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解和周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解,生物量,微生物,木麻黄,指标,水旱,原位。
分解和周转论文文献综述
赵学春,来利明,朱林海,王健健,王永吉[1](2014)在《叁工河流域两种琵琶柴群落细根生物量、分解与周转》一文中研究指出细根对植物群落功能的发挥和土壤碳库及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连续土钻取样法和分解袋法,于2010年5—10月整个生长季节内,对叁工河流域两处长势不同的琵琶柴群落的细根(φ<2mm)生物量、分解与周转规律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群落1和群落2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pH和电导率等土壤因子差异显着。两群落的细根生物量表现出相同的季节和垂直变化趋势,即在5—8月逐渐增加,8月达到最大值,9—10月份逐渐下降。平均月细根生物量分别为51.55g/m2和133.93 g/m2。群落1的活细根和死细根分别占总细根生物量的69.68%和30.32%,群落2活细根和死细根分别占总细根生物量的72.61%和27.39%。在垂直变化上,随土壤深度增加细根生物量先增加后逐渐降低,其中10—20cm土壤层次细根生物量比例最大,群落1和群落2分别占46.48%和29.15%。群落1和群落2的细根年分解率分别为34.82%、42.91%。达到半分解和95%分解时,群落1需要630 d和2933 d,群落2需要467 d和2238 d。群落1和群落2的细根净生产力分别为50.67 g/m2和178.15 g/m2,细根年周转率分别为1.41次、1.69次。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细根动态受土壤水分、pH值、电导度等土壤因子的显着影响,琵琶柴细根具有相对较低的分解速率和较高的周转速率。(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15期)
张立华,叶功富,林益明,侯杰,卢昌义[2](2008)在《滨海沙地木麻黄人工林细根的生产、分解及周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福建省惠安县赤湖林场用根钻法和分解袋法对18年生木麻黄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分解及周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8年生木麻黄活细根生物量平均为6.693 t.hm-2,死细根平均为2.292 t.hm-2,细根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年变化均为双峰型,活细根生物量峰值出现在1月和7月,死细根出现在3月和7月。用试验期间不同时间数据拟合得到木麻黄细根分解回归方程:x/x0=1.06e-0.0014t。应用模拟方程计算出木麻黄分解1年的干重损失率理论值(35.96%)与实测值(38.19%)较为接近。木麻黄细根半分解时间为537 d,95%分解时间为2 181 d。结合木麻黄人工林在不同季节的细根生物现存量,18年林龄木麻黄细根年死亡量分别为1.825 t.hm-2,年生长量为3.173 t.hm-2,年周转0.474次。(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李考学[3](2006)在《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早期碳氮周转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农牧业的快速发展,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含氮化合物翻了一番,导致氮化物在大气中累积并向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沉降,渐增的氮输入使一些地区出现了“氮饱和”现象,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土壤养分下降,植被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凋落物分解在森林土壤形成和植物和微生物的养分循环起着重要作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碳、氮元素将可能有以下几种途径,合成稳定的土壤有机物,以CO_2和N_2O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或者以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可溶性无机氮(DIN)随同土壤溶液进入土壤中。外源氮输入可以通过改变土壤中的化学和微生物环境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碳氮周转过程。 本实验采用的五种凋落物样品,来自四个典型植被带,包括两种针叶树种(鱼鳞云杉,红松)和叁种阔叶树种(岳桦,蒙古栎,椴树),基本上可以代表长白山地区的主要树种类型。采用模拟氮沉降的方法,在20℃条件下,人为施加硝酸铵构建了一个氮沉降增加梯度,即对照、低氮处理(30kg N ha~(-1) yr~(-1))、高氮处理(50kg N ha~(-1) yr~(-1)),实验历时13周,其间每月测一次淋洗液中的可溶性无机氮(DIN)和可溶性有机氮(DON),每周对体系呼吸的CO_2和N_2O进行测定,旨在揭示外源氮输入对长白山五种典型树种凋落物分解早期的影响及外源氮和内源氮对红松凋落物分解早期的影响。结果表明: (1)外源氮输入加快了凋落物的分解速度,阔叶树种的凋落物(岳桦、蒙古栎、椴树)分解量明显高于针叶树种。凋落物种类对样品的可溶性有机碳(DOC)淋失量有显着影响,而氮处理对样品的总DOC淋失量没有显着影响,DOC总淋失量与对照样品的总分解量呈明显的正相关(R~2=0.89 P<0.05),无论是氮处理还是凋落物种类对可溶性有机氮(DON)淋失量都没有明显影响,而DON总淋失量与凋落物的总分解量不相关。大约有51-91%的氮被凋落物所固持,凋落物氮固持百分比与凋落物总分解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本实验中易分解凋落物具有较高的氮固持百分比,可能说明具有较易分解凋落物的森林表层可能比具有较难分解的凋落物的森林表层具有较大的氮固持潜力。 (2)在红松凋落物分解的初期阶段,外源N输入促进了其分解过程(P<0.05),接受高外源N输入样品的分解量和呼吸速率明显高于低外源N和对照样。内源N并不是控制红松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因素,而木质素含量能较好的反映其分解速度。内源N和外源N对凋落物DOC的淋失都没有明显影响,而DON的淋失量与外源N处理显着正相关(P<0.01),外源N处理加快了DON的淋失量。研究发现,尽管有部分外源N淋失,但凋落物仍可以通过固持作用截留40-55%外源N,随着外源N的输入的增加其截留量也随之增加。(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6-05-01)
王志明,朱培立,黄东迈,刘海琴[4](2003)在《秸秆碳的田间原位分解和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14 C示踪技术研究了杂交狼尾草秸秆在稻麦轮作田中为期 1年的原位分解。结果表明 :秸秆用量对其分解率影响甚微 ,1年后秸秆C分解了 72 %左右 ,分解速率常数为 2 7× 1 0 - 3d- 1,但秸秆用量的多少与土壤原有碳的分解和土壤有机碳平衡密切相关。黄棕壤原有C年分解率为 5 4 5 %~ 6 0 7% ,分解速率常数在 1 0 4× 1 0 - 4~ 1 1 8× 1 0 - 4d- 1之间。随秸秆用量增加 ,黄棕壤原有C分解率和分解量均增加 ,土壤有机碳的亏缺减少。微生物量14 C占加入秸秆14 C的 3 79%~ 1 0 63% ,占土壤残留14 C的 1 2 2 7%~1 7 4 3% ,其大小变化及减少程度均较微生物量12 C显着。微生物量12 C约为微生物量14 C的 0 74~ 3 85倍 ,说明大多数情况下 ,土壤原有C仍是土壤微生物活动所需能量和养分的主要来源。微生物量14 C的周转率在 1 1 0~ 1 1 8a- 1之间 ,微生物量12 C的周转率在 0 97~ 1 0 6a- 1之间。增加秸秆用量可加快土壤微生物量C的周转速度 ,反过来微生物量C周转速度的加快又加速了秸秆C和土壤原有C的分解。土壤原有C和秸秆C的分解进程与微生物量12 C和微生物量14 C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 ,说明有机碳分解的快慢是土壤微生物活动强弱的外在表现。(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王志明,朱培立,黄东迈,刘海琴[5](2003)在《水旱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及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于1998年11月,用砂滤管法研究了水旱轮作条件下黄棕壤加入杂交狼尾草秸秆后有机碳(土壤原有碳+秸秆碳)的分解状况和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为期1年。结果表明,有机碳的分解前期较快,7d时有机碳的分解量即占到年分解总量的37%~41%,以后逐渐变慢;淹水种稻后又有一个小的分解高峰,随后分解速率再次逐步降低,1年后有机碳被分解了5 45%~17 32%。有机碳的分解量随秸秆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施加秸秆在加速有机碳分解的同时也弥补了土壤原有碳的损失。试验开始后土壤微生物量碳迅速上升,接着随时间延长而减少,种稻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再次上升,随后又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土壤有机碳的微生物利用率为0 96%~3 38%,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利用率。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率为1 00~1 13a-1,增施秸秆可使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其周转率增加,从而提高土壤的保肥和供肥性能。有机碳的分解进程与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说明有机碳分解的快慢是土壤微生物活动强弱的外在表现。(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闫素梅,李洪[6](2002)在《谨防周转分析中的陷阱》一文中研究指出存货周转率是表明存货流动性的主要指标,同时也是衡量和评价企业存货购入、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等各环节的综合性指标。它是企业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内销售成本与平均存(本文来源于《中国财经报》期刊2002-05-23)
黄立云[7](1986)在《企业主管部门如何分解和分析资金周转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主管部门如何分解和分析所属单位的流动资金周转指标,并使其与主管部门的总体指标一致?本文拟就此谈点个人的看法。一、资金周转指标的分解目前,对所属单位分解流动资金周转期指标通常是根据上年实际,考虑到计划期变化因素确定。这种分解方法虽然简易,但忽视了各所属企业的资金周转期与总体指标之间的衔接,往往出现误差,影响总体指标的完成。怎样才能正确地分解这项指标呢?由于流动资金周转期指标是个相对数,不能象分解绝对数指标那样进行直接分解。正确的方法是:应该首先分解商品销售总额和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这两项指标,然后分别计算各所属单位的流动资金周转期。例如上级核定某主管部门计划期流动资金周转期为72天,商品销售总额为10,000万元。不能将总体指标72天简单地进行分解,而应当分别分解商品销售总额和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然后再计算出流动资金周转期。如下表(单位万元)。(本文来源于《财会通讯》期刊1986年09期)
M.J.Swift,齐之尧[8](1982)在《枯落物的周转系数——枯落物分解作用与营养元素动态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枯落物周转系数(the Litter turnover Coefficient)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常数,当进行枯落物分解作用与营养动态研究时,可用作衡量枯落物分解速率和营养元素迁移速率的指标。(本文来源于《湖南林业科技》期刊1982年03期)
分解和周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福建省惠安县赤湖林场用根钻法和分解袋法对18年生木麻黄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分解及周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8年生木麻黄活细根生物量平均为6.693 t.hm-2,死细根平均为2.292 t.hm-2,细根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年变化均为双峰型,活细根生物量峰值出现在1月和7月,死细根出现在3月和7月。用试验期间不同时间数据拟合得到木麻黄细根分解回归方程:x/x0=1.06e-0.0014t。应用模拟方程计算出木麻黄分解1年的干重损失率理论值(35.96%)与实测值(38.19%)较为接近。木麻黄细根半分解时间为537 d,95%分解时间为2 181 d。结合木麻黄人工林在不同季节的细根生物现存量,18年林龄木麻黄细根年死亡量分别为1.825 t.hm-2,年生长量为3.173 t.hm-2,年周转0.474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解和周转论文参考文献
[1].赵学春,来利明,朱林海,王健健,王永吉.叁工河流域两种琵琶柴群落细根生物量、分解与周转[J].生态学报.2014
[2].张立华,叶功富,林益明,侯杰,卢昌义.滨海沙地木麻黄人工林细根的生产、分解及周转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
[3].李考学.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早期碳氮周转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06
[4].王志明,朱培立,黄东迈,刘海琴.秸秆碳的田间原位分解和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特征[J].土壤学报.2003
[5].王志明,朱培立,黄东迈,刘海琴.水旱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及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特征[J].江苏农业学报.2003
[6].闫素梅,李洪.谨防周转分析中的陷阱[N].中国财经报.2002
[7].黄立云.企业主管部门如何分解和分析资金周转指标[J].财会通讯.1986
[8].M.J.Swift,齐之尧.枯落物的周转系数——枯落物分解作用与营养元素动态的一个重要指标[J].湖南林业科技.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