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政治生态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态学,政治,生态,社会,陕甘宁边区,国家公园,模式。
政治生态学论文文献综述
雷信来[1](2019)在《侬智高起事的政治生态学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时期的侬智高其人其事是个常说常新的千年议题,目前学术界关于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可谓丰富全面,不过仍有从新的视角继续深入探究的必要。本文基于政治生态理论的视角,提出侬智高起事的缘由在于交趾政治体系和北宋政治体系的南北合力挤压。侬智高不能容于南北两大政治体系,被逼开启了打破北宋政治体系,构建新的政治体系的大胆尝试。侬智高起事失败的深刻原因是侬氏政治体系在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和层次性四方面均远逊于北宋政治体系。侬智高起事有助于提高广南西路在北宋政治体系中的生态位,有益于专制政治生态体系的调整与进化。(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董奇伟,赵艳[2](2019)在《陕甘宁边区幼儿保育建设路径——基于政治生态学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从陕甘宁边区实际情形出发,克服了自然环境恶劣、经济萧条、社会风气差等重重困难,形成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民主政权,营造了奋发向上、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为幼儿保育建设提供了优良的滋养环境。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从整顿思想与坚定信念、提供政策保障、解决经费问题、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四个方面构成了幼儿保育的建设路径,为幼儿保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吕梁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大任[3](2019)在《近代东北地力问题的政治生态学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近代东北地区地力下降的问题入手,运用政治生态学的研究视角,可以揭示生态系统变迁与政治权力运作的互动关系。东北地区的地力损耗问题有其深刻的政治背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资源吸附和日本殖民当局对农产品疯狂的掠夺政策都对其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近代东北土地所出现的严重生态问题,既有"隐性权力"生态转移的作用,也是殖民掠夺的恶果。(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阳小莉[4](2019)在《论物的政治生态学及其实践意义——从简·本尼特的生机物质主义出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世的地质世代,绝对扎根于地球的人类应该如何应对迫在眉睫的生态灾难?美国政治哲学家简·本尼特在《充满生机的物质:物的政治生态学》一书中提出"生机物质主义"概念,认为物不能被简单粗暴地视为呆滞物质或是消极事物。相反,物拥有自身的"物—力",而且具有自身的习性、轨迹或是倾向,并能够作为代理参与政治行动。通过承认物的生机力,本尼特提出"政治生态学"的理念,其中人类和非人类的物构成集合体并共同参和政治与生态实践。将本尼特的理论置于西方近几十年来在本体认识论中发生的"非人类转向"和"物质转向"的激进哲学背景之中,特别是放在与布鲁诺·拉图尔、格雷汉姆·哈曼和其他特别关心非人类行动者和物的对象导向本体论者的对话之中,可以看出:尽管本尼特的"生机物质主义"在"人格化""生机力"和"生命"等概念和实践上具有较大的争议性,但其"物的政治生态学"能够让我们认识到"物"在政治实践中的关键性,并激发关于生态和非人类实体的政治能力的思考,特别是关于何为人、何为物等问题的思考。(本文来源于《鄱阳湖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李永祥[5](2019)在《政治生态学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生态学诞生于对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批判。经过长期的发展,政治生态学目前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人类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解释框架之一,研究视野不仅涵盖了以往的土地使用、森林管理、生计变迁、水权、畜牧业集体养殖等问题,而且包含着当代的灾害、气候变化、转基因、城市化等问题。随着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断探索以及认知方式的不断完善,政治生态学走向了后结构主义的新的研究范式。政治生态学的理论反思,对于全球环境变迁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环境问题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李雪姣[6](2019)在《“社会生态转型”理论的术语学解析——兼与布兰德“批判性政治生态学理论”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生态转型"理论已逐步形成了新兴本体论意义上的理论主张、政策导向,政治哲学领域却依旧以布兰德"批判性政治生态学理论"为研究范式。然而,该范式面临着结构性转型困境与转型动力难题,致使其理论不够开阔、实践特征比较特殊,解释力有限。因此,为了得出"社会生态转型"理论一般意义上的概念体系和分析框架,通过采用术语解析法对"社会生态转型"从"转型"、"社会"和"生态"叁个范畴进行分析,得知它是一种具有相对激进性和有机性并包含了社会公正及生态可持续的绿色左翼理论,它依靠绿色政府及绿色自发组织,并基于当下替代性实践和转型创意分层次、有步骤地将"好生活"理念纳入长远的转型目标中去。跟进该种新型理论并进行术语解析有助于把握当代欧洲绿色左翼现状,判断和挖掘该理论在欧陆版本之外的发展潜力,为中国生态治理问题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克里斯托夫·戈尔格,赫尔穆特·哈伯尔,乌尔里希·布兰德,黛安娜·胡梅尔,托马斯·扬[7](2019)在《社会-生态转型的挑战——基于社会生态学与政治生态学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型已经成为可持续性研究中的主要论题。这有利于引入全新的研究视角,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一种风险,即把转型变成一种新的批判性教条,从而限制了分析的视野。本文在社会生态学和政治生态学的实证研究与概念分析基础之上,阐述了一种综合性社会-生态转型方法的核心元素,并指出要想推进对社会转型挑战的批判性理解,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互相影响。分析强调危机驱动和自然占用以及其中权力关系的竞争性特征,可以为理解可持续性转型的社会提供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国外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车辚,姜晶晶[8](2019)在《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政治生态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生态论、系统论、控制论的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执政生态系统的作风建设,就是要构建一个风清气正的党内执政生态(内环境——党风)和政治生态(外环境——社会风气)。从耗散结构系统形成的机理看,我们可以考虑使用能反映党风、政风、家风、社会风气的一些可以计量的状态指标,来间接地描述正熵流、负熵流、总熵的变化,以此判断政治生态和执政生态的状况。执政系统、执政体制机制中蕴含的作风建设机制(纠风整风机制)就是一种负反馈回路调节,需要具有超前性、持续性、阻断性的动态特性。(本文来源于《湖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蔡华杰[9](2018)在《国家公园的“无人模式”:被想象和建构的景观——基于政治生态学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公园的"无人模式"是在重塑人们对自然和原住民的认知中"被形成"的,对原住民造成了被迫迁移、贫穷和被动破坏环境的影响。对国家公园"无人模式"的政治生态学批判表明,关于自然、荒野、国家公园和原住民的认知在前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差异,深深地体现了自然观、荒野观以及国家公园的建立皆内嵌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这启示我们不应忘记建立国家公园的"初心",应严格履行保护优先、全民受益的准则。(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魏成,张俊,约翰·梅利格拉纳[10](2018)在《基于城市政治生态学视角的规划制度重塑与展望——从“多规演义”到“大部制”国土空间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生态空间的生产并非独立于社会的外在,涉及经济、政治和社会等的交织,反映了资本、权力和地方社会的角力关系。本文尝试从城市政治生态学的视角探讨自然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之间的张力,分析自然资源部接手规划权后将直接面对自然生态保护与由资本及权力支配下的空间开发利用的挑战,进而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核心在于促进空间规划立法和规划制度化建设,以法律赋权激活规划政治,以抑制"流动的权力"、全球尺度重组以及"大部制"接手规划所引发"去地方化""去政治化"的空间治理危机与国土开发风险。(本文来源于《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政治生态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共产党从陕甘宁边区实际情形出发,克服了自然环境恶劣、经济萧条、社会风气差等重重困难,形成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民主政权,营造了奋发向上、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为幼儿保育建设提供了优良的滋养环境。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从整顿思想与坚定信念、提供政策保障、解决经费问题、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四个方面构成了幼儿保育的建设路径,为幼儿保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治生态学论文参考文献
[1].雷信来.侬智高起事的政治生态学考察[J].广西民族研究.2019
[2].董奇伟,赵艳.陕甘宁边区幼儿保育建设路径——基于政治生态学视角[J].吕梁学院学报.2019
[3].王大任.近代东北地力问题的政治生态学诠释[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阳小莉.论物的政治生态学及其实践意义——从简·本尼特的生机物质主义出发[J].鄱阳湖学刊.2019
[5].李永祥.政治生态学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19
[6].李雪姣.“社会生态转型”理论的术语学解析——兼与布兰德“批判性政治生态学理论”比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克里斯托夫·戈尔格,赫尔穆特·哈伯尔,乌尔里希·布兰德,黛安娜·胡梅尔,托马斯·扬.社会-生态转型的挑战——基于社会生态学与政治生态学视角[J].国外社会科学.2019
[8].车辚,姜晶晶.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政治生态学分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9
[9].蔡华杰.国家公园的“无人模式”:被想象和建构的景观——基于政治生态学的视角[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魏成,张俊,约翰·梅利格拉纳.基于城市政治生态学视角的规划制度重塑与展望——从“多规演义”到“大部制”国土空间规划[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