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已内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纤维蛋白,材料试验,组织工程,肩袖撕裂
已内酯论文文献综述
郭岗岗,庞亚博,杨建华,刘士臣,高爽[1](2018)在《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丝素纤维蛋白/聚已内酯临时肩袖补片》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目前肩袖撕裂术后二次断裂率比较高,肩袖补片被设计用于增强损伤肩袖的愈合,因此制备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生物力学性能好的临时肩袖补片为关键环节。目的: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不同质量比例的丝素纤维蛋白/聚已内酯临时肩袖补片,评估其理化性质和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丝素纤维蛋白与聚已内酯质量比分别为4∶0、3∶1、1∶1、1∶3、0∶4的临时肩袖补片,对其微观结构、接触角、降解性能及成分进行表征。将质量比3∶1、1∶1、1∶3、0∶4的临时肩袖补片分别植入SD大鼠背部皮下,植入后2,4周后取补片材料,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与结论:(1)混合材料制备的临时肩袖补片,改善了单纯聚已内酯补片的直径、孔径数目、孔径直径及单纯丝素纤维蛋白补片脆性高而致的表面串珠样液滴;(2)混合材料制备的临时肩袖补片呈亲水特性,改善了单纯丝素纤维蛋白补片的高度亲水性及单纯聚已内酯补片的疏水性;(3)在混合材料制备的临时肩袖补片中,两种材料未发生化学反应;(4)除质量比0∶4的临时肩袖补片外,其余质量比临时肩袖补片浸泡于PBS中4周的质量均增加;(5)皮下植入后2周,各组有大量细胞密集黏附在肩袖补片周围,新生组织中有毛细血管形成,肩袖补片外面中间层拥有类似真正肌腱组织的微结构,纯聚已内酯补片外新生组织中层类似正常肌腱组织功能最差;(6)皮下植入后4周,贴附补片新生组织中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类似正常肌腱组织的外新生组织结构厚度增加,纯聚已内酯补片外新生组织中层类似正常肌腱组织功能最差;(7)结果表明,丝素纤维蛋白改善了聚已内酯补片诱导修复细胞向肌腱细胞分化的潜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34期)
唐家钦[2](2018)在《聚已内酯材料表面的肝素化修饰及五种肝素修饰酶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己内酯(PCL)是一种生物高分子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生物医学领域。为了增强聚己内酯的生物相容性,需要在聚己内酯材料表面进行肝素化修饰,使肝素以共价键的形式稳定地结合在聚己内酯表面。通过终点固定的方法,利用醛基和氨基发生席夫碱反应,把肝素固定在聚己内酯材料表面。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测得肝素固定化效率为6μg/cm~2。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进一步检测分析材料结构。XPS分析发现肝素化聚己内酯材料表面增加了氮、硫、钠等元素信号;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该材料增加了C-N和N-H振动峰。这些实验证明肝素已经与聚己内酯形成了共价结合。为了研究固定化肝素的结构和功能,本文还构建了gor trxB缺陷型大肠杆菌,用该菌株表达了五种肝素修饰酶。谷胱甘肽还原酶(Gor)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B)是氧化还原体系中重要的两种酶,敲除trxB基因和gor基因能阻断大肠杆菌细胞内的氧化还原途径,增强二硫键的形成,保证外源蛋白的正常折迭。本文通过λ-red重组系统敲除大肠杆菌中的gor和trxB基因,构建了gor trxB缺陷型菌株;利用gor trxB缺陷菌株表达纯化出四种硫酸转移酶和C5差向异构酶。这四种硫酸转移酶和C5差向异构酶可用于后续探索肝素化聚己内酯材料的结构和生物学活性。终点固定法能够把肝素分子有效地固定在聚己内酯材料表面,为进一步研究该材料的功能和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3-01)
徐汀[3](2018)在《聚吡咯@聚已内酯电纺纤维及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物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体上,纳米材料可简单的分为纳米粉末、纳米纤维、纳米膜以及纳米块体等四大类。而本文所关注的是纳米纤维在电化学传感器,例如UA和葡萄糖传感器的研究和应用。同时纳米纤维具有大的比表面积、表面能和活性高、长径比大、以及纤维精细程度和均一性高等特点。目前纳米纤维主要应用在分离和过滤、聚合物的增强、生物及医学治疗以及酶及催化作用等方面。聚己内酯(PCL)具有优越的可生物降解性和记忆性,由于它的结构和特性使其能够被更容易的加工使用,同时这种材料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而聚吡咯(PPy)则具有导电率高、易制备、电化学可逆性强、稳定性能好等优点。可用于生物、离子检测、超电容及防静电材料同时可用于构建修饰电极材料,使得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及更高的灵敏度。本文所用的静电纺丝法制备纳米纤维是近年来使用最多、同时也是发展最快的制备技术。利用该方法可制备得到多种聚合物纳米纤维,满足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需要。金纳米材料具有更多其他纳米材料不具备的独特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将其与电化学传感器结合,不仅能提高传感器对待测物的催化性能,提升选择性,还能增加反应活性位提高灵敏度。金属氧化物,由于它们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多样的价电子层构型,因而它们具有许多优越的化学和物理的性质。所以它们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催化、气体传感和电化学传感等热门领域。其中氧化镍(Ni O)和氧化铜(Cu O)由于价格低廉、环境友好、物理以及化学性能优越等优点,能够在储能和传感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尤其是在葡萄糖的检测催化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基于以上论述,本硕士论文工作建立在制备电纺纳米纤维膜电极的基础上,并在电极的表面修饰上Au NPs及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从而探索所构造对尿酸(UA)进行检测的电化学传感器,以及构造无酶葡萄糖传感器。并将它们进行实际应用研究。本论文主要包含以下叁方面工作:(1)运用了静电纺丝技术,及结合了电化学沉积方法构建了Cu O/PCL@PPy/ITO电极。使得对葡萄糖有良好催化氧化性质的金属氧化物Cu O NPs均匀分散在纤维表面,构建了良好性能的无酶葡萄糖传感器。线性范围达到2μM-6 m M同时该最低检出限为0.8μM。能够应用于在低浓度的唾液中检测葡萄糖。(2)利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电化学沉积方法构建了Cu O/Ni O/PCL@PPy/ITO电极。将对葡萄糖有良好催化性质的过渡金属氧化物Cu O和Ni O均匀沉积在纤维表面,构建了良好性能的无酶葡萄糖传感器。线性范围达到6μM~0.3 m M以及0.3 m M~1 m M,能够应用于在低浓度的唾液以及血液中检测葡萄糖。同时提高了上一个工作中传感器的稳定性。(3)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及电化学沉积方法构建了纳米复合物Au NPs/PCL@PPy/ITO电极。所构造纳米纤维薄膜电极对尿酸(UA)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并且可以快速量产。可以用DPV检测在浓度范围为6μM~830μM内的UA,同时检测限为0.03μM。并表现出优良的检测性能及较低的检测限。(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1)
何浏,马宇皓,黄磊,张松柏,陈元维[4](2016)在《聚已内酯表面磷酸胆碱仿生改性的血液相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表面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SI-ATRP)得到具有不同接枝密度的聚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酰胆碱改性的聚己内酯薄片(PCL-g-PMPC)。用衰减全反射红外、扫描电镜及接触角直接或间接地证明表面接枝反应成功;并通过蛋白吸附、血小板粘附及凝血时间对其血液相容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利用SI-ATRP法在PCL表面接枝一层具有仿细胞外层膜结构的PMPC能不同程度地提高PCL薄片的血液相容性。(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6年06期)
冒锋涌[5](2016)在《富集未处理骨髓血的叁维多孔径聚已内酯-羟基磷灰石(PCL-HA)组织工程支架成骨分化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富集未处理骨髓血(unprocessed bone marrow, UBM)的叁维PCL-HA仿生复合支架的生物学性能及成骨分化潜能。方法:利用FDM-3DP技术构建具有多孔径结构的PCL-HA支架,分别接种BMSCs和软骨细胞后行体外培养,并初步探究支架的生物学性能。实验分为两组,即PCL-HA支架复合未处理骨髓血组(A组)和单纯接种BMSCs至PCL-HA支架组(B组)。分别行体外成骨诱导培养28d,观察两组支架的细胞黏附增殖能力、微观结构及相关成骨分化性能。结果:PCL-HA支架展现出良好的生物学性能,BMSCs和软骨细胞接种72h后,叁维多孔支架上BMSCs及软骨细胞的相对密度显着高于二维培养皿上的细胞密度。体外成骨诱导培养,A组中BMSCs首先形成细胞集落,并A组活/死细胞比例培养早期有所下降,随着培养的延续比例迅速回升,且比B组细胞增殖的速度更快(P<<0.05),A组的ALP表达水平和钙含量均显着高于B组(P<0.05)。此外,A组OPN、OCN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高于B组(P<0.05),而Cbfα1基因水平在培养早期两组表达相当,至成骨培养28d时,A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B组(P<0.05)。同时在成骨培养中通过扫描电镜及茜素红染色观察,A组可见明显钙结节形成。结论:叁维多孔径PCL-HA支架具有骨的拟态环境,与未处理骨髓血富集后能更好地促进细胞粘附,并展现出更优良的骨再生效果。本研究方案是一种高效、可靠、简便的新方法,提高了PCL-HA支架的生物学性能,在骨组织工程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能。(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花蕾[6](2016)在《构建聚已内酯/明胶电纺复合支架修复颌骨缺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 聚已内酯/明胶电纺复合支架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目的研究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出电纺纤维膜并进行复合支架的构建。方法使用静电纺丝技术,采用明胶与聚已内酯(质量比1:1)的均质共混液,通过调节电纺装置的相关参数,以获得孔隙率不同的电纺纤维膜。使用扫描电镜进一步观察其形貌,并分析纤维直径和孔隙率。通过浸入经甲基丙烯酸酐改性过的明胶,在APS (Ammonium persulfate,过硫酸铵)提供自由基和TEMED (N,N,N',N'-Tetramethylethylenediamine,四甲基乙二胺)作为催化剂的情况下发生交联反应进行粘结,从而构建具有一定厚度的聚已内酯/明胶电纺复合支架。将制备好的复合支架与小鼠胚胎前体细胞共培养,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其细胞毒性。结果制备的电纺纤维膜纤维表面光滑、分布均匀、孔隙率高。经测量,膜孔隙率分别为75%和55%。大孔径纤维膜纤维平均直径为(2.77±0.22)μ m,小孔径纤维膜纤维平均直径为(2.25±0.30)μ m。构建的聚已内酯/明胶电纺复合支架在与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 cells)共培养1、3、7天后,经CCK-8检测结果显示,在7d时实验组(1.9393±0.4174)与对照组(2.4574±0.318)的细胞活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聚已内酯/明胶电纺纤维膜纤维表面光滑,孔隙率高,构建的聚已内酯/明胶电纺复合支架细胞相容性较好。第二部分 聚已内酯/明胶电纺复合支架修复兔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自主构建的聚已内酯/明胶电纺复合支架生物相容性及对兔颌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单侧下颌骨制备10(长)mm×8(宽)mm×5(厚)mm的骨缺损,实验组缺损模型中植入预先构建的聚已内酯/明胶电纺复合支架,空白组不做处理,术后分层缝合软组织。术后12周获得完整兔下颌骨标本,4%中性多聚甲醛液固定一日,对新生骨组织进行Micro-CT扫描,获得新生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新生组织构成比(Bone Volume/Tissue Volume, BV/TV)。后EDTA二钠进行缓慢脱钙3个月,常规包埋、切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HE)与麻森染色(Masson),行组织学观察,分析骨组织再生和血管形成的效果。结果通过Micro-CT检测,实验组新生骨密度(0.220±0.253)与新生组织构成比(11.941±3.046)均高于对照组(0.179±0.348,5.809±2.433)(p<0.05)。组织学研究显示,在实验组中未见纤维结缔组织侵入再生区域,复合支架部分降解,支架内层可见片层状新生骨组织,并可见多量新生血管形成。结论这种聚已内酯/明胶电纺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有效地维持骨再生空间,促进新骨和血管形成。(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6-04-01)
张楠[7](2015)在《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聚已内酯载紫杉醇微球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分散性聚合物微球具有可作为药物缓控释载体,已成为缓控释剂型研究的热点。制备微球的传统方法为机械搅拌法,该方法获得的微球大小不均一、粒径分布宽等限制了其应用。微流控芯片是通过一维或多维微通道网络及各种功能单元集成化腔体组合而形成的实验平台,应用十分广泛。微流控芯片液滴技术因其操作简单,可以控制液滴形成的过程,因此在制备粒径均匀的载药微球方面有极大的优势。实验采用亲水性修饰后的流动共聚焦通道形成单分散的聚己内酯包裹紫杉醇液滴,考察了连续相和分散相流速与液滴大小的关系、分散相中聚己内酯浓度变化对于生成液滴粒径的影响,并且制备6组聚己内酯(PCL)载紫杉醇(PTX)微球并测定其载药量、包封率及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表明:经聚乙烯醇(PVA)包被修饰的通道可产生单分散的液滴,通过调节两相流速可以有效控制液滴和微球的尺寸,电镜表征显示微球表面较粗糙,空隙分布随溶液浓度增大而显着下降。制备的微球粒径均一,包封率可以达到80%以上,在分散相浓度3.0%(w/v)PCL时达到最大的包封率。对聚己内酯紫杉醇载药微球进行体外细胞实验验证表明,在72h内,载药微球的粒径越大,MDA-MB-231细胞存活率越高。证明载药微球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5-06-09)
武玉丽[8](2015)在《聚(ε-已内酯)(PCL)/聚氯乙烯(PVC)共混体系的表面诱导结晶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利用偏光显微镜(POM)、傅立叶红外(FTIR)、原子力显微镜(AFM)及X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熔体相容的聚(£-己内酯)(PCL)/聚氯乙烯(PVC)共混体系在取向聚乙烯(PE)薄膜诱导下冷结晶及熔体等温结晶过程中的结构演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当PCL/PVC共混比为90:10和70:30时,PCL可以在PE薄膜的诱导下迅速形成取向片晶,其中PCL分子链与取向PE分子链平行;当PCL/PVC共混比为50:50时,共混薄膜中的PCL结晶速率减慢,通过原位跟踪PCL/PVC共混薄膜中的PCL冷结晶过程,发现取向PE薄膜同样可以诱导共混物中的PCL分子链取向。而且,在揭去表面的取向PE后,配比为50:50的PCL/PVC的取向程度继续增加,这是由于受到PE诱导表面层取向晶体会诱导共混薄膜中的PCL分子链沿着厚度方向继续取向。并且,揭去PE薄膜的共混薄膜的取向程度要高于PE作为诱导基底的共混薄膜的取向程度,这是由于PCL较PVC具有更低的表面自由能,PCL倾向于富集到空气-聚合物界面处以降低共混薄膜的表面自由能,因此更多的PCL分子链可以受到位于共混薄膜表面的PE的诱导而进行取向结晶。2、研究了PCL/PVC共混体系在取向PE诱导下的等温结晶行为。当PCL的含量不低于70 wt%时,PCL可以在取向PE薄膜的表面诱导下进行取向结晶;而当PCL的含量为50 wt%,当退火温度高于40℃时,PCL基本为无定形态并且没有取向;将等温结晶温度降至35及30℃,共混薄膜中的PCL表现出了微弱的取向,生成取向晶体。对于不同配比的PCL/PVC共混薄膜而言,经过不同温度等温结晶后,均表现出表面富集现象,表面层PCL含量要远高于PCL的本体含量。附生结晶虽然可以对光电功能材料进行结构优化,但是聚合物基底的存在使得材料性能复杂化,本论文工作对于附生结晶传递机理的揭示为利用附生结晶方法对光电功能材料的结构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5-05-28)
李煜[9](2015)在《拓扑结构离子液体齐聚物对聚乳酸/聚已内酯聚集态结构影响及其界面调控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共混的方法分别制备了线性带有离子液体基元的PEG齐聚物(LIL)和叁臂星形带有离子液体基元的PEG齐聚物(TSIL)与聚乳酸的共混物,并研究了通过结晶动力学发方法研究了离子液体齐聚物中离子基元与PEG基团对聚乳酸结晶协同作用的影响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别对以上两种样品的等温及非等温结晶过程进行了表征。并使用Avrami和莫志深的结晶动力学模型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了拟合,得到了相对结晶度(Xt)、半结晶时间(t1/2)和结晶速率参数(K)等动力学参数。实验还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乳酸/聚己内酯共混物,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平行板流变仪研究了共混物的相行为,同时,利用设计合成出的嵌段共聚物(PEG-b-PCL)及离子液体化的嵌段共聚物(PEG-b-PCL(IL))对PLA/PCL共混物进行改性。研究了两种界面调控剂的加入对PLA/PCL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1)线性带有离子液体基元的PEG齐聚物(LIL)和叁臂星形带有离子液体基元的PEG齐聚物(TSIL)都可以促进聚乳酸的结晶动力学过程,但叁臂星形聚乙二醇基咪唑基离子液体齐聚物(TSIL)由于枝化结构导致的为相分离,使得其与聚乳酸链段的作用效果没有线性的强,因此对结晶的促进作用也没有线性聚乙二醇基咪唑基离子液体齐聚物(LIL)的明显。 (2)两种离子液体齐聚物对聚乳酸结晶过程的影响分为两个部分,均抑制了聚乳酸的成核行为但大大促进了聚乳酸球晶的生长速度。同时实验结果也证明莫志深的方程可以很好的描述该体系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过程。(3)对于PCL/PLA共混材料,形态表征的结果表明该体系为典型的热力学不相容体系,基体两相界面清晰、界面粘结松散。体系不相容的相形态强烈依赖于基体组分比,随PLA浓度的增加体系依次表现出球形液滴分散、纤维状分散以及双连续的相形态直至相反转,而相反转的临界值,聚乳酸的质量分数大约为60 wt%; (4)由于PEG-b-PCL的含有mPEG和PCL链段,使得其可以在两相界面处分别与两种基体的分子链进行缠结,但超过一定含量后,其自身会形成胶束,影响最终的界面调控效果; (5)mPEG-b-PCL的加入可以在不影响模量与拉伸强度的前提下,大幅提高PLA/PCL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提高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5-04-01)
[10](2015)在《中国科学家研究胶原蛋白和聚已内酯复合新聚合物材料作为器官组织修复的3D支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严峻的疾病或外伤引起的组织损伤或器官衰竭是主要的医疗保健问题,而组织或或器官移植价格高昂又易受捐献者匹配度的限制。再生生物替代品来修复或代替受损伤的组组织和器官主要有以下3个重要部分:细胞、支架(3D聚合模型)和生长因素。其中,支架架非常重要并影响细胞和生长因素再成一个特殊组织。成功的支架必需具有特殊的性能,如如必需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具有与所替代组织相似的机械性能、支持细胞附(本文来源于《肉类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已内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聚己内酯(PCL)是一种生物高分子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生物医学领域。为了增强聚己内酯的生物相容性,需要在聚己内酯材料表面进行肝素化修饰,使肝素以共价键的形式稳定地结合在聚己内酯表面。通过终点固定的方法,利用醛基和氨基发生席夫碱反应,把肝素固定在聚己内酯材料表面。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测得肝素固定化效率为6μg/cm~2。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进一步检测分析材料结构。XPS分析发现肝素化聚己内酯材料表面增加了氮、硫、钠等元素信号;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该材料增加了C-N和N-H振动峰。这些实验证明肝素已经与聚己内酯形成了共价结合。为了研究固定化肝素的结构和功能,本文还构建了gor trxB缺陷型大肠杆菌,用该菌株表达了五种肝素修饰酶。谷胱甘肽还原酶(Gor)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B)是氧化还原体系中重要的两种酶,敲除trxB基因和gor基因能阻断大肠杆菌细胞内的氧化还原途径,增强二硫键的形成,保证外源蛋白的正常折迭。本文通过λ-red重组系统敲除大肠杆菌中的gor和trxB基因,构建了gor trxB缺陷型菌株;利用gor trxB缺陷菌株表达纯化出四种硫酸转移酶和C5差向异构酶。这四种硫酸转移酶和C5差向异构酶可用于后续探索肝素化聚己内酯材料的结构和生物学活性。终点固定法能够把肝素分子有效地固定在聚己内酯材料表面,为进一步研究该材料的功能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已内酯论文参考文献
[1].郭岗岗,庞亚博,杨建华,刘士臣,高爽.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丝素纤维蛋白/聚已内酯临时肩袖补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
[2].唐家钦.聚已内酯材料表面的肝素化修饰及五种肝素修饰酶的表达[D].合肥工业大学.2018
[3].徐汀.聚吡咯@聚已内酯电纺纤维及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物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8
[4].何浏,马宇皓,黄磊,张松柏,陈元维.聚已内酯表面磷酸胆碱仿生改性的血液相容性研究[J].功能材料.2016
[5].冒锋涌.富集未处理骨髓血的叁维多孔径聚已内酯-羟基磷灰石(PCL-HA)组织工程支架成骨分化的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6
[6].花蕾.构建聚已内酯/明胶电纺复合支架修复颌骨缺损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6
[7].张楠.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聚已内酯载紫杉醇微球制备[D].大连理工大学.2015
[8].武玉丽.聚(ε-已内酯)(PCL)/聚氯乙烯(PVC)共混体系的表面诱导结晶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
[9].李煜.拓扑结构离子液体齐聚物对聚乳酸/聚已内酯聚集态结构影响及其界面调控机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
[10]..中国科学家研究胶原蛋白和聚已内酯复合新聚合物材料作为器官组织修复的3D支架[J].肉类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