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串联双电机共用安装壳体结构。该串联双电机共用安装壳体结构包括:电机共用壳体,其内腔中部具有向内延伸的电机安装架;第二电机,其一端与所述电机安装架的一侧连接;该第二电机具有第二电机转子以及与该第二电机转子连接的第二电机动力空心轴;第一电机,其与所述第二电机串联布置;该第一电机具有第一电机转子以及与该第一电机转子连接的第一电机空心输出轴,该第一电机空心输出轴穿设在第二电机动力空心轴内向外输出动力;以及发动机动力输出轴,其穿设在所述第一电机空心输出轴内。该串联双电机共用安装壳体结构增加了系统集成度,提高了车辆轴向空间利用率,减少了动力传递环节,提高了电机输出总效率。
主设计要求
1.一种串联双电机共用安装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共用壳体,其为管状,该电机共用壳体内腔中部具有向内延伸的电机安装架,电机安装架的两侧布设有第一电机安装位和第二电机安装位;第二电机,其布设在所述第二电机安装位,该第二电机的一端与所述电机安装架的一侧连接;该第二电机具有第二电机转子以及与该第二电机转子连接的第二电机动力空心轴;第一电机,其布设在所述第一电机安装位,与所述第二电机串联布置,该第一电机的一端与所述电机安装架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一电机具有第一电机转子以及与该第一电机转子连接的第一电机空心输出轴,该第一电机空心输出轴穿设在第二电机动力空心轴内向外输出动力;以及发动机动力输出轴,其穿设在所述第一电机空心输出轴内,并与离合器连接对外输出发动机动力。
设计方案
1.一种串联双电机共用安装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机共用壳体,其为管状,该电机共用壳体内腔中部具有向内延伸的电机安装架,电机安装架的两侧布设有第一电机安装位和第二电机安装位;
第二电机,其布设在所述第二电机安装位,该第二电机的一端与所述电机安装架的一侧连接;该第二电机具有第二电机转子以及与该第二电机转子连接的第二电机动力空心轴;
第一电机,其布设在所述第一电机安装位,与所述第二电机串联布置,该第一电机的一端与所述电机安装架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一电机具有第一电机转子以及与该第一电机转子连接的第一电机空心输出轴,该第一电机空心输出轴穿设在第二电机动力空心轴内向外输出动力;以及
发动机动力输出轴,其穿设在所述第一电机空心输出轴内,并与离合器连接对外输出发动机动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联双电机共用安装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共用壳体为圆管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联双电机共用安装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共用壳体的一端与变速箱壳体连接形成共同的承载式传动系外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联双电机共用安装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动力输出轴、第一电机空心输出轴与第二电机动力空心轴三者的轴心重合布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联双电机共用安装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均为独立电机,分别具有各自的独立壳体。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发动机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串联双电机共用安装壳体结构。
背景技术
当前电机的应用主要有纯电动、混动两种,纯电动中的电机主要作为电动机使用;混动中的电机可作电动机和发电机使用。上述无论哪种动力形式,所采用的电机多为标准通用圆形电机。
标准通用圆形电机的特点是:每一个电机都是独立通用圆形电机定子外壳,独立的冷却水道,实心转子轴,非承载式定子外壳体;容易采购、批量生产、成本低。但在由电机构成的CVT(连续可变传动系)及动力不间断换挡传动系等传动系中采用通用电机方案时,通用电机占用传动系轴\/径向空间大,输入输出外电路繁杂凌乱,通用电机外壳不能做为承载式传动系外壳,需增加车架等外部钢结构件联结传动系与电机成为一体,增加了设计车辆的结构复杂度、体积、加工工艺复杂性,非常不利于传动系减小体积、重量的设计目标。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的串联双电机共用安装壳体结构,该串联双电机共用安装壳体结构能够实现电机紧凑布置,增加了系统集成度,提高了车辆轴向空间利用率,减少了动力传递环节,提高了电机输出总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串联双电机共用安装壳体结构,包括:电机共用壳体,其为管状,该电机共用壳体内腔中部具有向内延伸的电机安装架,电机安装架的两侧布设有第一电机安装位和第二电机安装位;第二电机,其布设在所述第二电机安装位,该第二电机的一端与所述电机安装架的一侧连接;该第二电机具有第二电机转子以及与该第二电机转子连接的第二电机动力空心轴;第一电机,其布设在所述第一电机安装位,与所述第二电机串联布置,该第一电机的一端与所述电机安装架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一电机具有第一电机转子以及与该第一电机转子连接的第一电机空心输出轴,该第一电机空心输出轴穿设在第二电机动力空心轴内向外输出动力;以及发动机动力输出轴,其穿设在所述第一电机空心输出轴内,并与离合器连接对外输出发动机动力。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电机共用壳体为圆管状。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电机共用壳体的一端与变速箱壳体连接形成共同的承载式传动系外壳。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发动机动力输出轴、第一电机空心输出轴与第二电机动力空心轴三者的轴心重合布置。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均为独立电机,分别具有各自的独立壳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串联双电机共用安装壳体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串联双电机共用安装壳体结构能够实现电机紧凑布置,进而满足车辆传动系方案的结构布置,同时实现双电机共用功率线缆布置空间,并实现电机壳体与变速箱壳体联结为承载式传动系外壳,通过布置电机转子空心结构,实现发动机功率、发电机功率、电动机功率三轴共用同一轴向空间,大幅减少了传动路线的结构复杂度,增加了系统集成度,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及电机输出总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串联双电机共用安装壳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串联双电机共用安装壳体结构的具体结构包括:第一电机6、第二电机7和电机共用壳体5。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安装在电机共用壳体5中,发动机动力输出轴11通过电机共用壳体5中部空间独立传输功率。采用第一电机6、第二电机7的旋转轴与发动机动力输出轴11轴心重合,各自独立旋转,实现了发动机功率、发电机功率、电动机功率三轴共用同一轴向空间,大幅减少了传动路线的结构复杂度,增加了系统集成度,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及电机输出总效率。
具体来讲,电机共用壳体5为管状,其内腔中部具有向内延伸的电机安装架,电机安装架的两侧布设有第一电机安装位和第二电机安装位,分别用于布置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电机共用壳体5的一端为共用壳体连接法兰面8,用于与变速箱壳体连接形成共同的承载式传动系外壳。
优选的,电机共用壳体5为圆管状。
优选的,电机共用壳体5与变速箱壳体连接为共同的承载式传动系外壳。
第二电机7布设在电机共用壳体5的第二电机安装位,其一端与电机安装架的一侧连接。该第二电机7具有第二电机转子以及与该第二电机转子连接的第二电机动力空心轴9,单独输出第二电机7的电机动力。
第一电机6布设在电机共用壳体5的第一电机安装位,其一端与电机安装架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一电机6具有第一电机转子以及与该第一电机转子连接的第一电机空心输出轴10,该第一电机空心输出轴10穿设在第二电机动力空心轴9内,该第一电机空心输出轴10向外输出动力;第一电机6与第二电机7共用一个完整的电机共用壳体5,使得该串联双电机共用安装壳体结构取消了联结车架,增加了系统集成度,提高了车辆轴向空间利用率,减少了动力传递环节,提高了电机输出总效率。
发动机3通过飞轮2与离合器1连接,发动机动力输出轴11穿设在第一电机空心输出轴10内,并与离合器1连接对外输出发动机动力。发动机动力输出轴11、第一电机空心输出轴10与第二电机动力空心轴9三者的轴心重合布置,实现了发动机功率、发电机功率、电动机功率三轴共用同一轴向空间,大幅减少了传动路线的结构复杂度,增加了系统集成度,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及电机输出总效率。
综上,该串联双电机共用安装壳体结构能够实现电机紧凑布置,进而满足车辆传动系方案的结构布置,同时实现双电机共用功率线缆布置空间,并实现电机壳体与变速箱壳体联结为承载式传动系外壳,通过布置电机转子空心结构,实现发动机功率、发电机功率、电动机功率三轴共用同一轴向空间,大幅减少了传动路线的结构复杂度,增加了系统集成度,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及电机输出总效率。
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1086166.4
申请日:2019-07-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5(广西)
授权编号:CN209786909U
授权时间:20191213
主分类号:H02K5/00
专利分类号:H02K5/00;H02K5/04;H02K7/00
范畴分类:37A;
申请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37005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天桥西路88号
发明人:杨振忠
第一发明人:杨振忠
当前权利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李泽中;高清峰
代理机构:11279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