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产量损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产量,蚕豆,玉米,损失,玉米螟,算法,氮素。
产量损失论文文献综述
李燕青,温延臣,林治安,赵秉强[1](2019)在《不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作物产量及农田氮肥气态损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本地区主要类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作物产量及农田氮肥气态损失的影响,为不同类型有机肥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9月在山东省中国农业科学院禹城试验基地进行了冬小麦–夏玉米田间小区试验,供试小麦品种为‘济麦22’,玉米品种为‘郑单958’。在常规施氮量(N225 kg/季)基础上,设化肥(CF)、鸡粪(CHM)、猪粪(PM)和牛粪(CM)单施以及化肥分别与3种有机肥配施处理(化肥氮分别占25%、50%、75%),13个处理;加倍施氮量下,有机肥和化肥单施(DCF、DCHM、CPM、DCM) 4个处理;1个不施肥处理(CK),共计18个处理。测定了小麦和玉米产量、N_2O排放通量和NH_3挥发通量。【结果】常规施氮量(N 225 kg/hm~2)下,单施鸡粪或猪粪的小麦、玉米产量与化肥相当,单施牛粪比化肥处理减产。分别与CF、CHM、PM、CM相比,DCF、DCHM、DPM处理无增产效果,DCM处理玉米表现为增产。猪粪和鸡粪与化肥各配施比例处理的小麦、玉米产量间无显着差异,且均与单施化肥处理相当;牛粪与化肥配施处理的小麦产量随化肥配施比例的提高而提高,玉米产量各配施比例处理间无显着差异。CF处理周年NH_3挥发量为39.63 kg/hm~2,是单施有机肥处理的37~53倍;单施化肥处理的NH_3排放系数接近9%左右,单施有机肥处理的NH_3排放系数只有0.2%左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处理周年NH_3挥发总量随化肥配施比例增加而明显增加,当化肥配施比例达到75%时,周年NH_3挥发总量与单施化肥处理相当。CF处理的周年N_2O排放总量为2.85 kg/hm~2,高于单施有机肥处理,叁种有机肥N_2O周年排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猪粪(2.51 kg/hm~2)>鸡粪(1.91 kg/hm~2)>牛粪(1.85 kg/hm~2)处理;加倍施用化肥和有机肥的N_2O排放量平均为常规施氮量的1.5倍以上。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处理周年N_2O排放总量随化肥配施比例增加而明显增加,当化肥配施比例达到50%时,周年N_2O排放总量达到或超过了单施化肥处理。CF处理N_2O排放系数为0.4%左右,有机肥处理N_2O排放系数为0.3%左右。有机肥处理的NH_3挥发和N_2O排放主要发生在小麦季,化肥处理主要发生在玉米季。加倍施肥均会明显增加NH_3挥发总量和N_2O排放总量,但不影响二者的排放系数。【结论】不同粪肥与化肥配施对作物产量、田间N_2O排放和NH_3挥发的影响有明显差异。推荐施肥量下,鸡粪或猪粪不配施或配施少量化肥(<50%),牛粪配施75%左右的化肥可实现与化肥相当的作物产量,同时减少农田氮肥气态损失。(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马连坤,董坤,朱锦惠,董艳[2](2019)在《小麦蚕豆间作及氮肥调控对蚕豆赤斑病和锈病复合危害及产量损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蚕豆单作、小麦与蚕豆间作种植模式下蚕豆赤斑病和锈病复合危害及蚕豆产量损失的差异,量化赤斑病和锈病复合危害导致的产量损失,定量评估间作控病对产量优势的贡献。【方法】于2016年进行了田间试验,设置蚕豆单作和蚕豆小麦间作2种种植模式,防治病害和不防治病害2种处理,4个施氮水平(N 0、45、90、135 kg/hm~2,依次记为N_0、N_1、N_2、N_3)。调查蚕豆赤斑病和锈病复合危害程度的差异,测定蚕豆的百粒重和产量。【结果】施氮(N_1、N_2、N_3)使单作蚕豆赤斑病和锈病病情进展曲线下面积(AUDPC)平均增加33.9%和39.6%,使间作蚕豆平均增加27.1%和69.3%,均以N_3水平增加最高。所有施氮水平下,与单作相比,间作显着降低赤斑病AUDPC 49.1%~53.6%,降低锈病AUDPC 39.6%~56.8%。施氮(N_1、N_2、N_3)加剧蚕豆赤斑病和锈病的危害,单作蚕豆百粒重损失28.1~32.4 g,间作损失16.3~16.8 g,单作籽粒产量损失1441~1770 kg/hm~2,间作籽粒产量损失815~1263 kg/hm~2,间作比单作平均减少百粒重46.8%和籽粒产量36.9%,减少效果表现为N_3> N_2> N_1> N_0。蚕豆病害复合危害与籽粒产量的回归分析表明,赤斑病和锈病的AUDPC每增加一个单位可导致1.7 kg/hm~2的蚕豆籽粒产量损失,赤斑病对蚕豆产量损失的影响大于锈病。【结论】施氮加重赤斑病和锈病的复合危害,加剧蚕豆产量损失。小麦与蚕豆间作能显着减轻赤斑病和锈病的复合危害程度,减少产量损失。合理施用氮肥能够充分发挥间作的控病增产效果,有利于间作的产量优势最大化。本试验条件下,兼顾间作的控制病害增产效果和间作产量优势其他效应,推荐蚕豆的适宜施氮量为45 kg/hm~2。(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宋海燕,张晴晴,李丽莉,卢增斌,李超[3](2019)在《亚洲玉米螟和桃蛀螟危害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玉米产量损失和害虫危害的关系,田间条件下采用剖秆法研究了亚洲玉米螟和桃蛀螟危害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桃蛀螟、虫孔在玉米植株各部分呈现不均匀分布,从垂直分布来看,穗下节上亚洲玉米螟数量最多,雌穗上桃蛀螟数量和虫孔数最多,雄穗上叁者均最少;从水平分布看,穗上节、雌穗节、穗下节上亚洲玉米螟数量显着多于桃蛀螟,而雌穗上桃蛀螟显着多于亚洲玉米螟。整株玉米上虫孔数与亚洲玉米螟、桃蛀螟数量均呈显着正相关,秃尖长与穗上节桃蛀螟数量呈正相关,而穗重与整株虫孔数和雌穗虫孔数均呈显着负相关,穗粗与穗下节桃蛀螟数量呈负相关。因此,建议把整株或者雌穗虫孔数作为衡量玉米产量损失的主要指标。(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晏立英,宋万朵,雷永,万丽云,淮东欣[4](2019)在《花生品系对白绢病的抗性评价及产量损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培育的10个花生新品系,通过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两种方法进行了白绢病抗性鉴定和产量损失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发病条件下,10个新品系由白绢病造成的枯萎率为11. 0%~50. 0%,其中7个品系白绢病枯萎率低于30. 0%;白绢病枯萎率与花生荚果产量呈显着负相关(r=-0. 73,P <0. 05)。在田间人工接种条件下,接种2周后,10个品系导致的植株枯萎率为66. 1%~94. 0%,收获前的白绢病枯萎率为66. 1%~97. 4%,均为感病品系;白绢病导致的植株枯萎率与花生荚果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 85(P <0.05)。产量损失试验表明,在人工接种条件下,所有品系产量损失均超过91. 7%,严重者几乎绝产。综合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获得一份耐病品系16-A13440。(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冉建民,王磊,郭会玲,谢旭东,祝清锋[5](2019)在《小麦黑潜叶蝇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彻底摸清小麦黑潜叶蝇的发生及为害特点,利用3年的时间,采用田间观察和室内饲养的办法,系统研究了该虫在河南省中牟县麦田的发生为害状及特点,发生量与气候、土质、耕作、肥料等的关系,以及虫量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研究表明,该虫在中牟县一年发生2代,以第二代幼虫为害为主,4月中下旬是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主要潜食小麦旗叶尖端的叶肉组织,在田间形成白色"空袋"状枯叶,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同时,该虫的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率呈正相关,其回归关系方程式为y=0.211 8x-1.216 7,经济阈值为5.51%,防治指标为31.76头/百株。(本文来源于《基层农技推广》期刊2019年06期)
唐丽,谢勇,杨威,黄佳怡,黄卓江[6](2019)在《稻草覆盖和厢边种植大豆对玉米产量、养分利用及径流损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稻草覆盖或厢边种植大豆等农艺措施对玉米产量、氮磷钾养分利用和径流损失的影响,为探索旱地作物高产高效种植的有效农艺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不施肥且无农艺措施(CK)、施化肥但无农艺措施(CF)、施化肥+覆盖稻草(CF+R)、施化肥+厢边种植大豆(CF+S)和施化肥+稻草覆盖+厢边种植大豆(CF+R+S)5个处理,探讨稻草覆盖和厢边种植大豆对玉米产量、氮磷钾养分利用及径流损失的影响。【结果】与CF处理相比,CF+R和CF+R+S处理的玉米产量分别显着增加16.0%和23.2%(P<0.05,下同),玉米生育期内总径流量分别显着减少18.5%和22.0%,地上部氮素和钾素累积量分别显着提高20.1%和25.6%、15.2%和20.1%,磷素累积量无显着变化(P>0.05,下同),氮、磷、钾径流损失量显着减少33.6%和40.2%、38.0%和40.0%、38.8%和46.6%。CF+S处理对玉米增产和氮、钾肥料增效的影响不显着,未能有效拦截地表径流和减少氮钾养分的径流损失,但可显着减少17.7%的磷素养分损失。【结论】稻草覆盖或稻草覆盖结合厢边种植大豆的农艺措施能显着增加玉米产量,显着提高氮素和钾素利用率,并显着减少氮、磷和钾素径流损失。其中稻草覆盖结合厢边种植大豆农艺措施的增产效应、肥料利用效应和养分损失环境效应相对较佳,可在南方丘陵地区大田旱地作物种植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佟鑫,王珊珊,张丽娟,郭艳杰,陈盟[7](2019)在《不同施氮模式对设施茄子产量、品质及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河北省永清县设施茄子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原位方法,设置不施氮(T0)、传统施氮(CK,纯氮557.70 kg hm-)2、优化施氮1(T1,传统施氮量水平下减少20%)、优化施氮1+NP(T2,NP为硝化抑制剂)和优化施氮2(T3,传统施氮量水平下减少30%)5个处理,研究不同施氮模式对设施茄子产量、果实品质及氮素气态损失(N_2O、NH)3的影响。结果表明,T0处理茄子产量为6.39 t hm~(-2),显着低于CK、T1和T2,但与T3差异不显着;T1和T2的茄子产量分别为11.01 t hm-2和11.89 t hm~(-2),与CK差异不显着,但产量呈现增加趋势;品质指标均未呈现显着差异;各处理N_2O的排放速率均在施肥后1-2天出现高峰,基肥的排放高峰高于追肥,且随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除T0外,T2处理土壤N_2O-N累积排放量最低,为2.82 kg hm~(-2);T0、CK、T1、T2和T3的土壤NH3-N挥发损失量分别为2.15、8.25、6.92、7.96、6.47 kg hm~(-2);CK、T1、T2和T3处理的氮素利用率分别为23.54%、25.57%、29.14和20.63%,未达显着水平。因此,在传统生产中减氮20%,并添加NP的施氮模式,既能稳产保质,又能降低N_2O排放,对设施农田的减排增效与生态环境改善起到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9年03期)
Sundus,Zafar[8](2019)在《利用遗传工程的方法提高油菜油的品质和过量表达外源热休克蛋白减少因逆境造成的油菜产量损失》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农产品中,植物油具有重要的食用和经济价值。通过遗传工程学改变种子中的油脂组分以更加适用于食用或用作燃料已成为近年来的重要课题。相对于传统育种方法来讲,通过遗传工程学手段提高油菜籽的油品质量已展现出显着优势和光明前景,但也存在许多限制因素,比如脂质调控途径尚不清晰、脂肪酸合成途径极其复杂、甘蓝型油菜基因组中A染色体和C染色体存在大量功能冗余等。这些因素限制了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找到特定的基因位点以获取高质量菜籽油的分子标签。例如,一些油菜基因包含了分布在不同染色体位点的多个同源拷贝,而这些不同拷贝对相应的表型可能起到不同的作用。脂肪酸由多种不同碳链长度和饱和度的脂肪酸组成,不同的脂肪酸组分决定了菜籽油的营养品质。近年来,高α-亚麻酸(ω-3脂肪酸含量)含量的菜籽油被广泛应用于营养食品领域。在本项研究中,我们首先通过高通量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库结合表型分析数据进行GWAS分析,得到与ω-3脂肪酸这一重要菜籽油营养指标相关的11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并对这些位点在ω-3脂肪酸合成中的贡献率进行评估。随后利用这些SNP位点作为标记,通过位点特异性PCR筛选高ω-3脂肪酸含量的油菜品种。本项研究为油菜的遗传改造和高ω-3脂肪酸含量的油菜品种筛选提供了新的途径。油菜因为其高油酸含量和相对于多元未饱和脂肪酸较强的抗氧化稳定性从而有利于储藏特性,吸引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因此本项研究还通过GWAS方法对324份多基因型油菜关联分析得到与高油酸含量相关的基因位点。然后通过在酿酒酵母中表达相关基因以鉴定其在高油酸合成中的功能。我们的研究可以为培育高油酸含量的油菜品种提供了新的分子标记,对油菜的遗传改良和高营养品质的油菜品种筛选具有重要意义。高温,冷害,干旱等非生物胁迫可以改变植物的生理过程,限制植物的光合作用。油菜的产量和品质也受到这些非生物胁迫的影响。如何提高胁迫条件下油菜产量和菜籽油品质是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据此,本课题还对小分子热休克蛋白(s HSP)进行了研究。s HSP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在植物受到极端环境胁迫时,s HSP被诱导表达以帮助植物适应多变的气候环境。近年来有文献报道了s HSP在多种植物中的作用,但s HSP在油菜抗逆方面的作用研究甚少。为此,我们克隆了烟草中的Nt HSP17.6并转化油菜获得稳定遗传的转基因植株。表达式通过分析表明,高温胁迫可以诱导Nt HSP17.6基因的表达,同时在Nt HSP17.6高表达的植株中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较高,水分损失较小。同样,在干旱和盐胁迫下,通过比较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株系根系生长情况和生物量分析,转基因植株也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说明Nt HSP17.6在油菜耐受非生物胁迫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此发现对培育抗逆作物品种和减少产量损失具有积极意义。总之,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利用GWAS和转基因方法,通过开发等位基因特异性标记,利用新的靶基因选择高品质性状,来解决油菜复杂基因组和脂质调控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利用农业工程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了动力,并为植物遗传工程师和育种家在提高油菜籽油的营养成分和产量的工作中提供新的策略。(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冬雪,陈桂芬,李英伦,史树森[9](2019)在《基于GA-RBF融合算法的玉米病虫害产量损失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玉米病虫害等影响因素在预测玉米产量损失时所具有的复杂及非线性等特点,采用传统的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简称RBF)神经网络预测起来相对较难,且其预测精度较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1种基于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简称GA)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相融合的优化算法,对病虫害所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进行预测。该融合算法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强和遗传算法寻优能力强的优点,建立最优产量损失预测模型,将该模型的估算值与玉米产量的实际值进行拟合,得到较好的拟合效果图。为了验证算法的可行性,以国家863计划示范基地榆树市弓棚镇13号村的试验数据为样本数据进行仿真预测。结果表明,经过GA-RBF融合算法的预测误差为0.207,较优化前误差降低了0.151,预测精度得到提高,实现对玉米病虫害产量损失的有效预测。预测结果可为农民进行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经济有效地降低受灾程度,提高玉米产量。(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汤英,董金龙,王嫒华,李汛,段增强[10](2019)在《一次性施用草酰胺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氨挥发和氮素渗漏损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比较一次性施用草酰胺与分次施用的尿素对稻谷产量、氮肥利用率以及稻田氨挥发和渗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一次性施用草酰胺的籽粒产量较分次施用尿素有一定的增幅,但未达显着水平;(2)一次性施用草酰胺可显着提高水稻籽粒的氮素吸收量,2013年显着提高氮肥利用率;(3)2013年草酰胺、尿素处理的氨挥发损失量占施氮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6.4%、42.8%,而2014年则为5%、11%;(4)2013、2014年水稻试验中,一次性施用的草酰胺与分次施用的尿素相比,分别减少了11.6%、34.2%的总氮渗漏损失。综上所述,一次性施用的草酰胺可以在保证产量水平的条件下,减少稻田氨挥发和渗漏损失,改善水稻植株氮素营养状况并提高氮肥利用率。(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产量损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蚕豆单作、小麦与蚕豆间作种植模式下蚕豆赤斑病和锈病复合危害及蚕豆产量损失的差异,量化赤斑病和锈病复合危害导致的产量损失,定量评估间作控病对产量优势的贡献。【方法】于2016年进行了田间试验,设置蚕豆单作和蚕豆小麦间作2种种植模式,防治病害和不防治病害2种处理,4个施氮水平(N 0、45、90、135 kg/hm~2,依次记为N_0、N_1、N_2、N_3)。调查蚕豆赤斑病和锈病复合危害程度的差异,测定蚕豆的百粒重和产量。【结果】施氮(N_1、N_2、N_3)使单作蚕豆赤斑病和锈病病情进展曲线下面积(AUDPC)平均增加33.9%和39.6%,使间作蚕豆平均增加27.1%和69.3%,均以N_3水平增加最高。所有施氮水平下,与单作相比,间作显着降低赤斑病AUDPC 49.1%~53.6%,降低锈病AUDPC 39.6%~56.8%。施氮(N_1、N_2、N_3)加剧蚕豆赤斑病和锈病的危害,单作蚕豆百粒重损失28.1~32.4 g,间作损失16.3~16.8 g,单作籽粒产量损失1441~1770 kg/hm~2,间作籽粒产量损失815~1263 kg/hm~2,间作比单作平均减少百粒重46.8%和籽粒产量36.9%,减少效果表现为N_3> N_2> N_1> N_0。蚕豆病害复合危害与籽粒产量的回归分析表明,赤斑病和锈病的AUDPC每增加一个单位可导致1.7 kg/hm~2的蚕豆籽粒产量损失,赤斑病对蚕豆产量损失的影响大于锈病。【结论】施氮加重赤斑病和锈病的复合危害,加剧蚕豆产量损失。小麦与蚕豆间作能显着减轻赤斑病和锈病的复合危害程度,减少产量损失。合理施用氮肥能够充分发挥间作的控病增产效果,有利于间作的产量优势最大化。本试验条件下,兼顾间作的控制病害增产效果和间作产量优势其他效应,推荐蚕豆的适宜施氮量为45 kg/h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量损失论文参考文献
[1].李燕青,温延臣,林治安,赵秉强.不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作物产量及农田氮肥气态损失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2].马连坤,董坤,朱锦惠,董艳.小麦蚕豆间作及氮肥调控对蚕豆赤斑病和锈病复合危害及产量损失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3].宋海燕,张晴晴,李丽莉,卢增斌,李超.亚洲玉米螟和桃蛀螟危害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9
[4].晏立英,宋万朵,雷永,万丽云,淮东欣.花生品系对白绢病的抗性评价及产量损失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9
[5].冉建民,王磊,郭会玲,谢旭东,祝清锋.小麦黑潜叶蝇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分析[J].基层农技推广.2019
[6].唐丽,谢勇,杨威,黄佳怡,黄卓江.稻草覆盖和厢边种植大豆对玉米产量、养分利用及径流损失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9
[7].佟鑫,王珊珊,张丽娟,郭艳杰,陈盟.不同施氮模式对设施茄子产量、品质及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9
[8].Sundus,Zafar.利用遗传工程的方法提高油菜油的品质和过量表达外源热休克蛋白减少因逆境造成的油菜产量损失[D].江苏大学.2019
[9].王冬雪,陈桂芬,李英伦,史树森.基于GA-RBF融合算法的玉米病虫害产量损失预测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9
[10].汤英,董金龙,王嫒华,李汛,段增强.一次性施用草酰胺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氨挥发和氮素渗漏损失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