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引黄灌区论文-孙振荣

兰州引黄灌区论文-孙振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兰州引黄灌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沿黄灌区,马铃薯,高效节水,技术模式

兰州引黄灌区论文文献综述

孙振荣[1](2016)在《兰州沿黄灌区4种马铃薯高效节水栽培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沿黄灌区水资源利用率,在研究马铃薯高效节水技术模式和马铃薯不同生育阶段需水规律基础上,总结了4种适合当地马铃薯生产的高效节水栽培模式。(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6年09期)

张洪伟,张国珍,张克江,谢晓婷,魏晓燕[2](2012)在《黄河兰州段黄灌区蔬菜大棚土壤重金属含量分析及污染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Pb、Cu、Cr、As四种重金属元素为评价因子,依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和兰州市土壤背景值,分别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以及地积累指数(Igeo)法,对黄河兰州段黄灌区蔬菜大棚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灌区蔬菜大棚土壤0~20 cm土层中Cu和Cr分别超过兰州市土壤背景值的176.20%、264.91%。从单因子污染指数看,兰州段上中下游叁个黄灌区土壤重金属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在1以下,未被污染,属安全范围。从综合污染指数分析,叁区的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0.7,属安全范围。整个兰州段上中下游黄灌区蔬菜大棚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0.4957,属安全范围。从地积累指数结果来看,叁区蔬菜大棚土壤中Cr达到了轻度—中度污染。(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2年06期)

李保荣[3](2011)在《兰州白银共建沿黄灌区星火产业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白银讯( 李保荣)日前,兰州和白银两市科技部门就兰白沿黄灌区星火产业带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交流。   2010年4月,兰州市和白银市签署了《兰州—白银沿黄灌区星火产业带建设合作协议》,通过科技合作,在两市沿黄灌区星(本文来源于《甘肃日报》期刊2011-03-09)

尹枫,杨润婷[4](2010)在《兰州白银携手打造沿黄灌区星火产业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尹 枫 实习生 杨润婷) 4月15日,兰州、白银两市就联合建设“兰州—白银沿黄灌区星火产业带”签署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兰、白两方在深入开展沿黄灌区产业调研的基础上,将着眼于长远发展,高标准、高起点制定两市沿黄灌区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本文来源于《甘肃经济日报》期刊2010-04-19)

马丽荣,蔺海明,李荣[5](2008)在《兰州引黄灌区小麦田杂草群落及其生态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调查,并结合生态位理论和方法对不同栽培条件下兰州引黄灌区小麦田主要杂草群落组成及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田主要杂草种类有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藜(Chenopodium album)、刺儿菜(Cephalanoplos segetum)、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和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藜时间、水平、垂直生态位宽度值最高,是群落中的优势杂草;其次是打碗花,为主要杂草;且藜与打碗花的时间、水平、垂直生态位重迭值比较大。研究表明小麦田杂草群落存在潜在的变化因素,随着农田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农田杂草群落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马丽荣,蔺海明,陈玉梁,李荣[6](2007)在《兰州引黄灌区玉米田杂草群落及生态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兰州引黄灌区玉米田杂草进行了研究,初步了解了其杂草种类和杂草种群的消长动态。主要杂草有打碗花、田旋花、藜、刺儿菜、荠菜、稗草、马齿苋、反枝苋、狗尾草。主要杂草的干重为藜、反枝苋、稗草分别列第1、第2和第3位。生态位的研究结果表明,藜的时间、水平、垂直生态位宽度值最高,分别为0.952 6,0.971 8,0.937 9,其危害最大;其次为反枝苋和稗草。藜、反枝苋和稗草为优势种群,与玉米存在时间、水平、垂直空间的竞争激烈,并且这3种杂草的生态位重迭值也最大,因此在使用一种除草剂时,可能会导致另两种杂草的发生与蔓延。马齿苋尽管数量最多,但其在垂直方位的生态位宽度值最小,对玉米影响小,处于劣势。除草处理各经济性状指标值均较不除草对照高,其折合产量为10 111.11 kg/hm2,较不除草处理增产36.19%。(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马丽荣[7](2006)在《兰州引黄灌区小麦和玉米田杂草群落及生态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生态系统的杂草群落与作物争光、争水、争肥,而且是各种昆虫(害虫和益虫)的中间寄主。研究数据表明,世界上农作物受灾减产的因素中,杂草带来的危害占10%以上。农田杂草作为有害生物,在农业生产上花费了巨大的防治费用。而且由于农田中长期单一使用某类除草剂,引起了农田作物和杂草群落中杂草组合的变化,给杂草防除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生态位理论在植物生态学研究中已有较大的进展,但是将其应用于农田杂草种群和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报道较少。研究杂草生态位,可对预测杂草群落演替,特别是预测除草剂单一长期使用后农田杂草群落的演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R.Levins提出的生态位宽度测定公式和Cowll and Futuyma提出的生态位重迭值计算公式,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通过对兰州引黄灌区小麦和玉米田杂草群落各杂草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迭值的研究,以期掌握小麦和玉米地的主要杂草种类和优势种,明确杂草的生态适应幅度,了解杂草之间对资源的竞争强度,可预测单一除草剂使用后杂草群落的演替趋势。试验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1小麦田杂草群落中主要杂草为打碗花、藜、刺儿菜、马齿苋、反枝苋、狗尾草、苣荬菜和萹蓄,其中优势杂草为藜和打碗花。玉米田杂草群落中主要杂草为打碗花、田旋花、藜、刺儿菜、荠菜、稗草、马齿苋、反枝苋、狗尾草,其中优势杂草是藜、反枝苋和稗草。2小麦低、中、高密度处理田间杂草动态变化较为相似,第1次出苗高峰在4月下旬至5月中上旬,第2次出苗高峰在6月中上旬,第2次主要是出苗较晚的狗尾草和反枝苋的集中出苗期。玉米田杂草出苗高峰第1次在6月中旬,此时打碗花、田旋花、刺儿菜、荠菜的出苗达到顶峰,第2次在7月上旬至中旬,藜、稗草、马齿苋、反枝苋、狗尾草在此期陆续达到出苗高峰。3以株数统计,小麦低、中、高密度处理中杂草均以狗尾草最多,其次是藜。以生物量统计,小麦田杂草处于第1位的藜地上部分干重在小麦低、中、高密度处理分别为44.29、38.26、29.44 g/0.25 m~2,与处于第2位的打碗花地上部分干重差异达极显着水平,而狗尾草地上部分干重在3个密度处理均处于第4位。杂草平均株数、地上部分鲜重及干重小麦低密度和高密度处理间差异达显着水平,而小麦中密度处理与低密度和高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06-05-20)

徐常胜[8](2002)在《兰州引大灌区果树适宜品种筛选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引大灌区筛选出的梨、杏等品种的生长与结果情况 ,并提出发展对策。(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02年09期)

兰州引黄灌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Pb、Cu、Cr、As四种重金属元素为评价因子,依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和兰州市土壤背景值,分别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以及地积累指数(Igeo)法,对黄河兰州段黄灌区蔬菜大棚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灌区蔬菜大棚土壤0~20 cm土层中Cu和Cr分别超过兰州市土壤背景值的176.20%、264.91%。从单因子污染指数看,兰州段上中下游叁个黄灌区土壤重金属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在1以下,未被污染,属安全范围。从综合污染指数分析,叁区的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0.7,属安全范围。整个兰州段上中下游黄灌区蔬菜大棚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0.4957,属安全范围。从地积累指数结果来看,叁区蔬菜大棚土壤中Cr达到了轻度—中度污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兰州引黄灌区论文参考文献

[1].孙振荣.兰州沿黄灌区4种马铃薯高效节水栽培模式[J].甘肃农业科技.2016

[2].张洪伟,张国珍,张克江,谢晓婷,魏晓燕.黄河兰州段黄灌区蔬菜大棚土壤重金属含量分析及污染评价[J].土壤通报.2012

[3].李保荣.兰州白银共建沿黄灌区星火产业带[N].甘肃日报.2011

[4].尹枫,杨润婷.兰州白银携手打造沿黄灌区星火产业带[N].甘肃经济日报.2010

[5].马丽荣,蔺海明,李荣.兰州引黄灌区小麦田杂草群落及其生态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

[6].马丽荣,蔺海明,陈玉梁,李荣.兰州引黄灌区玉米田杂草群落及生态位研究[J].草业学报.2007

[7].马丽荣.兰州引黄灌区小麦和玉米田杂草群落及生态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6

[8].徐常胜.兰州引大灌区果树适宜品种筛选初报[J].甘肃科技.2002

标签:;  ;  ;  ;  

兰州引黄灌区论文-孙振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