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胶挥发油论文-杨文超,蒋金龙,吴珍红,缪晓青

蜂胶挥发油论文-杨文超,蒋金龙,吴珍红,缪晓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蜂胶挥发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蜂胶,挥发油,成分

蜂胶挥发油论文文献综述

杨文超,蒋金龙,吴珍红,缪晓青[1](2012)在《蜂胶挥发油成分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GC-MS技术对石油醚、正己烷、乙醚、四氯化碳四种溶剂提取的蜂胶挥发油(分别为PEP、HEP、TEP、DEP)的成分进行鉴定分析。其中PEP鉴定出60种化合物,HEP49种化合物,TEP46种化合物,DEP47种化合物,其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34.18%,30.03%,47.66%,35.14%。主要成分有烷烃、烯、醇、酸、醛、酮、酯类等化合物,但各成分在含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表明溶剂的极性会影响其对蜂胶挥发性成分的选择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蜂业》期刊2012年Z1期)

蒋金龙,吴珍红,缪晓青[2](2012)在《蜂胶挥发油成分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GC-MS技术对石油醚、正己烷、乙醚、四氯化碳四种溶剂提取的挥发油(分别为PEP、HEP、TEP、DEP)的成分进行鉴定分析。其中PEP鉴定出60种化合物,HEP 49种化合物,TEP 46种化合物,DEP 47种化合物,其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34.18%,30.03%,47.66%,35.14%。主要成分有烷烃、烯、醇、酸、醛、酮、酯类等化合物,但各成分在含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表明溶剂的极性会影响其对蜂胶挥发性成分的选择性。本文的目的是对同种方法采用不同的溶剂对同一蜂胶提取出来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对比分析,从溶剂的极性这一角度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2012年全国蜂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会暨中国(江苏)蜂业博览会论文集》期刊2012-03-10)

狄永良,盛小莉[3](2011)在《蜂胶挥发油中高良姜素与白杨素的含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蜂胶挥发油中高良姜素与白杨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选用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xtend(150mm×4.6mm,5μm)C18柱;流动相为甲醇-0.15%磷酸溶液(60∶40),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68nm。结果:高良姜素进样量的质量浓度在0.01031~0.165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平均回收率为98.79%,RSD=2.78%;白杨素在0.00938~0.150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8.73%,RSD=2.89%。结论:该法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蜂胶挥发油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抗感染药学》期刊2011年03期)

阿布力克木·吾甫尔,依米提·热合曼,吐尔逊娜依·阿布都热依木,阿尔孜古丽·吐尔逊,木塔力甫·艾买提[4](2011)在《新疆蜂胶挥发油对结直肠癌HCT-116细胞增生、周期及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疆蜂胶挥发油对体外培养的大肠癌细胞HCT-116细胞增生、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显色法,检测不同浓度蜂胶挥发油作用不同时间对HCT-116细胞生长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特点;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AnnexinV-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蜂胶挥发油能抑制HCT-116细胞生长,其抑制活性与5-氟尿嘧啶(5-FU)一致,在一定剂量和时间范围内,可见凋亡细胞明显增多,给予5、10、20mg/L蜂胶挥发油处理HCT-116细胞24h后,较对照组G0/G1期细胞(%)增多(57.57±2.31,67.94±1.90,86.09±1.72vs44.60±3.43,均P<0.01),S期细胞(%)减少(33.51±3.40,27.30±4.65,7.30±4.76vs47.78±4.54,均P<0.01),G2/M期细胞无明显变化,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呈剂量依赖性(58.33%±2.44%,44.53%±2.59%,35.40%±0.42%vs4.38%±0.92%,均P<0.01).结论:新疆蜂胶挥发油对HCT-116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其机制与其阻滞细胞周期和诱导凋亡有关.(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11年14期)

蒋金龙,王姝砚,缪晓青[5](2010)在《蜂胶挥发油提取及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蜂胶(propolis)是蜜蜂用从植物的嫩芽及树干上采集的树脂并混入自身上颚腺分泌物和蜂蜡混合而成的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胶状固体物[1]。蜂胶成分极为复杂,主要由55%的(本文来源于《海峡科学》期刊2010年10期)

付宇新[6](2010)在《中国不同地区蜂胶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蜂胶是蜜蜂从植物的幼芽或树干上采集的树脂、挥发油等分泌物,经过蜜蜂反复咀嚼加工,与自身腺体分泌物和一定比例的蜂蜡、花粉混合转化而成的一种具有芳香气味和黏性的天然固体胶状物。它是一类重要药理功能的天然产物,一直作为民间的传统医药来使用。研究表明,蜂胶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消炎及抗肿瘤等活性。蜂胶的化学组成多样,目前从蜂胶中鉴定到的化合物就有300多种,包括酚类、萜烯类、多糖、维生素等多种化合物。蜂胶挥发油约占原胶总组成的10%,且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但是目前对于蜂胶挥发油研究并不多。中国地理气候分布类型多样,胶源植物也十分广泛,为了更好的了解到蜂胶挥发油这一重要组分的特点,本文以中国不同地区收集到的蜂胶为对象,对蜂胶挥发油化学成分、生物活性(抗氧化、抑菌)方面做以下方面的研究。1.以内蒙古蜂胶为实验材料,采用传统水蒸气蒸馏法(HD)、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和动态顶空进样(DHS)提取制备挥发性成分,结合GC-MS检测结果,了解内蒙古蜂胶的挥发性化学成分组成并获得其优化提取方法。对获得的蜂胶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从HD所得样品中检测出了12种化合物,主要是3-甲基-2-丁烯-1-醇(26.81%),苯乙醇(17.16%)、桉叶油醇(14.53%),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9.47%),α-没药醇(4.29%)等。从SDE法所得样品中检测出了40种化合物,主要是α-没药醇(20.19%),2-甲基-3-丁烯-2-醇(10.76%),3-甲基-2-丁烯-1-醇(8.28%),莫(5.21%)等。从DHS法所得样品中检测出了70种化合物,主要是十七烷(6.96%),菲(3.99%),芳姜黄酮(3.80%),1-(1-,5-二甲基-4-己烯基)-4-甲基-苯(3.41%),十八烷(3.23%),1-甲氧基-4-(1-丙烯基)-苯(2.59%),十六烷(2.47%)等。研究表明:DHS得到的挥发性物质种类最多,SDE次之,HD最少。DHS是用于蜂胶挥发物检测的最优方法,但不能获得供进一步生物活性检测的样品;如需获得生物活性检测样品,SDE是一个更好的方法。2.采用DHS结合GC-MS方法分析中国23个不同地理来源蜂胶挥发油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蜂胶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和含量上存在差异。DHS-GC-MS分析中,总共鉴定得到84种化学成分,倍半萜13个,单萜2个,酚醇19个,醛酮类12个,酸酯类12个,烃类12个,其他类14个。蜂胶挥发性成分主要为α-雪松烯(0.08-8.12μg/μL),γ-桉叶油醇(0.04-4.33μg/μL),3-甲基-3-丁烯-1-醇(0.42-24.74μg/μL),α-萜品醇(0.02-1.31μg/μL),乙酸(2.23-21.99μg/μL),苄醛(0.13-10.23μg/μL),苯甲醇(0.01-7.65μg/μL),雪松醇(0.03-0.90μg/μL),乙酸乙酯(0.10-4.64μg/μL),γ-杜松烯(0.05-2.58μg/μL),苯乙醇(0.02-5.60μg/μL),苯乙烯(0.06-5.81μg/μL)等。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所有样品根据相似系数的异同程度,蜂胶可以大致分为叁类,其中温带蜂胶和亚热带蜂胶被分在了不同的两种类别中,不同气候蜂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具有差异性,而不同颜色蜂胶之间的差异不明显。3.采用SDE-GC-MS从来自不同地区的25个蜂胶样本共鉴定出406种成分。其中单萜类30种,倍半萜类94种,酚醇类31种,醛酮类56种,酸酯类90种,烃类81种,其他24种,其中主要的成分为愈创木醇(0.56-13.61%),苯甲醛(0.07-8%),苯甲醇(0.08-17.67%),雪松醇(0.48-37.46%),γ-桉叶油醇(1.81-21.48%),苯乙醇(0.03-14.43%),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0.31-14.06%),姜黄烯(0.23-5.9%),苯甲酸苄酯(0.06-6.59%),苯乙酮(0.08-2.05%),3,4-二甲氧基苯乙烯(0.31-14.06%),壬醛(0.1-1.48%),α-雪松烯(0.05-1.98%),β-桉叶油醇(6.1-27.89%)等。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于亚热带、热带地区和温带地区的蜂胶之间有一定的差别。而从蜂胶的颜色上来看,不能显示出各样品之间的差异。4.采用还原力测试方法和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对挥发油的抗氧化能力进行了分析。不同地区蜂胶挥发油还原力测定中,以山东蜂胶抗氧化能力最强(K=0.0649),广东、云南蜂胶较弱(分别为K=0.0086,K=0.0118和0.0102)。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中,不同地区蜂胶的抗氧化表现出不同的活性大小,其中山东蜂胶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最强,其清除自由基指数AAI为2.533,最弱的湖南永州蜂胶,AAI只有0.19。蜂胶地理气候类型和蜂胶颜色对蜂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有密切的关系,并且以温带地区蜂胶和黄色蜂胶的还原力和清除自由基活性较强。5.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和连续稀释法,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青霉、曲霉、毛霉及根霉等九种菌作为受试菌,分别测定蜂胶挥发油抗菌活性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蜂胶挥发油对细菌和真菌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抑制活性强弱不同。各地蜂胶挥发油的抑菌活性存在不同水平的差异。通过对蜂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抗氧化活性和抗菌活性研究结果来看,不同蜂胶样品之间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这主要与蜂胶提取分析方法、气候和胶源植物不同有关。实验证明了中国蜂胶具有较为丰富的挥发性成分,并且有一定程度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可以考虑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和抑菌剂,推广应用到医药化工和食品工业等领域中。(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0-06-09)

蒋金龙[7](2010)在《蜂胶挥发油提取与抑蜜蜂球囊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对河南蜂胶挥发油的提取、成分鉴定及理化性质、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抑蜜蜂球囊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有机溶剂浸提法提取蜂胶挥发油,比较了石油醚、正己烷、乙醚、四氯化碳四种溶剂的提取率,确定石油醚为最佳溶剂。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微波-超声波辅助技术提取蜂胶挥发油的工艺,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0,浸提温度40℃,微波炉选择中档功率,提取时间15 min。该条件下的提取率高达12.32%,说明微波-超声波协同辅助这种新技术具有很强的可行性。(2)采用GC-MS技术对石油醚、正己烷、乙醚、四氯化碳四种溶剂浸提物(分别为PEP、HEP、TEP、DEP)的成分进行鉴定分析。其中PEP鉴定出60种化合物,HEP 49种化合物,TEP 46种化合物,DEP 47种化合物,其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34.18%,30.03%,47.66%,35.14%。主要成分有烷烃、烯、醇、酸、醛、酮、酯类等化合物,但各成分在含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表明溶剂的极性会影响其对蜂胶挥发性成分的选择性。(3)参考GB/T 14454,GB/T 14455等国家标准对蜂胶挥发油PEP的9项理化指标进行了初步的检测,结果显示:PEP为黄色透明油状液体,有浓郁香味;在25℃时,PEP的相对密度为0.936;折光率为1.43505;熔程为25℃~47℃;凝点为24℃;PEP在乙醇中的溶混度表示为1 mL的PEP能完全溶解于17.6 mL的90%乙醇溶液中;PEP的酸值与酯值分别为14.8和16.7;羰基化合物含量和含酚量分别为11.8 %,60.4 %。(4)以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评价了TEP、PEP、HEP及DEP的抗氧化活性。Duncan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TEP、PEP、HEP及DEP之间的抗氧化活性差异极显着(P<0.01),抗氧化活由强到弱的顺序为TEP>PEP>HEP>DEP;TEP和蜂胶的抗氧化活性在5%水平上差异不显着,但均表现出很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TEP、PEP、HEP及DEP的抗氧化活性都呈现量效关系,即DPPH自由基清除率随着浓度增大而升高;清除自由基的IC50分别约为5μg/mL,10μg/mL,50μg/mL,200μg/mL。TEP具有很强抗氧化活性与其含大量的高良姜素、松属素等黄酮类物质有关;而DEP的抗氧化活性很弱可能与DEP中含有具有抗氧化活性的酯类和酚类物质非常少有关。(5)采用生长速率法和试管连续稀释法分析蜂胶与蜂胶挥发油PEP抑蜜蜂球囊菌活性,并与制霉菌素的抑菌效果作对比分析。生长速率法试验结果显示:蜂胶的抑菌活性强于蜂胶挥发油,蜂胶挥发油PEP在高浓度时对球囊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蜂胶与蜂胶挥发油的抑菌效果不及制霉菌素效果好。试管稀释法测定蜂胶、PEP、制霉菌素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分别为:0.078 mg/mL,0.156 mg/mL,0.156 mg/mL,蜂胶和PEP的MIC比制霉菌素的要低或相等,试管稀释法结果表明蜂胶与蜂胶挥发油对球囊菌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0-04-01)

蒋金龙,王姝砚,缪晓青[8](2010)在《蜂胶挥发油提取及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石油醚作为溶剂,微波—超声波辅助技术提取蜂胶挥发油,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比较研究了石油醚、己烷、乙醚叁种溶剂提取的蜂胶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清除的能力。实验结果显示:影响蜂胶挥发油提取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料液比、萃取温度、微波功率和超声时间,其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g:mL)1∶20,微波中等功率,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15min;叁种溶剂提取的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都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由强到弱顺序为:石油醚>己烷.>乙醚,其清除率范围分别为12.6%~82.25、38.4%~76.07、5.89%~63.86%。(本文来源于《“蜂之巢”2010年全国蜂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会暨中国(武汉)蜂业博览会论文集》期刊2010-03-01)

徐响,董捷,丁小宇,杨佳林,孙丽萍[9](2010)在《不同方法萃取蜂胶挥发油组成及抑菌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获得了蜂胶挥发油。GC-MS分析并鉴定出50种化合物,两种提取方法所得蜂胶挥发油在成分组成上存在显着差异。抑菌实验表明,两种提取方法获得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超临界法萃取的挥发油的抑菌效果强于水蒸气蒸馏法。(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0年03期)

王小平,林励,白吉庆,肖凤霞[10](2009)在《蜂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进一步研究蜂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乙醚索氏提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所得蜂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种提取方法所得蜂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种类比较接近。结论可初步判定索氏提取法为适用于蜂胶挥发油的提取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业》期刊2009年22期)

蜂胶挥发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GC-MS技术对石油醚、正己烷、乙醚、四氯化碳四种溶剂提取的挥发油(分别为PEP、HEP、TEP、DEP)的成分进行鉴定分析。其中PEP鉴定出60种化合物,HEP 49种化合物,TEP 46种化合物,DEP 47种化合物,其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34.18%,30.03%,47.66%,35.14%。主要成分有烷烃、烯、醇、酸、醛、酮、酯类等化合物,但各成分在含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表明溶剂的极性会影响其对蜂胶挥发性成分的选择性。本文的目的是对同种方法采用不同的溶剂对同一蜂胶提取出来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对比分析,从溶剂的极性这一角度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蜂胶挥发油论文参考文献

[1].杨文超,蒋金龙,吴珍红,缪晓青.蜂胶挥发油成分比较[J].中国蜂业.2012

[2].蒋金龙,吴珍红,缪晓青.蜂胶挥发油成分比较[C].2012年全国蜂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会暨中国(江苏)蜂业博览会论文集.2012

[3].狄永良,盛小莉.蜂胶挥发油中高良姜素与白杨素的含量测定[J].抗感染药学.2011

[4].阿布力克木·吾甫尔,依米提·热合曼,吐尔逊娜依·阿布都热依木,阿尔孜古丽·吐尔逊,木塔力甫·艾买提.新疆蜂胶挥发油对结直肠癌HCT-116细胞增生、周期及凋亡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

[5].蒋金龙,王姝砚,缪晓青.蜂胶挥发油提取及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研究[J].海峡科学.2010

[6].付宇新.中国不同地区蜂胶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生物活性[D].南昌大学.2010

[7].蒋金龙.蜂胶挥发油提取与抑蜜蜂球囊菌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

[8].蒋金龙,王姝砚,缪晓青.蜂胶挥发油提取及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研究[C].“蜂之巢”2010年全国蜂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会暨中国(武汉)蜂业博览会论文集.2010

[9].徐响,董捷,丁小宇,杨佳林,孙丽萍.不同方法萃取蜂胶挥发油组成及抑菌作用的研究[J].食品科学.2010

[10].王小平,林励,白吉庆,肖凤霞.蜂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J].中国药业.2009

标签:;  ;  ;  

蜂胶挥发油论文-杨文超,蒋金龙,吴珍红,缪晓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