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和龙市第二实验小学校吉林和龙133500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听语文、说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活动,是学生练“语”习“文”的“训练场”。说到语文味,不禁让我想起“返璞归真”、“超凡脱俗”、“出水芙蓉”这些美好的词语。现如今,为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大量的非语文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涌进语文课堂,充斥着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成了综合课,承载了太多的非语文的东西。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来,我想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抛弃浮华,在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同时,要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心童真。
一、语文课要有琅琅的书声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们有这样一种认识,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反复训练,才能熟中生巧。为了避免单调、枯燥,朗读形式应尽量多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强化读的环节,可以把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2.边朗读边想象、联想。想象和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联想和想象,努力激起学生对于作品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使文中描写的情境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地从学生的脑海中映出来。这样,学生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就会更加深刻,就会从中受到真的启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尤其是朗读诗歌和一些优美的散文,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把文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笼统的描述具体化,把省略的情节明朗化。
3.让经典诵读成为课堂的“伴奏”。经典,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通过经典诵读,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它是加强记忆,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的良剂,它直接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轻松诵读5分钟”是我们班课堂的开场白,《弟子规》《新增广贤文》《论语》《吕氏春秋》等经典名句像哲学家的诲人名言,悄悄地流淌入学生的心田。
4.让延伸拓展成为课堂的“余音”。由于教科书的内容只是“引子”,内容有限,我认为如果惟其为载体,仅它来承载提高学生学能,培养语文阅读思考表达创造等综合素质,难充大任,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注意拓展和知识的延伸,拓展更多的词汇、更多的美文、更多的诗词……让学生的朗读范围更广,更活。
二、语文课要有激荡的情感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缘于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它牵引着人们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回到原本的精神家园,去领悟作者内心深处的人性的光辉。这样的情感应源于自发,出乎自然,本性朴实。
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在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分别的三段中,没有充分抓住感人肺腑的语言,让学生充分感受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们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血肉情感,而是在结尾处的那段话上做文章。
也许这位教师觉得这段话很适于激情演读,便把全班学生分成“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两组分别对读,于是,这组学生高喊“再见了亲人”,那组回应再见了亲人。竟有一位同学喊出了“再见了亲爱的”,引来全堂哄笑。凝重的战火中的情谊,蜕化为一场闹剧。这位教师就没有抓住文章中的情眼,未能充分激发“情感”这样一个完整的心理生成,而只想人为地在需要之时,在结尾处“激情”一把,当然就难以奏效,学生也无法明白“情为何物”。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应上得有情感,做到以情激情,从而使学生体味到语文是有情感的科目,更加爱上语文学习。
三、语文课要有率真的儿童味
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我们应尊重儿童的原始的表达,让其真情流露;应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体会其语言的真意。我们应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加活跃、更为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应该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我们应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发展和创见,引领学生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思想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教师的唤醒、激励中真实体现,讲出语文课率真的儿童味来。
总之,“语文味”的提倡,并非是提倡者特意标新立异,它只是用一种很普通很明白的概念,涵盖语文教育的性质特征,并针对语文教育的现状,呼唤语文教育本色的回归。倘若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充满了“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享受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一定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他们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也一定会因此获得极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