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总目录

2001年《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总目录

一、《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1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李楠[2](2021)在《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构建“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G-TCM)”,对现有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全面汇总,为科研、临床决策快速获取指南、指南推荐意见提供技术支持。[方法]1、顶层设计与平台搭建:成立多学科专家组,借助Spring,MyBatis,Vue,Element-UI,Redis,Elasticsearch,Flowable等软件对系统进行开发,设置数据管理、评价报告、系统管理和权限管理4个模块。专家组参照RIGHT清单条目制订指南管理原则、提取/录入字段及质量控制规范。采用AGREEⅡ工具和RIGHT清单,对中医药CPGs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进行评价。2、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收集、管理与评价:通过多渠道进行指南收集,包括(1)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SinoMed),(2)手工检索当当网、亚马逊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3)搜索指南制订及发布国家级相关机构网站。采用NoteExpress软件对各数据库文献题录处理并手工查重,依据预设的纳排标准进行指南筛选。其中指南筛选、数据录入、数据标化和指南评价过程均经过培训考核,数据录入严格执行“双录+核查”规范,以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3、G-TCM系统的应用:基于本系统对糖尿病相关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检索及统计分析,总结指南推荐信息及方法学质量,并与人工检索比较,以校验平台的可靠性及功能性。[结果]G-TCM系统已上线运行,已完成对658部中医药CPGs的提取、评价工作;可实现快速获取疾病/病证相关的中医药指南信息和指南推荐的中医药疗法,包括指南方法学专家对该疗法证据级别和推荐级别的评级。用户可通过查看指南的质量和报告规范的评价结果,快速评估相关指南的质量和获取推荐意见,有利于促进指南的利用和更新。基于本平台以糖尿病为主题进行示范研究,共纳入32部CPGs,87.5%的指南关注糖尿病合并症/并发症,推荐信息中涉及方剂、中成药、针灸、中医外治法等多种中医疗法。19部指南采用循证方法进行制订,指南的证据类型多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但证据引文的年份较久远,引用研究的样本量较低,导致证据级别普遍较低。此外,纳入CPGs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质量方面,在某些领域评分较低,为指南的修订提供参考。[结论]本次研究设计、构建了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G-TCM),为临床医师、研究者、指南制(修)订以及评估人员提供一个临床指南信息快速查询和获取平台,对推进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规范化和可及性,更好指导临床实践发挥支撑作用。

杨晓宇[3](2021)在《山东省某县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服务能力与医护人员培训需求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其疗效确切、价格低廉、治疗方式灵活,同时能够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一体化的医疗卫生服务,在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中医医疗服务能力逐步增强,但目前依旧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中,近年来中医诊疗服务量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因此,有必要探讨中医医疗服务现存的问题,提高中医服务能力。山东省某县是“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中医基础较好。以其作为样本进行研究,能够了解县域中医医疗服务能力的现状与需求,为进一步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提出对策。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调查山东省某县各级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中医医疗服务能力现状,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培训需求,分析原因,为进一步提高县域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提出发展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文献分析、政策文件、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以及在某县开展的现场调查资料。现场调查包括对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机构管理者的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接受调查的机构包括县中医院1所,乡镇卫生院14所,村卫生室30所;共回收机构调查表39份,医生调查问卷249份,护理人员调查问卷138份。本研究中描述性分析采用均数、中位数、率、构成比等统计量进行描述。使用χ2检验、U检验、H检验等进行统计推断。对于医护人员中医服务能力与培训等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Spearman相关进行相关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数据整理和分析主要应用Excel2016和SPSS25软件完成。研究结果(1)中医设施配置:调查县中医院中医设备可以满足目前的医疗需求,但医院整体规模过小。全县每万人口中医院床位数仅3.86张,未达到政策要求的6.0张/万人口。各乡镇卫生院均配备了中药饮片和6种以上中医设备,其中针灸、火罐器具均有配备,其次是电针仪(92.86%)、TDP治疗仪(85.71%)、艾灸仪(71.43%)。而价格相对较高的大型中医设备如牵引设备、中药熏蒸设备配备较少。村卫生室同样配备了基本的中医设备,但部分设备利用率不高。(2)中医医生情况:调查县共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25人,每万人口有中医执业医师2.01人,低于2019年山东省的平均水平4.69人/万人口。其中,中医院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共有32人,占全部执业医师的39.51%,低于政策文件中对县级中医院60%的要求。在人员结构方面,县中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差距明显。县中医院中医执业医师本科学历占比62.5%,而90%以上的基层中医医师学历在专科及以下。村卫生室66.67%的中医执业医师年龄都在50岁以上,几乎没有青年医师,年龄梯队出现断层。在待遇和工作强度方面,中医医生收入从县到村逐级递减(H=21.74.P<0.001),每周工作天数逐级递增(H=55.1 3.P<0.001)。(3)医护人员中医服务能力:调查县各级医疗机构中医医护人员均能掌握一定数目的中医技术,掌握程度多在3分以上,代表能够较为熟练的开展中医业务。其中,县中医院的中医医生对于各项中医适宜技术的掌握程度高于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医生(H=7.30,P=0.026),村卫生室医生掌握中医适宜技术种类低于其他医疗机构(χ2=314.68,P<0.001)。县中医院的中医护理人员对各项中医适宜技术的掌握比例和掌握程度同样高于乡镇卫生院(χ2=12.09,P=0.002;U=112.00,P<0.001)。从影响医护人员能力的因素来看,学历和培训满意度对医生中医服务能力存在一定影响(β=0.137,P=0.004;β=0.189,P=0.042),培训满意度对护理人员中医服务能力存在一定影响(β=0.386,P=0.019)。(4)医护人员中医培训现状与需求:大部分医护人员一年内参加过中医培训,培训内容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主,培训满意度普遍较低。其中,村卫生室中医医生参与中医培训较多(χ2=46.691,P<0.001),但对培训的满意度最低。乡镇卫生院护理人员参与中医培训的频率与满意度都显着低于县中医院(χ2=59.17,P<0.001;χ2=13.06.P=0.001)。目前针对基层的中医培训质量不高,形式化较为严重,难以满足基层医护人员提升服务能力的需求。医护人员均认为有必要进行中医培训,医生希望能够接受穴位注射、毫针、针刀、三棱针、小儿推拿等技术的学习,护理人员对拔罐、艾灸、穴位按摩、温针灸等技术的培训需求较高。结论与建议当前调查县中医人员总量不足,配置结构不合理。基层医生待遇较低,难以有效引导人才下沉,基层中医从业人员普遍年龄偏高、学历较低,且对各类中医技术掌握不够熟练。调查县中医培训开展频率较低,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不符合医护人员提升能力的需求。各级医疗机构虽然配备了基本的中医诊疗设备,但现有部分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建议应持续加大财政资金对中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视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建立健全中医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切实提高医护人员中医服务能力。

毛和荣[4](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及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系统梳理,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征、历史影响、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通过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各历史发展阶段的梳理及传播学分析,以及中国-阿尔及利亚中医中心(中阿中医中心)建设过程回顾及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实践分析,揭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规律,为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提供有益参考,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更好“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方法1.通过查阅地方志、卫生志、文化志、医学史、学术论着、政策文件等文献资料,并通过实地考察蕲春、荆州、神农架等地,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及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考证。2.通过深度访谈荆楚中医药文化专家、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医疗援外项目负责人、医疗援外翻译、医生等,获取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对外交流传播的第一手数据、信息,弥补纯文献资料的不足,为提出有针对性论点和建议提供参考。3.通过河南、江西、荆楚等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比较研究及荆楚本地各次区域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对比,归纳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为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发展与对外交流传播提供借鉴。4.通过中阿中医中心这个重要平台建设的过程回顾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案例分析,透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规律,剖析“一带一路”战略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逻辑关联。5.通过将预设的理论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实践相结合,剖析相关理论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实践的指导意义,为当下及未来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有益的思考。结果1.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经历了孕育发展期(远古时代-商朝)、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发展徘徊期(民国-解放前)、恢复发展期(解放后-20世纪末)、全面发展期(21世纪以来)。荆楚中医药文化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较重要的历史影响。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经历了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发展滞缓期(民国-改革开放前)、全面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每个阶段都留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传播学特征。3.“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了中阿中医中心的建设进程。中阿中医中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面临体制不畅、缺乏长远规划、存在潜在传播风险等现实困境。从传播学视角看,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传播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反馈与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五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五大要素又自成体系,构成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结论1.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荆楚中医药文化反过来也为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荆楚中医药文化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特色,集中体现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汇通南北、开拓创新、内涵丰富等特征,同时存在地域、科目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发展应对相关问题给予关切和处理,以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良性和全面发展。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史上,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特别是《本草纲目》一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以自发为主。随着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日益提高,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越来越紧密地与国家外交战略和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3.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证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效果不仅与文化自身的影响力有关,而且与国家的战略规划、政策支持,特别是中医药临床疗效等因素息息相关。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五大要素自成体系,五大要素体系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对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5.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还取决于各级政府在相关事务上的顶层设计,取决于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身内涵尤其是其普适价值的挖掘和现代话语体系的构建。另外,培养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在中医药学、外语、跨文化交际、国际政治、当地法律、传播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亦显得尤为重要。

李全平[5](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指出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宋帅[6](2020)在《儿童肢体骨肉瘤患者的预后研究及化疗后口疮的中医证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影响儿童肢体骨肉瘤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及化疗后口疮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17年10月国内7家骨肿瘤治疗中心收治儿童肢体骨肉瘤患者(≤14岁)及我院从2017年7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化疗后并发口疮患儿的临床资料,记录其一般资料、外科分期、化疗情况、手术方式、复发转移及我院出现口疮患儿的中医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应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应用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的生存预后分析,应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方法进行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分析。结果:多中心儿童肢体骨肉瘤患者共147例,男73例,女74例,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5%、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规范化疗、Enneking外科分期、术后辅助化疗次数和复发转移是影响肢体骨肉瘤患儿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而性别、部位、手术方式及化疗方案中是否应用甲氨蝶呤(MTX)不是影响患儿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规范化疗和复发转移是影响肢体骨肉瘤患儿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我院化疗并发口疮的患儿共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范围4~14岁。术前化疗以风热乘脾证为主(19例),术后化疗2次以心火上炎证为主(17例),术后化疗4次以虚火上浮证为主(20例)。结论:规范的进行辅助化疗、有效的控制复发和转移可以提高儿童肢体骨肉瘤患者的生存率,化疗的不规范及复发转移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化疗后并发口疮的患儿,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与性别、手术及化疗次数呈相关性。

韩加[7](2019)在《影响肢体骨肉瘤临床预后的研究及化疗后呕吐的中医证型分布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临床相关因素对肢体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化疗后呕吐的中医证型分布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16年3月国内7家骨肉瘤治疗中心收治的479例肢体骨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及其中100例化疗期间出现呕吐的患者,记录479例患者一般资料、复发转移、生存情况及100例患者的症状、体征(包括舌象脉象)。应用Kaplan-meier、Cox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变量与预后的关系,应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等方法分析证型分布的差异。结果:479例患者,男292例,女187例;年龄范围3~74岁(平均21.4岁);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1.0%、60.0%。单因素分析显示:规范性化疗、化疗方案、肿瘤细胞坏死率、手术方式、外科分期、复发转移是影响骨肉瘤患者生存预后的重要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规范性化疗、肿瘤细胞坏死率、手术方式及复发转移是影响患者的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100例患者,男66例,女34例,年龄范围7~47岁(平均17.4岁)。术前以外邪犯胃证占比最大(35例);术后以脾胃气虚证占比最大(28例),化疗次数、手术均与中医证型的分布有相关性。结论:规范性化疗联合手术切除能够明显提高肢体骨肉瘤患者的生存率,特别是规范化疗,应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重视;化疗后呕吐的中医证型,术前以外邪犯胃证为主,术后以脾胃气虚证为主,化疗次数与手术是影响证型分布的主要因素。

向俊丞[8](2019)在《清代湖湘医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湖湘医学源远流长,名医辈出。历代医者对民间医方有吸收,丰富了湖湘医学的内涵,为清代湖湘医学的繁盛奠定了基础。清代医者推崇仲景学说,张仲景被奉为湖湘医学的鼻祖。受经济发展水平、药材丰富程度、民俗信仰等因素的影响,清代湖湘医者数量远盛前代,史料可考者多达六百余人,其中长沙府人数最多,达二百多人,生员与“弃儒业医”者占有一定比例。从空间分布上看,以长沙、衡州、宝庆等府居多,巩固了长沙府医学中心地位;医学训练途径方面,自学、家学等途径出身者居多,推动了医者专业素养提升。医者来源多样是清代湖湘医学兴盛的又一体现,民间医者活跃于医疗市场,湖湘士人也涌入医者队伍。湖湘医者将传统中医典籍的理论与湖湘民间医方结合起来,推动了湖湘医学的理论创新。湖湘特殊的地域环境,湿热的气候导致疫病滋生,而疫情蔓延推动了医学理论的探讨与发展。同光时期,白喉盛行于湖湘地区。张绍修对郑梅涧的“养阴清肺”理论考辨,推动了白喉医理的创新,为白喉治疗做出贡献。医籍考据之风兴起,禁书政策的日渐松弛,咸同之后刻书中心的转移,湖湘医籍刻印事业日盛。时间分布上,湖湘医籍刊刻集中于同治以后;刊刻形式上,坊刻、私刻医籍刊刻数量多于官刻。《验方新编》广为刊刻,成为当时行医的重要参考书目。实践经历的多寡是衡量医技的重要尺度。安化医者黄德濂,结合为官期间的医学经验考察,撰成《温病条辨医方纂要》。湖湘世医家族在吸收民间医方的同时,对“士”身份保持认同。尽管尊阳郑氏族内不乏行医者,但从其家谱书写、社会活动看,尊阳郑氏成员有着对于进入士人群体的强烈渴望。郑氏族人试图在民间医疗的社会活动与“士”身份的建构之间寻求平衡,反映出清代湖湘民间医方对医学发展有着深刻影响。湖湘医者遵循因地制宜的用药原则、吸收民俗医疗方法、参与地方事务等因素推动了清代湖湘医学的发展。较之江南医学,湖湘医学未能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湖湘医者以乡土情结为纽带,其医学理论多立足于民间医方,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此外,清代湖湘医者投身防疫灭灾、医籍刊刻,为民国时期湖湘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林振邦[9](2019)在《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的疾病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作为研究对象,从身体观的视野梳理出资料并加以分析和比较,以达到本研究的目的:理解古代医家如何理解患病的身体和疾病本身、分析其认识框架的思维和当代哲学的定位,最终阐明中国古代疾病观及其改变的价值。把临床技术分析提炼成医学哲学史的研究,探索理论体系的变迁,判断其方法学和认识论。利用简帛医书中的医疗记述作为入口,说明古代医学转化期的医学哲学思想。研究方法本研究按临床体系,从现象到本质作分析,用语言、技术、思维、方法学、认识论、本体论的内在逻辑来指导研究。从疾病的定义、疾病的语言、病因学、诊断进路和治疗五个方面作出探索,从而总结出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的疾病观。研究内容首先,总结了简帛医书中的病症,分析疾病的基本定义内容及其转变。简帛医书展现了疾病定义转化的不同阶段,最早由解剖问题作为主要疾病的定义,及后可以见到痛感和身心的功能失常的加入,然后健康的失落和自然秩序的偏离而成为疾病最广的定义。证明简帛医书中展现的疾病定义是从解剖模式逐步转化向功能模式和失调模式。透过身体空间的拓展,新加入的医疗生理系统与不同的身体感应结连,令身体的议题成为医疗议题。同时,简帛医书中内景的认识亦从仅有内外之分,到经脉简帛中可以发现经络通道和脏腑内外关系的建构。身体感应的发现和确认逐步把疾病场域拓展,把不同内在空间和精神的不适与外部的符号联系起来,渐渐建构出身体与不适感关系的典型例子,并成为一种感知与定义疾病的文化与技能。第三章透过研究病症中的语言和病痛经验,分析简帛医书中的对患病经验的表达和分类方法。发现一些本来作为描述解剖词语和病症的意义都逐步转移为气的失调。或与自然性质的用语搭配,继而与相应的身体感受结连。说明身体感受的表述是从日常语言转向阴阳五行学说为本的感知文化和认识方法,寒热虚实成为描述疾病和身体状况的基本符号系统。反观,后世比较少继承使用解剖用语作为解剖疾病的分类(例:心疝),说明了古代医家的取舍。第四章从简帛医书中病因学的内容分析古人对疾病的归因。发现跟鬼神崇拜的病因逐步被风所取代,风又再演变成气论下的风。反映鬼神论逐步被自然能量的病因论所取代,再进一步自然能量转变为气论下的自然哲学病因所取替。从信念式的鬼神因,至自然哲学因,再转化至可以被身体感连结和论证的阴阳五行体系。世界观从存在论自然主义,转向为本体论自然主义,鬼神之说从存而不论,转至部分医家对鬼神作出直接否定。第五章考察简帛医书的诊断方法,分析其资料收集及疾病本质推理的方法。发现简帛医书中从视觉资料拓展至收集触觉和气感等身体感受资料,医者在诊断过程中是感知主体而非单纯的思考主体,从积累的普遍感受去判断触诊中的感受及其意义。而在运用诊断资料时,简帛医书从捷思式的单一资料对应转变为疾病本质的探求,疾病的独立本体消解,转成附属于人体气论生理病理的本体之中。第六章从简帛医书中的防治方法以分析古人对疾病的态度、处置及其临床决策。发现了简帛医书中移除了疾病的社会标签和惩罚,从单纯的医疗角度探讨疾病。并且展现了临床结果的积累,和重视临床效果的思想,从治疗与疾病间的因果关系决定方案。同时,在治疗时,对于鬼神和时间崇拜有所脱离,并以临床理性对治禁作出判断,摒弃了相关性关系为主的方术体系对临床行为的控制。研究结论最终总结临床体系的考察,我们归纳出在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有五种流行的疾病观。分别是鬼神疾病观;自然能量疾病观;气-解剖身体疾病观;经脉疾病观;气-阴阳-脏腑疾病观念。本研究发现这些疾病观曾经在社会中并存,并且在医家的圈子中转化。这些疾病观的转化,透视了社会公共资源如何渗透进医学中建构出体系,改变了医者和人们对疾病的观察、理解和思考模式,也改变了疾病的隐喻和社会意义。透过新观念关系的诞生,概念层阶的调整和排除,让方技成为较纯粹的方技,让临床行为不受社会思潮的宰制。其具体的方式是,疾病的定义改变为身心全人的失调模式,身体的感受逐步受到重视,并加以阴阳五行的框架理解和记录,人与自然以气作为沟通中介而成为相关而区隔的系统。继而使身体感受与阴阳五行化的身体建构成生理病理网络,最终让知识得以积累,治疗与阴阳五行的病理生理学建立因果关系,让体系可检证和容易传播。走出中医文化的框架,我们以《临床医学的诞生》作为中外医学体系塑造期的比较对照点。考察中西临床医学的蜕变方法,如何排拒空想和幻想的内容,并成为可以有客观论证和可重复。简帛医书中可见,中医以身体感应连结临床现实与理论体系,使之可以修正和积累,让医学不受其他社会权力和思想的干扰。从当代科学哲学的方法中,可以认为简帛医书中的疾病观转化,具有建构实在论的特征。配合气论的文化体系下,从实践所得建构框架,以语言的外推把身体和病痛经验转化成阴阳五行式的身体感语言;并以实践性的外推,把阴阳五行的身体建构推展到其他社会脉络中。这两种外推最终联系上不同医者建构的微世界(医疗体会)和社会脉络,使知识可以整合,使医疗知识普遍化且具有真理价值。总结而言,以疾病观为核心内容,从实质的临床技术中找出理论和思想的脉络。本文完成研究预期,并且从普世的医学哲学中说明中医医疗文化不独是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更在普世的医学哲学和科学哲学上具有充份的合法性和价值。资料收集的广度和深度仍可再加强,有待更多简帛的解读和公开,让我们可以以更丰富的临床资料分析思想和方法的流变。

郭妍[10](2018)在《中医药期刊史研究》文中认为中医药期刊是记录和保存中医药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学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媒介。研究中医药期刊的总体发展史,既能够反映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某些特点,又能够揭示中医药学术交流的特征和趋势。鉴于此,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医药期刊在发展进程中呈现的各种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总体趋势,对中医药期刊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评价,并尝试探寻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方向。本研究搜集从1897年至2017年出版的中医药期刊共568种,考察期刊创刊数量,并按照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期作为参照系,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历程分为七个阶段,即萌发期(1897年-1920年)、数量上的繁盛期(1921年-1937年6月)、低谷期(1937年7月-1949年9月)、恢复期(1949年10月-1959年)、曲折发展期(1960年-19 75年)、复兴期(1976年-1995年)、平稳发展期(1996年至今)。本研究从形式特征、类别分布特征、刊名特征、内容特征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特征。其中形式特征从中医药期刊生存状态、刊期情况、地域分布情况和文章合着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类别分布特征从中医药期刊的总体类别情况和中医药学术类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刊名特征从中医药期刊刊名的变迁和深刻寓意等方面进行论述,内容特征通过考察各个发展阶段的栏目设置情况予以呈现。在阐述中医药期刊发展历程和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对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阐述了中医药期刊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助力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指出中医药期刊在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鼓励学术评论与争鸣、促进中医药知识普及推广、保障文章质量和专题策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探寻中医药期刊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中医药期刊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更好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

二、《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1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1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1.1 患者取药流程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5 讨论

(2)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构建
    1 顶层设计及关键技术
    2 G-TCM功能模块设计
    3 字段设置
    4 指南库效果展示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收集、管理与评价
    1 指南收集与信息提取
    2 数据录入与管理
    3 指南评价
    4 质量控制
    5 G-TCM工作进度
    6 小结
第三部分 数据库应用示范研究—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证据及质量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引文和证据类型的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山东省某县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服务能力与医护人员培训需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医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中医发展
        1.1.3 目前中医医疗服务面临诸多挑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对象
    2.3 资料收集工具
        2.3.1 调查问卷
        2.3.2 访谈提纲
    2.4 资料收集方法
        2.4.1 问卷调查法
        2.4.2 访谈法
    2.5 资料整理与分析
    2.6 质量控制
        2.6.1 研究设计阶段
        2.6.2 现场调查阶段
        2.6.3 数据整理与分析阶段
    2.7 技术路线
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县基本情况
        3.1.1 总体情况
        3.1.2 卫生资源情况
    3.2 医疗机构中医设施配置及服务开展情况
        3.2.1 县中医院中医设施配置及服务开展情况
        3.2.2 乡镇卫生院中医设施配置及服务开展情况
        3.2.3 村卫生室中医设施配置及服务开展情况
    3.3 医护人员中医服务能力
        3.3.1 全县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情况
        3.3.2 医生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情况
        3.3.3 护理人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情况
    3.4 医护人员中医培训现状与需求
        3.4.1 医生中医培训现状与需求
        3.4.2 护理人员中医培训现状与需求
    3.5 培训对医护人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的影响
        3.5.1 既往培训与医护人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的相关分析
        3.5.2 既往培训对医护人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的影响分析
讨论
    4.1 中医设备缺乏与闲置并存
        4.1.1 中医诊疗空间不足,中医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4.1.2 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设备闲置
    4.2 中医人才队伍建设薄弱
        4.2.1 中医人员总量不足
        4.2.2 基层医疗机构中医人才缺乏
        4.2.3 人员待遇难以保障,中医人员“西化”明显
    4.3 医护人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4.3.1 基层医护人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不足
        4.3.2 学历、培训满意度对医护人员中医服务能力有一定影响
    4.4 中医培训力度不足,现有培训脱离实际
        4.4.1 中医培训机会较少
        4.4.2 培训内容与基层需求脱节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完善中医基础设施
        5.2.2 保障基层人员待遇,建立中医人才流动机制
        5.2.3 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扩充中医人才储备
        5.2.4 加大中医培训力度,提高中医培训质量
        5.2.5 建立符合中医诊疗规律的医保支付制度
研究特色与局限
    6.1 研究特色
    6.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绪论
    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 选题缘起
        1.1.1 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凸显
        1.1.2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受到各方重视
        1.1.3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1.1.4 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助推“一带一路”倡议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助于推动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
        1.2.2 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1.2.3 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
    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2.1 研究对象
        2.2 概念界定
        2.2.1 荆楚文化
        2.2.2 中医药文化
        2.2.3 荆楚中医药文化
        2.2.4 “一带一路”
        2.2.5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4.1 研究内容
        4.2 基本框架
    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5.1 研究重点
        5.2 研究难点
        5.3 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特征
    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
    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历史影响
        2.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孕育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1.1 孕育发展期(远古-商朝)
        2.1.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定型期与历史影响
        2.2.1 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
        2.2.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快速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3.1 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
        2.3.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4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4.1 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
        2.4.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5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高峰期与历史影响
        2.5.1 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
        2.5.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6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徘徊期与历史影响
        2.6.1 发展徘徊期(1912 年-1949 年)
        2.6.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7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恢复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7.1 恢复发展期(1949 年-20 世纪末)
        2.7.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8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8.1 全面发展期(21 世纪以来)
        2.8.2 本阶段历史影响
    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与发展规律
        3.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
        3.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规律
    4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基础
    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
        1.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的提出
        1.2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1.3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内涵要义
        1.4 中医药文化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
    2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
        2.1 文化对外传播的内涵要义
        2.2 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价值
        2.3 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
        2.4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第四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与启示
    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发展阶段与传播学分析
        1.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孕育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1.1 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
        1.1.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黄金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2.1 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
        1.2.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3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发展滞缓期与传播学分析
        1.3.1 发展滞缓期(1912 年-1978 年)
        1.3.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4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全面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4.1 全面发展期(1978 年以来)
        1.4.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经验启示
    3 本章小结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中阿中医中心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1 中阿中医中心建立背景
        1.1 历史基础
        1.1.1 中医药医疗实践基础
        1.1.2 中医药文化传播基础
        1.2 现实因素
        1.2.1 阿尔及利亚人民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
        1.2.2 中医药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
    2 中阿中医中心建设概况
        2.1 建设过程
        2.2 建设模式
        2.3 建设成效
        2.4 建设困境
    3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实践分析
        3.1 传播主体分析
        3.2 传播内容分析
        3.3 传播媒介分析
        3.4 传播受众分析
        3.5 传播效果分析
    4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反思
    5 本章小结
第六部分 构建“一带一路”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1 “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意义
        1.1 坚定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彰显荆楚中医药文化独特魅力
        1.2 增强荆楚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1.3 服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助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2 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对接
        2.2 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普适价值
        2.3 增强多元传播要素的协同效应,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大事记
附录三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大事记
附录四 专家官员访谈录
    4-1 温长路教授访谈录(节选)
    4-2 吕文亮教授访谈录(节选)
    4-3 巴元明教授访谈录(节选)
    4-4 周仲瑜教授访谈录(节选)
    4-5 胡峰队长访谈录(节选)
    4-6 王莎主任电话访谈录(节选)
    4-7 胡海涛老师访谈录(节选)
附录五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编(译)着作
致谢

(5)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儿童肢体骨肉瘤患者的预后研究及化疗后口疮的中医证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研究一:儿童肢体骨肉瘤患者的预后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3 病例资料
        4 化疗情况
        5 手术方式
        6 随访及观察情况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生存及预后情况
        2 性别及发病部位对于生存预后的影响
        3 术前是否穿刺活检及不同手术方式对于预后的影响
        4 Ennecking外科分期及术后辅助化疗次数对于预后的影响
        5 是否规范化疗对于预后的影响
        5.1 是否规范化疗对于预后总的影响
        5.2 不同性别是否进行规范化疗对于预后的影响
        5.3 不同手术方式是否进行规范化疗对于预后的影响
        6 有无复发及转移对于预后的影响
        7 预后影响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讨论
        1 国内外对于儿童骨肉瘤患者生存预后研究的比较
        2 规范化疗及术后辅助化疗次数对于患儿生存预后的影响
        3 复发转移对于儿童肢体骨肉瘤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
        4 其他因素对于儿童肢体骨肉瘤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
    结语
临床研究 研究二:化疗后口疮的中医证型分析
    1 中医辨证分型依据
    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2.1 病例纳入标准
        2.2 病例排除标准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病例资料
        3 治疗情况
        3.1 化疗方案
        3.2 手术情况
        3.3 化疗后口疮的治疗
        4 病史收集情况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手术前后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性别与手术前后化疗并发口疮的中医证型分析
        3 手术前后不同化疗次数并发口疮的中医证型分析
    讨论
        1 儿童骨肉瘤患者化疗后并发口疮的中医认识
        2 性别在不同化疗阶段并发口疮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的认识
        3.手术前后及化疗次数对于口疮中医证型分布差异的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骨肉瘤系统综述及化疗后口疮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信息采集表
附录二:英文缩写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件

(7)影响肢体骨肉瘤临床预后的研究及化疗后呕吐的中医证型分布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研究一:影响肢体骨肉瘤临床预后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3 一般资料
        4 化疗方案
        5 化疗后肿瘤细胞坏死率(TCNR)
        6 手术治疗情况
        7 随访情况
        8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总体生存预后情况
        2 术前穿刺及外科分期对预后的影响
        3 化疗情况对预后的影响
        4 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
        5 术后非肿瘤并发症
        6 复发及转移对预后的影响
        7 影响骨肉瘤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讨论
        1 性别及年龄对骨肉瘤预后的影响
        2 化疗对骨肉瘤预后的影响
        2.1 化疗药物
        2.2 术后辅助化疗与术前新辅助化疗
        2.3 化疗方案
        2.4 化疗后肿瘤细胞坏死率(TCNR)
        3 手术方式对骨肉瘤预后的影响
        4 复发转移对骨肉瘤预后的影响
        结语
    研究二:化疗后呕吐的中医证型分布的分析
        临床研究
        1 中医辨证标准
        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2.1 病例纳入标准
        2.2 病例排除标准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治疗情况
        3 调查内容
        4 资料采集时间及方法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化疗药物与呕吐出现的情况
        2 中医证型分型统计结果
        3 术前术后中医证型分布
        4 术前术后证型及性别分布特点
        5 手术与证型分布特点
        6 术后化疗次数与证型分布
        讨论
        1 中医对化疗后呕吐的病因病机认识
        2 手术对化疗后呕吐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骨肉瘤系统综述
    综述二:中医对化疗相关性呕吐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信息采集表
附录二 英文缩写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8)清代湖湘医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湖湘医学之流变
    一、清以前湖湘医学
    二、清代湖湘医学
第二章 清代湖湘医者之盛
    一、湖湘各府医者的分布
    二、湖湘医者整体特征
第三章 清代湖湘疫病与医学理论
    一、疫病医疗环境
    二、湖湘白喉疫情
    三、张绍修白喉医着与医学理论
第四章 清代湖湘医籍的刻印与藏书
    一、清以前湖湘的刻书、藏书活动
    二、清代湖湘医籍刊刻
    三、湖湘医籍的传播:以《验方新编》的刊刻、流传为例
    四、行医与出仕: 黄德濂的社会交往与医籍刊刻
第五章 尊阳郑氏与民间医疗
    一、尊阳郑氏发展脉络
    二、郑氏族人从医状况
    三、郑氏家族的医疗、社会活动
结语
附录: 湖南医者统计详表
参考文献
致谢

(9)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的疾病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简帛文献中的病症研究综述
        参考资料
    二、黄帝内经病症研究综述
        参考资料
    三、中国古代疾病观及相关研究综述
        参考资料
    四、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疾病与治疗的研究综述
        参考资料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进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研究材料与方法
        1.3.1 研究材料
        1.3.2 研究内容:疾病观的概念界定与辨析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创新点及价值
    1.4 研究预期
第二章 疾病的定义:简帛医书中病症的内容与发生空间
    2.1 第一节简帛医书的疾病用语
        2.1.1 简帛医书病症名称的整理、分类与分析
        2.1.2 简帛医书的地域与疾病议题探讨
        2.1.3 简帛医书与传世先秦两汉病症用语比较
    2.2 第二节简帛医书中“疾病”定义的扩张
        2.2.1 医方类简帛医书中疾病定义的扩张
        2.2.2 经脉简帛医书中的医疗拓展
        2.2.3 简帛医书中考察养生与性功能的医疗化
        2.2.4 简帛医书的情志与身心病症的医疗化
        2.2.5 小结:疾病定义拓展的方法分析
    2.3 第三节医学哲学分析:身体与疾病的关系
        2.3.1 解剖身体的突破:疾病发生空间的转变
第三章 疾病的语言:简帛医书的病痛经验与疾病性质
    3.1 第一节简帛医书中病症的用语构成分析
        3.1.1 《五十二病方》病症用语分析
        3.1.2 《居延汉简》及《居延新简》病症用语分析
        3.1.3 《足臂/阴阳十一脉灸经》及《脉书》中病症用语分析
        3.1.4 《武威汉代医简》病症用语分析
        3.1.5 老官山《六十病方》及《诸病》
        3.1.6 小结:病症的性质和疾病空间的配搭
    3.2 第二节特定病症用语的考察与分析
        3.2.1 百病之长——风的病症用语分析
        3.2.2 形下病症的用语的配搭与转化
    3.3 第三节简帛医书中的病痛经验
        3.3.1 疾病描述和分类中的病痛经验
        3.3.2 身体感受的用语研究
    3.4 第四节医学哲学分析:简帛医书中疾病的语言与思维
        3.4.1 简帛医书中的疾病叙事:病痛事实下的不同叙述基点
        3.4.2 气与身体感成为认识疾病的思维工具
        3.4.3 语义的转化与隐喻的应用
        3.4.4 病症语言改变中的医学理性拓展
        3.4.5 简帛医书中整全身心的医学身体建构方式:身体感
第四章 疾病的成因:简帛医书的病因学考察
    4.1 第一节一般病因学内容
        4.1.1 外感六淫
        4.1.2 内因及不内外因
        4.1.3 其他
        4.1.4 小结:混杂的临床病因观念
    4.2 第二节简帛医书与《黄帝内经》的特定疾病病因比较
        4.2.1 大风
        4.2.2 疟
        4.2.3 异梦
        4.2.4 龋齿
        4.2.5 痉
        4.2.6 疼痛的病因
    4.3 第三节医学哲学分析:简帛医书中的世界观
        4.3.1 自然哲学与巫术混杂的病因观念
        4.3.2 鬼神文化淡出医学的方式
        4.3.3 疾病“事物因”展现的世界观:形上学自然主义
        4.3.4 病因的逆向建构
第五章 疾病的诊断:简帛医书的诊断方法分析
    5.1 第一节诊断资料的收集
        5.1.1 诊断资料的类型
        5.1.2 诊断过程中感官运用形式分析
    5.2 第二节从证候到疾病本质的思考方法
        5.2.1 直接按形态或症状作捷思式的判断
        5.2.2 按形态作鉴别诊断
        5.2.3 按症状鉴别诊断
        5.2.4 按身体感作鉴别诊断
        5.2.5 综合鉴别诊断
        5.2.6 小结:简帛医书中诊断方法和基本思维
    5.3 第三节医学哲学分析:简帛医书中对疾病本质的探求方法
        5.3.1 从现象开始的溯因进路
        5.3.2 老官山医简与《黄帝内经》的鉴别诊断法比较
        5.3.3 从捷思到“病因病机”模式的转化
        5.3.4 疾病的本体论转变
第六章 疾病的防治:简帛医书中对疾病的应对方法分析
    6.1 第一节疾病治疗的思想
        6.1.1 药物治疗:从药病相对到辨证思想的萌芽
        6.1.2 经脉相关的诊疗思想分析
        6.1.3 时间节律与治疗的思想分析
        6.1.4 祝由术治疗的思想分析
    6.2 第二节预防疾病的思想
        6.2.1 与天地合参作为生命的目的
        6.2.2 与时相应的生活方式
        6.2.3 修炼得道的养生工夫
        6.2.4 方术身体观的残留:埋胞术
    6.3 第三节医学哲学分析:简帛医书中的临床决策
        6.3.1 “脱巫入医”的医疗行为转化
        6.3.2 临床证据的检验与应用
        6.3.3 临床决策的范式转变
第七章 总结:简帛医书疾病观的综合分析
    7.1 主要章节的核心医学哲学结论总结
    7.2 疾病定义的转化
        7.2.1 “从解剖到气论”的疾病命名
        7.2.2 身心一体的“情绪”和“神志”
        7.2.3 失调模式统括病痛与疾病
        7.2.4 疾病空间:病理生理学的“内”化
    7.3 简帛医书中疾病核心意义的转化
        7.3.1 疾病与正常的连贯:生命状态离常或适应力失却
        7.3.2 疾病的本体:从致病原的存有到依附于人体的存有
    7.4 简帛医书的疾病观分类
        7.4.1 神灵疾病观
        7.4.2 自然能量疾病观
        7.4.3 气-解剖身体疾病观
        7.4.4 经脉疾病观
        7.4.5 气-阴阳-脏腑/五行疾病观
    7.5 疾病观脱巫入医的转化核心:因果关系
第八章 简帛医书疾病观的溯源与比较
    8.1 简帛医书疾病观转化的文化思想来源
        8.1.1 孔子和老庄的自然主义让医疗不离人自身
        8.1.2 身心体验成为理论与实务的桥梁
        8.1.3 气论、阴阳五行成为医学“内向超越”的因果关系方法论
    8.2 从老官山简帛的疾病观探讨《扁鹊仓公列传》
        8.2.1 简帛医书与扁鹊仓公的病症比较
        8.2.2 从简帛医书反观扁鹊仓公的医术
    8.3 简帛医书疾病观与18 世纪欧洲“临床医学”诞生的医学哲学比较
        8.3.1 基于《临床医学的诞生》的比较方法
        8.3.2 疾病本质的建构与意义
        8.3.3 临床策略: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方法
        8.3.4 东西方医学与虚幻空想的距离
        8.3.5 小结:“气-阴阳-五行”疾病观与解剖病理学突破的医学哲学比较
    8.4 简帛医书中疾病观转化的科学哲学意义
        8.4.1 “气-阴阳-五行”系统发展史具备建构实在论特征
        8.4.2 建构实在论所回应的问题
        8.4.3 建构实在论与早期中医发展史
    8.5 总结:东方“轴心突破”的医学文化建构
第九章 结语
    9.1 本研究创新点的当代意义
        9.1.1 当代学术意义:疾病观的现代及原典意义
        9.1.2 当代社会意义:回应中医质疑
        9.1.3 当代中医临床及教育意义:身体感作为体系的重要特点
    9.2 本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9.2.1 本研究的不足
        9.2.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资料
个人简历
致谢
附录 -简帛医书中疾病内容分类辑录
博士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中医药期刊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挖掘中医药期刊的文献研究价值
        1.1.2 呈现中医药期刊的史学研究价值
        1.1.3 促进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和提高
    1.2 中医药期刊史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具有“期刊”的基本属性
        1.3.2 具有“中医药”的基本属性
        1.3.3 出版地区为中国大陆
    1.4 研究方法
        1.4.1 资料来源
        1.4.2 研究方法
2. 中医药期刊发展历程
    2.1 中医药期刊创刊的时代背景
        2.1.1 传统中医药学面临西方医学的严峻挑战
        2.1.2 西医学期刊率先出现
    2.2 中医药期刊的雏形--《吴医汇讲》
        2.2.1 《吴医汇讲》产生的时代背景
        2.2.2 《吴医汇讲》的编辑体例和内容
    2.3 中医药期刊发展的历史分期
        2.3.1 中医药期刊的萌发期
        2.3.2 中医药期刊数量上的繁盛期
        2.3.3 中医药期刊的低谷期
        2.3.4 中医药期刊的恢复期
        2.3.5 中医药期刊的曲折发展期
        2.3.6 中医药期刊的复兴期
        2.3.7 中医药期刊的平稳发展期
3. 中医药期刊形式特征
    3.1 期刊生存状态
        3.1.1 民间团体或个人主持办刊,生存状态以速生速灭为主
        3.1.2 政府参与办刊,仍未完全脱离速生速灭的生存状态
        3.1.3 期刊出版步入正轨,生存状态趋于稳定
        3.1.4 期刊办刊主体向系列化、集群化发展,生存状态稳定
    3.2 期刊刊期情况
        3.2.1 以月刊为主,出版周期不稳定
        3.2.2 刊期逐渐缩短,出版周期趋于稳定
        3.2.3 刊期再次延长,出版周期极不稳定
        3.2.4 以季刊和双月刊为主,出版周期趋于稳定
        3.2.5 以月刊和双月刊为主,刊期呈逐渐缩短的趋势
    3.3 期刊地域分布情况
        3.3.1 萌发自江浙沪地区
        3.3.2 以上海为中心,发展于东南沿海地区
        3.3.3 仍以上海为中心,有向西南地区转移的倾向
        3.3.4 办刊中心向北京转移,初现全国散发的趋势
        3.3.5 以北京为中心,呈现全国散发的态势
    3.4 期刊文章合着情况
        3.4.1 文章以独着为主,合着文章极为少见
        3.4.2 文章以独着居多,合着文章有所增加
        3.4.3 合着文章数量超越独着文章,跨机构、跨地域合着显着增加
4. 中医药期刊类别特征
    4.1 中医药期刊的主体--学术类期刊
        4.1.1 中医药学术类期刊总体情况
        4.1.2 中医药学术类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
    4.2 中医药宣传推广的重要媒介--普及类期刊
        4.2.1 中医药普及类期刊的初创
        4.2.2 中医药普及类期刊的发展
    4.3 中医药信息资源查找和利用的工具--情报检索类期刊
        4.3.1 中医药检索类期刊的兴起与衰落
        4.3.2 中医药情报类期刊的兴起与衰落
5. 中医药期刊刊名特征
    5.1 中医药期刊刊名的变迁
    5.2 中医药期刊的一般命名方式
        5.2.1 仅以“学科属性”命名
        5.2.2 以“地域名称+学科属性”命名
        5.2.3 学报类中医药期刊的命名
    5.3 中医药期刊刊名的深刻寓意
6. 中医药期刊内容特征
    6.1 刊载内容体裁丰富,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
    6.2 刊载内容向纯学术性过渡,中医药传统文体载文量下降
    6.3 以学术性内容为主,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内容激增
7. 中医药期刊发展总体情况、作用与展望
    7.1 中医药期刊发展总体情况分析
        7.1.1 总体历程分析
        7.1.2 总体形式特征分析
        7.1.3 总体类别特征分析
        7.1.4 总体刊名特征分析
        7.1.5 总体内容特征分析
    7.2 中医药期刊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评价
        7.2.1 传播中医药文化,获取民众之认可
        7.2.2 普及中医药知识,解救民众之疾苦
        7.2.3 搭建中医药沟通平台,促进学术交流
        7.2.4 刊学相辅,助力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
        7.2.5 凝心聚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7.3 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方向探寻
        7.3.1 重视传统中医药栏目,发扬中医药特色
        7.3.2 鼓励学术评论与争鸣,发挥期刊学术导向作用
        7.3.3 栏目设置多样化,促进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7.3.4 加强约稿力度,保障文章质量
        7.3.5 重视专题策划,发展专栏专刊,鼓励专题专科的集中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医药期刊总目
    附录2: 当前持续出版中医药期刊目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四、《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1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D]. 李楠.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山东省某县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服务能力与医护人员培训需求分析[D]. 杨晓宇. 山东大学, 2021(12)
  • [4]“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D]. 毛和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6]儿童肢体骨肉瘤患者的预后研究及化疗后口疮的中医证型分析[D]. 宋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影响肢体骨肉瘤临床预后的研究及化疗后呕吐的中医证型分布的分析[D]. 韩加.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清代湖湘医者研究[D]. 向俊丞.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的疾病观研究[D]. 林振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5)
  • [10]中医药期刊史研究[D]. 郭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2001年《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