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改制分流过程中的专项审计(论文文献综述)
金鑫[1](2019)在《基于S国企改制的审计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国有企业改制全面展开,对国有企业改制审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改制审计作为企业改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除了监督被审计单位是否真实客观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还要确保改制企业的资产真实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但改制审计时间紧,任务重,改制审计程序执行难以到位;可参考的实务经验少,缺乏全面有效地指导与监管,严重影响改制审计作用的发挥。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现代企业理论、现代审计理论为指导,以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国有企业改制指导思想和改制审计监督指导意见为基础,结合国有企业改制的特殊情况,分析改制审计的过程、目标及重点;在此基础上,就A会计师事务所对S国企改制审计,总结改制审计的经验,深挖存在的质量问题与原因。认为项目组能严格审查改制文件,提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积极进行专业咨询,重视与各单位沟通,及时沟通改制范围,但也存在重要性水平设定不当,审计程序不规范,审计依据缺失,处理审计数据不严格,风险评估不严谨和过度参与非审计工作等审计质量问题。追根溯源是由于审计团队本身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和审计政策法规疏漏之外,与被审计单位配合度低,相关审计复核形式化的原因。考虑到改制审计项目的特殊性,要提高国有企业改制审计的质量,首先,应当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健全审计工作规范,加强审计监管和惩罚力度;其次,应进一步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做好与各参与方的工作衔接;培育以质量为导向的文化氛围。本文对S国企改制审计的审计质量控制改进进行案例研究,分析改制审计的流程、重难点及目标,为改制审计的理论发展和规则制定提供一定的实务依据,对于完善改制审计流程,增强改制审计薄弱环节,提高国有企业改制审计的质量,充分发挥改制审计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意义。
沈祖龙[2](2016)在《Z油田审计项目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部审计项目管理的水平直接关系审计的效率、审计结果的质量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当前各级内部审计机构较普遍地存在审计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年度审计计划的编制不够科学、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不够严谨、审计过程监督管理不够细致、审计考核评审体系不够科学等突出问题。本文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研究了Z油田审计项目管理体系,其研究机理是:将各项管理制度、流程和标准,以及运用的各种技术和方法进行整合,运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Z油田审计项目管理体系的立体结构,其中:“点”即在审计项目管理的各个层面运用项目管理的工具和技术;“线”即从流程管理和要素管理两个维度进行管理;“面”即审计制度框架,包括管理制度和业务规范。本文还对审计项目各阶段应用现代项目管理工具和技术进行了分析评述。最后以一个审计项目实例分析证明了审计项目管理的有效性。研究表明,这一体系框架能够很好地解决当前内部审计面临的大多数问题,有助于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但也应该看到,各组织的内部审计体制机制千差万别,因此不可能建立统一的审计项目管理体系,而应该结合组织自身实际,以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四化”建设为抓手,不断夯实管理基础,提高管理水平。
刘新海[3](2015)在《关于加强油田改制分流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思考》文中指出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中央反腐倡廉工作力度不断加强的形势下,胜利油田改制分流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也面临着需要持续强化提升的问题。对油田改制企业而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既是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推进反腐斗争、促进企业依法合规经营的需要。目前,改制企业面临着党风廉政意识不强、机制不健全、党员干部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政风险防范意识,准确定位企业党风廉政的目标,积极发挥党员干部廉政带头和示范作用,以此进一步加强改制企业党风廉政建设。
金凤斐[4](2014)在《国有企业改制所涉员工安置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通过对国有企业改制的相关政策分析,结合笔者长期从事改制所涉员工安置工作的经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员工安置步骤和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并结合对员工安置的保障措施研究,为国有企业的员工安置工作提供指导。
李志玲[5](2012)在《湖南省石油总公司运输物业改制优化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湖南省石油总公司是隶属于中石化集团的一家非上市销售企业,在中石化集团“做强做精主业”、“去枝强干”的战略指导下进行了战略调整,采取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措施,包括改制分流、组织结构变革等。本文内容包括绪论共分四章,简要论述了组织变革理论、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劳动关系、归核化战略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有的放矢地研究了它们在改制分流中的实际应用。本文着重叙述了湖南省石油总公司运输物业改制分流的具体实践过程,并借助于组织变革系统诊断模型对改制分流进行了评价和诊断,查找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发现的问题和实际情况,根据改制分流与组织系统变革有关理论,为湖南省石油总公司运输物业改制分流设计了优化方案。最后对优化方案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及保障措施。一般情况下企业实施的改制分流是不可逆转的工作,本文对湖南省石油总公司运输物业改制分流提出的优化方案基本无法改变该企业已有改制现实,但对其以后的改革发展和其他企业的改制分流仍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古继洪[6](2011)在《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及处置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体制僵化、管理粗放、技术落后、人员雍肿等。特别是“企业办社会”,积累了大量的非经营性资产,导致企业资产质量下降,负担重,竞争力不强。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想在激励市场竞争中发展和壮大,提高核心竞争能力,迫切需要对体制进行改革。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改革。《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国发[2010]27号),通过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继续支持国有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流安置富余人员;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促进自主创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首先是解决政企分开,其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无论哪种形式的改革,都离不开对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剥离。因此,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怎样剥离,剥离后的非经营性资产又如何处置是企业深化改革改制中急待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此课题不仅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即在国有企业层面上,通过合理规划非经营性资产剥离,有利于企业精干主业,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同时,研究剥离后非经营性资产处置,主要是防止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产生新的问题,让非经营性资产也能发挥其最佳最佳经济效益,在社会层面上有利于国家社会经济稳定发展,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可以丰富和深化对公司治理、改革改制和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本文以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成果为基础,创新从国有大中型企业资产剥离和处置所带来的企业绩效的视角来研究企业改革改制问题,构建规范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和处置等理论和应用体系,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有针对性操作措施和建议,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改制中剥离和处置非经营性资产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全文研究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导论部分,本文选题是基于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制中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和处置遇到的问题而提出。从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分析了论文理论研究意义和对企业层面上及社会层面上的现实意义;就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和处置的研究内容,以及定性分析、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概括;同时,对涉及到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第二章是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通过国内外文献资料从剥离研究动因和资产剥离绩效两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对资产剥离理论研究成果;其次分别从核心能力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价值耗散理论五个重要的理论出发,较为深刻论述了资产剥离与绩效等相关问题,并就上述理论在企业资产剥离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探讨,为本文研究建立系统的理论依据。第三章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制约国有大中型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了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的四个动因,概括分析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对企业的作用。通过建立企业竞争能力模型,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改制中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后企业竞争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这一推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剥离企业非经营性资产,这样才能壮大主业,将企业做精做强,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一观点。第四章以资产剥离的基础——清产核资为切入点,研究了资产剥离中清产核资的范围、主要内容和资产损失的申报与取证等方面的内容,为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奠定价值基础。从合理性、保证稳定、国家补贴、逐步移交、区别对待和吸收合并六个方面分析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剥离非经营性资产的原则。从简化处理程序为出发点,提出了非经营性资产的剥离方式,通过新设立的管理机构,统一对剥离后非经营性资产进行日常管理和处置这一设想,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本文还对管理机构与原主体企业的财务关系和剥离后非经营性资产的处理也一并进行了研究。第五章简要分析了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后存在的现实问题,引出了本文另一研究重点——剥离出来的非经营性资产如何处置的问题。本文侧重从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角度,通过对从非经营性资产处置原则的选择,系统研究了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剥离非经营性资产五种处置方式,并对每种处置方式的思路、应难点及注意问题等进行深入探讨,通过案例证明这些非经营性资产处置方式的可操作性。同时揭示国有大中型企业在非经营性资产处置中存在的大集体改制、离退休统筹外费用等问题,并提出了具体处理建议。第六章从国有大中型企业剥离和处置非经营性资产取得成效的视角,来研究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属单位剥离和处置非经营性资产操作流程。该章通过对A公司所属的医院采取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成功典型案例,研究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操作原则、财务审计、债权债务的处理、资产评估、产权转让及交易管理、改制成本的支付与预留、股权设置与权益核减等方面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辅业改制的实际工作就如何掌握政策、灵活运用好政策作了实证研究,进一步佐证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剥离和处置非经营性资产必要性。第七章系统归纳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和研究不足之处,并从国务院国资委制定的“十二五”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和近期提出的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继续推进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厂办大集体改革等方针为指引;主动做好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尤其是剥离非主业和非战略性业务,使企业由做大向做强转变,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本文还对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可能创新与贡献之处在于:第一,本文以资产剥离为切入点,充分利用证据,大量实证材料,在论证国有大中型企业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必要性的同时,通过研究国有大中型企业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想做大做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剥离和处置非经营性资产这一观念,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理论和操作规范,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第二,本文通过建立竞争模型,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剥离非经营性资产与增强企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剥离非经营性资产,这样才能精干主业,最终提升企业盈利水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第三,本文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和企业现状,提出了分离办社会职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产权转让、资产重组和托管经营这五种处置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方式,通过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共同努力,建立三位一体的非经营性资产的处置模式,使剥离后的资产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第四,本文将国有大中型企业剥离和处置非经营性资产结合在一起研究,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当前学术界主流只关注国有大中型企业剥离资产问题,缺乏对剥离后资产处置的深层次思考。本文试图在研究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剥离非经营性资产的同时又将如何处置这些资产,以克服剥离后只重视经营性资产效应而忽视对剥离后非经营性资产管理的弊端,使各项资产都能发挥最佳效益。
李新成[7](2008)在《发挥内审功能 服务国企改制》文中研究说明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国家曾出台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和改制分流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此,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或企业集团,按照"精干主业、突出核心业务、利于生存与发展"的总体思路,对所属的部分辅助产业进行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工作。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
朱建梅[8](2008)在《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司治理与企业内部审计均是基于受托责任而产生,前者产生于200年前的美国,而后者则形成于公元前3000多年的古罗马,但是直到本世纪初爆发的一系列财务丑闻导致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出台,现代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研究才引起众多的专家、学者乃至实务界的普遍关注。迄今为止,大部分大中型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都纷纷成立了审计委员会和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用以加强公司治理力度、规避治理风险、提高治理水平。我国自审计署组建以来,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又充满了艰辛,在实际工作中也不能很好的为公司治理提供优质的服务,这与国际内部审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比如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审计的技术和方法、审计人员的素质和队伍等。特别是针对发展中的大中型企业,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互动研究成为当今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崭新课题。本文就是通过对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基础理论的梳理,系统的分析了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之间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理论基础而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互动和交织。指明健全的内部审计即能协助完善公司治理又能支持治理关键程序。特别是针对当前我国公司企业在经济转轨过程中遇到的治理问题和内部审计问题,采用历史分析、要素分析、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借鉴理论,针对现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具体探讨了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成功举措,即一方面完善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建设,另一方面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最终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最后展望未来,关注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在未来时代的互动耦合。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9](2008)在《规范产权管理 做好主辅分离 助推企业发展》文中研究表明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冶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大型企业集团,以 EPC 工程总承包、资源开发、纸业、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现有资产总额1160亿元,年营业收入1100亿元。中冶集团是1998年开始由原
陈光豪[10](2007)在《完善国有改制分流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国有企业对其辅助单位实施改制分流,在改制过程中建立的法人治理结构,因产权和权力控制等因素,导致了改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失衡,阻碍了改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文章结合改制分流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改制分流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对策。
二、浅谈改制分流过程中的专项审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改制分流过程中的专项审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国企改制的审计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企改制审计政策法规研究 |
1.2.2 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究 |
1.2.3 国企改制审计理论研究 |
1.2.4 国企改制审计案例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国企改制审计的质量改进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国企改制 |
2.1.2 改制审计 |
2.1.3 审计质量控制 |
2.2 国企改制审计的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现代企业理论 |
2.2.3 现代审计理论 |
2.3 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 |
2.3.1 质量控制的目标 |
2.3.2 业务承接和客户关系保持 |
2.3.3 专业胜任能力 |
2.3.4 业务执行和监控 |
2.4 提高国企改制审计质量的准备 |
2.4.1 准确定位改制审计的目标 |
2.4.2 准确把握国企改制审计政策法规 |
2.4.3 充分了解改制过程 |
2.4.4 准确把握改制审计的重点 |
第3章 S国企改制审计案例 |
3.1 S国企及改制基本情况 |
3.1.1 S国企的基本情况 |
3.1.2 公司改制的基本情况 |
3.2 S国企改制审计过程 |
3.2.1 审计目标 |
3.2.2 审计内容 |
3.2.3 风险评估 |
3.2.4 审计重点 |
3.2.5 函证程序 |
3.3 改制报表的审计调整 |
3.3.1 审计调整说明 |
3.3.2 资产调整过程 |
3.3.3 关键指标变动 |
第4章 S国企改制审计的经验和质量问题 |
4.1 S国企改制审计的重要经验 |
4.1.1 严格审查改制文件 |
4.1.2 及时沟通改制范围 |
4.1.3 熟悉相关审计政策 |
4.1.4 重视与各单位沟通 |
4.1.5 积极进行专业咨询 |
4.2 S国企改制审计存在质量问题 |
4.2.1 重要性水平设定不当 |
4.2.2 函证等程序缺乏规范 |
4.2.3 个别审计事项无依据 |
4.2.4 处理审计数据不严谨 |
4.2.5 未严格执行风险评估 |
4.2.6 过度参与非审计工作 |
4.3 S国企改制审计质量问题的根源 |
4.3.1 审计相关依据有疏漏 |
4.3.2 审计团队能力有瑕疵 |
4.3.3 与改制单位配合度低 |
4.3.4 相关审计复核形式化 |
第5章 国企改制审计质量控制建议 |
5.1 完善改制及审计相关规制 |
5.1.1 健全改制审计相关政策 |
5.1.2 构建改制审计考评体系 |
5.1.3 加强监管以及惩罚力度 |
5.2 提高对改制审计工作的要求 |
5.2.1 严格执行审计监督程序 |
5.2.2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
5.2.3 做好与各方的工作衔接 |
5.2.4 培育质量为导向的基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Z油田审计项目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1.5 本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内部审计项目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项目和项目管理 |
2.1.2 内部审计项目 |
2.1.3 内部审计项目管理 |
2.2 项目管理理论 |
2.2.1 项目范围管理 |
2.2.2 项目时间管理 |
2.2.3 项目质量管理 |
2.2.4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
2.2.5 项目沟通管理 |
2.2.6 项目风险管理 |
2.3 内部审计项目管理理论 |
2.3.1 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 |
2.3.2 国外内部审计项目管理理论 |
2.3.3 国内内部审计项目管理理论 |
第三章 Z油田审计项目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3.1 Z油田基本情况 |
3.2 Z油田审计项目管理现状 |
3.2.1 Z油田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
3.2.2 Z油田内部审计活动的特点 |
3.2.3 Z油田内部审计项目管理制度和流程 |
3.2.4 Z油田内部审计项目的实施情况 |
3.3 Z油田审计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审计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
3.3.2 年度审计计划的编制不够科学 |
3.3.3 审计实施方案编写不够严谨 |
3.3.4 审计过程监督管理不够细致 |
3.3.5 审计考核评审体系不够科学 |
3.4 项目管理技术应用于Z油田审计项目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4.1 必要性 |
3.4.2 可行性 |
第四章 Z油田审计项目管理体系的设计和构建 |
4.1 审计项目管理体系设计的原则 |
4.1.1 适应性原则 |
4.1.2 相关性原则 |
4.1.3 完整性原则 |
4.1.4 重要性原则 |
4.2 基于项目管理思想进行审计项目管理体系设计的基本框架 |
4.2.1 Z油田审计项目管理制度框架 |
4.2.2 Z油田审计项目流程和要素管理 |
4.2.3 Z油田审计项目管理工具和技术 |
4.3 Z油田审计项目各阶段管理策略 |
4.3.1 审计计划阶段的管理 |
4.3.2 审计实施阶段的管理 |
4.3.3 审计终结阶段的管理 |
第五章 Z油田审计项目管理应用案例及改进建议 |
5.1 审计项目案例分析——以Z油田与改制单位往来情况审计项目为例 |
5.1.1 案例介绍 |
5.1.2 本案例中项目管理技术的具体应用 |
5.1.3 本案例中审计项目管理的效果评价 |
5.2 Z油田加强审计项目管理效果的对策建议 |
5.2.1 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审计项目科学管理 |
5.2.2 加强沟通管理,提升审计项目实施效果 |
5.2.3 加强计划管理,走好审计的最先一公里 |
5.2.4 完成闭环管理,跑好审计的最后一公里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关于加强油田改制分流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油田改制分流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意义 |
(一) 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
(二) 进行反腐斗争的客观需要 |
(三) 促进企业依法合规生产经营的需要 |
二、油田改制分流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 党风廉政意识不强 |
(二) 党风廉政机制不健全 |
(三) 党员干部积极性不高 |
三、加强油田改制分流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措施 |
(一) 提高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识 |
(二) 准确定位企业党风廉政的目标 |
(三) 发挥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的作用 |
(4)国有企业改制所涉员工安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政策背景与研究意义 |
2 员工安置的实施步骤 |
3 员工安置工作的实施保障 |
(5)湖南省石油总公司运输物业改制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组织变革理论 |
1.2.2 产权理论 |
1.2.3 交易费用理论 |
1.2.4 劳动关系理论 |
1.2.5 公司治理理论 |
1.3 研究的思路及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石油总公司运输物业改制分流实施及分析 |
2.1 公司发展概况及改制分流背景 |
2.1.1 公司发展历程 |
2.1.2 公司发展概况 |
2.1.3 省石油运输物业改制分流背景介绍 |
2.2 改制分流环境分析和整体目标 |
2.2.1 省石油运输物业改制分流环境分析 |
2.2.2 改制分流整体目标 |
2.3 改制分流内容与实施情况 |
2.3.1 成立改制分流组织 |
2.3.2 清产核资 |
2.3.3 资产评估 |
2.3.4 制定改制分流具体方案 |
2.3.5 申请与办理报批手续 |
2.3.6 新公司召开首次股东会议 |
2.4 改制分流的实施成效 |
2.4.1 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提升 |
2.4.2 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
2.4.3 分流安置富余人员 |
2.4.4 解决企业大而全和小而全的弊端 |
2.4.5 促进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 |
2.5 改制分流存在的问题分析 |
2.5.1 小规模经营导致风险增加 |
2.5.2 分流人员与资产不完全匹配 |
2.5.3 分流人员与改制业务及市场基础不匹配 |
2.5.4 分区运行模式与集中交配政策矛盾 |
第3章 省石油运输物业改制优化方案设计 |
3.1 改制优化目的与必要性 |
3.1.1 改制优化的目的 |
3.1.2 改制优化的必要性 |
3.2 充分做好改制优化方案前期分析 |
3.2.1 企业改制分流问题原因深度分析 |
3.2.2 企业内部优化改制的可行性分析 |
3.2.3 物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3.3 优化方案的内容 |
3.3.1 创建大型的省级现代物流企业 |
3.3.1.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3.3.1.2 优化后的三年效益测算 |
3.3.1.3 积极引入外部投资者 |
3.3.2 建立全新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
3.3.3 制定完善的人事管理体制 |
3.3.3.1 宣传发动 |
3.3.3.2 资产与人员重新匹配 |
3.3.3.3 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 |
3.3.4 广泛运用精细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 |
3.3.4.1 深入开展精细管理 |
3.3.4.2 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
3.4 优化方案对改制工作推进的展望 |
3.4.1 借助品牌形象助力企业发展 |
3.4.2 提升抗风险的能力 |
3.4.3 便于统一调配和节约成本 |
3.4.4 便于加大科技投入和信息化建设 |
第4章 改制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4.1 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
4.1.1 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 |
4.1.2 内部控制设计应关注的问题 |
4.2 完善知识管理系统,提高学习能力 |
4.2.1 加强企业内部的学习能力 |
4.2.2 构建知识分享机制,营造积极学习的文化氛围 |
4.3 组织结构方面的保障措施 |
4.3.1 建立与企业改革相配套的运行体制 |
4.3.2 健全财务管理体系 |
4.4 人员保障措施 |
4.4.1 加强人才培训 |
4.4.2 加快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及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三、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
(一) 基本概念 |
(二) 研究对象的界定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的内容 |
(二) 研究的方法 |
五、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一、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二、理论基础 |
(一) 核心能力理论 |
(二) 竞争优势理论 |
(三)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四) 委托代理理论 |
(五) 价值耗散理论 |
第三章 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的必要性分析 |
一、制约国有大中型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一) 企业外部因素 |
(二) 企业内部因素 |
二、剥离非经营性资产的动因分析 |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
(二) 国有产权明晰的需要 |
(三)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
(四)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
三、非经营性资产剥离的作用 |
四、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后竞争力实证分析 |
(一) A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前的基本情况 |
(二) A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后发展状况 |
(三) A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后竞争能力分析 |
第四章 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原则与方式 |
一、资产剥离的基础:清产核资 |
(一) 清产核资的相关规定 |
(二) 清产核资的主要内容 |
(三) 企业清产核资的工作要求 |
(四) 资产损失的认定 |
二、非经营性资产剥离的原则 |
(一) 合理性原则 |
(二) 保证稳定原则 |
(三) 国家补贴原则 |
(四) 逐步移交原则 |
(五) 区别对待原则 |
(六) 吸收合并原则 |
三、非经营性资产剥离方式与具体操作 |
(一) 非经营性资产的剥离方式 |
(二) 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机构的设立 |
(三) 存续企业与上市公司的财务关系 |
(四) 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机构与原主体企业的财务关系 |
(五) 非经营性资产剥离的会计处理 |
第五章 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后资产处置 |
一、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后存在的问题 |
(一) 企业负担重 |
(二) 资产质量差 |
(三) 富余人员多 |
(四) 关联关系复杂 |
二、非经营性资产处置的选择原则 |
(一) 承担社会管理职能的资产 |
(二) 承担服务社会职能的资产 |
(三) 为自身经营服务的资产 |
三、非经营性资产处置的方式 |
(一) 分离办社会职能 |
(二) 资产重组 |
(三)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 |
(四) 产权转让 |
(五) 托管经营 |
五、非经营性资产处置的难点、解决的措施及建议 |
(一) 非经营性资产处置的难点及措施 |
(二) 对非经营性资产处置政策支持的建议 |
第六章 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与处置案例研究 |
一、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后管理取得的成效 |
(一) 观念得到转变、管理得到加强 |
(二) 规范资产管理、防范资产流失 |
(三) 盘活存量资产、减轻企业包袱 |
(四) 面向社会、增加效益 |
二、非经营性资产处置典型案例:A公司下属职工医院 |
(一) 医院改制前的基本概况 |
(二) 医院改制的必要性 |
(三) 医院改制可供选择的方案 |
(四) 确定医院改制方案 |
(五) 正式签订协议 |
(六) 规范改制操作程序 |
(七) 改制后取得的成效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一、本文研究结论 |
二、本文研究不足 |
三、本文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8)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 |
1.2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 |
1.3 本文研究的方法、思路和框架 |
第二章 内部审计概述 |
2.1 内部审计的起源、发展与动因 |
2.1.1 内部审计的起源及其发展 |
2.1.2 内部审计产生的根本动因 |
2.1.3 内部审计的学术回顾 |
2.2 内部审计的概念和职能作用 |
2.2.1 内部审计的概念发展 |
2.2.2 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 |
2.3 内部审计的核心内容 |
2.3.1 风险管理 |
2.3.2 内部控制 |
2.3.3 公司治理 |
2.4 内部审计模式 |
2.4.1 传统内部审计模式 |
2.4.2 现代内部审计模式 |
2.5 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
2.5.1 统计抽样技术 |
2.5.2 分析性复合技术 |
第三章 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 |
3.1 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
3.2 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 |
3.2.1 国外对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 |
3.2.2 我国对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 |
3.3 公司治理主体 |
3.4 公司治理模式 |
3.4.1 英美外部治理模式 |
3.4.2 德日内部治理模式 |
3.4.3 东亚家族治理模式 |
3.4.4 中国特色治理模式 |
3.5 审计委员会 |
3.5.1 审计委员会的起源及其发展 |
3.5.2 审计委员会对公司治理的制衡 |
3.5.3 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的监管 |
3.6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位置 |
3.7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
3.7.1 有效发挥信息疏导功能,缓解委托代理问题 |
3.7.2 稳定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
3.7.3 凭借自身优势,补足外部审计实现公司治理功能 |
3.7.4 预防和矫正虚假财务报表,帮助企业实现增加价值 |
3.7.5 有利于外部审计和监管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状况的评估 |
3.7.6 帮助公司规避各种风险 |
第四章 我国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
4.1 我国公司治理总体现状 |
4.2 我国内部审计现状 |
4.2.1 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回顾 |
4.2.2 我国内部审计国际比较 |
4.2.3 我国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3 应对我国内部审计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五章 内部审计推动公司治理案例分析—中石化 |
5.1 中石化简介 |
5.2 中石化公司治理举措 |
5.2.1 完善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建设 |
5.2.2 完善内部审计工作 |
第六章 结论及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规范产权管理 做好主辅分离 助推企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辅业及其改制进展情况 |
(一)辅业资产及人员情况。 |
(二)辅业特点。 |
(三)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进展情况。 |
二、中冶集团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基本做法 |
(一)总体规划,突出重点。 |
(二)明确要求,先行试点,稳步推进。 |
(三)分批编报,逐项审批。 |
(四)成熟一个,操作一个,确保稳定。 |
三、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中的资产与产权管理 |
(一)按照国家规定做好资产评估和备案工作。 |
(二)积极做好辅业改制核减国有权益申报工作。 |
(三)做好改制辅业企业的产权变更登记工作。 |
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效果 |
(一)有力促进了主体企业转型和企业素质全面提高。 |
(二)主辅分离使辅业企业焕发出蓬勃生机。 |
(三)主辅分离推动了中冶集团的快速发展。 |
四、浅谈改制分流过程中的专项审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国企改制的审计质量控制研究[D]. 金鑫. 湖南大学, 2019(07)
- [2]Z油田审计项目管理体系研究[D]. 沈祖龙. 西安石油大学, 2016(05)
- [3]关于加强油田改制分流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思考[J]. 刘新海.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5(01)
- [4]国有企业改制所涉员工安置策略研究[J]. 金凤斐. 江苏科技信息, 2014(19)
- [5]湖南省石油总公司运输物业改制优化方案研究[D]. 李志玲. 湖南大学, 2012(07)
- [6]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及处置研究[D]. 古继洪. 武汉大学, 2011(07)
- [7]发挥内审功能 服务国企改制[J]. 李新成. 国际商务财会, 2008(07)
- [8]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研究[D]. 朱建梅. 天津大学, 2008(09)
- [9]规范产权管理 做好主辅分离 助推企业发展[J].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 国有资产管理, 2008(02)
- [10]完善国有改制分流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考[J]. 陈光豪. 企业家天地, 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