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世俗社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00后”大学生,世俗价值观
世俗社会论文文献综述
丁雪梅[1](2019)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00后大学生世俗价值观探究与引导》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这一论述,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00后"大学生作为未来十年的高等教育受众群体,其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从部分"00后"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呈现的现实主义、利益中心、个人主义等世俗化特点,探索目前新晋大学生群体形成正确、合理的价值观的途径和策略。(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18期)
李利芬[2](2019)在《世俗社会 烦恼人生——浅谈池莉中篇小说的思想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池莉是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女作家,作为新写实作家的代表,她的小说大都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寻找题材,真实地叙写了普通人的凡俗生活,从中挖掘生活的意蕴。她是以书写平民生活,"世俗关怀"而着称中国大陆的"新写实"小说家,她把视角定位在了凡俗人的凡俗人生,通过对平民的世俗生活的描写,展示出人们平凡、窘迫、烦恼的生活状态。评论家称她的小说为"零度写作"、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生活本身""生活的原生形态",池莉正是通过这种对世俗人生的描写反映了现代人的生存现状。她的作品既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环境,又关注人们在这种无奈、烦恼的现实生活中精神世界所遭受的挫折,所面临的困顿。池莉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挣扎着,透过这种烦恼的人生状态我们看到池莉对这种世俗生活的亲和倾向及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执着张扬。(本文来源于《吕梁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孟帆[3](2019)在《中国家庭与社会融合下的世俗叙事——以电视剧《都挺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初,电视剧《都挺好》开播,此剧关于家庭伦理关系的本真阐述引起了全民热议,在中国社交网络形成一股"超话"现象。本文将从现实主义叙事、空间建构、女性主义等多个角度概述中国社会家庭关系织络下的价值判断。(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9年15期)
李舒扬[4](2019)在《圣经与现代以色列社会世俗文化的建构(1948-1967)》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社会文化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形态。以首任总理本·古里安为代表的政治领袖和其他各界人士,选择以圣经这一传统宗教文献为工具,剔除其中的宗教律法和神秘主义隐喻,使之为现代世俗社会的文化建构服务。古里安等人的工作收效显着,然而1967年六日战争之后,圣经在世俗文化中的应用过度化,圣经批评理论在以色列社会广泛流行,正统派借助圣经提出激进的国土要求,最终导致以色列社会极右翼思潮抬头。(本文来源于《圣经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牛鸿英[5](2019)在《情感叙事与身份认同——后世俗社会视域中泰国视频公益广告的文化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泰国视频公益广告以独特的情感化叙事与超越性诉求,创造了独特的审美景观。本文从世俗化的生命景观、神圣性的情感升华、公共性的价值体现、超越性的信念诉求四个层面,逐层递进分析了泰国视频公益广告以人文关怀与情感价值为核心的文化表达与身份建构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电视》期刊2019年04期)
章罗生[6](2018)在《世俗社会的人性考察与文化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阅读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一般注重的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与主旨意蕴等。而作为贴近当代社会生活之作,在题材与主题方面,我们想到的,首先是改革开放、反腐倡廉与生态文明等。然而,初读糜果才的长篇新作《黄金梦》,我们却有一些困惑,它是反映改革开放与脱贫致富?是表现(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8-12-03)
章罗生[7](2018)在《挖金人的心路史》一文中研究指出阅读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一般注重的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与主旨意蕴等。而作为贴近当代社会生活之作,在题材与主题方面,我们想到的,首先也是改革开放、反腐倡廉与生态文明等。然而,初读糜果才的长篇新作《黄金梦》,我们却有一些困惑。即:它是反映改革开放与脱贫致富?(本文来源于《山西日报》期刊2018-10-24)
何纯真,谷生然[8](2018)在《哈贝马斯关于“后世俗社会”的内涵、特征及其实现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哈贝马斯提出了后世俗社会理论。后世俗社会是对现代世俗社会的扬弃。现代世俗社会简单地排斥宗教,使宗教与科学之间的距离日益遥远,空壳化的宗教对社会的危害更加危险。而后世俗社会则把宗教合理地纳入公共领域中,科学地引导宗教在公共领域中良性运行,使宗教与世俗社会一同良性发展。知识和信仰之间既保持相对独立性,又相互沟通、相互包容。哈贝马斯还阐释了后世俗社会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宗教宽容,宗教语言的翻译以及科学和宗教的反思、借鉴与超越等。哈贝马斯的后世俗社会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李海峰,宋娇[9](2018)在《试析古代两河流域妇女社会地位的变迁——以大母神与世俗妇女为考察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妇女的社会地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种动态变化在宗教神话和世俗社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两河流域的创世神话中,大母神的各项职能逐渐被男性神替代,在神界地位不断下降。在现实社会中,世俗妇女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下降。大母神与世俗妇女命运的相似并非巧合,而是息息相关的。现实社会女性地位的逐步下降,导致了创世神话中大母神角色的变化,而神话中大母神角色的变化也折射出了现实社会妇女地位的实际状况。(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下半月刊)》期刊2018年06期)
荣美慧[10](2018)在《世俗精神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不仅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了新时代,并且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提出了许多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近年来,伴随全球资本逻辑浪潮的侵蚀和市场经济的渲染和冲击,乘借此种发展大势的总体推动必然会引起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经济体制等重要领域发生重大调整。这些领域的调整和变革势必会对新时代人们所固有的思想观念造成些许影响和改变。在崇尚自由和竞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的熏染下,诸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显现世俗精神具体表现形式的思想观念悄然兴起甚至“普遍流行”。结合这些世俗精神的表现形式在我国当代社会相继显现的现象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新时代历史方位下人们的精神境界也必然受到世俗的萦绕和牵绊。那么,在此世俗精神缠绕新时代人们精神素养的大背景下,寻找一条超越当下人们世俗精神境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显得急为迫切。本文在系统阐述相关基本概念和理论并在充分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探讨了提升新时代人们精神境界、有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出路。本文第一部分简单阐述了截至党的十九大为止,国内和国外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现状。从国内来看,学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探讨多侧重于外在感性的环境创设、氛围渲染、机制创建、思想宣传和学科建设之中,而缺乏使其达到主体真正内在理性自觉认同方面的路径探讨。此外,就目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来看,国内有些学者纷纷从中国梦、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同的职业和年龄等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系列问题予以深刻的研究和阐释。但结合学界从精神角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的相关观点来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仅停留于抽象宏观精神,缺少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仅是对精神演进与时代变迁的内在逻辑关联分析的表层显现,缺乏深层次对于具体微观人本身精神演变视角下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的挖掘和开拓。在国外,目前为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仅仅停留于感性的认知和认可的层面。从认知层面来说,国外各界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评论和报道少之甚少。从认可层面来看,近年来有不少国外学者虽然肯定中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仅认同中国是经济强国,却不认同中国是文化强国。在国外学者对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持这种偏见的笼罩下,势必也会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度。第二部分系统阐述了世俗精神视域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基本概念和理论。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伴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中西方对精神概念的诠释因所处具体客观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被冠以不同的时代内涵和特质。通过梳理中西方精神逻辑演变的整个历程,分析出世俗精神境域从本质上来说是精神被物化了的一种追求外在感性物质享受的一种精神状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虽然决定了新时代人们处于世俗精神境域之中,但世俗精神也能够在物质生产领域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进而推动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世俗精神也以拜金、庸俗、功利和虚无的消极表现形式呈现于当下,依据精神和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系,价值观一直充当着精神实现自我超越的内核、外显载体或手段。鉴于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充斥着当下中华儿女的价值主流。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精神在各领域显现出的具体要求、标准、尺度、动力和目标。因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理成章地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条件下提升人们精神品质的可靠载体和手段。第叁部分梳理和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探索历程及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要贡献,进而总结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需求的紧密结合;秉承价值引导和宣传教育的有机结合;立足优秀传统和吸收时代精华的紧密结合四条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经验。经验教训的总结归纳为深刻探讨世俗精神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根本出路提供了必要的借鉴。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真理性,分析了世俗精神境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助推新时代人们超越世俗精神境域的最佳途径,而且人的精神品质也会通过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手段得到完满的提升,早日实现对世俗精神境域的扬弃达至人的精神本质复归。在世俗精神境遇中虽然能够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物质基础,并且能够激发人们的精神自主独立性,但要切实注意世俗精神对于新时代人们精神品质提升和中国时代精神引领的影响。第五部分在充分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经验的基础上,从实然和应然两个层面探讨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出路。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最大的实际。从这个最大的中国实际出发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和质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善社会制度定能增强和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然根基。应然方面,依据世俗精神境域的不同发展程度,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期刊2018-05-01)
世俗社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池莉是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女作家,作为新写实作家的代表,她的小说大都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寻找题材,真实地叙写了普通人的凡俗生活,从中挖掘生活的意蕴。她是以书写平民生活,"世俗关怀"而着称中国大陆的"新写实"小说家,她把视角定位在了凡俗人的凡俗人生,通过对平民的世俗生活的描写,展示出人们平凡、窘迫、烦恼的生活状态。评论家称她的小说为"零度写作"、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生活本身""生活的原生形态",池莉正是通过这种对世俗人生的描写反映了现代人的生存现状。她的作品既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环境,又关注人们在这种无奈、烦恼的现实生活中精神世界所遭受的挫折,所面临的困顿。池莉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挣扎着,透过这种烦恼的人生状态我们看到池莉对这种世俗生活的亲和倾向及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执着张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世俗社会论文参考文献
[1].丁雪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00后大学生世俗价值观探究与引导[J].山西青年.2019
[2].李利芬.世俗社会烦恼人生——浅谈池莉中篇小说的思想意蕴[J].吕梁学院学报.2019
[3].孟帆.中国家庭与社会融合下的世俗叙事——以电视剧《都挺好》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
[4].李舒扬.圣经与现代以色列社会世俗文化的建构(1948-1967)[J].圣经文学研究.2019
[5].牛鸿英.情感叙事与身份认同——后世俗社会视域中泰国视频公益广告的文化建构[J].中国电视.2019
[6].章罗生.世俗社会的人性考察与文化批判[N].文艺报.2018
[7].章罗生.挖金人的心路史[N].山西日报.2018
[8].何纯真,谷生然.哈贝马斯关于“后世俗社会”的内涵、特征及其实现路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
[9].李海峰,宋娇.试析古代两河流域妇女社会地位的变迁——以大母神与世俗妇女为考察中心[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8
[10].荣美慧.世俗精神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