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劲动力

为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劲动力

一、为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论文文献综述)

冯海涛[1](2021)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雷刚[2](2020)在《广东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现实优势和基本路径》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赋予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定位。对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为广东勾画的蓝图和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的有关安排,我们要立足广东所处的时代方位与现实基础,深入认识和理解广东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历史逻辑、现实优势,

吴良生[3](2020)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客家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文化上“多元一体”的国家,各地方的文化各富特色,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在文化强国战略下实现各地文化的现代化,也尊重其文化差异和文化特色,与此同时,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体性。这也就对理论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可在指导地方文化的建设实践中继续深化,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更为具体的指导。客家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的“一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客家文化较早受到西方文化入侵与冲击,却找不到转型之路。直到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客家基本居住区的赣南、闽西、粤东建立了中央苏区,客家文化第一次全面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从而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文化建设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客家文化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实践经验对于其他的地方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本着理论联系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学术路径,本文基于对客家文化建设的实践分析对地方文化建设理论开展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对选题缘起、学术综述、研究方法进行阐述。认为客家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的地方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一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地方文化建设的性质、目标、内容等,作为客家文化建设的理论背景。第二章对客家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内容进行了分析,结合了毛泽东《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经典着作对客家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内容性质进行了论述。客家传统文化遇到西方文化入侵与冲击时,客家人为了客家文化近代化做出了努力,但均以失败告终。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文化建设中对客家文化进行创新,让客家文化展现了新的面貌。第三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客家文化建设实践进行分析。客家文化建设以文化认同为主线展开,以实现客家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为目标。用文化认同团结海内外客家人,形成一个“客家文化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度的认同,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紧密连接。同时,客家文化建设与当地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融合,创新实践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客家文化建设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建设程度不高,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在地方传统文化现代化、文化融入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中、文化如何实现民族凝聚力和增强文化软实力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在指导地方文化建设上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第四章初步提出地方文化建设理论的基本问题。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体制是地方文化建设的基础,通过“双创”的方式将地方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变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地方传统文化的内容被转换为适应社会主义生产生活的现代内容,增强文化自信并提升文化软实力。以文化认同为纽带将现代化的地方文化的“多元”紧紧连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让地方文化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体”。这就是地方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结语部分指出,客家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方实践,是一个从用理论指导地方文化建设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再从实践升华为理论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路径体现。

余静静[4](2020)在《粤苏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广东和江苏经济总量不断创新高的同时,县域经济发展却呈现很大的差异。县域经济是广东省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速度和潜力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文章对广东57个县、江苏41个县的经济发展竞争力进行比较,试图探究两省县域差异,为广东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意见。文章从经济效益、经济结构、消费、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竞争力五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依次对2015-2017年广东和江苏两省县域竞争力进行排名;然后利用聚类分析将2017年两省县域竞争力划分为发达、较发达、中等和落后四个等级,对不同等级进行对比;并进一步对粤苏两省县域经济的总量和平均水平、均衡性发展水平进行比较,找出两省县域发展差异。结果显示,广东三年来竞争力得分前五位在博罗、惠东、普宁、四会、鹤山之间波动,而江苏始终是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和宜兴,两省均有超过一半的县市竞争力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下;广东四个等级的县市发展水平均远远低于江苏同等级的县市,并且其县域总体发展和平均水平均落后于江苏,但江苏县域发展差异明显高于广东,广东县域是低水平的均衡发展。

杨如雪[5](2020)在《湛江“红色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实践研究 ——以墩尾村党建示范工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2017年广东“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为新时代湛江“红色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综观党的十九大全面决胜小康社会、乡村振兴计划大背景,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党的基层党建理论为指导,以广东省“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为契机,以湛江徐闻墩尾村党建示范工程为依托,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系统化实证分析湛江墩尾“红色村”和墩尾“红色村”基层党建示范工程,总结墩尾“红色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建设目标、建设举措、建设内容、建设成效以及面临的挑战及原因。结合文献研究,探索湛江“红色村”基层党建在引领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炼出湛江“红色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新经验和新对策。在此基础上,以期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各地革命老区的价值重塑和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互鉴。本文以“湛江‘红色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实践研究---以墩尾村党建示范工程为例”为题,共有七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广东“红色村”基层党建示范工程概述。分别对“红色村”的概念进行界定,对广东“红色村”基层党建示范工程进行简要概述。第三部分是农村基层党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村基层党建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农村基层党建思想、习近平关于革命老区基层建设的重要论述等方面论述农村基层党建的理论基础。从有效解决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问题、为红色村发展指明新方向、为红色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红色村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等方面指出农村基层党建的现实依据。第四部分为墩尾“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实践分析。在实地调研基础上,介绍墩尾“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的基本情况;指出其建设目标分为挖掘整合红色资源和传承红色基因的基本目标、利用红色资源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党建质量提升的主要目标、以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引领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以及打造成为区域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样板工程的重要目标;从建设思路和建设内容两大方面论述墩尾“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的建设内容;分析认为墩尾“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具有红色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保护利用、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领导力显着提升、村容村貌和公共服务设施极大改善和村民脱贫攻坚奔小康的信心极大增强等建设成效;同时,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红色文化挖掘保护和品牌开发、宣传动员和资源整合等原因,在产业兴旺、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方面仍面临着较大挑战。第五部分是墩尾“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将墩尾“红色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归纳为构建党委领导多方参与的建设机制、以建设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为载体、以红色资源时代价值的实现为发展动力、以基层党建质量提升为主要目标以及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核心作用等四个方面。第六部分为推进“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的对策建议。从优化顶层设计、健全多方合作机制、增强基层组织保障、激活内生动力等方面,提出推进“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的对策建议,确保“红色村”真正“红”起来,为广东省乃至全国革命老区的价值重塑和振兴发展提供一种新的路径借鉴。第七部分是结束语,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

黄亚红[6](2020)在《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改革历程。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把握好改革的全面性、科学性、时代性成为时代之需。文章首先对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所处的国内外背景进行分析。从国际上来看,和平与发展依旧是世界的主题,但是国际形势依旧严峻。从国内看,四十多年的改革成就斐然,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其次,文章循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系统梳理历任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改革的理论成果、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个人因素,探究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再次,在深入挖掘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形成渊源的基础上,从改革的性质和定位、价值导向、评价标准、根本目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航向几个方面厘清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基本框架。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党的制度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来认识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及其重要举措。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统一、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统一来系统总结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方法论。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增强对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内容的理解与领悟。最后对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意义和价值做了深刻的总结和探讨,在理论上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延伸,又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全球治理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建设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在实践上是巩固以往发展成果和破解新时代发展难题的关键,又进一步落实了“四个全面”布局的不断展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时间表与路线图。总之,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和时代价值,是一个科学、全面的理论系统,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科学地回答了改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新时代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旭[7](2019)在《习仲勋主政广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仲勋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建国以来长期主持西北党政军全面工作,在改革开放初期主政广东,探索改革,实施开放,成绩斐然,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在重大历史节点上功勋卓着。本文立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关键抉择”重大决策,选取改革开放初期习仲勋主政广东重要历史节点,从探索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研究视角,着力展现习仲勋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拨乱反正,坚持党的全面统一领导,率先提出改革开放广东先行等各项改革主张与实践,不仅创新实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而且为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和广东深圳特区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在新时代,习仲勋主政广东的伟大实践对于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在分析目的和意义基础上,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确立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习仲勋主政广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以历史发展为坐标系,对习仲勋南下主政广东、坚持实践标准解放与统一思想、广东先行改革开放等三个阶段的分析,全面展现习仲勋主政广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历程。第三部分:习仲勋主政广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大贡献。一是与时俱进带领广东逐渐回归发展正轨;二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核心全面治理整顿;三是率先带领广东进行农村和城市经济改革体制;四是“敢闯敢试”,初创深圳特区,为南粤大地带来一派繁荣向上的新图景。第四部分:习仲勋主政广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主要始终保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具有不忘初心的人民利益观、具有坚持实践标准追求真理的党性作风、具有不怕牺牲的开拓创新精神。第五部分:习仲勋主政广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启示。主要是继续发扬广东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精神;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全面从严治党;担责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六部分:结束语。对全文内容进行高度总结和概括。

周兴[8](2019)在《明代广东儒学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代以前,两广地区一直是中国较为落后的地区,儒学的传播也较为薄弱。然而,从明代开始,广东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在思想界也同时出现了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儒家学者群体。明代广东儒学的兴盛与广东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复杂的内在关系。儒学以“仁道”作为学术的追求目标,实现“仁道”的主要途径是礼的践履。宋明儒学尤其如此,其表现在道学成为宋明儒学的主流,它延续了宋、元、明三个朝代,长达七百余年。仅从延续时间之长,就可看到道学在中国历史上所具备的强劲生命力。与宋明全国儒学的总体状况一样,明代广东儒学也以道学为主流、实学为支流。本文重点考察广东各派儒家学者的思想理论及其格君、泽民的经世实践,探讨儒学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历史作用。第一章简述明代之前广东内部经济、文化格局的变化。两汉、六朝时期,粤西和粤北因地处岭南联系中原的主要交通线,成为广东经济的重心;隋唐时期,由于主要交通线转移到粤北,粤西衰落;宋元时期,粤中、粤东和海南地区得到大规模开发,广东经济重心完成了由内地山区向沿海地区的转移。广东内部文化中心的变迁亦大体同步,两汉时期粤西成为儒学中心,六朝、隋唐时期佛教、道教兴盛于粤中、粤北。两宋时期儒学主要在粤中、粤东和海南传播,为明代儒学在这三个地区的兴起奠定了基础。第二章叙述明初统治者的文教政策及明代前期广东儒学的初步兴起。明朝建立后,统治者非常重视儒学教育,广东各地普遍设立学校,为广东儒家学者群体的出现准备了必要条件。虽然明初逐步确立起朱学的统治地位,但明初思想家注重在心上做工夫,潜藏着心学的发展方向。明代前期,广东学者丘濬和陈献章突破了朱学,其中丘濬不再做“明道”的理论工作而着力于“行道”实践,丘濬格君及推行礼教的实践表明他实际上转向了实学。陈献章则提出“静中养出端倪”的学术宗旨,着重体悟“仁”的内涵,其弟子林光和张诩进一步发展了白沙心学的内在一面,但两人之学都很快沉寂。白沙学派对出处的态度表明,白沙心学难以将仁道落实于经世实践。第三章阐述甘泉学派如何将心学的理念落实于经世实践。湛若水提出“随处体认天理”的宗旨,改造程朱的“敬”作为其修养工夫,并通过“心事合一”的理论将“敬”落实于“事”,从而将仁道落实到经世实践。湛若水通过格君和宗族建设的实践,要求将“敬”的工夫贯彻到政治事务和社会生活。湛若水弟子庞嵩和唐伯元都企图克服王学的空虚,庞嵩以甘泉心学兼融王学,而唐伯元则以甘泉心学批判王学。从陈献章到湛若水,心学呈现出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第四章叙述广东王学的理论及礼教实践。王阳明先后提出“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等宗旨,其学在理论上实现了明道与行道的合一,对仁道的理论探讨提升了一个层次。广东的王门后学以方献夫、薛侃和杨起元最为显着。方献夫提出“知本”作为学术宗旨,然而在其理论结构中不重视“事”的一面。在嘉靖初,方献夫将心学思想运用于“大礼议”的政治斗争,以礼制合于人情作为理论根据。薛侃以“格物”为其学的核心,但强化了王学本体中的虚的一面,晚年的“格物”更走向了空虚。薛侃发展了王阳明的《南赣乡约》作为落实仁道的主要途径。杨起元着重阐述“赤子之心”的内涵,并以“赤子之心”来落实孝弟慈等道德价值,但在理论上消解了儒家道德修养的工夫。第五章论述明代广东朱子学者的思想及其推进朱熹礼教的主要途径。其中,霍韬以“居处恭”发挥朱学持敬修养的工夫,并通过礼落实于“事”。他在“大礼议”中坚持宗法秩序作为礼的根本,同时致力于宗族的制度化建设。黄佐以“博文约礼”为宗旨,其推行礼教的方式主要是乡约的制度设计。霍韬、黄佐分别将朱熹《家礼》、《增补吕氏乡约》的原则以社会制度的形式落实于社会生活,这是他们对朱熹礼教的推进。第六章叙述明代中后期广东实学的理论及经世实践。陈建维护朱学而驳斥心学,但放弃探讨本体问题而偏向于研究国家的现实问题,转向了实学的经世方案。海瑞以心学为根基而以实学为归宿,其“养气”论塑造出其刚毅的道德人格,“万物一体”之说培养了他对社会大众的责任心,其“行道”的主要途径是社会经济改革。叶春及虽然继承了甘泉心学,但其学术的重点转向了推行社会经济改革,并且以推行乡约的形式落实仁道。总体上看,实学与道学有着紧密联系,在“明道”的层面接受道学的解释而不再作理论上的探讨,而将学术重心转向“行道”,但不以推行道德价值的礼教为主,而致力于探讨实际的政治、经济问题的解决方案。明末清初,广东儒者基本坚持以文经世的实学路线。第七章讨论明代广东儒学的特征,附带述及明代广东儒学的历史影响。就明代广东的儒家学者群体而论,道学在基层社会推行礼教的成就更突出,而实学则在格君的政治实践中更成功。道学以推行礼教作为“行道”的主要方式,其礼教以心性修养工夫为根基,以宗族和乡约为主要形式,将儒家的价值理念落实于社会生活,为民众奠定安身立命之基,塑造民众的人格,在提高民众素质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发展,这在粤中、粤东表现得很突出。实学也重视社会建设,但侧重以礼仪制度来管理社会,礼教难以深入推行,社会不能持续发展,在海南可见到这一点。同时,礼教的推行不仅实现了广东与全国在社会风俗上的统一,而且儒家的文化价值系统主导着社会生活。广东学者与外省学者共同缔造了明代的心学思潮,从而在深层的思想文化层面融入中央王朝。明代广东儒学的成就在清代仍发挥着重大影响,主要表现是康有为对心学的继承。康有为将心学的理念推向制度化,晚年以孔子之教为“国魂”并提升至国教的地位,作为救国的根本途径。本文的结论是,明代广东儒学在改造广东地方社会的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其中礼教起着关键的作用。礼教是儒学的精华,礼教构建的文化价值系统为广东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这是儒家仁道落实于社会的结果。道学充分地发挥了儒家礼教的精蕴。道学以礼教落实儒家的道德价值,塑造了民众的人格,重建了社会结构,从而实现了对人自身和社会的改造。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儒学的理论创新不可或缺,如何将儒学的价值理念加以解释,以适应文化各异的各地民众的需要,这就需要学者吸取本地思想资源,在这方面道学显然具有优势。明代前期,陈献章过于吸收佛教、道家的理论,在开创心学的同时,又使儒学的道德价值出现偏颇。明代中期,以湛若水为代表的心学家对白沙心学进行了纠偏,将儒学的道德价值贯彻于经世实践之中,其表现是在礼教中将“敬”的工夫落实在社会生活中。与此同时,外来的王学与甘泉心学的作用是相同的。以霍韬、黄佐为代表的广东理学家则将道德价值以制度化的形式落实于社会生活。明代中后期,由于国家政治、经济危机逐渐加深,社会矛盾逐步激化,实学逐渐兴起,儒学逐步向近代转型。从明代广东儒学的总体情况看,道学在以礼教改造社会、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等方面体现了强大的能力,这既是明代广东儒学兴盛与社会发展基本同步的原因,也是道学作为宋明儒学主流的原因。

郭丽兰[9](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广东实践——发展逻辑、核心要义与时代价值》文中研究表明广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热土,是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是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向世界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广东息息相关,新时代广东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呈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广东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旗帜方向和行动指南。

陈泳源,唐元松[10](2018)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在前列战略解析——以广东省为考察对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深切关怀广东的发展,要求广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全国的前列。广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短板,需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并在发展质量和体制机制上补齐短板,真正实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上走在前列的战略目标,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标杆和引领作用。

二、为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论文提纲范文)

(2)广东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现实优势和基本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深刻认识广东区域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逻辑
深入把握广东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现实优势
探索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广东路径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客家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学术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理论探索
        2.有关于地方文化建设与理论探讨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客家研究亟待深入的新视角
    四、本文研究目标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地方文化建设的理论背景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历程
        (一)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的文化建设
        (二)改革开放至十八大前的文化建设
        (三)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
        (三)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目标
    三、“多元一体”的地方文化建设理论探讨
        (一)地方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
        (二)地方文化建设的目标
第二章 客家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的初步努力
    一、客家传统文化的历史形成
        (一)客家文化的发展史
        (二)客家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
    二、近代客家文化与资本主义的遭遇
        (一)资本主义对客家地区的冲击与客家人的早期革命斗争
        (二)清末至民国客家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努力
    三、中央苏区时期的客家文化建设尝试
        (一)中央苏区建设的客家文化背景
        (二)中央苏区时期的客家文化建设实践
        (三)中央苏区文化建设的标本意义
第三章 客家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一、社会主义时期客家文化的现代困境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客家文化建设实践
        (一)社会主义改造至改革开放前的客家文化建设
        (二)改革开放至十八大前的客家文化建设
        1.认同的回归: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客家文化建设
        2.认同的强化:世客会平台上的客家文化建设
        3.认同的运用:客家文化与社会主义公共文化建设
        (三)新时代客家文化的创新发展
    三、“五位一体”下的客家文化融合发展
        (一)客家文化产业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文化建设
        (二)政治建设中的客家传统文化作用
        (三)社会建设:客家文化新凝聚力的形成
        (四)客家文化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四、客家文化建设效果评价
    五、小结
第四章 客家文化建设的理论启示
    一、以文化认同加强中华文化的“一体”
    二、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方向推动地方文化的转型
    三、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地方文化的共建共享
    四、以文化自信促进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着作及重要文献
    (二)中文专着及译着
    (三)期刊论文
    (四)报纸文章
    (五)英文文献
    (六)博士论文
    (七)史料及汇编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附件

(4)粤苏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与存在不足
第二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
        2.1.1 省域经济
        2.1.2 县域经济
        2.1.3 区域经济比较
        2.1.4 经济竞争力
        2.1.5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波特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理论
        2.2.2 国家统计局编撰的年度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对县域经济内涵与评价体系的理论建构
        2.2.3 区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理论
        2.2.4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竞争力涵义的界定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2.3.2 县域经济的理论内涵及其功能作用研究
        2.3.3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3.4 国家统计局主办的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评价研究
        2.3.5 粤苏省域经济发展研究
        2.3.6 粤苏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第三章 粤苏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格局分析
    3.1 广东和江苏省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格局分析
        3.1.1 经济稳定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1.2 公共预算收支持续增长
        3.1.3 对外经济贸易平稳发展
        3.1.4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3.1.5 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3.2 县域经济在广东省域经济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3.2.1 县域经济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积极作用
        3.2.2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
        3.2.3 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广东推进城镇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3 县域经济在江苏省域经济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3.3.1 将县域发展实力转化为省域整体竞争优势
        3.3.2 县域发展推动江苏产业结构调整
        3.3.3 发挥县域优势,推动江苏中心城市培育和区域协调发展
第四章 粤苏县域经济竞争力比较的理论分析
    4.1 粤苏县域经济竞争力指标的理论分析
        4.1.1 粤苏县域经济效益竞争力比较
        4.1.2 粤苏县域经济结构竞争力分析
        4.1.3 粤苏县域经济消费竞争力分析
        4.1.4 粤苏县域经济人力资本竞争力评估
        4.1.5 粤苏县域基础设施竞争力分析
    4.2 粤苏县域经济竞争力指标的构建
第五章 粤苏县域经济竞争力比较的实证分析
    5.1 广东县域经济的实证分析
        5.1.1 广东县域经济基本情况
        5.1.2 主成分分析:2015-2017广东县域经济竞争力得分与排名
        5.1.3 聚类分析:2017年广东县域经济竞争力聚类分析结果
    5.2 江苏县域经济的实证分析
        5.2.1 江苏县域经济基本情况
        5.2.2 主成分分析:2015-2017江苏县域经济竞争力得分与排名
        5.2.3 聚类分析:2017年江苏县域经济竞争力聚类分析结果
    5.3 粤苏两省县域经济比较的实证分析
        5.3.1 粤苏县域经济比较的聚类分析
        5.3.2 粤苏县域经济比较的总量和平均水平分析
        5.3.3 粤苏县域经济比较的均衡性分析
第六章 粤苏经济比较视角下的广东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建议
    6.1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面临和存在的问题
        6.1.1 广东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强
        6.1.2 产业结构滞后,总体经济不发达
        6.1.3 广东县域经济的空间发展不均衡
        6.1.4 广东县域财政收入占比低,金融支持力度明显不足
        6.1.5 外向型经济发展落后,外商投资比重较低
    6.2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6.2.1 区位与自然环境差异
        6.2.2 基础设施建设与投入明显不足
        6.2.3 经济的工业基础薄弱,缺乏主导产业
        6.2.4 县域财政脆弱,发展资本缺乏
        6.2.5 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人才流失严重
        6.2.6 现行市管县区域行政体制加重县域负担,成为体制和制度障碍
    6.3 新形势下,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
        6.3.1 全力加快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融入大湾区2小时经济圈
        6.3.2 实施积极的产业发展政策,依托县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6.3.3 创新政策环境和投资机制,加快构建开放、透明和法治化市场机制
        6.3.4 多途径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持
        6.3.5 多方联动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
        6.3.6 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实施“省管县”财政体制
        6.3.7 大力发展对外经贸和引进外商投资,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格局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5)湛江“红色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实践研究 ——以墩尾村党建示范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2 广东“红色村”基层党建示范工程概述
    2.1 “红色村”的概念界定
    2.2 广东“红色村”基层党建示范工程概述
3 农村基层党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3.1 农村基层党建的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村基层党建思想
        3.1.2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农村基层党建思想
        3.1.3 习近平关于革命老区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3.2 农村基层党建的现实依据
        3.2.1 有效解决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问题
        3.2.2 为红色村发展指明新方向
        3.2.3 为红色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3.2.4 为红色村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4 墩尾“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实践分析
    4.1 墩尾“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概述
        4.1.1 下洋镇墩尾村概况
        4.1.2 墩尾村的革命历史概况
        4.1.3 墩尾“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挂牌
    4.2 墩尾“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目标
        4.2.1 基本目标是挖掘整合红色资源和传承红色基因
        4.2.2 主要目标是利用红色资源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党建质量提升
        4.2.3 根本目标是以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引领乡村振兴发展
        4.2.4 重要目标是打造成为区域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样板工程
    4.3 墩尾“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内容
        4.3.1 墩尾“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的建设思路
        4.3.2 墩尾“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主体工程建设内容
    4.4 墩尾“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成效
        4.4.1 红色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保护利用
        4.4.2 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领导力显着提升
        4.4.3 村容村貌和公共服务设施极大改善
        4.4.4 村民脱贫攻坚奔小康的信心极大增强
    4.5 墩尾“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原因分析
        4.5.1 墩尾“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面临的挑战
        4.5.2 墩尾“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面临挑战的原因剖析
5 墩尾“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5.1 构建党委领导多方参与的建设机制
    5.2 以建设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为载体
    5.3 以红色资源时代价值的实现为发展动力
    5.4 以基层党建质量提升为主要目标
    5.5 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核心作用
6 推进“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优化党建示范工程建设的顶层设计
    6.2 健全党建示范工程建设的多方合作机制
    6.3 增强党建示范工程建设的基层组织保障
    6.4 激活党建示范工程建设的内生动力
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2.1 国际背景
        2.1.1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2.1.2 国际形势严峻
    2.2 国内背景
        2.2.1 四十多年改革成就斐然
        2.2.2 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第3章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形成的渊源
    3.1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1.2 历任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改革的理论成果
    3.2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形成的主观因素
        3.2.1 习近平个人丰富的人生阅历
        3.2.2 习近平个人非凡的人物品格
        3.2.3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形成历程
第4章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内容诠释
    4.1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基本构架分析
        4.1.1 改革的性质和定位
        4.1.2 改革的价值导向
        4.1.3 改革的评价标准
        4.1.4 改革的根本目的
        4.1.5 改革的基本原则
        4.1.6 改革的基本航向
    4.2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
        4.2.1 经济体制改革
        4.2.2 政治体制改革
        4.2.3 文化体制改革
        4.2.4 社会体制改革
        4.2.5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4.2.6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4.2.7 国防军队改革
    4.3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方法论分析
        4.3.1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4.3.2 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4.3.3 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
        4.3.4 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统一
        4.3.5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统一
第5章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意义与价值
    5.1 理论价值
        5.1.1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延伸
        5.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1.3 为全球治理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建设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5.2 实践意义
        5.2.1 是巩固以往发展成果的关键
        5.2.2 是破解新时代发展难题的根本指引
        5.2.3 进一步推动了“四个全面”布局的开展
        5.2.4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时间表与路线图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习仲勋主政广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习仲勋主政广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
    2.1 走出文革南下主政广东
        2.1.1 习仲勋革命生涯简介
        2.1.2 习仲勋蒙冤与平反
        2.1.3 习仲勋南下主政广东
    2.2 坚持实践标准解放与统一思想
        2.2.1 拥护实践标准问题大讨论
        2.2.2 肃清“左倾”流毒的思想解放
    2.3 改革开放广东先行
        2.3.1 对外开放筹建广东商品出口基地
        2.3.2 提出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2.3.3 迈出改革开放第一步
3 习仲勋主政广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
    3.1 与时俱进带领广东回归正轨
        3.1.1 拨乱反正与平反冤假错案
        3.1.2 落实党的各项基本政策
        3.1.3 实现工作着重点转移走上正轨
    3.2 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核心全面治理整顿
        3.2.1 实践调研人民群众实际问题
        3.2.2 标本兼治“港逃”事件维稳
        3.2.3 贯彻落实华侨政策助推广东经济发展
    3.3 开创广东先行的改革开放,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3.3.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3.2 城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3.4 创建深圳经济特区
        3.4.1 “敢闯敢试”初创深圳经济特区
        3.4.2 经济特区的窗口示范效应
4 习仲勋主政广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4.1 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
    4.2 不忘初心的人民群众利益观
    4.3 坚持实践标准追求真理的党性作风
    4.4 不怕牺牲的开拓创新精神
5 习仲勋主政广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现实启示
    5.1 继续发扬广东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精神
    5.2 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全面决胜小康社会
    5.3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全面从严治党
    5.4 担责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明代广东儒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与评述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与界定
    四、写作思路与基本方法
第一章 明代之前的广东
    一、广东的行政区划沿革
    二、明代以前广东的社会经济发展
    三、明代以前广东文化的演变与儒学的传播
    四、小结
第二章 明代前期广东的儒学
    一、明初的文教政策与儒学的演变
    二、丘濬对朱学的理解及其向实学的转变
    三、陈献章的“静中养出端倪”与教育实践
    四、林光与张诩对白沙心学的发展及白沙学派的出处问题
    五、小结
第三章 甘泉心学的理论成就与经世实践
    一、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理论成就
    二、湛若水格君与宗族建设的实践
    三、庞嵩对王学的兼容与唐伯元对王学的批评
    四、小结
第四章 明代广东王学的理论特征与推行礼教的实践
    一、王学理论及其在广东的传播
    二、方献夫的“知本”与议礼
    三、薛侃的“格物”论及其推行乡约的实践
    四、杨起元的“赤子之心”及其格君泽民的实践
    五、小结
第五章 明代广东朱学的礼治理论与实践
    一、霍韬的“居处恭”及其礼治实践
    二、黄佐的“博文约礼”及其乡约设计
    三、小结
第六章 明中后期至明末清初广东儒学向实学的转向
    一、陈建对心学的批评及其经世之学
    二、海瑞的“养气”论及社会经济改革
    三、叶春及对甘泉心学的继承及其实学成就
    四、明末清初广东儒学的实学倾向
    五、小结
第七章 明代广东儒学的特征及影响
    一、重新审视儒家学者的经世实践
    二、儒家学者对基层社会的改造
    三、儒学在地方社会融入中央王朝过程中的作用
    四、明代广东儒学的历史影响
    五、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广东实践——发展逻辑、核心要义与时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广东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呈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进程
    (一) 党的十八大后,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初步阐释
    (二) 2014年全国两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推进
    (三) 2017年4月,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批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发铺垫
    (四) 2018年全国两会,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不断深化
    (五) 两封重要贺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发展
    (六)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推进
二、新时代广东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是新时代广东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本质特征
    (二)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新时代广东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根本方向
    (三)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是新时代广东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精神内核
    (四) 不断深化改革, 是新时代广东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五) 积极主动开放, 是新时代广东应对逆全球化的重要法宝
    (六) 一切为了人民, 是新时代广东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宗旨初心
三、新时代广东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窗口”效应
    (一) 广东是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窗口
    (二) 广东是国际社会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窗口
    (三) 广东是国际社会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案”的重要窗口

(1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在前列战略解析——以广东省为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上走在前列的战略意义
    (一) 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需要
    (二) 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需要
    (三) 为全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内在诉求
二、广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走在前列的主要挑战
    (一) 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 总体发展不协调
    (三) 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
    (四) 推动经济高质量体制机制构建存在不足
三、广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上走在前列的战略选择
    (一) 注重平衡发展, 统筹推进广东建设
    (二) 注重协调发展, 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三) 注重发展质量,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四) 注重体制建设, 推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四、为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研究[D]. 冯海涛.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广东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现实优势和基本路径[J]. 陈雷刚. 广东经济, 2020(12)
  •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客家文化建设研究[D]. 吴良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粤苏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比较研究[D]. 余静静. 暨南大学, 2020(04)
  • [5]湛江“红色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实践研究 ——以墩尾村党建示范工程为例[D]. 杨如雪.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6]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研究[D]. 黄亚红. 南昌大学, 2020(01)
  • [7]习仲勋主政广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研究[D]. 王旭.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8]明代广东儒学史研究[D]. 周兴. 西南大学, 2019(01)
  • [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广东实践——发展逻辑、核心要义与时代价值[J]. 郭丽兰.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9(01)
  • [1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在前列战略解析——以广东省为考察对象[J]. 陈泳源,唐元松. 城市学刊, 2018(04)

标签:;  ;  ;  ;  ;  

为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劲动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