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两相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两相,纳米,材料,凝胶,切口,应力,复合材料。
两相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牛忠荣,李聪,胡斌,胡宗军,程长征[1](2019)在《两相材料V形切口和裂纹结构应力场的扩展边界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两相材料粘结的切口和裂纹结构尖端采用应力渐近场特征分析,其两个材料域分别采用合理的应力特征函数,然后采用扩展边界元法(XBEM)计算获得其奇异应力场。通过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了XBEM求解两相材料V形切口和裂纹结构尖端应力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力学与工程——数值计算和数据分析2019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4-19)
李永杰[2](2018)在《两相界面法控制制备铜基硫属化物纳米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导体纳米晶由于其特殊的光电性能,正在成为下一代主流的光电材料,其中硫属铜基半导体纳米晶由于其低毒、价格低廉、性能良等因素,在发光器件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被广泛研究。由于目前材料的主流合成手段普遍过程繁琐,条件苛刻且环境不友好,因此开发出一种简单有效且绿色的控制合成手段对纳米材料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至关重要。本文使用两相界面合成法,成功合成出Cu31S16-CulnS2纳米晶,并在此基础上合成一系列金属硒化物纳米晶。主要内容如下:以正十二硫醇为有机相,以金属盐的水溶液为水相,成功合成出胡萝卜状的Cu31S16-CuInS2异质结纳米晶。其中,正十二硫醇同时充当表面配体和硫源,研究了铜铟比、正十二硫醇(DDT)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条件对Cu31S16-CuInS2形貌的影响。期间使用柠檬酸作为辅助剂,解决了产物中出现In(OH)3副产物的问题,并在此讨论了两相界面法合成纳米晶的过程中,阳离子在参与纳米晶成长之前的行为,阐明了柠檬酸能抑制In(OH)3的机理,对两相合成法中晶体生长过程进行了补充。以1-十八碳烯(ODE)为有机溶剂,使用高温溶硒法制备硒前驱体,以金属盐水溶液为阳离子前驱体,成功合成出金属硒化物半导体纳米晶,其中在合成铜硒化合物半导体纳米晶时,研究了前驱体用量比、表面配体种类、反应时间对产物形貌的影响。此外开发了更加便捷的常温溶解硒源制备硒前驱体的方法,使用常温制备硒源的方法,成功合成形貌均匀,分散性良好的铜硒化合物纳米晶,并且在此基础上,改变金属盐的种类,成功的合成出了其他金属硒化物半导体纳米晶。以ODE溶解硒粉的方法,成功将两相法应用到硒化物纳米晶的合成中,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此方法可以合成多种硒化物纳米晶,具有合成多元金属硒化物的潜力,极大的拓展了可合成材料的范围。(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6-07)
陈昊英[3](2018)在《热电复合材料中两相共存与量子限域的协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节能与环保的现实要求,能将废弃热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热电材料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热电转换具有无噪音、无污染、可靠性高等优点,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发电技术。如能利用热电材料将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中的废弃热能转换为电能,则既可以有效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节约能源;又可以减少因为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气体危害环境。因此热电转换具有广阔的产业化前景。现阶段热电转换大规模应用的瓶颈在于热电材料的性能不佳,即能量转换效率低下。因此,探索高性能热电材料成为世界范围内研究者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复合材料被认为是获得高性能热电材料的一个可行的途径。提高材料的热电性能的可能途径一是降低晶格热导率,二是增大材料的功率因子。目前,实验上制备纳米相的复合材料晶格热导率已接近Cahill理论所预测的最低值。因此,大幅度增大材料的功率因子是进一步提升其热电性能的较好选择。研究者们在复合材料中采用多种机制提高功率因子,包括量子限域效应,能量过滤效应,渗流效应,两相共存效应等。但对于多种效应的协同作用则少有研究。本论文以原子级二维薄膜的面内异质结为研究对象,探索了量子限域效应与两相共存效应的协同作用。首先,在第叁章中,用简单的串并联模型研究了两相共存效应增大复合材料功率因子需满足的条件,即两相的功率因子值需接近,但电导率值需相差较大;并指出功率因子增大的物理机制是两相热导率的不同使复合材料具有不均匀的温度分布,因此可以同时具有高电导和高Seebeck系数。然后,在第四章中,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玻尔兹曼输运方程,研究了Ti S2二维原子薄膜中量子限域效应对热电功率因子的影响,发现单分子层Ti S2的Seebeck系数相比体材料增加约40%,其增大来源于量子限域效应导致的导带底附近能态密度的增大。最后,在第五章中,在前两章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将Ti S2/Mo S2二维面内异质结视为一种低维的复合材料,研究了其中两相共存与量子限域效应的协同作用的机制,给出取得最大的功率因子时,两相的比例以及各自的载流子浓度。本文的计算结果表明,在原子级厚度的二维面内异质结中,量子限域效应和两相共存效应可以协同作用,增大二维复合材料的功率因子,并且给出了两相共存和量子效应各自其作用的范围及背后的物理机制。本文的结果对加深二维复合材料物理特性的认识,设计新型二维复合材料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曹捷,郝雅娟,程芳琴,杨恒权[4](2019)在《油水两相转移功能的二氧化硅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辛基叁甲氧基硅烷和二乙烯叁胺基丙基叁甲氧基硅烷对SiO2表面进行改性,得到了pH响应的功能性SiO2纳米材料。通过调节系统的pH来改变材料表面亲疏水性,从而促使其在油水两相体系自由转移并分散到其中一相。此外探讨了两种硅烷的摩尔比例对材料转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二乙烯叁胺基丙基叁甲氧基硅烷摩尔分数为4%时,该材料的油水两相转移特性最佳。同时实验证明,该材料可以在表面张力较小的油相与水相之间转移并循环5次后,仍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李艳南[5](2018)在《固液两相胺基吸收剂及多孔材料负载离子液体脱除生物氢烷气中CO_2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生物质废弃物发酵产生的氢气和甲烷混合气体中(即生物氢烷气)吸收脱除CO2生产车用燃气对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传统醇胺水溶液吸收CO2技术存在吸收剂再生能耗高和对设备腐蚀性强等问题,故开发低再生能耗和低腐蚀性的离子液体和醇胺两相吸收剂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本文利用分子筛和石墨烯等多孔材料负载离子液体,并提出新型的乙二胺/二甲基甲酰胺(EDA/DMF)等固液两相吸收体系,实现了生物氢烷气中CO2的高效吸收脱除。本文以多位点协同作用高效吸收CO2的离子液体[P66614][2-Op]作为吸收剂,通过浸渍法负载到介孔分子筛MCM-41上制备混合吸收剂脱除氢烷气中CO2,混合吸收剂对CO2的初始吸收速率约是纯离子液体的2倍。通过N2吸附仪、电子扫描电镜SEM及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等微观表征分析4种孔道长度的介孔分子筛SBA-15的多孔结构、微观形态结构及孔道长度,揭示了孔道长度对负载的离子液体[P66614][Triz]吸收CO2的影响规律,发现孔道长度最短为120nm的SBA-15(孔径4.3nm)负载离子液体制备的混合吸收剂SBA-15(4.3)-50%IL对CO2吸收最快,其吸收平衡时间大约是其他叁种混合吸收剂的1/3。研制了石墨烯纳米片GNP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负载离子液体[P66614][Triz]吸收氢烷气中CO2,实验表明石墨烯纳米片GNP负载20%离子液体[P66614][Triz]的吸收CO2速率比纯离子液体提高了 72.3%,利用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分析和Gaussian量子化学计算验证了离子液体[P66614][Triz]吸收CO2的反应机理。提出了新型的乙二胺/二甲基甲酰胺(EDA/DMF)的固液两相吸收CO2体系,只需分离固碳沉淀产物进行再生解决了醇胺水溶液再生耗能高的问题。EDA/DMF两相吸收体系对CO2的吸收容量(13.9 mg/g吸收剂)比EDA水溶液提高了30%,优于哌嗪/二甲基甲酰胺(PZ/DMF)两相吸收体系对CO2的吸收容量(11.7 mg/g吸收剂)。EDA/DMF两相吸收体系对CO2的峰值吸收速率(0.97mgCO2·g-1吸收剂·min-1)比EDA水溶液提高了提高了67%,优于3-甲氨基丙胺/二甲基甲酰胺(MAPA/DMF)两相吸收体系(0.94mgCO2·g-1吸收剂·min-1)和PZ/DMF两相吸收体系(0.89mgCO2·g-1吸收剂·min-1)对CO2的峰值吸收速率。两相吸收体系中DMF对CO2的物理溶解量为3.0 mg/g吸收剂,高于water对CO2的物理溶解量(约1.7 mg/g吸收剂),两相吸收体系中参与反应的CO2分子数量高于醇胺水溶液体系,故反应速率提高。X射线衍射分析对比了EDA/DMF体系和乙二胺/二甲基乙酰胺(EDA/DMA)体系中的固碳沉淀产物EDA-氨基甲酸盐,两者分子结构虽然相同,但分子排列方式不同(β角分别为90°和95.8°),导致生成的EDA-氨基甲酸盐晶体具有不同的空间群,分属不同晶系(分别为单斜晶系和正交晶系),揭示了 EDA与CO2在固液两相体系中的反应机理。计算了单斜晶系和正交晶系EDA-氨基甲酸盐晶体的分解活化能分别为63.6 kJ/mol和91.2 kJ/mol。通过差式扫描量热分析DSC/TG计算得到MAPA/DMF体系和PZ/DMF体系中的吸收剂再生能耗分别为2.95和2.77 GJ/t CO2。采用电化学腐蚀方法研究了PZ/DMF两相吸收体系中的液相和固相对碳钢的腐蚀效应,实验得到PZ/DMF两相吸收体系对碳钢的腐蚀电流(0.57μA)远低于PZ/water吸收体系(993μA)。(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4-01)
李正坤,秦鑫冬,刘丁铭,张海峰[6](2017)在《内生β相TiZr基非晶复合材料的两相平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设计和调控非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本文以内生β相型TiZr基非晶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在Ti_xZr_yNi_(2.65)Cu_(4.5)Be_(11.35)合金体系中,通过调控Ti和Zr的原子比,开发了一系列具有两相平衡特征的内生非晶复合材料。通过成分分析发现,该体系在Ti-Zr-Ni_(14.3)Cu_(24.3)Be_(61.4)伪叁元相图中具有相平衡特征,其中内生相可在β相和α+β相间连续变化。在载荷作用下,内生相中形成密集的滑移带,并且β相可发生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提高复合材料塑性。(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12.非晶合金》期刊2017-11-21)
孙佳琳,程长征[7](2017)在《两相异质材料切口强度边界元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边界元法分析两相异质材料切口尖端的应力场,再采用后处理的方法计算切口的应力强度因子。通过对界面裂纹这一特例进行分析,并和参考解对照,证明文中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分析了弹性模量比、切口开角、切口深度等因素对切口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2017年05期)
赵紫光,高海南,刘明杰[8](2017)在《两相协同凝胶材料的构筑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中,许多动植物有着微纳二元结构体系。如海参软组织中存在着高强度胶原纤维,在外界刺激下,胶原纤维可以与软组织进行有效复合,提高强度,从而抵御外界风险。从海参这种力学响应性出发,我们将具有相变特性的油溶性网络引入到水凝胶中,制备了一种智能响应性油水凝胶。我们的体系中,利用油凝胶的力学强度及异质界面张力,可极大的增强油水凝胶的力学性能。同时,水凝胶固有弹性和油凝胶相变特性分别作为体系的固定相和可逆相,为材料带来了热响应机械性能并使原本不具有"记忆特性"的凝胶组分产生形状记忆特性。基于凝胶材料高形变的特点,该凝胶材料的可完全回复记忆形变达2600%。同时,高纬度地区的动物具有很强的耐寒性,主要源于其肌肉组织中高密度的脂肪含量。受生物体抗冻机理启发,我们将油凝胶和水凝胶通过互穿网络的形式结合起来,成功制备出一种具有宽温度适应性(-78到80°C)的油水凝胶体系,有效扩展了凝胶材料的使用范围。(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期刊2017-10-10)
赵洪,闫志雨,杨佳明,郑昌佶,王暄[9](2017)在《纳米复合聚乙烯材料中的两相界面及其荷电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复合聚烯烃绝缘材料有望在未来应用于高压直流电缆的制造,但纳米粒子改善介质电性能的根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在纳米复合聚烯烃介质中,纳米粒子与聚合物之间形成的两相界面对材料的宏观性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Lewis和Takada分别基于胶体化学和静电学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纳米复合介质中的界面模型,Tanaka根据经过表面处理的纳米粒子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的可能关系,提出了多核模型。这些模型都强调了界面对电荷的存储作用,认为复合介质通过存储电荷来改善介电性能。该文综合了国内外研究人员对纳米复合聚乙烯介质界面区微观表征的一些成果,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表明:静电力显微镜、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Zeta电位测量等方法和技术,可以作为探测纳米复合介质中的界面荷电现象的可行的手段。多种方法研究表明:在未经极化的Si O2、Al2O3复合聚乙烯体系中观测到了界面荷电分布,符合Lewis的界面荷电模型;而未经极化的Mg O复合体系中未探测到界面荷电现象。热刺激电流(TSC)测试表明复合体系的共同之处是形成均匀致密分布的深陷阱,而且材料的空间电荷抑制特性与这些深陷阱的存在密切相关。在纳米粒子与聚乙烯的复合物中,不论是纳米粒子与聚乙烯直接接触荷电,还是通过外场极化形成界面荷电,都可以理解成电荷入陷深陷阱,深陷阱界面荷电区激发的库仑场,是体系抑制空间电荷注入与改善直流电性的可能机制。(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7年09期)
程屾,蔡志远,杨欣怡[10](2017)在《基于纳米两相复合材料的节能型风电接触器的设计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传统交流接触器吸持功耗大、分合闸速度慢、交流噪声难以消除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纳米两相复合磁性材料的节能型风电接触器的设计与优化方案,利用纳米两相复合磁性材料高剩磁、高矫顽力、宽磁滞回线,被磁化后磁性可以永久保持等特点,重新设计交流接触器的电磁系统,利用软件Ansoft Maxwell3D的瞬态求解器建立了有限元仿真模型,与传统接触器的动静态特性进行对比分析,进而优化整体结构参数,最后制作样机,结合实验验证了设计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理工农医)》期刊2017-08-31)
两相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半导体纳米晶由于其特殊的光电性能,正在成为下一代主流的光电材料,其中硫属铜基半导体纳米晶由于其低毒、价格低廉、性能良等因素,在发光器件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被广泛研究。由于目前材料的主流合成手段普遍过程繁琐,条件苛刻且环境不友好,因此开发出一种简单有效且绿色的控制合成手段对纳米材料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至关重要。本文使用两相界面合成法,成功合成出Cu31S16-CulnS2纳米晶,并在此基础上合成一系列金属硒化物纳米晶。主要内容如下:以正十二硫醇为有机相,以金属盐的水溶液为水相,成功合成出胡萝卜状的Cu31S16-CuInS2异质结纳米晶。其中,正十二硫醇同时充当表面配体和硫源,研究了铜铟比、正十二硫醇(DDT)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条件对Cu31S16-CuInS2形貌的影响。期间使用柠檬酸作为辅助剂,解决了产物中出现In(OH)3副产物的问题,并在此讨论了两相界面法合成纳米晶的过程中,阳离子在参与纳米晶成长之前的行为,阐明了柠檬酸能抑制In(OH)3的机理,对两相合成法中晶体生长过程进行了补充。以1-十八碳烯(ODE)为有机溶剂,使用高温溶硒法制备硒前驱体,以金属盐水溶液为阳离子前驱体,成功合成出金属硒化物半导体纳米晶,其中在合成铜硒化合物半导体纳米晶时,研究了前驱体用量比、表面配体种类、反应时间对产物形貌的影响。此外开发了更加便捷的常温溶解硒源制备硒前驱体的方法,使用常温制备硒源的方法,成功合成形貌均匀,分散性良好的铜硒化合物纳米晶,并且在此基础上,改变金属盐的种类,成功的合成出了其他金属硒化物半导体纳米晶。以ODE溶解硒粉的方法,成功将两相法应用到硒化物纳米晶的合成中,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此方法可以合成多种硒化物纳米晶,具有合成多元金属硒化物的潜力,极大的拓展了可合成材料的范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相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牛忠荣,李聪,胡斌,胡宗军,程长征.两相材料V形切口和裂纹结构应力场的扩展边界元分析[C].力学与工程——数值计算和数据分析2019学术会议论文集.2019
[2].李永杰.两相界面法控制制备铜基硫属化物纳米材料[D].北京交通大学.2018
[3].陈昊英.热电复合材料中两相共存与量子限域的协同作用[D].西北大学.2018
[4].曹捷,郝雅娟,程芳琴,杨恒权.油水两相转移功能的二氧化硅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李艳南.固液两相胺基吸收剂及多孔材料负载离子液体脱除生物氢烷气中CO_2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8
[6].李正坤,秦鑫冬,刘丁铭,张海峰.内生β相TiZr基非晶复合材料的两相平衡[C].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12.非晶合金.2017
[7].孙佳琳,程长征.两相异质材料切口强度边界元法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
[8].赵紫光,高海南,刘明杰.两相协同凝胶材料的构筑与性能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2017
[9].赵洪,闫志雨,杨佳明,郑昌佶,王暄.纳米复合聚乙烯材料中的两相界面及其荷电行为[J].高电压技术.2017
[10].程屾,蔡志远,杨欣怡.基于纳米两相复合材料的节能型风电接触器的设计与优化[C].第十四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理工农医).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