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后现代主义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学,先锋,村上春树,族裔,文学批评,俄罗斯。
后现代主义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徐莉[1](2019)在《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中国90年代文学及审美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国接受西方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全新时期,展现出对中国文化八十年代现代性的逐步消解。本文从后现代的概述出发,探讨后现代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可能原因。找到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文化交流对话的现实土壤,并着重对90年代文学批评审美的普遍范式进行分析。通过西方后现代主义批评在国内的传播从而呈现出本土的景观,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再转回对九十年代文学主要的几个文学流派的文本特色分析,展现后现代性在中国九十年代文学创作中的阶段性。通过叁个方面的后现代文化的影响更好的理解后现代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09期)
刁立艳[2](2019)在《鲍里斯·阿库宁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鲍里斯·阿库宁(БорисАкунин)是俄罗斯侦探小说的代表作家,曾凭借小说《加冕典礼,或最后一部小说》荣获2000年度“反布克奖”,以小说家、剧作家、翻译家及随笔作家的身份入选《20世纪俄罗斯文学词典》。自第一部作品《阿扎泽尔》问世后,阿库宁的作品便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几乎每部都是畅销书,其创作被称为俄罗斯历史转型时期的文化现象—“阿库宁现象”(феноменБ.Акунина)。阿库宁在作品中广泛运用了后现代主义叙事策略,突出表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费·米》是其第25本书,该书创作于作者写作的成熟期,创作风格及手法基本定型。而且该小说被翻译成中文,通过对译作的阅读有助于对这部作品进行全局把握。选题意义:鲍里斯·阿库宁是正活跃在当代俄罗斯文坛的作家,其作品吸收了经典文学的营养,鲜明反映了俄罗斯文学俗雅交融的倾向,突出表现了后现代主义创作特色。目前,在我国和俄罗斯文学批评界,对于阿库宁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大多数集中在对作家作品的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在于,力图通过对鲍里斯·阿库宁的作品及其创作手法的分析研究,进一步认识作家及其侦探文学的创作,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丰富当代俄罗斯侦探文学的研究空间。选题目的:本文将鲍里斯·阿库宁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作为研究内容。这样的选题旨在以后现代主义文学为理论指导,通过阅读原文及文献,力图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阿库宁作品的创作特色,挖掘其中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进而更深入地把握阿库宁小说中后现代文学特征的全貌。借此剖析侦探小说《费·米》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在解构性、杂糅性、游戏性及互文性四个层面上的体现,以便于全面理解该小说的写作特点,进而把握阿库宁作品的文学特征,理解其创作内涵。本文重点论述鲍里斯·阿库宁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并以侦探小说《费·米》为例,进行具体分析。论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叁章、结论和参考文献四大部分。引言部分概述了该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阐述了该论文的选题依据、选题目的及创新之处等。正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鲍里斯·阿库宁创作的理论基础—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本章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引入理论基础,介绍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起源,并梳理了其发展历程。从解构性、杂糅性、游戏性及互文性四个方面对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二章: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鲍里斯·阿库宁创作影响的体现。本章对阿库宁的文学创作进行了梳理,根据小说系列划分为叁个部分:新侦探小说系列、外省侦探小说及硕士历险系列、“体裁”及交谊酒之死系列。从解构传统历史、互文写作、杂糅多变的体裁形式、戏拟的语言游戏等方面,论述了阿库宁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色。第叁章: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小说《费·米》。本章从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及其小说的解构、语言杂糅、语言游戏及互文性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小说《费·米》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小说《罪与罚》为切入点,研究了小说《费·米》中的解构性。从粗俗话语与外文语句、专业术语的运用具体分析了这部小说中的语言杂糅性。从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语言风格的模拟及多种修辞手段两方面具体探讨了小说《费·米》中的语言游戏。通过具体例证,阐述了《费·米》与经典文学作品《罪与罚》、《大师与玛格丽特》及《达芬奇密码》之间的互文对话在不同文本层面的体现,如人物,情节,结构及语言等。结语部分简要复述文中的主要论点,以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概述并总结其特征,进而剖析阿库宁的系列作品及小说《费·米》所反映出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对该作品的价值影响进行全面解析,并得出以下结论:鲍里斯·阿库宁的创作是当前俄罗斯文学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严肃文学中的经典内容与大众文学的体裁形式紧密结合,既能达到阅读娱乐的效果,又能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阿库宁的每部作品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及深刻影响,不管是作者的创作手法,还是作品的思想意蕴等,都应引起更多学者的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4-01)
耿欢欢[3](2019)在《解构与建构——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视域下的先锋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视域,窥察中国先锋小说和诗歌中的后现代主义因素,分析了先锋文学文本层面上对叙述的技巧、结构、意义的解构与建构,以及精神层面上对传统救赎思想的解构和对自由精神的建构,以求探寻出新的科学的研究思路,深化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先锋文学的研究。(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09期)
张文慧[4](2019)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即便是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也传承了前苏联文学体系。但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苏俄文学体系历经了停滞和改革的蜕变,同样,在前苏联解体后的初期,俄罗斯文学格局也面临着后现代主义的冲击, 20世纪90年代前后,俄罗斯的作家谢·丘普里宁第一次把后现代文学流派称为"异类文学流派",但苏俄文学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文坛新秀倾向于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文学创作。文章以后现代思潮为切入点,探讨俄罗斯文学架构受之影响的情况。(本文来源于《大观(论坛)》期刊2019年03期)
刘健[5](2019)在《德国后现代主义文学:起源、发展及其与战后德国社会历史的辩证互动》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于二战后后现代主义文学在英美、法国等国家的蓬勃发展,后现代主义在德国经历一个缓慢而踟蹰的接受、发展过程。"后现代"概念在1969年才引入德国,直到80年代后期,德国文学批评研究界才正式认真对待本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现象。这一特殊现象与战后德国特殊的社会发展轨迹是分不开的,战后15年,德国文学压倒性体现出现代主义文学思想,观照社会现实。60年代,联邦德国社会多元化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后现代主义概念也在此时引入德国学界,70年代文学的内心转向为后现代主义文学风格的传播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80年代德国文学终于贡献出多部经典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而90年代之后由于德国社会和世界格局巨变,德国文学再次转向现实与批判,对过去历史的清算和反思不断进行,但在新出现的所谓"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后现代主义印痕依然清晰可见。德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显示出社会大环境与文学进程的辩证互动关系。(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姜冰冰,姚丽梅[6](2019)在《论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二战以后兴起的一个范围非常广泛的文学思潮,其影响十分深远。不仅对美国文学产生巨大影响,也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本文在阐述后现代主义文学概况的基础上,试图探讨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给中国现当代文学带来的深刻变化,感受文学思潮碰撞过程中产生的美学魅力。(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康章玲[7](2019)在《论芥川龙之介文学的现代和后现代主义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芥川龙之介被日本民众视为日本的梅里美和莫泊桑。哈佛大学教授杰·鲁宾曾指出芥川龙之介不仅是现代主义作家而且也开拓了后现代的创作。论文通过探讨芥川龙之介的《大石内蔵助的一天》、《明日道德》、《马腿》、《齿轮》等作品,分析芥川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因素,探索芥川文学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打破了以艺术观、利己观等传统理论探讨芥川文学的局面,对认识芥川文学国际化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期刊2019年02期)
秦婷[8](2018)在《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思想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后现代主义是促进美国本土少数民族文学摆脱边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后现代主义向来主张思想的多元性,并能够对各种思想进行有效兼容,这有利于少数族裔女性作家明确自身文化身份,进而促进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摆脱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少数族裔女性往往立足自身的实际,书写少数族裔女性的生活经历;立足自身的族裔身份,构建族裔女性的文化身份。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作品包含了族裔女性意识和女性特有的心理体验,运用特色化语体、独特表达方式及美学风格等呈现出一种独有的文学魅力。(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8年12期)
王赫佳[9](2018)在《网络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倾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文学的生成与发展带有诸多后现代主义的烙印。在网络文学中,作者在文学文本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弱化,传统的"主体—客体"创作模式被"主体—主体"创新模式取代,作者与读者间的距离感消失,界限逐渐模糊。文学作品所遵循的传统道德,所反映的终极价值,在网络文学中被消解,文学作品丧失了本身应该拥有的严肃性和诗性价值,变成了"为娱乐而娱乐"的消遣品。某些网络写手受利益驱使,甚至对经典作品进行恶意曲解和篡改,颠覆了人们的认知。而过分追求"零度写作"也使文学作品失去了应有的思想深度。(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李会宁[10](2018)在《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9年5月,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1Q84》~((1))问世以来,引起广泛关注。本论文主要使用文本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对《1Q84》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进行了探讨。本论文明确了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概念,指出通过虚构的历史引发读者进行深度反思的历史隐喻是《1Q84》这部作品中体现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特征。并通过明确《1Q84》中虚构的宗教团体“先驱”和“曙光”隐喻了“奥姆真理教”和“山岸会”,“历史上的虐杀”和“记忆的改写”隐喻了南京大屠杀,满洲记忆隐喻了集体的历史忘却,指出村上希望人们可以通过虚构的历史来直面真实历史,重新认识组织的“体质”,也希望日本的年轻人对改写历史的行为和后果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其次,指出叙述上的“不确定性”是这部作品中体现的另一个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本论文从“平行”的叙述手法,“暧昧”的善恶表现,题材的多样化和人物的多面化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这种叙述上的“不确定性”具有扩大叙述空间,赋予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以及展现现代人孤独和虚无的生活状态的创作意义。本论文针对《1Q84》的历史象征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丰富了《1Q84》叙述上体现的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的内容,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8-12-01)
后现代主义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鲍里斯·阿库宁(БорисАкунин)是俄罗斯侦探小说的代表作家,曾凭借小说《加冕典礼,或最后一部小说》荣获2000年度“反布克奖”,以小说家、剧作家、翻译家及随笔作家的身份入选《20世纪俄罗斯文学词典》。自第一部作品《阿扎泽尔》问世后,阿库宁的作品便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几乎每部都是畅销书,其创作被称为俄罗斯历史转型时期的文化现象—“阿库宁现象”(феноменБ.Акунина)。阿库宁在作品中广泛运用了后现代主义叙事策略,突出表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费·米》是其第25本书,该书创作于作者写作的成熟期,创作风格及手法基本定型。而且该小说被翻译成中文,通过对译作的阅读有助于对这部作品进行全局把握。选题意义:鲍里斯·阿库宁是正活跃在当代俄罗斯文坛的作家,其作品吸收了经典文学的营养,鲜明反映了俄罗斯文学俗雅交融的倾向,突出表现了后现代主义创作特色。目前,在我国和俄罗斯文学批评界,对于阿库宁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大多数集中在对作家作品的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在于,力图通过对鲍里斯·阿库宁的作品及其创作手法的分析研究,进一步认识作家及其侦探文学的创作,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丰富当代俄罗斯侦探文学的研究空间。选题目的:本文将鲍里斯·阿库宁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作为研究内容。这样的选题旨在以后现代主义文学为理论指导,通过阅读原文及文献,力图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阿库宁作品的创作特色,挖掘其中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进而更深入地把握阿库宁小说中后现代文学特征的全貌。借此剖析侦探小说《费·米》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在解构性、杂糅性、游戏性及互文性四个层面上的体现,以便于全面理解该小说的写作特点,进而把握阿库宁作品的文学特征,理解其创作内涵。本文重点论述鲍里斯·阿库宁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并以侦探小说《费·米》为例,进行具体分析。论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叁章、结论和参考文献四大部分。引言部分概述了该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阐述了该论文的选题依据、选题目的及创新之处等。正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鲍里斯·阿库宁创作的理论基础—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本章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引入理论基础,介绍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起源,并梳理了其发展历程。从解构性、杂糅性、游戏性及互文性四个方面对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二章: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鲍里斯·阿库宁创作影响的体现。本章对阿库宁的文学创作进行了梳理,根据小说系列划分为叁个部分:新侦探小说系列、外省侦探小说及硕士历险系列、“体裁”及交谊酒之死系列。从解构传统历史、互文写作、杂糅多变的体裁形式、戏拟的语言游戏等方面,论述了阿库宁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色。第叁章: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小说《费·米》。本章从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及其小说的解构、语言杂糅、语言游戏及互文性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小说《费·米》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小说《罪与罚》为切入点,研究了小说《费·米》中的解构性。从粗俗话语与外文语句、专业术语的运用具体分析了这部小说中的语言杂糅性。从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语言风格的模拟及多种修辞手段两方面具体探讨了小说《费·米》中的语言游戏。通过具体例证,阐述了《费·米》与经典文学作品《罪与罚》、《大师与玛格丽特》及《达芬奇密码》之间的互文对话在不同文本层面的体现,如人物,情节,结构及语言等。结语部分简要复述文中的主要论点,以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概述并总结其特征,进而剖析阿库宁的系列作品及小说《费·米》所反映出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对该作品的价值影响进行全面解析,并得出以下结论:鲍里斯·阿库宁的创作是当前俄罗斯文学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严肃文学中的经典内容与大众文学的体裁形式紧密结合,既能达到阅读娱乐的效果,又能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阿库宁的每部作品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及深刻影响,不管是作者的创作手法,还是作品的思想意蕴等,都应引起更多学者的深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现代主义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徐莉.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中国90年代文学及审美批评[J].山西青年.2019
[2].刁立艳.鲍里斯·阿库宁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D].辽宁大学.2019
[3].耿欢欢.解构与建构——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视域下的先锋文学[J].青年文学家.2019
[4].张文慧.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J].大观(论坛).2019
[5].刘健.德国后现代主义文学:起源、发展及其与战后德国社会历史的辩证互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6].姜冰冰,姚丽梅.论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7].康章玲.论芥川龙之介文学的现代和后现代主义表现[J].散文百家.2019
[8].秦婷.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思想解读[J].贵州民族研究.2018
[9].王赫佳.网络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倾向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李会宁.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D].燕山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