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摩擦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变速器,摩擦,特性,作用,曲柄,机构,正弦。
非摩擦式论文文献综述
李臻[1](2017)在《非摩擦式无级变速装置的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级变速装置可分为摩擦传动无级变速装置与非摩擦传动无级变速装置,摩擦传动无级变速装置均利用工件表面的摩擦来传递动力的,因此想要大幅度提高摩擦传动的传动效率是极为困难的,脉动式无级变速装置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非摩擦传动无级变速装置,但脉动式无级变速装置理论上无法实现匀速的输出,而输出稳定无波动的非摩擦式无级变速装置研究与设计尚处于空白的状态。论文提出了一种新型非摩擦式无级变速装置,对该装置的总体方案、结构参数、运动特性、从动件运动规律以及重要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论文主要完成了如下研究工作:根据非摩擦式无级变速装置的设计思路,将整个装置划分为输入装置、输出装置以及调速装置,并运用组合创新法和功能设计法分别对上述叁个部分进行了方案创新设计,提出了一种新型非摩擦式无级变速装置的设计方案。在探讨了新型非摩擦式无级变速装置工作原理基础上,结合无级变速装置的工况与输出要求,确定了无级变速装置的相数,并对其输入装置与输出装置等相关参数进行了设计与计算,完成了新型非摩擦式无级变速装置的结构设计,分析了无级变速装置的理论输出特性与理论调速特性。构建了新型非摩擦式无级变速装置的Creo虚拟样机,并导入到ADAMS中对装置的输出特性与调速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新型非摩擦式无级变速装置的可行性。分析了凸轮从动件运动规律的特性,重新设计了凸轮机构的从动件运动规律,消除了凸轮机构与棘轮机构产生的柔性冲击,并对改进后的无级变速装置进行了多刚体运动学仿真,分析了改进后装置的输出特性。建立了凸轮机构静平衡方程,分析计算获得了曲柄的最大拉力与输入轴扭矩的分布情况,并在ANSYS中对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输入轴与曲柄均满足强度要求。(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7-05-01)
冯能莲,米磊,邹广才[2](2017)在《新型非摩擦式活齿无级变速器的研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摩擦式无级变速器存在打滑以致动力传递能力受限,而非摩擦式脉动无级变速器结构复杂等,本文中提出了一种新型非摩擦式活齿无级变速器inmCVT。它沿用摩擦式无级变速器中的锥轮变速机构,但用活齿啮合直接传力的传动方式代替传动带或滚轮摩擦传力的传动方式,因而兼备摩擦式无级变速器的结构简单和非摩擦式脉动无级变速器直接传力的低耗高效的优点,是非摩擦式无级变速器中的一种新类型,可实现大转矩、大功率动力传递。在简述了无级变速传动的特点、发展及应用概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inmCVT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并对其性能进行测试。最后,指出尚待解决问题并展望其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7年03期)
聂松辉,刘宏昭,邱爱红[3](2007)在《新型非摩擦式机械无级变速器的原理与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内摆线特性,基于传动原理与变速原理,将行星齿轮传动与类正弦机构组合,提出一种新型非摩擦式无级变速装置。在完成结构设计基础上,对其特性参数进行研究分析表明,该无级变速装置属于脉动型无级变速,其输出转速在高速时波动较小,低速时波动较大。由于其传动比可以从1变化到无穷大,因此在不停机情况下输出轴可以停转,从而兼有离合器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09期)
冯云华,杜力,黄茂林[4](2003)在《非摩擦式连续作用无级变速器的结构创新及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脉动无级变速器动力性能及传动平衡性差、效率低下等缺点,从传统的行星无级变速器引伸出了一种新型无级变速器的模型,并应用解析几何及机构综合的方法对其基本结构及运动学规律进行了研究;推导出了输出运动与各个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同时运用机构的压力角限制条件对无级变速器进行运动分析,确定已知长度的条件下曲柄的极大值及其它参数的取值范围方程,并按照传动比关系确定了新型无级变速器的设计准则及其各个参数的选择方法。(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9期)
冯云华[5](2003)在《非摩擦式无级变速器的基本性能分析与参数综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械式脉动无级变速器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无级变速器,现有的各种形式的脉动无级变速器有一系列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该无级变速器在一些要求输出脉动值小、传动连续平稳的工作场合的应用。本论文在综述脉动式无级变速器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非摩擦式连续作用无级变速器。根据重庆市科委技术攻关项目《新型非摩擦式连续作用机械无级变速器的研制与开发》的要求,对该无级变速器的工作原理、调速原理及工作性能进行分析,并着重对无级变速器的核心部件转换器进行分析,对其结构原理创新进行深入的探讨,揭示了其结构及运动学的实质;建立了转换器的运动学模型和综合模型;对以转换器这类以连杆作为输出构件的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首次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一系列以连杆作为输出构件的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对极点法和等视角法按传动比及输出运动的要求对转换器进行了综合,得出了输入功率1.5KW,输入转速1500,额定输出转速为150,最大输出转速300的新型的非摩擦式无级变速器的基本尺寸参数并应用Adams软件对其进行了优化;最后对该非摩擦式无级变速器进行了过约束分析,提出了新型的非摩擦式无级变速器无过约束分析的机构运动副的配置方案。本文的研究内容是重庆市科委技术攻关项目《新型非摩擦式连续作用机械无级变速器的研制与开发》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为新型非摩擦式连续作用机械无级变速器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3-05-15)
伍驭美[6](2002)在《新型非摩擦式连续作用机械无级变速器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广泛使用的机械式无级变速器,由于其结构原理存在的固有缺陷,严重影响了其功率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只有通过改变结构,从原理上使能量流的传递方式发生改变,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原有无级变速器的不足。本文分析了机械传动装置中能量流的传递方式及作用原理,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种新型连续作用机械无级变速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这种新型机械无级变速器是基于啮合传动的,其能量流的传递具有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原有机械式无级变速器存在的问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针对输入功率为1.5KW,最大输出转速,额定输出转速的无级变速器的设计要求,并考虑到传动角及变速比等因素,在运动学仿真的基础上,对运动学参数进行了优化;本文对变换器连续作用的初始装配条件进行了理论分析与研究,对输入、输出变换器作了结构尺寸的设计,并进行了强度校核计算;本文还对变速器调速系统中主要传动构件在满足操作的灵敏度、精度、自锁性的基础上进行了结构设计;最后采用Working Model 3D软件,进行虚拟样机的计算机辅助仿真设计及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仿真结果表明,设计已达到了运动学设计要求,动力学性能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本论文研究内容是重庆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新型非摩擦式连续作用机械无级变速器的研制与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将为新型非摩擦式连续作用机械无级变速器产品的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2-04-30)
非摩擦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摩擦式无级变速器存在打滑以致动力传递能力受限,而非摩擦式脉动无级变速器结构复杂等,本文中提出了一种新型非摩擦式活齿无级变速器inmCVT。它沿用摩擦式无级变速器中的锥轮变速机构,但用活齿啮合直接传力的传动方式代替传动带或滚轮摩擦传力的传动方式,因而兼备摩擦式无级变速器的结构简单和非摩擦式脉动无级变速器直接传力的低耗高效的优点,是非摩擦式无级变速器中的一种新类型,可实现大转矩、大功率动力传递。在简述了无级变速传动的特点、发展及应用概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inmCVT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并对其性能进行测试。最后,指出尚待解决问题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摩擦式论文参考文献
[1].李臻.非摩擦式无级变速装置的设计与研究[D].湘潭大学.2017
[2].冯能莲,米磊,邹广才.新型非摩擦式活齿无级变速器的研发[J].汽车工程.2017
[3].聂松辉,刘宏昭,邱爱红.新型非摩擦式机械无级变速器的原理与特性[J].机械工程学报.2007
[4].冯云华,杜力,黄茂林.非摩擦式连续作用无级变速器的结构创新及设计[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5].冯云华.非摩擦式无级变速器的基本性能分析与参数综合[D].重庆大学.2003
[6].伍驭美.新型非摩擦式连续作用机械无级变速器的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