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二元水循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循环,水资源,武陟,流域,河流,绿藻,资产。
二元水循环论文文献综述
许伟涛[1](2019)在《武陟打造“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许伟涛)“水清景美,没一点臭味。你要不说,还真不知道这是从污水处理厂出来的水呢!我每天都带孩子来这儿溜达,感觉很好。”昨日,家住武陟县龙泽湖公园附近,正带孩子在那里休闲的古女士对记者说。这完全得益于武陟产业新城生态水系工程。“每天污水(本文来源于《焦作日报》期刊2019-08-23)
邹进[2](2019)在《基于二元水循环及系统熵理论的城市用水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在分析城市水资源配置系统结构基础上,构建了考虑水资源质、量均衡的城市用水优化配置模型,并运用多目标求解方法获得水资源分配的可行方案;对信息熵进行改进,构建了系统熵,并将其应用于可行方案的评价中。对昆明市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计算结果表明,当重视生态效益或者综合考虑生产、生活、环境及生态效益时,系统熵值较小,这将有利于水资源系统的长期健康运行;该方法不仅能对城市用水系统进行简洁有效的分析评价,亦能对用水系统的结构调整、系统发展提供参考意见。(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期刊2019年02期)
于梦雨[3](2018)在《二元水循环框架的可视化描述及水资源调控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问题、水安全、水危机在不同程度影响着发展质量,对水资源的调控也引起了高度重视。相对于自然水循环,人类活动的用水影响日益加剧,水循环已经不是“自然”一元模式、而是“自然-社会”二元模式。二元水循环理论自提出以来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间接指导着各方面研究。理论以概念为主,描述的框架清晰,但是落实到具体应用上,可操作性不强。大家困惑于对二元水循环理论的系统抽象数学描述难有成果的现状下,本论文尝试采用信息技术对二元水循环理论的框架实现动态可视化描述,把静态的框架概念变为动态的可视化应用系统。虽然涉及自然和社会的系统及理论庞大而复杂,但针对区域、针对应用对象,用涉及二元过程中关键对象构成水循环系统,对过程、关系、环节、对象可以分别用清晰的准确的描述,由单元到子系统、再到整个循环系统。可视化描述也是内涵业务及相关内容的系统组成,可以方便把二元水循环框架与水资源调控的实际应用对接,适应水资源调控中对当前应用需求的问题确定化及针对性解决问题。把概念框架变成为系统应用框架是理论描述的新方式,也是将二元水循环理论落地能指导应用的途径,随着系统扩展、细化深入,可以逐步提高处理能力,适应实际情况的动态变化,体现应用的动态性和实时性。本文以雄安新区为研究区域,在二元水循环框架可视化描述基础上,把问题处理的内容组件化,并选择搭建支撑业务应用。实现了动态情景下的水资源调控的初步应用,实例说明二元水循环理论的业务化应用及对信息服务、计算服务和决策服务支撑。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二元水循环框架的可视化描述研究。在二元水循环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二元水循环的过程框架及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结合信息技术对二元水循环框架及过程可视化描述,用框架过程对接业务应用流程。对二元水循环系统各环节的描述再深入与各环节相关的信息及信息的处理结合,对各单元的处理采用数学公式等传统可用的技术,在可视化的描述知识图中融入相关内容。根据二元水循环框架的层次关系嵌套形成动态的可视化关联框架,分层、分类描述了二元水循环的复杂系统,实现了将二元水循环抽象、固定的框架描述为直观、可应用、装配内容的动态可视化框架。(2)各单元业务处理内容的组件化。在可视化的框架环境中,对二元水循环过程中各环节、各节点上的业务问题独立处理,分析具体环节的信息和信息计算,用信息集成相关数据,对问题处理方法组件化,为循环过程设计开发了 82个核心组件。对大量组件管理建立了业务组件库,并提供了将组件定制和添加到可视化描述知识图相应的节点上的办法。根据不同层次的业务问题可以从组件库中选择相应组件或不同粒度的组件组合,适用于解决相关的业务问题。可视化描述的二元水循环框架是靠大量的组件及内容来支撑,问题导向,主题化实现二元水循环业务的信息服务、计算服务和决策服务。(3)基于二元水循环可视化描述的水资源调控及应用实例研究。以雄安新区为例,建立了二元水循环过程可视化的框架系统,在系统中内涵了水资源调控的相关业务,设定了人为变化的多个动态情景,通过不同情境下,人机交互、快速实时调整,展示了区域水资源调控的应用方式。二元水循环可视化框架描述就是针对区域水资源调控的可视化平台,提高了对实际情况的变化的适应性,并且调控的过程可视可信、可操作、可扩展。(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陈丽,郝晋珉,陈爱琪,李牧,高阳[4](2017)在《基于二元水循环的黄淮海平原耕地水源涵养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源涵养功能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类型之一。黄淮海平原耕地数量巨大,耕地利用模式典型,研究其水源涵养功能,对于调控区域水资源,推动耕地可持续利用有重要作用。从耕地利用角度出发,基于整个系统二元水循环过程,构建了黄淮海平原耕地水源涵养功能研究基本框架,并应用SCS-CN模型,结合研究区耕地覆盖数据、气候数据、土壤数据对黄淮海平原耕地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利用过程中的耕地水源涵养功能认识,应从理想水源涵养能力、有效水源涵养能力和净水源涵养能力3个层次展开;黄淮海平原耕地水源涵养功能效应在上述各层级上均表现出正向性,耕地水源涵养能力分别为1890.74、1127.76、464.62亿m~3;空间上,黄淮海平原耕地水源涵养功能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北部和东南部地区耕地水源涵养能力较强,中部和西南部地区耕地水源涵养能力较弱。研究结果不仅为耕地生态功能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考点,同时也为耕地水资源有效调控以及耕地生态补偿制定提供参考和支撑。(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17期)
王浩,贾仰文[5](2016)在《变化中的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与研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下,流域水循环发生了深刻变化。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流域水问题背后的科学基础是"自然-社会"二元驱动力作用下的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的水环境、水生态过程的演变机理,有效解决这些水问题需要一套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来支撑。本文在简述二元水循环研究历程的基础上,从水循环的驱动力、结构、功能属性和演变效应等方面,对比分析了自然水循环和"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的不同特征,阐述了变化中的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包括学科范式、科学问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文章还讨论了二元水循环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效率统一度量与转化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并进行了研究总结。(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顾磊[6](2016)在《基于二元水循环模拟的泾河流域干旱危机诊断与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灾害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其对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极大。在我国,旱灾带来的损失位居所有自然灾害损失之首,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社会经济、牧业、生态环境等发展。单就农业而言,建国以来,旱灾给农业带来的年均经济损失超过所有其它自然灾害损失之和。此外,在科学技术日趋发达的今天,旱灾仍是一个丞待解决的难题。且有资料表明,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干旱情势在近几十年更趋严峻,如何缓解干旱灾害带来的影响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热点课题。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内容涉及干旱规律、干旱评价、干旱预警以及干旱管理等各个方面。然而研究中我们发现以往研究多集中于气象水文要素、下垫面要素、气候模式要素与干旱事件本身的相关分析,对干旱发展过程中人为因素和生态因素的考虑并不充分,难以全面获知旱情发展过程中的复杂过程及其潜在影响。再者,由于气象水文序列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其已不再满足一致性要求,且干旱过程中的各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亦受其影响,这使得传统研究中的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或单纯结合气候模式和气象模式的干旱预报结果可能存在失真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泾河流域为例,围绕研究区内干旱规律与驱动机制解析、干旱危机诊断体系建立、面向干旱发展的二元水循环模拟模型建立、基于二元水循环的干旱危机诊断与调控体系等方面,对考虑人类活动影响的干旱诊断与调控体系模式展开了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及所得结论如下:一、干旱规律与驱动机制解析。从自然水循环与社会水循环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干旱情势的演变规律。在自然水循环角度,从气象因子、气候因子、水文枯水指标以及地文因子方面,分析其与干旱事件的关联性;在社会水循环角度,从研究区用水量、用水结构的演变分析其相伴关系,从供水水源以及调蓄工程方面分析干旱事件发生发展的归因,试图更为全面地解析干旱灾害的驱动过程。二、干旱危机诊断体系建立。在确定干旱危机诊断指标甄选原则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干旱灾害驱动机制分析结果,从气象、水源情势以及盈缺关系叁个角度构建干旱危机诊断指标体系。并详细说明了体系中各指标的获取方式与途径,强调人类活动在干旱事件发展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指出要真实地反映干旱演变过程,必须在指标体系中纳入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二元水循环模拟模型作为自然-人类二元耦合模型,正是反映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耦合的重要手段。叁、面向干旱危机的二元水循环模拟模型。二元水循环模拟是干旱危机诊断的基础,是指标获取的重要途径。二元水循环模拟模型的建立包括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建立、水资源配置模型的建立和模型耦合叁个部分。水文模型与水资源配置模型的耦合主要涉及时间尺度、空间尺度以及输入输出接口的耦合。四、基于二元水循环的干旱危机诊断与调控体系建立。危机诊断与调控体系体系是将危机诊断体系与面向干旱危机发展的二元水循环模拟模型的融合,通过二元水循环模型驱动干旱危机诊断体系的滚动运行,融合调控手段后,可实现“预警—预决策—预决策效果分析—预决策修正—决策”的循环滚动式危机诊断与调控决策过程,可辅助干旱管理的科学量化进程。五、实例分析。旨在将上述干旱危机诊断与调控体系体系,代入实际案例应用,以验证所提模型与方法的合理性。以泾河流域2013年7月~2014年6月为研究时段,对流域内Sub1-Sub27等27个子流域的干旱过程逐一进行模拟,并以子流域为基本单元,以庆阳片区、平凉片区以及咸阳片区3子分区为评价单元,对区域干旱情势发生发展过程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干旱危机诊断与调控体系较为科学合理,预警结果可靠。根据预警结果选取适宜抗旱措施后可有效缓解旱情,认为其可应用于实际。(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6-05-11)
王喜峰[7](2016)在《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的水资源资产化管理框架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实行的是国家所有的水资源产权制度,在水资源的实际管理中存在多级代理和管理者短视行为等问题。水资源资产化管理作为解决管理者短视行为的重要措施引入到水资源管理中,然而由于相关理论的不足,相应措施沦为缺乏监督的政府间行为,并限制水资源资产市场机制的形成。本文考虑到水资源的多重功能,以及水资源资产与承担支撑社会经济功能的社会水循环通量的内涵一致性,将二元水循环理论引入水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框架构建中去。本文根据资产的定义和水资源的功能界定了水资源资产的内涵,并发现其与社会水循环通量的重合,提出这部分水资源可以作为水资源资产进行管理,并总结了二元水循环耦合水资源资产化管理中的水资源资产界定、监管体系、用途管制以及产权界定方面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本文辨析了水资源资产管理与水资源管理的关系,认为水资源资产管理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组成水资源管理,水资源资产管理弥补了传统水资源管理上的不足。在分层管理上,提出传统水资源管理作用于宏观、中观管理,水资源资产管理作用于微观管理的机制。此外,根据二元水循环理论中的社会水循环过程,将其权属进行分解,并结合各部门的社会水循环机制对水资源资产化管理进行了设计。(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6年01期)
鲁长国,黄健[8](2015)在《二元水循环——开创“新”生态之旅——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浩》一文中研究指出专家简介:王浩,1953年8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水利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局科技委员会委员。兼任全球水伙伴(中国)副主席、创新方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多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省部级奖励19项,出版专业领域着作30余部。到目前为止,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和EI检索论文120篇。并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本文来源于《科学中国人》期刊2015年19期)
武猛[9](2015)在《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的河北省用水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的增长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当前,河北省人均水资源量仅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3.97%,属于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之一。同时河北省也是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仅地下水超采量平均每年就高达50亿m3。地表水开发使用率过高、入境水量持续降低、向外调水等均是导致水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水资源缺乏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对河北省用水变化问题进行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有:(1)首先将水资源系统划分为水资源、社会、生态群落和环境4个子系统,4个子系统之间的水文循环既包括自然水文循环也包括社会水文循环;然后以二元水循环理论为基础,分析研究在社会水文循环趋于主导地位条件下的水资源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2)根据河北省1988~2012年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用水量和叁产产值统计数据,来分析河北省近些年用水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3)基于灰色关联度法理论,选取人口、耕地面积、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5个影响因素为基础指标,利用其基本数据详细分析研究影响河北省用水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有利于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效措施。(4)基于灰色预测基本原理对河北省未来用水量作出预测,并提出适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明确了社会水文循环趋于主导地位条件下的水资源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和河北省近些年用水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确定了影响河北省用水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适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措施。这对加快河北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5-05-31)
袁鑫[10](2015)在《蒲河流域二元水循环生态需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综合考虑自然水循环(一元水循环)及社会水循环(二元水循环)下流域生态需水的变化,建立了评价体系,对蒲河流域生态需水进行"量"和"质"的综合评价。一元水循环下采用Tennant推荐流量及等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Ⅰ区达到"极好",Ⅱ区、Ⅳ区及Ⅴ区处于"好",而Ⅲ区则为"中",表明蒲河流域能够满足生态系统"量"的需求,全部达标。二元水循环生态需水通过污径比反映其水质情况,评价结果为:仅Ⅰ区达到标准,其他区域均为不达标。综合生态需水"量"和"质"评价,仅Ⅰ区达到标准,其他区域均为不达标。结果显示,水质是影响生态需水是否满足生态系统要求的关键指标。本研究为流域水资源配置及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合理评价指标及体系。(本文来源于《水利发展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二元水循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在分析城市水资源配置系统结构基础上,构建了考虑水资源质、量均衡的城市用水优化配置模型,并运用多目标求解方法获得水资源分配的可行方案;对信息熵进行改进,构建了系统熵,并将其应用于可行方案的评价中。对昆明市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计算结果表明,当重视生态效益或者综合考虑生产、生活、环境及生态效益时,系统熵值较小,这将有利于水资源系统的长期健康运行;该方法不仅能对城市用水系统进行简洁有效的分析评价,亦能对用水系统的结构调整、系统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元水循环论文参考文献
[1].许伟涛.武陟打造“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N].焦作日报.2019
[2].邹进.基于二元水循环及系统熵理论的城市用水配置[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9
[3].于梦雨.二元水循环框架的可视化描述及水资源调控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18
[4].陈丽,郝晋珉,陈爱琪,李牧,高阳.基于二元水循环的黄淮海平原耕地水源涵养功能研究[J].生态学报.2017
[5].王浩,贾仰文.变化中的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与研究方法[J].水利学报.2016
[6].顾磊.基于二元水循环模拟的泾河流域干旱危机诊断与调控研究[D].长安大学.2016
[7].王喜峰.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的水资源资产化管理框架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
[8].鲁长国,黄健.二元水循环——开创“新”生态之旅——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浩[J].科学中国人.2015
[9].武猛.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的河北省用水量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5
[10].袁鑫.蒲河流域二元水循环生态需水研究[J].水利发展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