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论文_王振,王春荣,司兆胜,胡亚军,张齐凤

导读:本文包含了玉米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玉米螟,赤眼蜂,亚洲,安泰,敌杀死,技术,玉米。

玉米螟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王春荣,司兆胜,胡亚军,张齐凤[1](2019)在《2019年黑龙江省玉米螟发生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黑龙江省玉米螟发生面积在近十年来首次降低至3000万亩以下,并且越冬基数降至1991年来最低值。本文针对上述玉米螟发生特点,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结合历年数据进行详细分析。(本文来源于《新农业》期刊2019年22期)

李玉杰,李健民,白航岩[2](2019)在《“白僵菌生物粉炮”防治玉米螟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本试验采用不同剂量的"白僵菌生物粉炮"对玉米螟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叁个不同剂量的白僵菌生物粉炮对一代玉米螟和二代玉米螟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以含量150亿活性孢子/g的"白僵菌生物粉炮"防治效果最佳,对一代玉米螟和二代玉米螟的防效分别达72.8%、68.2%,且投放效力高,分别比含量100亿活性孢子/g、含量50亿活性孢子/g的白僵菌生物粉炮日防治面积增加5hm2、10hm2,采用"白僵菌生物粉炮"技术防治玉米螟符合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9年33期)

张长成[3](2019)在《昌江县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受到广泛重视,可以减少玉米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发挥现代化防治工作积极作用,利用先进方式对其进行处理,保证自身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文章通过分析玉米螟的危害、生物学特征并提出了玉米螟的绿色防控技术。(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11期)

马海涛,李海燕[4](2019)在《玉米大斑病及玉米螟防治技术示范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示范,验证拿敌稳及其组合配方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敌杀死防治玉米螟与拿敌稳组合用药的可能性,以及对提高玉米产量的积极作用,探索出一条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防治的施药技术新模式。2018年黑龙江省七星泡农场进行了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1试验材料与方法供试药剂:75%拿敌稳水分散粒剂、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43%富力库悬浮剂、2.5%敌杀死乳油,由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生产;40%氟硅唑乳油(福星),由美国杜邦公司(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农业》期刊2019年11期)

刘海安[5](2019)在《建昌县绿色防控-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建昌地区最主要、重要主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0%以上,产量达到5亿斤。近几年,玉米螟为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为了更好地防治玉米螟,顺应绿色防控发展的需要,建昌县农业部门近年来一直致力开展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的试验和推广。(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期刊2019年11期)

邹丽文,付波,那成勇,苏晓萌[6](2019)在《辽宁瓦房店亚洲玉米螟发生动态及生物防控技术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辽宁瓦房店亚洲玉米螟种群变化动态及局部重发原因,于2016—2018年,开展了亚洲玉米螟成虫性诱监测及幼虫为害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与2016年相比,2017、2018年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始见期提前10~16d,田间成虫发生期延长22~26 d,出现3个成虫发生高峰;9月上旬玉米田低龄幼虫发生量明显上升。2017、2018年释放赤眼蜂对1代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0.65%和67.84%,较2016年的76.19%有所降低。推测年度间气候条件差异及当地种植结构调整是引起该害虫种群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9年10期)

杨永军[7](2019)在《甘肃陇中地区玉米螟的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根据它们的为害特点、发生过程和生活习性,合理制定防治方法,并综合应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方法,以期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本文来源于《种子科技》期刊2019年14期)

方圆,张晨萱,杨峰山,付海燕[8](2019)在《亚洲玉米螟(Osrinia furnacalis)人工饲料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亚洲玉米螟人工饲料发展现状的分析,为人工饲养技术提供参考。人工饲料配方的研究和应用是保障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以及继代繁殖的核心技术。对亚洲玉米螟人工饲料研究概况、饲料配制发展趋势、各饲料配方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对人工饲料研究发展提出展望。实现实验室内种群饲养和供应,为该类害虫毒理、昆虫抗性以及生物防治等研究提供保障。(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包立岚,沈祥军,李莹莹,张东旭,麻海龙[9](2019)在《闪讯~(TM)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在亚洲玉米螟监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通辽地区,通过使用"闪讯~(TM)"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屋式诱捕器与传统测报灯,对亚洲玉米螟发生情况监测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闪讯~(TM)"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针对玉米螟的监测,与常规性诱芯监测、测报灯诱蛾及田间虫害发生情况略有差别,爆发高峰期基本保持一致,但在诱虫量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加强性诱剂诱集量与田间监测对象实际发生情况关系的研究,建立相应的监测预警指标,进一步推进害虫远程实时监测技术的规范化、简约化、自动化。(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赵宇,张佳诗,刘艳微,王佳江,徐文静[10](2019)在《创制转Mad1基因球孢白僵菌工程菌株提高对玉米螟毒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克隆来源于生防真菌绿僵菌的黏着蛋白基因Mad1,构建含玉米瘤黑粉菌热激蛋白启动子hsp70和以抗萎锈灵基因carboxin为筛选标记的遗传转化载体上,利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导入到受体球孢白僵菌菌株D1-5中,获得转化子,经继代培养及分子检测,获得遗传稳定的基因工程菌株。利用蝗虫后翅及洋葱表皮进行吸附试验进行工程菌株的生物学功能鉴定,结果表明,野生型和工程菌的分生孢子对于洋葱表皮的吸附量无明显差异,工程菌的分生孢子对蝗虫翅膀的吸附显着高于野生型,表明Mad1基因的导入能够增加球孢白僵菌对昆虫组织的吸附,对植物表皮组织不存在吸附能力。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转化后的工程菌株致死中时间比野生型缩短34.07%,杀虫效率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玉米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本试验采用不同剂量的"白僵菌生物粉炮"对玉米螟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叁个不同剂量的白僵菌生物粉炮对一代玉米螟和二代玉米螟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以含量150亿活性孢子/g的"白僵菌生物粉炮"防治效果最佳,对一代玉米螟和二代玉米螟的防效分别达72.8%、68.2%,且投放效力高,分别比含量100亿活性孢子/g、含量50亿活性孢子/g的白僵菌生物粉炮日防治面积增加5hm2、10hm2,采用"白僵菌生物粉炮"技术防治玉米螟符合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的需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玉米螟论文参考文献

[1].王振,王春荣,司兆胜,胡亚军,张齐凤.2019年黑龙江省玉米螟发生特点分析[J].新农业.2019

[2].李玉杰,李健民,白航岩.“白僵菌生物粉炮”防治玉米螟效果分析[J].河南农业.2019

[3].张长成.昌江县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9

[4].马海涛,李海燕.玉米大斑病及玉米螟防治技术示范试验[J].现代化农业.2019

[5].刘海安.建昌县绿色防控-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要点[J].现代农业.2019

[6].邹丽文,付波,那成勇,苏晓萌.辽宁瓦房店亚洲玉米螟发生动态及生物防控技术应用效果[J].中国植保导刊.2019

[7].杨永军.甘肃陇中地区玉米螟的防治[J].种子科技.2019

[8].方圆,张晨萱,杨峰山,付海燕.亚洲玉米螟(Osriniafurnacalis)人工饲料研究进展[J].黑龙江科学.2019

[9].包立岚,沈祥军,李莹莹,张东旭,麻海龙.闪讯~(TM)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在亚洲玉米螟监测中的应用[J].现代农村科技.2019

[10].赵宇,张佳诗,刘艳微,王佳江,徐文静.创制转Mad1基因球孢白僵菌工程菌株提高对玉米螟毒力[J].玉米科学.2019

论文知识图

代转基因植株虫测情况基因PCR扩增电泳检测(Marker:200b...基因片段PCR扩增结果抗虫事件T2代植株在实验室条件下的生...在25°C、LD14:10h条件下各组合观测...在25°C、LD15:9h条件下各组合观测值...

标签:;  ;  ;  ;  ;  ;  ;  

玉米螟论文_王振,王春荣,司兆胜,胡亚军,张齐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