13)、Ⅲ(14.12±5.69)叁组之间相互比较,机械感受器数量差异均有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X线分级E(19.98±10.48)、F(18.96±8.67)两组相比,机械感受器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OA患者年龄的增长、病程的延长、病情的加重,交叉韧带萎缩变形机械感受器越来越多,OA患者ACL与PCL上机械感受器数量相同且主要分布在韧带的胫骨附丽点以及股骨附丽点,且ACL与PCL上类Pacini小体数量最多,类Ruffini小体次之,游离神经末梢数量最少,随着OA患者年龄的增长、病程的延长以及病情的加重,韧带上机械感受器数量在减少。实验二膝关节炎患者与健康人群膝关节本体感觉的比较研究目的观察正常健康人群、OA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前以及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有无差异,观察OA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与OA患者年龄、病程以及骨关节炎严重程度的关联情况。方法纳入因膝骨性关节炎而就诊患者的家属20人,身体均健康,年龄46岁—70岁,13名男性,7名女性,OA患者同实验一,分组分为(1)健康人员组、(2)OA全膝关节置换术前组、(3)OA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组叁组,年龄、病程、WOMAC评分、X线分级分组同实验一,根据膝关节位置重现法对所有健康人员、OA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术后进行膝关节位置觉的测量,根据测试角度与多个重复角度差值的平均值来判断本体感觉的好坏,差值的平均值越小,本体感觉越好。结果(1)组(2.87±0.77)分别与(2)组(4.14±1.20)、(3)组(5.84±1.73)相比角度差平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与(3)组相比角度差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A(2.79±0.37)、B(3.55±0.25)、C(4.49±0.16)、D(4.88±0.19)四个分组之间相互比较角度差平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程a(3.63±0.17)、b(3.91±0.18)、c(4.69±0.24)、d(5.68±0.32)四组之间相互比较角度差平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WOMAC评分Ⅰ(3.36±0.18)、Ⅱ(4.24±0.21)、Ⅲ(4.94±0.16)叁组之间相互比较,角度差平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X线分级E(3.94±1.26)、F(4.32±1.23)两组比较,角度差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A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比健康正常人差,OA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前与术后相比膝关节本体感觉无明显变化,OA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会随着患者年龄增长、病程延长、病情加重而减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机械感受器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宇彤.ACL断裂后不同状态残端内机械感受器的变化[D].中国医科大学.2018
[2].党保平.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交叉韧带机械感受器的组织学及膝关节本体感觉的相关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7
[3].党保平,毛立彪,第五维龙,张琦,闫金洪.膝骨关节炎交叉韧带机械感受器的组织学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6
[4].党保平,闫金洪,韩一生.膝交叉韧带中机械感受器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6
[5].任国清.兔前交叉韧带残端机械感受器及血运随时间变化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6
[6].高奉,周敬滨,贺忱,丁杰,徐琳琳.人前交叉韧带残端中机械感受器的形态与数量研究[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2015
[7].李美.老年女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前交叉韧带中机械感受器变化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
[8].高奉,李方祥,周敬滨,贺忱,解强.前交叉韧带中的机械感受器数量对膝关节位置觉的影响[C].第十叁届亚洲运动医学大会论文汇编.2014
[9].周义钦,吴海山.膝关节本体感觉与交叉韧带机械感受器的研究进展[J].骨科.2013
[10].高奉,李方祥,李国平.前交叉韧带的机械感受器与本体感觉[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