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机后端盖模具,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从左到右依次安装有安装座、下模座和循环冷却水箱,所述安装座的上表面安装有循环水泵,所述循环水泵一侧外壁上的出水端通过管类接头与下模座一侧外壁上的进水管连接,所述下模座另一侧外壁上的出水管通过管类接头与循环冷却水箱一侧外壁上的进水端连接,所述循环冷却水箱另一侧外壁上的出水端通过管类接头与连接管连接,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通过管类接头与循环水泵另一侧外壁上的进水端连接,所述下模座的内部开设有S型水流冷却通道。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电机后端盖模具对电机后端盖生产效率慢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电机后端盖模具,包括底座(7),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7)的上表面从左到右依次安装有安装座(4)、下模座和循环冷却水箱(9),所述安装座(4)的上表面安装有循环水泵(5),所述循环水泵(5)一侧外壁上的出水端通过管类接头与下模座一侧外壁上的进水管(6)连接,所述下模座另一侧外壁上的出水管(8)通过管类接头与循环冷却水箱(9)一侧外壁上的进水端连接,所述循环冷却水箱(9)另一侧外壁上的出水端通过管类接头与连接管(3)连接,所述连接管(3)的另一端通过管类接头与循环水泵(5)另一侧外壁上的进水端连接,所述下模座的内部开设有S型水流冷却通道(11),所述下模座上表面的两侧均设置有定位孔(10),所述下模座的顶部安装有上模座(1),所述上模座(1)下表面两侧上的定位柱(16)与下模座上表面两侧的定位孔(10)间隙连接,所述上模座(1)的下表面中心位置处开设有凹模(13),所述下模座上表面的中心位置处安装有凸模(14),且凸模(14)位于凹模(13)的内侧。
设计方案
1.一种电机后端盖模具,包括底座(7),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7)的上表面从左到右依次安装有安装座(4)、下模座和循环冷却水箱(9),所述安装座(4)的上表面安装有循环水泵(5),所述循环水泵(5)一侧外壁上的出水端通过管类接头与下模座一侧外壁上的进水管(6)连接,所述下模座另一侧外壁上的出水管(8)通过管类接头与循环冷却水箱(9)一侧外壁上的进水端连接,所述循环冷却水箱(9)另一侧外壁上的出水端通过管类接头与连接管(3)连接,所述连接管(3)的另一端通过管类接头与循环水泵(5)另一侧外壁上的进水端连接,所述下模座的内部开设有S型水流冷却通道(11),所述下模座上表面的两侧均设置有定位孔(10),所述下模座的顶部安装有上模座(1),所述上模座(1)下表面两侧上的定位柱(16)与下模座上表面两侧的定位孔(10)间隙连接,所述上模座(1)的下表面中心位置处开设有凹模(13),所述下模座上表面的中心位置处安装有凸模(14),且凸模(14)位于凹模(13)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后端盖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S型水流冷却通道(11)的进水端与进水管(6)之间相互相贯通,所述S型水流冷却通道(11)的出水端与出水管(8)之间相互相贯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后端盖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1)上表面的一侧开设有浇铸通道(12),且浇铸通道(12)与凹模(13)之间相互相贯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后端盖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1)上表面的一侧安装有漏斗(2),且漏斗(2)与浇铸通道(12)之间相互相贯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后端盖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1)上表面另一侧开设有排气通道(15),且排气通道(15)与凹模(13)之间相互相贯通。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电机后端盖模具。
背景技术
模具,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素有“工业之母”的称号。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电机后端盖都是使用模具铸造而成,但是,目前现有的电机后端盖模具对电机后端盖生产效率慢,上模座和下模座长时间浇铸工作,上模座和下模座上会积聚大量的热量,上模座和下模座的温度过高导致浇铸的电机后端盖冷却凝固的时间增长,从而降低了电机后端盖的生产效率;因此,不满足现有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后端盖模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机后端盖模具,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从左到右依次安装有安装座、下模座和循环冷却水箱,所述安装座的上表面安装有循环水泵,所述循环水泵一侧外壁上的出水端通过管类接头与下模座一侧外壁上的进水管连接,所述下模座另一侧外壁上的出水管通过管类接头与循环冷却水箱一侧外壁上的进水端连接,所述循环冷却水箱另一侧外壁上的出水端通过管类接头与连接管连接,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通过管类接头与循环水泵另一侧外壁上的进水端连接,所述下模座的内部开设有S型水流冷却通道,所述下模座上表面的两侧均设置有定位孔,所述下模座的顶部安装有上模座,所述上模座下表面两侧上的定位柱与下模座上表面两侧的定位孔间隙连接,所述上模座的下表面中心位置处开设有凹模,所述下模座上表面的中心位置处安装有凸模,且凸模位于凹模的内侧。
优选的,所述S型水流冷却通道的进水端与进水管之间相互相贯通,所述S型水流冷却通道的出水端与出水管之间相互相贯通。
优选的,所述上模座上表面的一侧开设有浇铸通道,且浇铸通道与凹模之间相互相贯通。
优选的,所述上模座上表面的一侧安装有漏斗,且漏斗与浇铸通道之间相互相贯通。
优选的,所述上模座上表面另一侧开设有排气通道,且排气通道与凹模之间相互相贯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循环水泵、连接管、循环冷却水箱、进水管、出水管和S型水流冷却通道之间的配合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循环水泵、连接管、循环冷却水箱、进水管、出水管和S型水流冷却通道之间可以对下模座进行水循环冷却,从而可以实时对下模座进行冷却,降低下模座的温度,上模座上的温度会传递到下模座上,上模座上的温度传递到下模座上进行水循环冷却,从而也可以降低上模座上的温度,从而本实用可以避免上模座和下模座上的温度过高而导致电机后端盖冷却凝固时间增长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了电机后端盖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中:1、上模座;2、漏斗;3、连接管;4、安装座;5、循环水泵;6、进水管;7、底座;8、出水管;9、循环冷却水箱;10、定位孔;11、S型水流冷却通道;12、浇铸通道;13、凹模;14、凸模;15、排气通道;16、定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电机后端盖模具,包括底座7,底座7的上表面从左到右依次安装有安装座4、下模座和循环冷却水箱9,安装座4的上表面安装有循环水泵5,循环水泵5一侧外壁上的出水端通过管类接头与下模座一侧外壁上的进水管6连接,下模座另一侧外壁上的出水管8通过管类接头与循环冷却水箱9一侧外壁上的进水端连接,循环冷却水箱9另一侧外壁上的出水端通过管类接头与连接管3连接,连接管3的另一端通过管类接头与循环水泵5另一侧外壁上的进水端连接,下模座的内部开设有S型水流冷却通道11,下模座上表面的两侧均设置有定位孔10,下模座的顶部安装有上模座1,上模座1下表面两侧上的定位柱16与下模座上表面两侧的定位孔10间隙连接,上模座1的下表面中心位置处开设有凹模13,下模座上表面的中心位置处安装有凸模14,且凸模14位于凹模13的内侧,S型水流冷却通道11的进水端与进水管6之间相互相贯通,S型水流冷却通道11的出水端与出水管8之间相互相贯通,上模座1上表面的一侧开设有浇铸通道12,且浇铸通道12与凹模13之间相互相贯通,上模座1上表面的一侧安装有漏斗2,且漏斗2与浇铸通道12之间相互相贯通,上模座1上表面另一侧开设有排气通道15,且排气通道15与凹模13之间相互相贯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循环水泵5、连接管3、循环冷却水箱9、进水管6、出水管8和S型水流冷却通道11之间的配合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循环水泵5、连接管3、循环冷却水箱9、进水管6、出水管8和S型水流冷却通道11之间可以对下模座进行水循环冷却,从而可以实时对下模座进行冷却,降低下模座的温度,上模座1上的温度会传递到下模座上,上模座1上的温度传递到下模座上进行水循环冷却,从而也可以降低上模座1上的温度,从而本实用可以避免上模座1和下模座上的温度过高而导致电机后端盖冷却凝固时间增长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了电机后端盖的生产效率。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22868.7
申请日:2019-01-2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664248U
授权时间:20191122
主分类号:B22C 9/22
专利分类号:B22C9/22;B22D27/04
范畴分类:25D;
申请人:佛山永盈电器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佛山永盈电器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塘头油榨村“朱龙岗”何伟文厂房2
发明人:何伟文
第一发明人:何伟文
当前权利人:佛山永盈电器有限公司
代理人:刘晓敏
代理机构:44218
代理机构编号: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8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