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遗传多态论文_谢佳燕,颜渊,杨钰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种群遗传多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态性,种群,多样性,毒蛾,基因,亲本,标记。

种群遗传多态论文文献综述

谢佳燕,颜渊,杨钰慧[1](2019)在《达氏鲌不同地理种群线粒体COⅠ基因遗传多态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对我国长江中下游达氏鲌天然种群的遗传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达氏鲌不同自然种群的遗传变异程度较低,基因多态性为0.412 3,核苷酸多态性为0.001 1。各群体间特有单倍型较少,多数个体分布于共享单倍型中。分子变异分析(AMOVA)表明,达氏鲌野生群体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群体间的变异为33.09%,丹江口种群解释了群体间该遗传变异组成的71.47%,其余的达氏鲌群体间无明显分化,种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动。达氏鲌自然种群的遗传组成可能与不同群体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水系间的相互连通,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基因交流,可能减弱了由地理距离产生的种群间的遗传差异。(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保健,朱俊扬,简克灵,杨光友,汪涛[2](2015)在《基于线粒体12S基因分析四川地区鸡异刺线虫的种群遗传多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四川地区鸡异刺线虫的遗传变异特点和种群遗传结构特征,利用PCR技术扩增了四川7个地区共58株鸡源鸡异刺线虫分离株的线粒体12S基因全序列,经测序后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58条鸡异刺线虫12S基因全序列均为699bp,序列中共有38个变异位点和34个单倍型(HS1-HS34);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822和0.003 95。进一步分析表明,7个地理种群遗传分化不明显(Fst=0.007 87),种群间基因交流较频繁(Nm=31.52);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四川地区鸡异刺线虫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99.21%),种群间遗传变异水平较低(0.79%);单倍型网络图和NJ系统发育树显示,鸡异刺线虫7个地理种群的34个单倍型散在分布于不同种群内,分布格局较为混杂,未形成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四川地区的鸡异刺线虫遗传多样性较低,遗传分化不明显,还未形成显着的地理遗传结构。(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汪珂,张书环,汪登强,危起伟[3](2015)在《川陕哲罗鲑多态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使用高通量测序方法获取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微卫星序列,设计合成微卫星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验,应用荧光引物和自动测序技术,在已获取的多态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11对高度多态性荧光引物。并利用其检测了川陕哲罗鲑野生种群(n=35)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11对微卫星标记共检测到63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为4~11。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564和0.446。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71~0.800。受种群个体数量影响,有7个位点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P<0.01)。AMOVA分析结果显示,近交系数(FIS=-0.269)为负数,表明群体趋向远交,杂合比例增大。本研究表明,该微卫星标记组合具有高度多态性,可用于川陕哲罗鲑种群遗传学分析。同时,川陕哲罗鲑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需要引起相关重视。(本文来源于《2015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1-05)

刘敏瑞[4](2015)在《基于RubisCO和16S rRNA基因对不同地理来源的Acidithiobacillus spp.种群的遗传多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不同地理来源的Acidithiobacillus spp种群是否表现出显着的地域性和异域物种形成;阐明进化过程中促进基因组变异的生态驱动机制;揭示极端环境下的基因组变异的机制及其在生态适应性中的作用,为了解微生物谱系地理、多样性维持机制和微生物分子地理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16S rRNA基因、RubisCO功能基因序列分析和rep-PCR分子指纹图谱技术构建相应的系统发育树,分析Acidithiobacillus spp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功能基因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基因组变异的生态驱动机制。结论:本实验对不同地理来源的Acidithiobacillus spp种群的研究结果如下:1.从云南腾冲、湖北大冶和新疆富蕴这叁个地方分离了160株菌,其中用FeTSB培养基分离了20株,用Solid2:2培养基分离了5株,用FeTSBo培养基分离了135株。所有分离的菌株被划分为5大类群,表明Acidithiobacillus spp存在较大的遗传多样性,其中YNTR4-15可能归属于铁氧化细菌Leptspirillum ferrooxidans, HBDY3-31归属于另一铁氧化细菌Leptospirillum ferrodiazotrophum;有6株可能归属于Acidithiobacillus ferrivorans;13株归属于Acidithiobacillus ferridurans,其余的均归属于Acidithiobacilus ferrooxidan。2.通过对30株具有代表性菌株的RubisCO一型cbbL基因和二型cbbM基因分析显示,发现21株菌的cbbL基因是双拷贝,分别为cbbLl和cbbL2基因;9株菌只检测到了cbbLl,没有检测到cbbL2。在系统发育树上,基于cbbLl基因序列将它们划分为3个序列型。司样基于cbbL2基因也被划分为3个序列型,因此cbbLl和cbbL2基因序列型的划分基本一致。所有菌株的cbbM基因的序列中只有XJFY2S-18菌的两条序列不同,有可能是双拷贝,其余菌株的cbbM基因序列是单拷贝。3. cbbLl基因的G+C含量为58.5-63.5%,G+C3s含量为48.7-57.8%;cbbL2基因的G+C含量为59.4-64.8%,G+C3s含量为58.7-67.5%;cbbM基因的G+C在61.0-65.2%之间,G+C3s在61.0-65.9%之间;因此,RubisCO基因的密码子的偏爱性不强。cbbL基因的Ka/Ks<1, cbbLl基因的Ka/Ks=0.5578<1, cbbL2基因Ka/Ks=0.4238<1,表明cbbL基因存在纯化选择作用。而cbbM基因的Ka/Ks=1.9880>1,表明cbbM基因存在正选择。所有菌株cbbLl基因序列之间的相似性较高(88-100%),cbbL2基因序列之间的相似性为89-100%,但cbbLl和cbbL2之间的相似性比较低(73-78%);菌株之间的cbbM基因相似度为82-100%,差异相对较大。rep-PCR指纹图谱也显示Acidithiobacillus spp.种群存在显着的遗传多样性。(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5-06-01)

周旋,古小彬,汪涛,杨光友[5](2014)在《岷山及邛崃山系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种群线粒体12S基因的遗传多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中国岷山及邛崃两大山系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的种群遗传多态性,为西氏贝蛔虫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控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利用PCR技术扩增了两个地理种群的共计34个样本(岷山14,邛崃20)的线粒体12S(694bp)基因全序列,并进行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鉴定出34个样本共分出了9个单倍型;两个种群总体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7825±0.001678,0.002583±0.001678,表现出高单倍性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的特点;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显示均为负值,种群歧点分布图呈现多峰型,但不显着,显示种群出现过较弱的突然增长现象;种群间的分化系数(Gst=0.00385)和基因流(Nm=64.71)显示该物种的两个地理种群内未形成显着的遗传分化;另外,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都呈现两个山系样本序列较混乱的现象。综上表明由于两个种群存在较大的基因交流、种群经历过扩张且分化时间不长等因素使得西氏贝蛔虫的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性较低,种群遗传分化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07-03)

任彬元[6](2014)在《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种群内遗传多态性的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寄主遗传多样性对于其抵御寄生物感染至关重要,此已在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得到一些实验证实。核型多角体病毒(NPV)作为昆虫体内寄生物,常在寄主自然种群中侵染流行,是一类重要的害虫生物防治资源。NPV受宿主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如何?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是农业上的重大害虫,其食量大,食性杂,且分布广泛,常暴发成灾。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是斜纹夜蛾自然种群的重要调节因子,已被开发为生物杀虫剂。斜纹夜蛾自然种群内遗传多态性如何?其自然感染的NPV又是如何适应宿主遗传多态性?这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利于阐明寄主和寄生物协同进化策略,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利用NPV进行有效的害虫生物防治。为此,本文研究SpltNPV安徽和县株的遗传多态性,并同时研究斜纹夜蛾和县种群内的遗传多态性,进而研究病毒对宿主遗传多态性的适应性。研究结果如下:1在中国安徽和县采集到自然感染病毒的斜纹夜蛾病虫,从中分离出SpltNPV 15个活体克隆株系。对15个活体克隆株系基因组DNA分析表明,其EcoR Ⅰ、Hind Ⅲ和Pst Ⅰ限制性酶切图谱未有明显差异。进一步扩增15个活体克隆株系的细胞凋亡抑制(IAP)基因、p49基因、晚期表达因子lef-4, lef-5, lef-8, lef-11基因和DNA解旋酶基因等基因,发现其相同基因序列无差异;基因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表明,SpltNPV和县株与已报道的SpltNPV其它株系的同源性很高,表明SpltNPV IAP宿主域相关等基因较为保守。研究尚未发现SpltNPV和县株内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2从采集于安徽和县甘蓝上的斜纹夜蛾中随机建立了7个单雌系,并在室内连续饲养。对各单雌系进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析,先利用4对引物进行初步筛选,选取扩增结果差异大的3个单雌系,进一步利用36对引物对45头斜纹夜蛾个体(每单雌系15头)分别进行扩增。共获得1024个扩增片段,其中多态性条带为880条,平均每对引物的扩增条带为28.44条。多态性比率(PPB)平均为86, Shannon's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4663,有效等位基因介于1.3816~1.7344之间。随后用PopGen 32软件分析,发现单雌系间的分化系数(Gst)为0.3203。对3个单雌系的斜纹夜蛾进行遗传距离的测定,结果发现斜纹夜蛾A、B和C3个单雌系间有一定的遗传分化,其中B与A或C的遗传分化更为明显,遗传相似系数均小于0.78。以上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和县种群内有一定的遗传多态性。3在获得均来源于中国安徽和县的有遗传差异斜纹夜蛾单雌系以及S pltNPV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6个SpltNPV样品对有遗传差异的3个斜纹夜蛾单雌系致病力差异,发现病毒对不同单雌系的致病力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对单雌系B的致病力最低,A次之,对C的致病力最高,且各差异在6个病毒活体克隆株系间均一致。较致病力差异,病毒在不同单雌系间的杀虫速度差异要小,6个病毒活体克隆株系中有3个发现有杀虫速度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对单雌系B的杀虫速度显着低于另两个。研究结果表明NPV可以不同感染水平来适应遗传多态性丰富的宿主种群。(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吴妍,张俊华,张浩,陈乃中,钟勇[7](2013)在《舞毒蛾地理种群微卫星遗传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舞毒蛾是国际上重要的检疫性农林害虫。本研究采用7对微卫星引物对来自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河北茅荆坝、吉林长春、河北大仓、新疆阿勒泰市阿苇滩等我国5个重要舞毒蛾地理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分析。结果显示,所检测的我国5个舞毒蛾地理种群多数遗传位点显示出纯合子缺失和杂合子过剩的特点。同时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所研究的5个舞毒蛾种群可分为两大支,其中新疆阿勒泰种群单独为一支,其余种群聚类为另一支。微卫星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说明,所研究的舞毒蛾种群的个体之间发生了广泛的基因流动。舞毒蛾种群间存在活跃的基因流动,提示该物种在我国一直在传播扩散。该研究可为舞毒蛾的检验检疫及其防控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13年04期)

缪中纬,段园园,郑嫩珠,朱志明,辛清武[8](2013)在《利用微卫星多态性分析白羽半番鸭亲本种群群体遗传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5个鸭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利用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各群体的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及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并根据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个微卫星标记座位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888,5个鸭群的平均基因杂合度为0.592~0.65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22~0.598,为中高度多态。各母本种群间的遗传距离0.187~0.445,番鸭与4个母本的遗传距离0.322~0.445。从聚类分析结果来看,中型母本与小型母本和大型母本先聚为1类,再与M18母本相聚,最后与番鸭相聚。(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季岩[9](2013)在《美洲斑潜蝇多态性微卫星标记筛选及种群遗传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隶属于双翅目Diptera、潜蝇科Agromyzidae、植潜蝇亚科Phytomyzidae,斑潜蝇属Liriomyza,具有繁殖能力强、寄主范围广、发育周期短且世代重迭等特点,能在较短的时间爆发成灾,是花卉和蔬菜上的重要害虫。本研究首次采用FIASCO法筛选美洲斑潜蝇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并利用筛选出的7个标记对采自全国12个省市地区的美洲斑潜蝇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和遗传结构的分析和研究,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共筛选出15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这15个标记的多态性信息含量均大于0.5,表现出高度的多态性。各位点等位基因数为7-19个,观测杂合度为0.479-0.830,期望杂合度为0.668-0.914,其中7个位点显着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可能与Wahlund效应和近亲交配有关。连锁不平衡检测显示,位点JY60与JY67B, JY60与JY70B, JY1与JY73B之间表现连锁不平衡。2、为了检测微卫星位点的通用性,本研究对斑潜蝇属的其他4个物种:叁叶草斑潜蝇、番茄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和葱斑潜蝇进行跨种扩增试验,结果表明,除位点JY4和JY18B外,其他13个位点均可不同程度的在4个美洲斑潜蝇近缘种中成功扩增,特别是位点JY1、JY14、JY26、JY46和JY60在4个近缘种中全部扩增成功,说明本研究的筛选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具有较高的通用性。3、用7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美洲斑潜蝇12个地理种群的288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表明,各地理种群平均等位基因为5.4-8.7个,期望杂合度均大于0.6,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4、种群间遗传分化研究结果显示,63.6%的种群间发生了中度的遗传分化(0.05<FST<0.15),其中浙江和山西种群间遗传分化最大,FST值为0.1464,贵州和广东种群间的FST值为-0.0036,表明这两个种群间完全没有分化。所有群体间Nm值均大于1,表明遗传漂变还未成为群体间遗传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遗传距离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和广东种群间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0644),广西和江苏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6650)。从整体来看,广西和上海种群间遗传距离较小,这两个种群与其他种群间遗传距离较大,其他种群间遗传距离较小。推断美洲斑潜蝇种群间的分化可能是由全国范围花卉蔬菜的频繁调运、入侵来源的多样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瓶颈效应的研究结果显示,12个种群中部分种群经历过瓶颈效应,但目前整个美洲斑潜蝇种群数量正处于平稳甚至增加之中。(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3-05-01)

刘朋朋[10](2013)在《长江中下游五个地理种群黄颡鱼遗传多样性的分析以及MSTN多态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属鲇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黄颡鱼属(Pelteobagrus),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淡水名优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黑龙江、黄河、长江及珠江各水域。黄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营养价值较高,深受消费者的喜欢。我国的黄颡鱼资源丰富,但近些年来,由于过度捕捞以及环境污染,黄颡鱼种质资源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国内学者对黄颡鱼群体遗传结构以及黄颡鱼的育种已有一些研究,但有关于黄颡鱼新品系选育的工作尚未开展,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本次研究采集了巢湖、滆湖、洪泽湖、鄱阳湖、太湖的野生黄颡鱼,通过对黄颡鱼线粒体D-loop区和cyt b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并结合微卫星标记对这五个不同地理种群的黄颡鱼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1.采用线粒体D-loop区测序技术,对巢湖、滆湖、洪泽湖、鄱阳湖和太湖5个地理群体的黄颡鱼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90个位点中变异位点有151个,简约信息位点24个。143个个体共检测到72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951±0.011,核苷酸多样性为指数为0.00614±0.00087。鄱阳湖群体和其它4个湖泊群体的遗传距离相对比较大,滆湖和巢湖的遗传距离最小,总体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896(P<0.01)。群体间基因流系数Nm=2.22,表明5个黄颡鱼种群间存在着一定的基因流动。2.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测序技术,对五个湖泊的黄颡鱼种群的进行了PCR扩增、测序,获得了955bp的序列。分析显示,cyt b序列中A+T含量略高于G+C含量,60个样本共检测到54个变异位点,得到37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各为0.945±0.018和0.00419±0.00043,表现出中等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最远的是太湖种群与滆湖种群间为0.00651,遗传距离最近是鄱阳湖种群和巢湖种群为0.00375。通过AMOVA分析表明,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684,来自群体内的变异占大部分,群体间遗传分化很小。利用cyt b序列构建UPGMA系统进化树显示,五个种群没有分化成不同的分枝谱系,种群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3.利用13对黄颡鱼微卫星引物对五个黄颡鱼种群进行基因组DNA的扩增,研究长江下游五个湖泊(巢湖、滆湖、洪泽湖、鄱阳湖、太湖)黄颡鱼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结果显示:每对引物等位基因(N。)3-8个,平均4.38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Ne)为1.22-5.43之间。五个种群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4105-0.4892之间,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096-0.6098之间。五个种群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6-0.55之间,巢湖和滆湖种群多态信息含量最高(PIC=0.55),鄱阳湖种群多态信息含量最低(PIC=0.46)。五个黄颡鱼种群分化系数Fst为0.0907,基因流系数为4.4347。UPGMA聚类树结果显示:洪泽湖种群和太湖种群首先聚在一起,其次和滆湖、巢湖种群聚在一起,最后和鄱阳湖种群聚在一起。此外,利用5对引物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100条六月龄黄颡鱼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MSTN)的全序列进行测序,获得了8个多态性较高的SNP位点,同时与黄颡鱼的体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其中有7个位点分布于非编码区,1个位点位于编码区,但位于编码区的核苷酸突变为同一突变。在得出这8个SNP位点中有叁个位点的基因型与黄颡鱼的体重有显着的相关性:IJ与体重呈正相关性,而NN和OP与黄颡鱼体重呈负相关性。在黄颡鱼育种过程中,可以尝试利用这个正相关性的位点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3-03-05)

种群遗传多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四川地区鸡异刺线虫的遗传变异特点和种群遗传结构特征,利用PCR技术扩增了四川7个地区共58株鸡源鸡异刺线虫分离株的线粒体12S基因全序列,经测序后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58条鸡异刺线虫12S基因全序列均为699bp,序列中共有38个变异位点和34个单倍型(HS1-HS34);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822和0.003 95。进一步分析表明,7个地理种群遗传分化不明显(Fst=0.007 87),种群间基因交流较频繁(Nm=31.52);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四川地区鸡异刺线虫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99.21%),种群间遗传变异水平较低(0.79%);单倍型网络图和NJ系统发育树显示,鸡异刺线虫7个地理种群的34个单倍型散在分布于不同种群内,分布格局较为混杂,未形成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四川地区的鸡异刺线虫遗传多样性较低,遗传分化不明显,还未形成显着的地理遗传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群遗传多态论文参考文献

[1].谢佳燕,颜渊,杨钰慧.达氏鲌不同地理种群线粒体COⅠ基因遗传多态性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9

[2].王保健,朱俊扬,简克灵,杨光友,汪涛.基于线粒体12S基因分析四川地区鸡异刺线虫的种群遗传多态性[J].畜牧兽医学报.2015

[3].汪珂,张书环,汪登强,危起伟.川陕哲罗鲑多态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C].2015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4].刘敏瑞.基于RubisCO和16SrRNA基因对不同地理来源的Acidithiobacillusspp.种群的遗传多态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

[5].周旋,古小彬,汪涛,杨光友.岷山及邛崃山系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种群线粒体12S基因的遗传多态性研究[C].第叁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4

[6].任彬元.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种群内遗传多态性的适应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

[7].吴妍,张俊华,张浩,陈乃中,钟勇.舞毒蛾地理种群微卫星遗传多态性分析[J].植物检疫.2013

[8].缪中纬,段园园,郑嫩珠,朱志明,辛清武.利用微卫星多态性分析白羽半番鸭亲本种群群体遗传结构[J].福建农业学报.2013

[9].季岩.美洲斑潜蝇多态性微卫星标记筛选及种群遗传结构研究[D].扬州大学.2013

[10].刘朋朋.长江中下游五个地理种群黄颡鱼遗传多样性的分析以及MSTN多态性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用引物OPG7扩增得到的基因组DNA指纹谱...引物r匀07扩增角倍蚜丹寨种群电泳图引物P868扩增角倍蚜天柱种群电泳图RAPD引物OPA04扩增大仓鼠个体基因组D...一6引物OPX一17对帽儿山种群的电泳扩增...25°N野生大豆16个样本的RAPD聚类分析...

标签:;  ;  ;  ;  ;  ;  ;  

种群遗传多态论文_谢佳燕,颜渊,杨钰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