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γ干扰素诱导的T细胞α趋化因子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陈珊珊,刘东海,岳英丽[1](2022)在《血清CXCL10、肾酶的水平变化与狼疮性肾炎病情活动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患者血清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肾酶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廊坊市人民医院确诊的LN患者87例(LN组)、慢性肾炎患者90例(对照组)。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2000)将LN组分为活动组57例,非活动组30例;根据肾脏穿刺活检结果:Ⅲ型21例,Ⅳ型39例,Ⅴ型27例。检测LN组和对照组、不同疾病活动情况LN患者、不同LN分型LN患者的血清CXCL10、肾酶水平。结果 LN组的血清CXCL10、肾酶测定值为(8.84±1.63)μg/L、(164.5±33.0) ng/mL,均高于对照组[(6.60±1.50)μg/L、(89.2±14.0)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活动期组LN患者的血清CXCL10、肾酶测定值为(9.30±1.61)μg/L、(175.5±30.6) ng/mL,显着高于非活动期组[(8.11±1.50)μg/L、(140.0±28.4)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Ⅳ型的LN患者血清CXCL10、肾酶水平为(9.41±1.52)μg/L、(177.7±26.7) ng/mL,显着高于Ⅲ型[(8.22±1.46)μg/L、(130.8±24.8) ng/mL]、Ⅴ型[(8.35±1.55)μg/L、(158.4±28.0)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N患者血清CXCL10、肾酶测定值与SLEDAI-2000评分均呈显着的正相关(r=0.557、0.605,P <0.05)。结论 LN患者血清CXCL10、肾酶水平显着的升高,并且与疾病活动程度关系密切。
刘辉煌[2](2021)在《斑秃患者外周血中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斑秃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uclear cells,P BMCs)中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白细胞介素-25(interleukin-25,IL-25)、白细胞介素-35(interleukin-35,IL-35)、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m RNA表达及其培养上清液中的水平在斑秃疾病中的变化,为斑秃的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2例斑秃患者(重型组12例、轻型组20例、活动期组15例、稳定期组17例)为研究组、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q RT-PCR)方法检测32例斑秃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PBMCs中IL-17A、IL-25、IL-35(EBI3、p35)、IL-10 m RNA表达。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PBMCs培养上清液中IL-17、IL-25、IL-35、IL-10含量。结果:1.斑秃患者PBMCs中IL-17A、IL-25、IL-10、IL-35基因表达水平:(1)IL-17A、IL-25、IL-10、IL-35(EBI3、p35)m RNA相对表达量:在斑秃重型组、轻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315;Z=14.495;Z=10.955;Z=(13.096、11.765),P均<0.05]。其中IL-17A、IL-10在斑秃重型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斑秃轻型组,IL-10在斑秃轻型组还高于正常对照组,IL-25在斑秃重型、轻型组低于正常对照组,IL-35(EBI3)在斑秃重型组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斑秃轻型组,IL-35(p35)在斑秃轻型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斑秃重型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余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L-25、IL-35(EBI3)m RNA相对表达量在斑秃活动期组、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898;Z=10.939,P均<0.05),IL-17A、IL-10、IL-35(p35)m RNA相对表达量在斑秃活动期组、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IL-25在斑秃活动期组、稳定期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IL-35(EBI3)在斑秃活动期组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余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秩相关性分析:IL-17A、IL-10、IL-35(EBI3、p35)m RNA相对表达量与SALT评分均呈负相关[r=-0.420;r=-0.447;r=(-0.420、-0.426),P均<0.05],IL-25 m RNA相对表达量与SALT评分无显着相关性(P均>0.05),IL-17、IL-25、IL-10、IL-35与疾病的活动均无显着相关性(P均>0.05)。2.斑秃患者PBMCs培养的上清液中IL-17、IL-25、IL-10、IL-35水平:(1)IL-25在斑秃重型组、轻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851,P<0.05),IL-17、IL-10、IL-35在斑秃重型组、轻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IL-25在斑秃重型组和轻型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余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L-17、IL-25在斑秃活动期组、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894;Z=9.446,P均<0.05),IL-10、IL-35在斑秃活动期组、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IL-17在斑秃稳定期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斑秃活动期组,IL-25在斑秃活动期组和稳定期组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余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秩相关性分析:IL-17水平与疾病活动(r=0.479,P<0.05)呈正相关,与SALT评分无显着相关性(P>0.05)。上清液中IL-25、IL-10、IL-35水平与SALT评分、疾病活动无显着相关性(P均>0.05)。3.IL-17A、IL-25、IL-10、IL-35在斑秃患者中的相关性:斑秃患者PBMCs中IL-17A与IL-25、IL-10、IL-35(EBI3、p35)m RNA相对表达量均呈正相关[r=0.474;r=0.449;r=(0.567、0.562),P均<0.01],IL-10与IL-25m RNA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r=0.501,P<0.01)。斑秃患者PBMCs培养上清液中IL-10、IL-17A、IL-25、IL-35水平之间均无显着相关性(P均>0.05)。结论:1.Th17/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5、IL-10、IL-35)参与斑秃的发病,与斑秃疾病的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细胞因子间存在相互协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斑秃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IL-17和IL-25在斑秃患者PBMCs中的上清液高水平表达协同一致,与斑秃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促进斑秃的炎症发生。
苏晗[3](2021)在《狼疮性肾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代谢物硫酸吲哚酚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发现肠道菌群参与了LN的发病。血清硫酸吲哚酚(Indoxyl sulfate,IS)作为肠杆菌(Faecalibacterium)产生的一种肾毒性物质,可以对肾脏造成损伤。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初发LN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其代谢产物进行差异性分析,探讨LN患者肠道中的菌群失调情况及其相关的代谢产物。通过测定不同24h蛋白尿定量水平下LN患者血清中IS浓度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探究血清IS水平与LN发病之间的关系,寻找诊治LN的新策略。方法:选取SLE患者56例,根据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否大于0.5g分为狼疮性肾炎组(LN组)27例和狼疮无肾炎组(N-LN组)29例,另选取5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HC组)。利用Illumina Mi Seq平台对受试者样本的16S r RNA基因序列V3-V4高变区进行PCR扩增及测序,进行Alpha多样性分析、Beta多样性分析及门、属水平上的菌群差异性分析,用LEf Se聚类分析法得到受试者各自的代表性差异肠道菌群。基于KEGG用PICRUSt软件预测肠道菌群功能特征,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检测三组代谢产物的含量差异。非靶向组学检测出的粪便差异性代谢产物吲哚(Indole),其入血后转化为具有肾毒性的血清硫酸吲哚酚(Indoxyl sulfate,IS)。本实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受试者血清IS浓度进行定量测定及分析,比较三组血清IS的浓度差异,并分别将三组血清IS浓度与24h尿蛋白定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判定血清IS对于SLE患者发生蛋白尿可能的预测价值。结果:1、LN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显着下降(P<0.05)。在门水平上,LN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较健康对照组显着下降,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irmicutes/Bacteroidetes,F/B)比值下降(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LN组在属水平上,LN组肠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拟杆菌属(Bacteroides)、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链球菌(Streptococcus)、小杆菌属(Dialister)等丰度显着上升(P<0.05),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乳杆菌属(Lachtobacillus)、毛螺菌属(Lachonopira)等丰度显着下降(P<0.05)。与N-LN组相比,LN组肠杆菌属的含量较N-LN组显着上升(P<0.01),布劳特氏菌属(P<0.01)、链球菌属(P<0.05)的含量较N-LN组显着下降。2、根据设定的筛选标准(LDA score>4)找出各组符合条件的代表菌属,结果显示健康对照组的代表菌群为双歧杆菌属、毛螺菌属、瘤胃球菌属、乳杆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属,LN组的代表菌群为肠杆菌属、拟杆菌属,N-LN组的代表菌群为链球菌属、布劳特氏菌属。3、基于KEGG显示,LN组糖类分解代谢途径显着下调(P<0.05),而氨基酸分解代谢途径显着上调(P<0.05)。代谢产物分析显示LN组中与糖类分解代谢相关的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如丁酸(Butyrate)含量显着下降(P<0.05),而与氨基酸代谢相关的吲哚、氧化三甲胺(Trimtlylamine oxide,TMAO)含量显着增加(P<0.05)。4、LN组血清IS浓度较N-LN组、健康对照组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N患者中,24h尿蛋白定量与血清IS浓度呈正相关(r=0.839,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IS对LN患者的的最佳截断值为74 pg/ml,血清IS预测LN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5(95%CI:0.6220.887),敏感度为0.778,特异度为0.625。结论:LN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下降,其中肠杆菌含量明显增加,其代谢产物血清IS水平升高,可预测LN患者蛋白尿的发生。LN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及相关代谢途径的异常,可能参与了LN的发病。
陈晓欢[4](202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早发动脉粥样硬化与Breg/Th17细胞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种系统及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常伴有自身抗体产生。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无论诊断SLE的时间长短,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始终是导致SLE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而SLE患者患CVD风险较高,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加速有关。既往研究发现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与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失衡是导致SLE患者AS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可间接调节Th17/Treg细胞平衡从而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因此,本研究我们通过比较SLE早发AS患者、SLE患者、健康人群血清中Bregs、Th17及Tregs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并建立LDLr-/-小鼠+Pristane模型,通过RT-PCR、流式细胞、ELISA等实验检测SLE早发AS小鼠Breg细胞的表达及其对调控Th17/Treg细胞平衡以及对下游炎性因子释放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分子机制,为预防及靶向治疗SLE早发AS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收集2020年4月~2021年1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SLE患者,依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SLE患者进行分组,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 IMT)≥1.0mm的SLE患者作为SLE-AS组;将c IMT<1.0mm的SLE患者作为SLE-non AS组。收集SLE患者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IL-17、IFN-γ、TNF-α)检测结果和一般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疾病活动度(SLEDAI)、球蛋白、血脂组合(TG、CHO、HDL、LDL、APO-A、APO-B、LPa)、免疫一组(Ig M、Ig A、Ig G)、补体(C3、C4)、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24小时尿蛋白水平。选取同一时间段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与SLE患者的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Control组,收集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IL-17、IFN-γ、TNF-α)检测结果和一般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进行统计学分析。2、通过向10只8周龄的LDLr-/-小鼠腹腔注射Pristane试剂构建SLE早发AS小鼠的模型,作为SLE-AS组,同周龄的10只MRL/lpr小鼠作为SLE组,10只C57BL/6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均为雌性,高脂饲料喂养14周后称重,记录观察各小鼠的皮肤毛发情况,摘眼球取血后检测白蛋白、血脂四项(TG、CHO、LDL、HDL)、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 G)水平,取血清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 DNA)抗体、细胞因子(IL-10、IL-17、IL-35、TGF-β、TNF-α),取肾脏组织行HE染色、PAS染色,取主动脉行油红O染色;取脾脏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Bregs、Th17、Tregs表达,通过RT-PCR检测IL-10、RORγt、Foxp3 m RNA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的结果:(1)共纳入SLE-AS组患者29例,SLE-non AS组患者106例,均无吸烟史,均有使用激素治疗,Control组共纳入242例。(2)SLE-AS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时间、BMI、CHO、LDL、APO-B、LPa、ESR水平均高于SLE-non AS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Control组比较,SLE-non AS组患者血清IL-2、IL-6、IL-10、IFN-γ、TNF-α水平明显升高,SLE-AS组患者血清IL-6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LE-AS组和SLE-non AS组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 1.081,95%CI 1.025,1.141;P=0.004)、BMI(OR 1.402,95%CI 1.134,1.732;P=0.002)是SLE并发AS的危险因素。(5)SLE-AS组患者血清IL-2与疾病活动度SLEDAI呈负相关性(r=-0.517),IL-6与球蛋白呈正相关性(r=0.388),IFN-γ与Ig M呈正相关性(r=0.537),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SLE-AS组患者血清IL-10/IL-17比值与TG、CHO、LDL、APO-B及24小时尿蛋白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基础研究的结果:(1)LDLr-/-小鼠腹腔注射Pristane试剂并予以高脂饲料喂养后出现脱毛,并随着周龄增加,脱毛症状更加明显,MRL/lpr狼疮小鼠同样出现脱毛表现,普通C57BL/6小鼠则无上述现象。(2)高脂饲料喂养14周后,LDLr-/-+Pristane组小鼠(SLE-AS组)、MRL/lpr+生理盐水组小鼠(SLE组)、C57BL/6+生理盐水组小鼠(Control组)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但SLE-AS组小鼠、SLE组小鼠血清白蛋白明显低于Control组小鼠(P<0.05)。(3)SLE-AS组小鼠血清TG、CHO、LDL水平均高于SLE组小鼠、Control组小鼠,HDL水平则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Control组小鼠比较,SLE-AS组小鼠、SLE组小鼠补体C3水平降低,Ig G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SLE-AS组小鼠和SLE组小鼠均有血清ANA、抗ds-DNA抗体水平明显升高(P<0.05)及病理显示的肾脏病变。SLE-AS组小鼠主动脉油红O染色可见到橘红色的脂质沉积,但SLE组小鼠和Control组小鼠均未出现脂质沉积。(6)SLE-AS组小鼠和SLE组小鼠的IL-35水平均低于Control组小鼠,而TNF-α、IL-10水平均高于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rol组小鼠相比,SLE组小鼠的IL-17水平升高,TGF-β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AS组小鼠血清IL-10水平明显高于SLE组小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IL-17、IL-35、TGF-β、TNF-α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与Control组小鼠比较,SLE-AS组小鼠和SLE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中Treg细胞数量比例明显降低,而IL-10+Breg、Th17细胞数量比例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AS组小鼠与SLE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中Treg、Th17细胞数量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AS组小鼠和SLE组小鼠Breg细胞与Th17/Treg细胞比值均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与Control组相比,SLE-AS组和SLE组小鼠Foxp3 m 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RORγt 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AS组小鼠和SLE组小鼠Foxp3、RORγt m 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AS组小鼠IL-10 m RNA表达较SLE组和Control组小鼠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SLE合并AS患者年龄为(49.17±8.52)岁,提示具有早发趋势。(2)SLE合并AS患者的年龄、病程、BMI、CHO、LDL、APO-B、LPa、ESR水平与SLE未合并AS患者有显着差异;其中年龄、BMI是SLE并发AS的危险因素。(3)SLE患者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人群,SLE合并AS患者部分炎性细胞因子与免疫进展相关;IL-10/IL-17的比值与SLE合并AS患者的血脂异常和肾脏病变密切相关。(4)LDLr-/-小鼠通过腹腔注射Pristane可以成功诱导SLE早发AS小鼠模型,表现出与人类SLE患者相似的表型特征、血清学改变、免疫学异常及肾脏病变。LDLr-/-+Pristane小鼠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可以出现明显的高脂血症及AS斑块病变。(5)SLE早发AS小鼠体内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及Breg/Th17/Treg细胞之间的失衡。(6)Breg细胞可能主要通过分泌IL-10调节Th17/Treg细胞失衡。
何岩[5](2020)在《前列腺液中RANTES在NIH-Ⅲ型前列腺炎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认为背景根据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的诊断标准,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s,CP/CPPS)属于NIH-III型前列腺炎,具体分为IIIA(炎症性)和IIIB(非炎症性)。但到目前为止,NIH-III型前列腺炎的发生发展、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仍不清楚。近年来诸多研究显示与免疫机制相关的CC类趋化因子可能在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生发展及病程演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的探讨人正常T细胞表达分泌调节活化因子(RANTES)在NIH-III型前列腺炎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1.收集我院2018年4月—2020年6月期间泌尿外科门诊确诊的NIH-III型前列腺炎的4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经积极治疗后共入组35例作为治疗组,另选取20名既往体健的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参与者建立病历资料档案并填写NIH-CPSI调查问卷,并由统一培训过的泌尿外科临床医生通过前列腺按摩取得EPS标本,然后快速送我院实验室行前列腺液的常规分析,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前列腺液中的RANTES含量;2.对所有受试者采集肝素钠抗凝的外周血2ml,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细胞的数目及比值。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各研究对象分组之间在年龄、BMI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RANTES在各组之间的组间差异:2.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前列腺炎患者组(NIH-IIIA型+NIH-IIIB型)的前列腺液中RANTES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 RANTES在NIH-IIIA组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NIH-IIIB组和健康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IIB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2.3 NIH-III型前列腺炎治疗后组,对比治疗前水平,RANTES表达显着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RANTES与EPS白细胞水平,NIH-CPSI评分,外周血Th1/Th2细胞比值的相关性:3.1 EPS中白细胞水平与NIH-CPSI评分无显着相关性(P>0.05);3.2 RANTES与EPS白细胞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3.3 RANTES与NIH-CPSI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3.4 RANTES与Th1/Th2细胞比值呈正相关关系(P<0.05)。4.受试者操作曲线下RANTES的诊断效能:RANTES在NIH-III型前列腺炎中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在NIH-III型前列腺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4,其诊断NIH-III型前列腺炎的最佳诊断界值是318.43pg/ml;单独用来诊断NIH-IIIA型前列腺炎,其AUC值为0.89,尤其在RANTES浓度大于349.16pg/ml时候,考虑NIH-IIIA型前列腺炎的可能性最大,此时特异性90%,灵敏度80%。结论RANTES与前列腺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并且可能通过调控Th1/Th2平衡漂移参与了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生发展,提示着RANTES可能是一种独立的,能够有效诊断NIH-III型前列腺炎的分子标志物,相比EPS白细胞计数,具有更高的诊断和评估病情的价值。
马敬雪[6](2020)在《Fractalkine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调控狼疮性肾炎Treg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Fractalkine与调节性T细胞的相关性分析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Fractalkine(FKN)的表达水平和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分布,分析FKN和Treg细胞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初步探讨FKN与Treg细胞在SLE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初次诊断为SLE的31例患者和11例健康体检者,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2K)评分标准评估SLE患者的疾病活动性。并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健康对照组、SLE非活动期组及SLE活动期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FKN的血清水平,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分析各组外周血中的Treg细胞数,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血清FKN及外周血Treg细胞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非活动组及活动组患者血清FKN表达水平显着升高,Treg细胞的分布则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期SLE患者血清FKN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期SLE患者,Treg细胞数则明显低于非活动期SLE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LE患者FKN表达水平与SLEDAI-2K呈正相关,与Treg细胞的分布呈负相关。结论:SLE患者血清FKN表达增加伴随着Treg细胞下调,FKN参与了SLE的发病机制。第二部分狼疮性肾炎小鼠Fractalkine、p38MAPK的表达及Treg细胞的分布研究目的:检测狼疮性肾炎小鼠血清中Fractalkine、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Foxp3的表达水平及外周血中Treg细胞的分布,与正常小鼠比较,探讨Fractalkine、p38MAPK、Foxp3的表达水平及外周血中Treg分布的变化研究。方法:给予巴比西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0.5m Lpristane构建狼疮性肾炎小鼠模型,12周后检测模型小鼠的24小时尿蛋白含量、血清抗核抗体水平及PASM染色检测肾组织的变化以鉴定模型的成功构建。接着,将小鼠分为两组:正常组和模型组。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外周血Treg细胞的分布,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Fractalkine、Foxp3的水平,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ce,IFC)、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Real-time PCR,q RT-PCR)方法检测肾组织中Fractalkine、p38MAPK及Foxp3的表达水平。结果:在小鼠腹腔注射pristane 1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小鼠的24小时尿蛋白含量及血清抗核抗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脏组织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肾小球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鉴定LN小鼠模型建立成功。与对照组相比,LN组的外周血Treg细胞的分布明显降低(P<0.01)。血清中Fractalkine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Foxp3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肾组织中Fractalkine、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Foxp3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非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Fractalkine可能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调控Treg细胞进而参与狼疮性肾炎的发病过程。第三部分Fractalkine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调控狼疮性肾炎Treg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的关键点为Fractalkine(FKN),从细胞水平上深入研究FKN在Treg细胞中的作用机制。通过观察体外实验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小鼠Treg细胞敲低FKN基因后,细胞中FKN、p38MAPK和Foxp3表达水平的变化,及U-46619、SB203580(U-46619为p38MAPK的激活剂,SB-203580为p38MAPK的抑制剂)对LN小鼠Treg细胞的具体作用机制,探讨p38MAPK信号通路在Treg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以及FKN对p38MAPK信号通路的具体影响机制,进一步了解FKN在Treg细胞中的作用机制,为狼疮性肾炎的诊治新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转染腺病毒载体particle-FKN实现FKN基因敲低的LN Treg细胞,将细胞随机分为7组:(1)正常对照组;(2)阴性对照组;(3)FKN-KD组;(4)U-46619组;(5)SB203580组;(6)FKN-KD+U-46619组;(7)FKN-KD+SB203580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验证FKN敲低的成功转染;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q RT-PCR检测各组细胞的Foxp3、p38MAPK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敲低FKN后p38MAPK的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而Foxp3表达明显增加(P<0.01)。U-46619促进p38MAPK的磷酸化(P<0.01),下调LN Treg细胞中Foxp3的表达((P<0.01));SB203580抑制p38MAPK的磷酸化(P<0.01),上调LN Treg细胞中Foxp3的表达((P<0.01);敲低FKN后,Bax、Cyt-c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1),细胞凋亡率显着下调(P<0.01),Bcl-2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1);U-46619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Bax、Cyt-c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1),细胞凋亡率显着上调(P<0.01),Bcl-2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1);SB203580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Bax、Cyt-c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细胞凋亡率显着下调(P<0.01),Bcl-2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1)。结论:FKN通过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参与狼疮性肾炎Treg细胞凋亡的过程,这为阐明狼疮性肾炎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张媛媛[7](2020)在《CD4+T细胞计数与狼疮肾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疾病活动度的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以及分析不同疾病活动度的LN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探讨CD4+T细胞计数与LN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的169例LN患者临床资料。根据SLEDAI-2K评分将169例LN患者分为病情稳定组(SLEDAI<10)和病情活动组(SLEDAI≥10)。选取的对照组为同期门诊接受正规治疗,符合尿蛋白阴性、病情稳定6个月以上且未使用免疫抑制及免疫增强剂等条件的64例非LN的SLE患者。收集上述研究对象在检测出CD4+T细胞计数降低时同期的临床数据资料。对三组患者CD4+T细胞计数进行对比分析;将CD4+T细胞计数与SLEDA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分别将病情活动组与病情稳定组CD4+T细胞计数与血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红细胞沉降率(ESR)、补体、CRP等实验室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LN病情稳定组与病情活动组血常规、24小时尿蛋白水平、红细胞沉降率(ESR)、补体、CRP等实验室数据之间的差异;比较病情稳定组和病情活动组研究对象临床用药之间的差异性。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LN病情活动组患者的CD4+T细胞计数(227.46±104.34 cells/?l)明显低于病情稳定组(348.91±98.22cells/?l,P<0.01)及对照组(378.88±169.61 cells/?l,P<0.01)。病情稳定组CD4+T细胞计数与对照组CD4+T细胞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病情稳定组、病情活动组患者的CD4+T细胞计数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r=-0.445,P=0.038;r=-0.419,P=0.022;r=-0.673,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病情稳定组与病情活动组患者CD4+T细胞计数与24小时蛋白尿定量负相关(r=-0.544,P=0.041;r=-0.629,P=0.032),与CRP呈负相关(r=-0.546,P=0.047;r=-0.639,P=0.000);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r=0.324,P=0.041;r=0.491,P=0.033),与淋巴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454,P=0.001;r=0.671,P=0.000),与补体C3呈正相关(r=0.412,P=0.048;r=0.536,P=0.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情稳定组与病情活动组CD4+T细胞计数与肌酐水平负相关(r=-0.288,P=0.267;r=-0.259,P=0.419)、与白细胞计数正相关(r=0.273,P=0.084;r=0.190,P=0.337)、与中性粒细胞计数正相关(r=0.892,P=0.227;r=0.190,P=0.782)、与红细胞计数负相关(r=-0.312,P=0.354;r=-0.102,P=0.668)、与血红蛋白水平正相关(r=0.215,P=0.159;r=0.142,P=0.376)、与血沉(ESR)负相关(r=-0.112,P=0.785;r=-0.357,P=0.168)、与补体C4正相关(r=0.412,P=0.048;r=0.536,P=0.02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本研究收集病情稳定组及病情活动组CD4+T细胞计数降低前1周、1月内的临床用药情况。按照每天每千克体重的标准,对强的松(PDN)(按照激素换算标准,统一转换为强的松剂量)、吗替麦考酚酯(MMF)、环磷酰胺(CTX)、硫酸羟氯喹(HQ)、环孢素(CsA)、他克莫司(TAC)的用药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上述药物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D4+T细胞计数与SLE疾病活动度具有相关性。2.CD4+T细胞计数与LN相关实验室指标具有相关性。3.在临床工作中监测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LN病情活动,CD4+T细胞计数可能成为检测LN疾病活动的新指标。
王新[8](2020)在《HERV-E clone 4-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表达、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CD4+T细胞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uman endogenous retroviruses,HERVs)是外源性逆转录病毒入侵的后代,占人类基因组8%,HERV-E clone 4-1是HERV-E家族的一员。研究表明,在SLE患者CD4+T细胞中,HERV-E clone 4-1的mRNA表达增加,并且其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相关。而且,SLE患者的CD4+T细胞中HERV-E clone 4-1 5’LTR的甲基化程度较低,这可能与其高表达密切相关。本研究拟研究HERV-E clone 4-1在SLE患者CD4+T细胞中表达及临床意义,并解释其高表达的机制,进一步探究HERV-E clone 4-1在SLE疾病进程中的作用。在本研究中,首先,我们收集了SLE患者的外周血并提取了CD4+T细胞,并通过q RT-PCR检测证实HERV-E clone 4-1 mRNA在SLE患者CD4+T细胞中表达上调,且发现其表达与SLE疾病活动性呈正相关。而且,我们进一步分析发现HERV-E clone 4-1 mRNA的表达可作为监测SLE治疗效果和诊断SLE的生物学标志物。随后,我们证实SLE患者CD4+T细胞中活化T细胞核因子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 1,NFAT1)活性升高,并通过与HERV-E clone 4-1 5’LTR结合促进HERV-E clone 4-1转录。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也能够通过与HERV-E clone 4-1 5’LTR结合促进HERV-E clone 4-1转录,雌激素可通过激活ER-α信号通路上调HERV-E clone 4-1 mRNA的表达。SLE患者CD4+T细胞中NFAT1和ER-α诱导的HERV-E clone 4-1 mRNA的上调依赖于HERV-E clone 4-15’LTR的DNA低甲基化。最后,我们发现在SLE患者的CD4+T细胞中HERV-E clone 4-1 3’LTR通过竞争性结合mi R-302d促进甲基Cp G结合域蛋白2(Methyl-Cp G binding domain protein 2,MBD2)的表达,引起细胞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降低和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表达增加,从而参与SLE的发病。HERV-E clone 4-1 3’LTR也可通过竞争性结合mi R-302d促进干扰素调节因子9(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9,IRF9)的表达,激活I型干扰素途径参与SLE疾病进程。综上,我们的研究表明HERV-E clone 4-1 mRNA在SLE患者CD4+T细胞中表达上调,其表达与SLE疾病活动性呈正相关,可作为评估SLE治疗效果和诊断SLE的生物学标志物。SLE患者CD4+T细胞中HERV-E clone 4-1 mRNA的上调是由于NFAT1、E2/ER-α和5’LTR的DNA低甲基化共同作用的结果。SLE患者的CD4+T细胞中HERV-E clone 4-1 3’LTR通过竞争性结合mi R-302d促进MBD2和IRF9的表达,引起细胞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降低、IL-17表达增加及激活I型干扰素途径参与SLE疾病进程。
唐大斌[9](2020)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一种病死率较高的血液系统疾病,临床死因主要为无法控制的出血及感染,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原发获得性再障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异常活化的自身T细胞攻击骨髓造血干细胞以及其他重要的骨髓细胞成分从而导致骨髓脂肪化和骨髓衰竭,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联合环孢素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可以挽救大部分病人,这进一步证实再障发病的主要原因为免疫异常,然而病人长期服用环孢素导致的严重副作用以及环孢素停用后的复发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以弥补免疫抑制治疗方式的不足。全反式维甲酸(维甲酸)是体内维生素A的正常代谢产物,具有免疫调节和影响T细胞亚群分化的作用,因而可能纠正再障的T细胞比例失衡从而对再障治疗起作用。在我们的研究中,通过构建经典的T细胞介导的获得性再障小鼠模型,利用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液相色谱-质谱、转录组测序、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等方法,探索维甲酸治疗再障的可能性及其机制。我们发现维甲酸可以减少再障小鼠骨髓中浸润的T细胞,增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和造血干细胞数,改善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抑制骨髓炎症增生性新生血管和降低内皮细胞比例,保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巨核细胞等重要骨髓细胞成分,显着延长再障小鼠的生存时间;维甲酸可以抑制再障小鼠的T细胞体内增殖、激活、迁移以及效应功能,降低骨髓中T细胞的Ki67、LFA-1、CD44、CXCR4和Fasl的蛋白表达,减少骨髓中非-T细胞的Fas表达;维甲酸可以抑制T细胞的代谢过程:增加骨髓T细胞的甜菜碱从而清除细胞内活性氧和线粒体活性氧;维甲酸可以降低骨髓T细胞的棕榈酰胺,减少活化T细胞增殖和发挥效应功能的能量来源。维甲酸可以维持再障小鼠骨髓内调节性T细胞比例至正常水平,但是调节性T细胞移植治疗再障小鼠并不能改善再障小鼠的预后,说明维甲酸治疗再障的主要机制不是通过维持Treg细胞的比例;维甲酸可以降低骨髓中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Th)1和Th17细胞的比例,增加Th2细胞的比例,减少外周血中Th1和Th17细胞相关的促炎因子,增加Th2细胞相关的抗炎因子,从而纠正再障的免疫不平衡,部分恢复Th1/Th2比例;进一步的分析揭示维甲酸通过抑制NFAT1通路,直接抑制IFN-γ和Th1细胞的关键转录因子T-bet,以及上调Th2细胞的的正向调控因子-Jun B,从而促进Th1细胞向Th2细胞分化偏倚;此外,维甲酸除了下调Th17细胞的关键转录因子-RORγt,还可激活RARα通路,上调Irf8,显示出强大的抑制Th17细胞分化的能力。总之,我们证实ATRA治疗T细胞介导的获得性再障小鼠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初步阐明了其具体作用机制,并且由于其具有的经济性及安全性,为其进一步进入临床应用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大启[10](2019)在《Resistin和HMGB1在吉兰—巴雷综合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nydrome,GB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现有证据提示细胞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在GBS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sistin可通过启动多条致炎通路诱导多种炎症介质表达上调,且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而HMGB1作为一种致炎因子,同resistin类似,也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并在许多自身免疫疾病致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resistin是否参与GBS的免疫病理过程以及其与HMGB1的关系仍不清楚。本课题的目的是研究resistin是否可通过调节HMGB1及与相关下游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从而参与了GBS的免疫病理过程。方法:连续收集51例GBS住院患者,以及年龄、性别、BMI指数均匹配的49例健康对照组血清及临床资料。利用ELISA法检测51例GBS患者中resistin、HMGB1、TNF-α和IL-6的血清水平,并进一步分析了resistin与疾病亚型、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其与HMGB1、TNF-α和IL-6的相关性;使用不同浓度的resistin刺激THP-1巨噬细胞模型。利用ELISA法检测了不同处理组THP-1巨噬细胞培养液中HMGB1、IL-1β、TNF-α和IL-6分泌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50ng/m L resistin浓度组HMGB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了不同浓度resistin处理组THP-1巨噬细胞TLR4的表达;为了研究resistin是否是通过激活p38MAPK和NF-κB信号途径促进了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我们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了不同浓度resistin处理组THP-1巨噬细胞后p38MAPK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同时利用p38MAPK和NF-κB抑制剂,检测了THP-1巨噬细胞HMGB1、IL-1β和IL-6分泌和表达。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GBS患者血清resistin水平明显升高(p<0.001),而且GBS亚型AMAN、AIDP和其它未分类型组患者血清resistin水平也都明显增高(p<0.01;p<0.01;p<0.05),但在不同GBS亚型患者之间血清resistin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GBS患者血清resistin水平与GBS残疾评分、EGOS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r=0.151,p=0.289;r=0.161,p=0.267);与健康对照组相比,GBS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明显升高(p<0.001),而且GBS亚型AMAN、AIDP和其它未分类型组患者血清(p<0.001),但在不同GBS亚型患者之间血清HMGB1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所有GBS患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1);GBS患者血清resistin与HMGB1、IL-6水平均呈正相关(r=0.297,P=0.034;r=0.297,P=0.03),但resistin水平与TNF-α未发现有明显相关性(r=-0.016,P=0.908)。在体外THP1巨噬细胞学实验中,50ng/m L或100ng/m L的resistin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MGB1、IL-1β和IL-6的分泌量均明显增加(p<0.05),而TNF-α分泌无明显变化(p>0.05);同时,THP-1巨噬细胞经浓度为50ng/m L或100ng/m L resistin作用24h后HMGB1的m RNA表达量和蛋白水平均显着性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THP-1巨噬细胞经浓度为50ng/m L或100ng/m L的resistin作用24h后,TLR4的m 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增加(p<0.05);NF-κB的m RNA和phospho-NF-κBp65蛋白表达量均显着性增加(p<0.05);phospho-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亦明显升高(p<0.05),而在50ng/m L resistin中加入p38MAPK抑制剂处理THP1巨噬细胞后HMGB1、TNF-α、IL-1β和IL-6分泌量显着减少(p<0.05),且与空白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50ng/m L resistin中加入NF-κB抑制剂处理THP1巨噬细胞后HMGB1、TNF-α、IL-1β和IL-6分泌量亦显着性减少(p<0.05),与空白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分别向50ng/m L resistin中加入p38MAPK和NF-κBp65抑制剂后处理THP1巨噬细胞,HMGB1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1.血清resistin在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中水平显着升高,且与HMGB1、IL-6存在正相关,提示其可能参与了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免疫病理过程;2.resistin刺激人THP1巨噬细胞后可引起HMGB1、IL-6、IL-1β分泌增多;3.在人THP1巨噬细胞中,resistin可通过TLR4受体激活NF-κB/MAPK信号通路,进而引起HMGB1表达和分泌增多;4.resistin可能通过调节HMGB1及与相关下游细胞因子相互作用,从而参与了GBS的免疫病理过程。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γ干扰素诱导的T细胞α趋化因子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γ干扰素诱导的T细胞α趋化因子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血清CXCL10、肾酶的水平变化与狼疮性肾炎病情活动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一般资料 |
1.3.2 血清CXCL10、肾酶检测方法 |
1.3.3 SLEDAI-2000评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
2.2 两组的血清CXCL10、肾酶测定值比较 |
2.3 不同疾病活动情况的血清CXCL10、肾酶测定值比较 |
2.4 不同LN分型患者CXCL10、肾酶测定值比较 |
2.5 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2)斑秃患者外周血中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Th17、Treg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皮肤病的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狼疮性肾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代谢物硫酸吲哚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和实验试剂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3 标本收集与方法 |
3.1 粪便样本的采集 |
3.2 粪便DNA的提取与测序 |
3.3 生物学信息分析 |
3.4 粪便通路功能分析及代谢产物分析 |
3.5 尿液的收集与检测 |
3.6 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硫酸吲哚酚 |
3.7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5.1 一般资料情况 |
5.2 Alapha多样性分析 |
5.3 Beta多样性分析 |
5.4 SLE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在门、属水平上的分布差异分析 |
5.5 SLE患者与对照组属水平上的差异性代表菌属分析 |
5.6 SLE患者和对照组肠道菌群功能及代谢通路分析 |
5.7 SLE患者和对照组宿主-肠道共代谢产物差异分析 |
5.8 SLE患者与对照组血清IS浓度的分析 |
5.9 血清IS预测SLE患者蛋白尿的价值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肠道菌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4)系统性红斑狼疮早发动脉粥样硬化与Breg/Th17细胞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特点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分析 |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早发动脉粥样硬化小鼠Breg/Th17细胞相关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Breg/Th17细胞失衡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5)前列腺液中RANTES在NIH-Ⅲ型前列腺炎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β-趋化因子RANTES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Fractalkine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调控狼疮性肾炎Treg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Fractalkine的表达水平与调节性T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仪器和和设备 |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4 实验方法 |
2.结果 |
2.1 根据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及 SLEDAI-2K 评分进行分组 |
2.2 检测各组血清中 FKN 的表达水平 |
2.3 检测各组外周血中 Treg 细胞的分布情况 |
2.4 分析 FKN 和 Treg 细胞水平与 SLE 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 |
3.讨论 |
4.结论 |
第二部分 狼疮性肾炎小鼠Fractalkine、p38MAPK的表达水平及Treg细胞的分布的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3 试剂来源及配制 |
1.4 实验方法 |
2.结果 |
2.1 狼疮性肾炎小鼠模型成功建立 |
2.2 检测 Treg 细胞在狼疮性肾炎小鼠外周血中的比例 |
2.3 检测 FKN 及 Foxp3 在 LN 小鼠血清中的表达 |
2.4 检测 FKN、p38MAPK 及 Foxp3 在小鼠肾组织中的蛋白及 mRNA 表达水平 |
3.讨论 |
4.结论 |
第三部分 Fractalkine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调控狼疮性肾炎小鼠Treg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细胞 |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3 主要试剂来源及配制 |
1.4 实验方法 |
1.5 Western blotting 技术检测各组蛋白的表达水平 |
2.结果 |
2.1 载体酶切结果 |
2.2 重组质粒构建后PCR结果 |
2.3 阳性克隆测序结果 |
2.4 病毒滴度检测结果见表 3-3 |
2.5 腺病毒低表达载体转染Treg细胞株及Western blotting验证结果 |
2.6 流式细胞术检测 CD4~+CD25~+Treg 细胞的分选纯度 |
2.7 FKN通过激活LN-Treg细胞中p38MAPK磷酸化抑制Foxp3 的表达 |
2.8 FKN及 p38MAPK信号通路参与LN-Treg细胞的凋亡过程 |
2.9 FKN 及 p38MAPK 信号通路影响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 |
3.讨论 |
4.结论 |
全文总结 |
1.结论 |
2.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调节性 T 细胞疗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7)CD4+T细胞计数与狼疮肾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和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资料的收集 |
2.2 疾病活动度评分 |
2.3 研究对象分组 |
2.4 实验室方法 |
2.4.1 主要的实验室仪器与试剂 |
2.4.2 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具体操作步骤 |
2.5 临床资料分析 |
2.6 作图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人口学资料 |
2 病情稳定组和病情活动组研究对象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3 三组研究对象CD4~+T细胞计数的比较 |
4 三组研究对象CD4~+T 细胞计数与SLEDAI评分相关性分析 |
5 病情稳定组和病情活动组CD4~+T细胞计数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6 病情稳定组和病情活动组研究对象临床用药的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8)HERV-E clone 4-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表达、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和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耗材 |
2.1.4 实验软件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本采集与伦理 |
2.2.2 CD4~+T细胞的分离 |
2.2.3 CD4~+T 细胞的培养及处理 |
2.2.4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CR,q RT-PCR) |
2.2.5 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分析 |
2.2.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Dual-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DR) |
2.2.7 染色质免疫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 IP) |
2.2.8 DNA提取及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 |
2.2.9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
2.2.10 统计学分析 |
第三部分 HERV-E clone4-1 mRNA在 SLE患者CD4~+T 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相关性 |
3.1 引言 |
3.2 结果 |
3.2.1 HERV-E clone4-1 mRNA在 SLE患者CD4~+T 细胞中表达上调 |
3.2.2 HERV-E clone4-1 mRNA与 SLE疾病活动性呈正相关 |
3.2.3 HERV-E clone4-1 mRNA可作为评估SLE治疗效果的生物学标志物 |
3.2.4 HERV-E clone4-1 mRNA可作为诊断SLE的生物学标志物 |
3.3 讨论 |
第四部分 HERV-E clone4-1 mRNA在 SLE患者CD4~+T 细胞中高表达的机制 |
4.1 引言 |
4.2 结果 |
4.2.1 HERV-E clone4-1 mRNA高表达与SLE患者CD4~+T 细胞中NFAT1活性升高密切相关 |
4.2.2 雌激素可通过ER-α上调SLE患者CD4~+T 细胞中HERV-E clone4-1mRNA的表达 |
4.2.3 HERV-E clone 4-1 5’LTR的 DNA低甲基化参与了NFAT1和ER-α诱导的 HERV-E clone 4-1 mRNA的上调 |
4.3 讨论 |
第五部分 HERV-E clone4-1对SLE疾病进程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结果 |
5.2.1 HERV-E clone4-1的gag和 env蛋白可能在SLE进程中的作用尚待研究 |
5.2.2 HERV-E clone4-1 3’LTR通过竞争性结合mi R-302d促进MBD2 和IRF-9 的表达 |
5.2.3 HERV-E clone 4-1 3’LTR通过mi R-302d/MBD2 诱导SLE CD4~+T细胞DNA低甲基化和IL-17 表达 |
5.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博士期间已发表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全文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ATR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研究 |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主要技术路线 |
1.5 主要实验材料 |
1.5.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1.5.2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
1.5.3 抗体列表 |
1.6 实验方法 |
1.7 实验结果 |
1.7.1 ATRA 可以增加骨髓内有核细胞数量和外周血细胞数量 |
1.7.2 ATRA可以保存骨髓内重要成分以及延长再障小鼠生存时间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ATR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研究 |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2.3 主要研究内容 |
2.4 主要技术路线 |
2.5 主要实验材料 |
2.5.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2.5.2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
2.5.3 抗体列表 |
2.6 实验方法 |
2.7 实验结果 |
2.7.1 ATRA可以抑制T细胞体内增殖、激活、迁移和效应功能 |
2.7.2 ATRA可以有效抑制T细胞的代谢 |
2.7.3 Treg细胞移植不能改善再障小鼠的预后 |
2.7.4 ATRA可以维持T细胞亚群在较高的水平保持平衡 |
2.7.5 ATRA通过上调Jun B转录因子从而促进Th2 细胞分化 |
2.7.6 ATRA通过抑制NFAT1 通路从而促进Th1向Th2 细胞分化 |
2.8 本章小结 |
全文讨论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致谢 |
(10)Resistin和HMGB1在吉兰—巴雷综合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GBS患者血清resistin、HMGB1 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方法 |
1.1.3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GBS患者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
1.2.2 GBS患者血清resistin水平及其与临床亚型和GDS、EGOS的关系 |
1.2.3 GBS患者血清HMGB1、TNF-α和 IL-6 水平 |
1.2.4 GBS患者血清resistin与 HMGB1、 TNF-α和 IL-6相关性分析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Resistin对 THP-1 巨噬细胞分泌和合成HMGB1、TNF-α、IL-1β和 IL-6 的影响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对象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Resistin促进THP-1 细胞分泌HMGB1、IL-1β和 IL-6 |
2.2.2 Resistin促进THP-1 细胞HMGB1 mRNA和蛋白的表达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Resistin促进巨噬细胞分泌和合成HMGB1、IL-1β和 IL-6 的机制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对象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Resistin促进THP-1 巨噬细胞TLR4 mRNA和蛋白表达 |
3.2.2 Resistin促进THP-1 巨噬细胞p38MAPK and NF-κB的表达 |
3.2.3 p38MAPK和 NF-κB抑制剂可以减少THP-1 细胞HMGB1、TNF-α、IL-1β和IL-6的分泌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γ干扰素诱导的T细胞α趋化因子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CXCL10、肾酶的水平变化与狼疮性肾炎病情活动的关系[J]. 陈珊珊,刘东海,岳英丽.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02)
- [2]斑秃患者外周血中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D]. 刘辉煌.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狼疮性肾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代谢物硫酸吲哚酚分析[D]. 苏晗. 青岛大学, 2021(02)
- [4]系统性红斑狼疮早发动脉粥样硬化与Breg/Th17细胞相关性研究[D]. 陈晓欢.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5]前列腺液中RANTES在NIH-Ⅲ型前列腺炎的表达及意义[D]. 何岩.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6]Fractalkine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调控狼疮性肾炎Treg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D]. 马敬雪.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
- [7]CD4+T细胞计数与狼疮肾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研究[D]. 张媛媛. 青岛大学, 2020(01)
- [8]HERV-E clone 4-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表达、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新.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唐大斌.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10]Resistin和HMGB1在吉兰—巴雷综合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大启.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