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精神居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世宋钧,文化精神,室内设计
精神居住论文文献综述
张月馨[1](2019)在《宋钧文化精神对当代居住空间设计的启迪》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是我国自陶瓷成功烧制以来,设计艺术体系成熟的一个时代。钧瓷作为八大名瓷之一,"黄金有价钧无价"也是对传世宋钧而言的。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钧瓷作为我国重要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被重新提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宋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同时也为研究和拓展新的领域,本文将以探索宋钧文化精神为切入点,从室内设计的角度探讨产业创新开发的思路,希望对钧瓷产业和环境设计专业的融合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卢楠,王毅杰[2](2019)在《居住隔离与流动人口精神健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4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题调查"数据,本文使用多层线性模型探讨居住隔离对流动人口精神健康的影响,并比较流动人口群体内部差异性。研究发现:在我国大中城市中,居住隔离对流动人口精神健康具有显着负面影响;这一效应在不同户籍的群体中有差异,"城—城"流动人口的精神健康受居住隔离的负面影响比"乡—城"流动人口的要大;具体机制上,这一差异可能是因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城"流动人口会产生较强的相对剥夺感,从而其心理压力更大、精神健康更易受损。(本文来源于《社会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张钜[3](2019)在《满族居住形态的人文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与人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播密不可分。其中,居住空间以其浸入日常的功能属性,成为诸多建筑种类中兼容公共性与私密性的独特场所,居住形态所蕴含的不仅是人类与自然博弈、征服、协调的过程,也记录着文明演变轨迹及其形成的人文精神。在居住形态的产生和变化中,物质世界的生产、生活,与精神世界交织在一起,成为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本研究关注满族居住形态及其人文精神,主要采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借助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以及文化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思路,对满族民居形态的人文精神内涵进行深入挖掘。绪论部分从满族居住形态的人文视野与建筑学意义入手,重点关注以往的文献成果做以归纳总结,从对满族民居形态特点的考察、对不同地域满族居住形态的对比性研究、对满族民居形态与满族民俗文化的综合研究,以及从文物保护与现代性创新的角度研究满族民居形态四个方面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明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确立从人文精神角度对满族居住形态的解读,以便沟通满族文明的传统与现代、审美意义与当下功能的研究目的。第一章主要关注满族居住形态的形成背景,探析满族民居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植被资源等客观环境对满族民居建筑的影响。同时关注满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与习俗对满族居住形态的作用,重点强调萨满文化在满族民居文化中的意义。第二章研究满族居住形态的特点与风格。其中第一部分从历史传承与民族过渡的角度入手,考察满族的形成过程与发展路径,重点考虑努尔哈赤、皇太极等重点历史人物的时代推进作用,进而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研究从穴居、巢居到地面居住的满族居住形态的过渡,再总结从辽金到明清的满族居住形态变化;第二部分详细分解满族居住形态的空间构造风格,从你满族民居的外部形态、内部形态着眼分别进行剖析,再结合不同地区的区域特色,以沈阳故宫、关东四合院、乌拉古镇为例进行具体呈现;第叁部分探寻满族民居建筑对帝居建筑的影响,从“渔猎本色”过渡到“帝国文化”,从经济发展与社会组织形式的角度分析满族居住形态与彼时政策的呼应程度,并以沈阳故宫为例分析介绍帝居与满族居住形态的关系。第叁章着眼于满族居住形态中的人文精神,也是本篇论文的重点。第一节将总结满族文化发展过程中与蒙古族和汉族的交融之处,体现满族善于学习融会贯通的精神。第二节将从满族居住形态所体现出来人文精神的归纳、发展与当下满族建筑中的人文精神表征两方面进行研究。满族居住形态中的人文精神与满族的文化模式息息相关,从自然崇拜到动物崇拜、图腾崇拜、英雄崇拜,再到后来的祖先崇拜,满族的信仰体系因时而变但又有着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这种人文精神也深入到满族民居的建构中。研究当下满族建筑中的人文精神表征,也是为了关注传统民居的当代新生,侧重其精神价值,兼顾其经济产业,从文化产业与文物保护的角度,进一步考察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交融、创新。结语总结全文,对于满族居住形态的研究,实则是对满族民族人文精神的复归。满族传统居住形态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上,都是建筑文化中极具特色的瑰宝,保护满族传统民居,也是保护满族的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是对现代建筑形式的一次反思。(本文来源于《吉林艺术学院》期刊2019-03-01)
彭莎,李嘉华[4](2018)在《中国院落精神在居住小区中的应用——以平武县南坝镇江油关社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居住小区的设计中,形式新奇的居住建筑成为普遍审美,且传统居住建筑设计变得符号化。为了传承中国庭院精神,回归中国文化,对传统庭院文化如何融入现代居住区设计进行了思考。文章主要从古代庭院建筑和现代住宅建筑创作的冲突入手,分析中国庭院精神的内涵,寻求中国庭院精神的传达载体,并以绵阳市平武县南坝镇江油关社区为例,探析了中国庭院精神在现代小区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8年06期)
许琪[5](2018)在《居住安排对中国老年人精神抑郁程度的影响——基于CHARLS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关于居住安排和老年人精神健康关系的研究大多基于横截面调查数据评估空巢对老年人各心理健康指标的平均影响,而本文则使用CHARLS在2011年和2013年两年的追踪调查数据,在更大程度上考虑了这种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首先,居住安排确实对老人的心理健康有显着影响,但这种影响一方面取决于同住子女的性别,另一方面取决于不同住子女与老人的居住距离。相比之下,与女儿同住对老人的心理健康最有利,远离所有子女居住最不利,而与儿子同住和与子女相邻居住的影响则介于二者之间。其次,同一种居住安排对不同老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与子女同住或相邻居住对无同住配偶的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的心理健康有更大的保护作用。考虑到样本中有迫切照料需求且远离子女居住的老人比例并不高,研究认为,因家庭结构变迁而导致的老人心理健康问题虽然存在,但目前还处于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本文来源于《社会学评论》期刊2018年04期)
姬睿[6](2018)在《基于场所精神的济宁居住外环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辽阔的地域,在整体的中华文化范畴中,各城市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是城市的灵魂所在,亦对居住外环境设计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的城市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居住区建设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但在居住区的建设中缺少对于当地场所精神的关注,忽视了当地特有的文化背景、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由此导致相当一部分居住区丧失了本身具有的场所精神,人们在这些场所中很难获得精神上的体验。本文选择山东历史文化名城济宁进行研究,从场所精神的内涵入手,对居住外环境中所具有的场所精神展开研究。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组织,全文共分为叁大部分:首先,在提出问题部分,指出现代居住区中存在特色消逝、文化缺失以及情感忽视等问题,这些负面问题引发了对于居住外环境场所精神丧失的思考。在明确了研究目的与意义、内容与方法、特色与创新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研究状态展开深入了解,从而确定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其次,在分析问题部分,先对居住外环境、场所以及场所精神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归纳。在此基础上,以解决问题的态度,将场所精神引入居住外环境中,深入讨论并总结居住外环境场所精神的特征与意义。由此递进到济宁地区所具有的场所现象,在分析了济宁的自然现象、人为现象和文化现象之后,得到济宁居住外环境场所结构的建构模式,对居住外环境的构成部分逐步拆解分析。在第叁部分,也就是解决问题部分,在理论与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济宁居住外环境场所精神表达的基本原则与策略,最终理论指导实践,给出相应的设计探索成果。(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大学》期刊2018-06-01)
蔡苗[7](2018)在《代际支持及居住方式对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负担日益沉重,但是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其养老功能逐渐脆弱。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提升以及经济支持手段的丰富化,老年人的经济及物质支持受到高龄少子化家庭结构的冲击最小,而精神和日常事务上得到的支持则要少的多,因此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老年人心理状况研究成为老龄化社会国家重视的研究课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1与2014年CLHLS数据,主要通过Ologit模型从城乡差异的分析视角研究子女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叁种代际支持行为对老年人精神健康及其各维度的影响,并探究居住方式对代际支持与老年人精神健康之间关系产生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经济支持来源于子女对老年人精神健康产生了显着的消极影响,经济支持的充足度以及与子女的生活照料对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为正。代际支持对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在城乡样本间表现出一定差异性:经济支持来源于子女对农村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影响不显着,而对城镇样本产生了显着的消极影响。“生活照料”与“寻求帮助”对城市老年群体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对城镇老年群体的精神健康影响不显着;居住方式仅对代际支持和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显着调节了部分代际支持变量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当老年人与非子女家人居住或独居时,经济支持充足度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更大。与非子女家人一起居住时,子女提供的生活照料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更弱。当老年人与非子女家人居住时,“寻求帮助”这一变量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更大。居住方式并不影响代际精神慰藉与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其调节效应仅存在于农村样本中。(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4-18)
李冰,姬睿[8](2018)在《居住外环境中的场所精神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居住外环境中引入场所精神的概念,可以提高居住环境的品质,在情感领域建立人们以往所具有的方向感与认同感。文章旨在对居住外环境设计中场所精神的表达进行探讨,以求建立具有良好场所精神的居住家园,最终营造起属于人们居住外环境的精神世界。(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18年01期)
梁樱,侯斌,李霜双[9](2017)在《生活压力、居住条件对农民工精神健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于农民工精神健康的研究局限于分别探索生活压力和居住条件各自的影响。在生态压力过程模型的理论思路下,将生活压力和居住条件二者结合起来,把生活压力对农民工精神健康的影响置于居住环境场域之下进行的研究发现,农民工的住房质量会显着调节生活压力对其精神健康的影响,即住房质量的下降显着强化生活压力对精神健康的负面影响或者说住房质量的提高能缓解生活压力的心理影响。据此认为,需要从政策上重视和改善农民工住房质量,增加住房便利设施,并从理论上更加关注影响农民工精神健康的多层面、多维度生活场域的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城市问题》期刊2017年09期)
冉昊[10](2017)在《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强调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来(本文来源于《解放军报》期刊2017-08-14)
精神居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2014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题调查"数据,本文使用多层线性模型探讨居住隔离对流动人口精神健康的影响,并比较流动人口群体内部差异性。研究发现:在我国大中城市中,居住隔离对流动人口精神健康具有显着负面影响;这一效应在不同户籍的群体中有差异,"城—城"流动人口的精神健康受居住隔离的负面影响比"乡—城"流动人口的要大;具体机制上,这一差异可能是因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城"流动人口会产生较强的相对剥夺感,从而其心理压力更大、精神健康更易受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精神居住论文参考文献
[1].张月馨.宋钧文化精神对当代居住空间设计的启迪[J].艺术科技.2019
[2].卢楠,王毅杰.居住隔离与流动人口精神健康研究[J].社会发展研究.2019
[3].张钜.满族居住形态的人文精神[D].吉林艺术学院.2019
[4].彭莎,李嘉华.中国院落精神在居住小区中的应用——以平武县南坝镇江油关社区为例[J].四川建筑.2018
[5].许琪.居住安排对中国老年人精神抑郁程度的影响——基于CHARLS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社会学评论.2018
[6].姬睿.基于场所精神的济宁居住外环境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8
[7].蔡苗.代际支持及居住方式对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8
[8].李冰,姬睿.居住外环境中的场所精神探析[J].安徽建筑.2018
[9].梁樱,侯斌,李霜双.生活压力、居住条件对农民工精神健康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7
[10].冉昊.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N].解放军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