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浦发银行发布普通股询价区间(论文文献综述)
刘超[1](2021)在《内在价值理论视角下浙商银行IPO破发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伊嘉鑫[2](2020)在《商业银行优先股融资研究 ——基于北京银行优先股融资案例》文中提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催生了《巴塞尔协议III》。在此基础上,我国银监会2012年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了监管的指标、加大了监管力度。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其安全运营的指标主要是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中,详细规定了总资本、一级资本及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指标要求和严格的计算方法。为保证银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这些指标均较以前有所提高。即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据有关统计分析表明,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放缓对资本充足性的不良影响已经初现端倪。如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及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在2010-2014年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为达到监管要求,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急需募集资金以补充银行资本。用于银行业融资以补充资本金的方式较多,但各有利弊。如增发普通股筹资的审批流程复杂、成本较高,且存在稀释股东权益及引发股价下跌等一系列消极影响。同时,对拟增发企业盈利能力、分红派息等诸多条件的要求,限制了普通股增发的可能。在这种形势下,股债兼顾的优先股应运而生,为银行筹集资金提供了新的工具。本文在阐述优先股融资相关概念、分析方法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北京银行为案例,根据其近几年发行优先股融资的情况,测算出发行优先股前后的财务数据、资本结构、市场表现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同时,对北京银行发行优先股所带来的风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其他中小型上市银行妥善运用优先股融资提供参考。
黄浠蕲[3](2020)在《中国农业银行优先股融资动因及经济效果研究》文中提出如何提高资本充足率进而缓解融资压力一直以来都是银行业的重要话题,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稳定器,融资情况更是关系到整个金融行业的稳定和发展。优先股融资作为一种尝试,有利于满足监管要求,减轻银行普通股股权融资压力,增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维持我国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优先股在西方国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国外各个行业都得到了广泛运用,然而在我国由于最初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规定、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再加上本身兼具股权和债权的性质,其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14年3月证监会发布《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将优先股制度首先引入我国银行业,优先股开始被银行业青睐。2014年10月31日,中国农业银行公开发行第一期优先股400亿,11月13日完成优先股首次发行,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第一家成功发行优先股并挂牌工作的商业银行。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农行为何要选择优先股而不是其他的融资方式?农行如何利用优先股来进行融资?优先股融资利弊体现在什么方面?通过该个例得出启示和建议,给商业银行融资问题带来思考。本文的研究思路为:以中国农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农业银行优先股融资动因和经济效果,对该优先股进行客观评价,给我国商业银行或上市公司发行优先股提供经验借鉴,加快促进优先股在我国的发展。通过研究发现:农业银行为了补充一级资本,满足监管的需要,优化融资结构,在国内外大趋势环境下出台并发行了优先股;通过各年度纵向对比和行业内横向对比分析发现优先股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财务绩效产生了显着的影响;然而通过长期市场效应研究得出,优先股并未对市场产生良好积极的反应,这也说明了发行优先股是具有一定的风险;优先股融资也可能会导致银行的盈利能力风险、股东风险以及投资者风险。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其两面性,不仅要看到优先股带给公司的利好,更重要的是规避优先股给公司带来的弊端,合理地趋利避害。本文将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为其他公司进行优先股融资提供借鉴。农行优先股融资作为国内优先股融资的标志性事件,这一实践对指导国内上市公司拓宽融资工具的选择、优化股权结构、改善公司治理意义深远,有利于资本市场的良好运行,并能积极推动优先股在我国的发展。
吴双[4](2020)在《兴业银行定向增发的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的监督框架逐步完善,中国银保监会的相关法规也在同步出台。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在愈发严格的资本监管要求下,如何快速有效的实现资本补充成为商业银行重点关注的问题。2020年2月再融资新规的发布,再度强调了定向增发的优势。定向增发一向以其审核程序简单、发行成本低、信息披露要求低、发行人资格要求低着称,从而颇受商业银行的青睐,但是各个公司定向增发带来的经济后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定向增发的动因与经济后果之间的关联关系一直是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热议话题。兴业银行2016年为补充公司核心一级资本设计的定向增发方案,不仅成功募集所需资金,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同时巩固了大股东地位,并且带来了优化业务布局,经营能力稳步提升的经济后果。基于上述原因,兴业银行2016年定向增发值得我们开展进一步的细化研究。本文通过对银行业融资、定向增发等相关论文与理论的梳理,选取同时期排名接近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国际标准骆驼评价模型(CAMEL rating)下分析其融资的外部驱动因素,同时以兴业银行定增方案为出发点,分析其融资的内部驱动因素,多角度研究兴业银行定向增发的动因。对于此次定向增发的经济后果,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观察其短期效应,长期效应通过构建3大类6个维度17个子指标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兴业银行定向增发前后的经营数据,对其资本状况、盈利能力、风险管控、规模实力、运营管理、创新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此次定向增发后的短期效应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公司股价有一定的提升,公司的长期效应得到了整体的改善,公司实力明显增强,表现出积极的一面。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兴业银行定向增发成功案例,以期为未来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时提供经验启示,同时也希望监管层监管政策的调整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使用上提供方向,增强审查力度,整合相关资源,推动协同并进,提高经营水平,引导公司走上长期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
双凯锋[5](2019)在《银江股份公司超募资金原因及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丰富我国资本市场,“中国式纳斯达克”创业板市场于2009年10月30日成功开板。历经九年多的发展,现今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已从最初的28家增加到2019年的742家,创业板总市值约4.2万亿元。创业板的成立无疑为我国急需融资的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平台。但与此同时,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募集资金一直困恼着创业板监管层,“三高”现象会直接导致上市公司超募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进而损害我国广大投资者利益。因此,如何从本质上提高超募资金使用效率、防范超募资金滥用以及避免过高超募率一直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分析前人研究发现:解决上述超募资金问题基础需要从超募资金的原因作为研究起点,进而分析出超募资金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但国内外学者对超募资金原因及影响分析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超募资金原因及影响分析的案例还非常少,这就形成了实务需求与理论研究的矛盾。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选取2009年于创业板首批上市的银江股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银江股份公司超募资金原因及影响,以期为我国创业板IPO过程中避免过高超募率及超募资金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对于超募资金原因及影响文献综述,同时在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前提下,回顾了超募资金原因及影响理论概述,为深入探讨银江股份公司超募资金原因及影响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对银江股份公司超募现状进行分析,随之采用理论及案例研究法深入分析银江股份超募资金原因,银江股份公司超募资金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宏观经济向好发展导致股价上涨;(2)新股发行定价制度中询价机制虚增股价;(3)非理性投资者抬高交易价格;(4)保荐机构获取利益推涨股价。在分析银江股份超募资金原因基础上,得出银江股份超募资金不合理利用对于企业投资项目、财务状况影响;最后,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企业在IPO过程中如何防范过高超募率及合理使用超募资金提出相应启示。通过对本文深入分析,提出对银江股份同类型企业就IPO过程中如何防范过高超募率启示如下:(1)不断强化我国投资者股市理性投资行为,对投资者投资进行正确引导;(2)强化上市过程参与询价机构的监管,证监会也应出台相应询价机构监管制度;(3)完善我国退市制度,加大退市门槛。本文对银江股份公司所应用的超募原因及影响研究方法,对于分析我国企业IPO过程中防范过高超募率有可借鉴之处。
秦龙[6](2018)在《中国债券市场微观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债券品种日益丰富,参与成员不断多元化,市场基础设施高效发展,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截止2017年底,我国债市场托管总量73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三,其中信用类债券托管总量17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债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机构投资者最重要的投资渠道之一,也是货币政策操作和宏观政策调控的重要平台。正是通过债券市场连接资金方和融资方,以市场化方式引导资金投向并确定利率水平,资本市场才得以发挥有效配置资源的关键性作用。发展债券市场是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中之重,也是推进利率市场化、金融深化改革和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关键所在。从发行人和投资者角度,如何理解债券利率、市场流动性是由何决定的,从监管者和市场建设的角度,如何评价债券市场是否具有效率,是否公平,以及如何完善市场规则以提升市场绩效?回答上述问题对于我国债券市场的各类参与者,对于债券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债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正是回答上述问题的重要理论。经典的价格理论认为一种商品的价格由供需决定,假想的瓦尔拉斯市场中不存在交易成本。因此传统金融理论把证券的交易过程看出一个黑匣子,无需进行研究。而实际的证券市场并非完全有效,在交易过程中存在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且需要中介机构提供解决方案。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正是研究一定交易机制和参与者结构条件下的价格形成过程,从流动性、透明度、价格有效性等方面评价市场效率和公平问题。自21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发展迅速,加深了人们对证券市场运行和金融资产价格形成的理解,也推动了资产定价、公司金融、国际金融等其他金融理论的发展。但由于其研究方法基于具体市场的微观结构特点,导致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不具有普适性。已有的债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主要基于美国债券市场建立。美国债券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做市商主导的场外分层市场,分为做市商之间市场和做市商对客户市场两层,具有分散化、低透明度、做市商之间市场指令驱动,做市商对客户市场报价驱动的特征。而中国债券市场的微观结构特点与美国存在显着差异,不能简单的将已有的市场微观结构研究方法和模型照搬到中国问题研究上使用。本文将市场微观结构内涵从交易机制和参与者结构两个方面进行扩展,以对中国特色的市场微观结构进行分析。一方面将交易机制从狭义的询价和交易执行环节扩展至信息展示、询价、交易确认、清算结算的全交易过程。另一方面更加重视产品结构和投资者结构差异对价格形成的影响。本文发现中国债券市场在市场微观结构上具有集中、平层、集中指令簿指令驱动、高透明度、非做市商主导的特点,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债券市场微观结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分析中美债券市场微观结构的差异和形成原因,本文指出在债券市场微观结构方面,中国债券市场整体比美国更加先进,效率更高并更加公平。在对中国债券市场微观结构特征进行深度分析之后,本文对三个重要问题从市场微观结构视角进行实证分析。首先以市场实际成交数据研究中国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情况,构建流动性指数,并分析影响流动性变化的因素。然后从市场微观结构视角分析中国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因素,并对中国信用利差顺周期问题进行回答。最后本文分析了债券市场投资者保护的重要性,对我国债券市场在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机制方面的不足进行分析,对如何改进相关规则以应对债券打破刚兑提出建议。本文从理论上丰富了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适用范围、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从实践角度加深了对我国债券市场运行的理解,有助于市场参与者更好的参与债券市场,完善债券市场和发展债券市场。
晁运星[7](2018)在《我国创业企业优先股制度研究》文中提出优先股产生于16世纪的欧洲,披荆斩浪400多年后,相关理论和司法实践成果层出不穷。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优先股融资方式极其灵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拥有相对完善的优先股法律制度。相对于此,优先股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应用,学界多年来也未能完成对优先股理论的系统研究。在司法实践方面,由于优先股在我国起步较晚,公司、企业等主体对其运用较少,而在运用优先股的企业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产生的纠纷也比较多。在法律规定方面,我国《公司法》并未规定优先股制度,使得市场中公司或企业对优先股的运用面临着无法可依甚至“非法“的问题,这对于我国顺利引入优先股制度极其不利。鉴于此,本文以创业企业为突破口,采用比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文献资料法和规范法学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创业企业适用优先股的依据及如何在我国公司法上构建优先股制度进行详细论述。文章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创业企业和优先股概述。首先对创业企业进行界定,并明确创业企业的分类及其特征;其次对优先股进行界定,并阐述优先股的内涵和特征。第二部分主要是论述我国创业企业适用优先股的必要性。首先对影响创业企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融资难是创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其次对优先股的价值和意义进行阐述,主张优先股是破除创业企业融资难之理想选择。第三部分主要是分析我国创业企业适用优先股存在的问题以及创业企业构建优先股制度的可行性。首先从实践、立法和理论三个层面对创业企业适用优先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次从我国的法律环境、市场环境以及优先股与创业投资的契合等角度对创业企业构建优先股制度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第四部分主要是如何在我国创业企业中构建优先股制度。从立法模式的选择到制度具体的构建,提出了构建的具体思路,为创业企业的发展扫清障碍进而促进机制孕生。通过文章的写作,笔者将创业企业的范围界定为两部分,即初次创业企业和二次创业企业,并通过分析影响创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得知,融资难是创业企业在发展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为解决创业企业融资难问题,笔者认为优先股是一有力抓手,进而对创业企业适用优先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最后提出在创业企业中构建优先股制度的具体思路,即首先在立法模式的选择方面,建议采取法定式立法模式为主、授权式立法模式为辅的原则来进行优先股制度立法设计;其次在具体立法设计方面,关于优先股的定义,《公司法》宜采取较为严格、稳妥的标准对其明确规定,关于优先股的发行种类,《公司法》应采用授权式立法方式要求公司章程来进行明确,笔者建议创业企业可采用累积、不参与、可赎回、可转换优先股进行融资,关于优先股的发行比例,《公司法》可以规定优先股的发行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3,在日后发展中再根据实际情况逐渐提高这一比例;关于优先股的股息,采用现金形式在公司弥补亏损、提取法定公积金后并先于普通股股息分配之前进行支付,关于优先股的转化,《公司法》应当允许可转换优先股的存在,要求公司章程对优先股的转换条件与期限、转换价格与转换比例以及转换的性质等方面进行明确;再次在创业企业优先股制度的特殊程序方面,《公司法》应对发行公司是否设立优先股股东大会给予明确的规定,若发行公司不设立优先股股东大会,《公司法》应规定优先股股东享有类别表决权,若发行公司设立优先股股东大会,《公司法》应要求公司章程对大会召开的条件、召集人、议事规则以及大会的权利进行明确,关于优先股股利的分配,如股利分配的时间问题,《公司法》不宜强制要求各个公司支付股利的时间统一,而应要求公司章程进行明确,再如公司所欠的股利是否累积以及股利的来源等问题,也应要求公司在其章程中进行明确;最后,在创业企业优先股制度具体实施方面,笔者主要从市场准入、操作流程和信息披露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即在市场准入方面,建议《公司法》对创业企业发行优先股采用核准制,在操作流程方面,建议创业企业采用私募发行方式发行优先股,在信息披露方面,建议创业企业发行优先股的信息披露事项由国家进行强制性规定。
肖瑞[8](2017)在《浦发银行发行优先股融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优先股作为银行的其他一级资本补充工具,是一种混合型证券,同时具有债权性和股权性的某些特征,具备良好的融资弹性,受到了银行业的青睐。优先股及其配套措施登陆中国市场之后,探讨优先股的作用和效果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试图以股份制商业银行浦发银行发行优先股融资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其发行优先股的动机,并讨论优先股的发行对其是否能够产生预期的效果,以期对优先股作出客观评价,并以此案例为我国商业银行银行或者上市公司发行优先股筹资提供经验借鉴。本文首先阐述了优先股融资的相关概念,总结了其特征和分类,并且对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原因进行了说明,运用代理理论、优序融资理论和控制权理论分析了优先股融资的理论基础。接着,对浦发银行发行优先股的案例进行了介绍,包括浦发银行的发展背景、发行优先股的过程、优先股方案的核心条款,探讨了浦发银行优先股融资的特点。然后,本文重点分析了浦发银行优先股的动因和相应的效果,浦发银行为了补充核心资本、满足监管要求,同时扩大自有资本从而改善银行资产质量、提升盈利能力,并带动二级市场股价的拉升,积极出台并发行了优先股。本文通过杜邦分析法和财务指标法发现优先股对浦发银行资本充足率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并在盈利性和安全性两方面对银行的财务绩效起到了正面效应。但是浦发银行的优先股预案条款对投资者来说风险较大,并未对二级市场绩效的产生显着的正面影响。最后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优先股能够有效补充资本,相对更适合银行发行,有改善财务绩效、提高盈利能力的作用,但是优先股预案公告并不能对市场表现产生明显的超额收益,然后在此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我国资本市场大力发展优先股的具体措施和建议。本文主要以规范性分析为主,将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结合起来,运用财务指标法、杜邦分析法、事件分析法对优先股融资前后的资本结构、财务绩效、市场表现进行深入分析。本论题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于提供完整的优先股融资的案例研究,也为我国发展优先股提供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进优先股工具的妥善运用和优先股制度的稳健发展。
史越[9](2017)在《优先股股利会计确认问题研究 ——以GD银行和富国银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国务院关于开展优先股试点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上市银行共计发行了15次优先股融资,总计上市公司发行22次,占总的发行次数68.18%。优先股成为上市公司和商业银行的新式融资方式。优先股股利的分配成为大规模发行优先股需要考虑的重要会计问题,并且股利需要在财务报告中披露,这种披露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本文围绕优先股股利会计确认的问题进行研究。笔者在研究优先股股利时会发现优先股股利确认时间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按照《指导意见》中的规定,优先股股利需要在股东大会统一批准后进行确认,也就是说优先股股利应该在股东大会召开年度确认。而按照权责发生制,公司应该在优先股发行年度确认优先股股利,因为优先股股本在发行年度,已成为企业的经营资本,应该给优先股股东一定的回报。2.我国优先股的发行时间、股东大会召开时间和财务报告报出日等几个相关日期跨度较大,财务报告报出时,优先股股利的分配政策还未通过股东大会决定,优先股股利确认时间上的不合理,不仅对财务报告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造成一定的影响,更影响投资者的正确决策。而优先股股利确认具有十分重要现实的意义,因为优先股股利属于非调整事项,优先股股利的正确确认,可以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规范优先股股利信息在财务报告中披露,有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因此本论文针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首先,论文描述了问题的研究背景,提出优先股出现的必要性和正确处理优先股股利的必要性。其次,文章提出优先股股利的相关会计理论和实际我国优先股股利会计确认方式。再次,提出优先股股利确认时会出现的问题,并通过GD银行和富国银行的案例证明优先股股利不正确处理会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财务、会计和法律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案例对比分析。最后,提出对规范优先股股利的会计确认的结论与建议,笔者认为可以增加或有负债会计科目作为中间科目,进一步规范财务数据和财务报表的信息披露,完善有关优先股股利的法律文件。
占昕凡[10](2017)在《商业银行其他一级资本补充工具的比较研究 ——以永续债和优先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促成了《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旨在提高银行的风险应对能力,控制银行业的风险。2012年,中国银监会制定并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对我国商业银行提出了比《巴塞尔协议Ⅲ》更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从整体看来,我国商业银行各类资本充足率水平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资本补充压力尤其是一级资本补充压力较大,随着未来D-SIBs(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的出台,部分商业银行面临的资本监管压力将会进一步增大。此外,资本监管日趋严格,传统的一级资本补充工具已不符合资本管理办法下合格资本工具的标准,银行业利润增速持续下滑等因素都加重了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资本监管压力。我国商业银行急切需要新型资本补充工具。从海外经验来看,其他一级资本补充工具主要包括永续债和优先股,二者条款设计灵活,在满足条件时均可以计入银行业发行企业的资本金,因此,受到银行发行人的青睐。优先股于2014年成功引入我国资本市场,受到了银行业发行人的热捧,多家上市商业银行成功通过发行优先股补充了资本金。但是,受国内商业银行监管政策以及需求有限等因素的限制,国内商业银行迟迟未能引进永续债。本文选取荷兰合作银行永续债和浦发银行优先股两个案例,通过对案例永续债和优先股进行发行经济后果、风险因素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四点结论:1.其他一级资本工具能缓解银行面临的资本充足率压力;2.其他一级资本工具有助于改善银行资本结构;3.其他一级资本工具缓解了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4.就两种其他一级资本工具而言,永续债相比优先股具有比较优势。基于此,对我国一级资本工具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以及展望。
二、浦发银行发布普通股询价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浦发银行发布普通股询价区间(论文提纲范文)
(2)商业银行优先股融资研究 ——基于北京银行优先股融资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3 文献总结与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及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存在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融资的基本概念 |
2.2 优先股融资的主要特征 |
2.3 优先股融资的相关理论 |
2.4 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融资的动因 |
3 北京银行优先股融资案例简介 |
3.1 北京银行概况 |
3.1.1 北京银行简介 |
3.1.2 北京银行经营状况 |
3.1.3 北京银行财务状况 |
3.2 北京银行优先股融资概况 |
3.2.1 商业银行优先股发行现状 |
3.2.2 北京银行优先股发行情况 |
3.2.3 北京银行优先股发行的动因 |
3.2.4 北京银行优先股发行特点 |
4 北京银行发行优先股融资的效果分析 |
4.1 北京银行发行优先股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
4.2 北京银行发行优先股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
4.3 北京银行发行优先股对市场表现的影响 |
4.4 北京银行发行优先股存在的风险 |
5 商业银行优先股融资存在的风险及建议 |
5.1 商业银行优先股融资存在的风险 |
5.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中国农业银行优先股融资动因及经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贡献及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优先股相关概述 |
2.1.1 优先股定义和特点 |
2.1.2 优先股起源与发展 |
2.1.3 优先股类型及作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优序融资理论 |
2.2.2 信号传递理论 |
2.2.3 代理理论 |
第三章 中国农业银行优先股融资案例背景及介绍 |
3.1 中国农业银行基本情况 |
3.1.1 中国农业银行简介 |
3.1.2 中国农业银行经营状况 |
3.1.3 中国农业银行财务状况 |
3.2 中国农业银行优先股融资背景 |
3.3 中国农业银行发行优先股融资方案介绍及实施情况 |
3.3.1 中国农业银行优先股方案介绍 |
3.3.2 中国农业银行优先股发行过程 |
3.3.3 优先股发行对象及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农业银行优先股融资动因及经济效果分析 |
4.1 中国农业银行优先股融资动因 |
4.1.1 满足对一级资本金的需求 |
4.1.2 优化企业融资结构的诉求 |
4.1.3 传递股价利好信号 |
4.1.4 国内经济环境的推动作用 |
4.1.5 国外优先股发行的借鉴作用 |
4.2 优先股融资财务效果分析 |
4.2.1 优先股融资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
4.2.2 优先股发行前后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
4.3 市场效应分析 |
4.4 发行优先股的风险分析 |
4.4.1 发行优先股导致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 |
4.4.2 普通股表决权摊薄风险 |
4.4.3 发行优先股的弊端导致投资者风险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启示及建议 |
5.1 案例启示 |
5.1.1 界定优先股性质应充分考虑公司自身情况 |
5.1.2 探索使用优先股优化融资结构 |
5.1.3 选择合适的时机发行优先股 |
5.1.4 加强优先股相关的信息披露 |
5.2 管理建议 |
5.2.1 规定合理的优先股发行方案 |
5.2.2 实行多元化经营 |
5.2.3 进一步完善发展优先股制度 |
5.2.4 加强监管以规范市场环境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兴业银行定向增发的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文预期贡献及不足 |
第二章 定向增发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
2.1 定向增发相关概述 |
2.1.1 定向增发概念 |
2.1.2 定向增发类型 |
2.1.3 再融资政策变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信号传递理论 |
2.2.3 优序融资理论 |
2.2.4 最优资本结构理论 |
第三章 兴业银行定向增发案例背景及其介绍 |
3.1 兴业银行概况 |
3.1.1 公司介绍 |
3.1.2 发展战略 |
3.1.3 经营情况 |
3.2 兴业银行定向增发方案 |
3.2.1 定向增发方案概况 |
3.2.2 股本与股东持股比例变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兴业银行定向增发动因分析 |
4.1 兴业银行定向增发外部动因 |
4.1.1 资本充足分析 |
4.1.2 资产质量分析 |
4.1.3 经营管理分析 |
4.1.4 盈利分析 |
4.1.5 资产流动性分析 |
4.1.6 外部动因小结 |
4.2 兴业银行定向增发内部动因 |
4.2.1 核心一级资本亟待补充 |
4.2.2 寻求多元化盈利渠道 |
4.2.3 定向增发为最优融资方式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兴业银行定向增发经济后果分析 |
5.1 短期效应分析 |
5.1.1 股价变动分析 |
5.1.2 收益率变动分析 |
5.2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2.1 构建原则 |
5.2.2 指标确定与解释 |
5.3 长期效应分析 |
5.3.1 效益类指标分析 |
5.3.2 稳健类指标分析 |
5.3.3 发展类指标分析 |
5.3.4 定向增发及其动因对长期效应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案例启示及管理建议 |
6.1 兴业银行定向增发经验借鉴 |
6.1.1 定向增发对银行业再融资更具优势 |
6.1.2 设计合理的方案有助于融资成功 |
6.1.3 借助定向增发实现多元化目标 |
6.1.4 避免侵占中小股东权益 |
6.2 政策建议 |
6.2.1 完善差异化投资者适当性标准 |
6.2.2 控制套利资金引发的风险 |
6.2.3 注意商誉规模扩大的影响 |
6.2.4 保障定向增发中中小股东权益 |
6.2.5 加强投资者投资教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银江股份公司超募资金原因及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实践意义 |
1.1.3 学术价值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超募资金原因的研究 |
1.2.2 关于超募资金影响的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超募资金原因及影响理论概述 |
2.1 超募资金基本概念及特点 |
2.1.1 超募资金的概念 |
2.1.2 超募资金的特点 |
2.2 超募资金的原因 |
2.2.1 企业募集资金利益驱动 |
2.2.2 保荐机构利益驱动 |
2.2.3 证券市场新股发行制度 |
2.2.4 投资者非理性行为 |
2.3 超募资金的影响 |
2.3.1 对企业投资项目影响 |
2.3.2 对企业财务状况影响 |
2.4 超募资金的理论分析 |
2.4.1 新股发行询价机制 |
2.4.2 投资者理论 |
2.4.3 行为金融学假说 |
2.4.4 委托代理理论 |
3 银江股份公司超募资金使用及原因分析 |
3.1 银江股份公司基本情况 |
3.1.1 银江股份公司简介 |
3.1.2 银江股份公司股权结构 |
3.1.3 银江股份公司经营情况简介 |
3.2 银江股份公司资金超募现状 |
3.2.1 银江股份公司高超募率 |
3.2.2 银江股份公司超募资金使用状况 |
3.3 银江股份公司超募资金原因分析 |
3.3.1 宏观经济向好发展导致股价上涨 |
3.3.2 新股发行定价制度中询价机制虚增股价 |
3.3.3 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行为抬高交易价格 |
3.3.4 保荐机构获取利益推涨股价 |
4 银江股份公司超募资金影响分析 |
4.1 银江股份公司超募资金对企业投资项目影响 |
4.1.1 超募资金诱发企业过度投资主业无关项目 |
4.1.2 超募资金导致企业偏好不恰当高风险投资项目 |
4.2 银江股份公司超募资金对企业财务状况影响 |
4.2.1 对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分析 |
4.2.2 对企业盈利能力影响分析 |
4.2.3 对企业成长能力影响分析 |
4.2.4 对企业营运能力影响分析 |
5 银江股份公司超募资金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 银江股份公司超募资金研究结论 |
5.1.1 超募资金整体利用效率低下 |
5.1.2 资本市场有效不足导致高超募率 |
5.1.3 超募资金不当利用影响企业财务状况 |
5.2 对防范未来企业上市超募现象启示 |
5.2.1 完善新股定价机制 |
5.2.2 强化培养投资者理性投资行为 |
5.2.3 加强对参与询价机构监管 |
5.2.4 完善退市制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债券市场微观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选题的现实背景 |
二、选题的理论背景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 |
一、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股票市场微观结构研究 |
一、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出现 |
二、存货模型 |
三、信息模型 |
四、竞价交易机制的研究 |
五、股票市场微观结构研究总结 |
第二节 债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
一、早期研究文献 |
二、美国债券市场数据丰富后的研究文献 |
三、金融危机后的研究文献 |
四、国内债券市场微观结构研究文献 |
第三节 债券市场流动性相关文献 |
一、流动性的度量 |
二、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
第四节 债券信用利差相关文献 |
一、信用利差定价问题 |
二、信用利差与经济周期的研究 |
第三章 中国债券市场微观结构特征 |
第一节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定义与内涵 |
一、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传统价格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
二、广义的交易机制概念及主要交易机制介绍 |
三、参与者结构差异 |
四、本文对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定义 |
第二节 中国债券市场交易机制特征 |
一、二级市场交易机制概况 |
二、做市商 |
三、经纪商 |
四、信息展示与市场透明度 |
五、市场基础设施 |
六、电子交易平台 |
第三节 中国债券市场产品结构特征 |
一、主要品种概况 |
二、税收及资本占用差异 |
三、债券剩余期限特征 |
四、信用债的发行人股东特征 |
五、信用债特殊条款特征 |
第四节 投资者结构 |
一、银行间市场投资者结构概况 |
二、各类机构持仓偏好 |
三、境外机构持有情况 |
第五节 中美债券市场微观结构差异及原因 |
一、中美债券市场微观结构差异表现 |
二、中美差异的原因 |
第四章 中国债券市场流动性分析 |
第一节 流动性的定义与理解 |
第二节 中国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度量 |
一、流动性度量指标选择 |
二、流动性指数的构建 |
三、本章使用的数据介绍 |
第三节 流动性度量结果展示 |
一、市场整体流动性状况 |
二、利率债流动性状况 |
三、同业存单流动性状况 |
四、信用债流动性状况 |
第四节 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为什么中国债券市场信用债换手率高于国债? |
二、为什么国开债相对其他利率债流动性更好? |
三、为什么近年来短期限利率债和AA评级信用债流动性显着改善? |
四、新老券利差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一、对流动性研究的反思 |
二、提升中国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政策建议 |
第五章 市场微观结构视角的信用利差研究 |
第一节 中国债券市场信用利差概况 |
一、数据及信用利差计算方法说明 |
二、信用利差总体变动趋势介绍 |
三、信用利差的结构性特征 |
第二节 影响信用利差的市场微观结构因素 |
一、发行人异质性及预算软约束问题 |
二、产品同质性 |
三、投资者结构 |
四、杠杆水平与杠杆操作的便利性 |
第三节 中国债券市场信用利差顺周期问题的计量分析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设计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四、信用利差顺周期性的变化情况 |
第六章 中国债券市场投资者保护问题研究 |
第一节 中国债券市场信用违约情况 |
第二节 中国债券市场的信息披露问题 |
一、信息披露的监管要求 |
二、信息披露的时效性有待加强 |
三、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存在瑕疵 |
四、股权控制关系披露不准确、不真实、不完整 |
五、担保情况披露存在瑕疵 |
第三节 中国债券市场的投资者保护机制 |
一、投资者保护机制的法律制度渊源 |
二、债券投资者集体保护机制的不足 |
三、投资者保护条款的缺失 |
四、司法救济制度不完善 |
五、中介机构履职尽责不到位 |
第四节 加强投资者保护的重要性及政策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中国债券市场微观结构的评价与政策建议 |
一、中国债券市场微观结构的评价 |
二、相关政策建议 |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
一、本文的不足之处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后记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7)我国创业企业优先股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创业企业和优先股概述 |
(一) 创业企业 |
1、创业企业的界定 |
2、创业企业的类型 |
3、创业企业的特征 |
(二) 优先股概述 |
1、优先股的内涵 |
2、优先股的特征 |
3、优先股的种类 |
二、我国创业企业适用优先股的必要性分析 |
(一) 创业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二) 优先股的价值和意义 |
1、优先股的价值 |
2、优先股的意义 |
三、我国创业企业适用优先股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分析 |
(一) 我国创业企业优先股适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二) 我国优先股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
(三) 我国优先股理论上存在的问题 |
1、学界对股东平等原则理解的分歧 |
2、基本理论研究缺乏深度 |
3、基本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 |
(四) 创业企业构建优先股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1、我国发行优先股具备的条件 |
2、优先股与创业投资天然的契合性 |
四、我国创业企业优先股制度的构建 |
(一)我国优先股制度立法模式的选择 |
(二) 我国创业企业优先股制度立法的构建 |
1、关于优先股的界定 |
2、关于优先股的发行种类 |
3、关于优先股的发行比例 |
4、关于优先股的股息 |
5、关于优先股的转化 |
(三) 创业企业优先股制度的特殊程序 |
1、优先股股东大会 |
2、优先股股利的分配 |
(四) 创业企业优先股制度的实施 |
1、创业企业发行优先股的市场准入 |
2、创业企业发行优先股的操作流程 |
3、创业企业发行优先股的信息披露 |
4、科学规制优先股的发行价格 |
5、优先股股东权利的救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谢辞 |
个人简历 |
(8)浦发银行发行优先股融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优先股融资动机的研究 |
1.2.2 关于优先股融资后市场表现的研究 |
1.2.3 关于优先股融资后对不同利益主体影响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框架 |
2 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融资理论概述 |
2.1 优先股融资的概述 |
2.1.1 融资的含义 |
2.1.2 优先股的含义 |
2.1.3 优先股的特征 |
2.1.4 优先股的类型 |
2.2 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融资的原因 |
2.2.1 补充银行资本,满足监管要求 |
2.2.2 优化资本结构,提升获利能力 |
2.2.3 完善股权治理,减少代理成本 |
2.3 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融资的理论基础 |
2.3.1 代理理论 |
2.3.2 优序融资理论 |
2.3.3 控制权理论 |
3 浦发银行发行优先股融资的案例介绍 |
3.1 浦发银行概况 |
3.1.1 浦发银行简介 |
3.1.2 浦发银行的经营状况 |
3.1.3 浦发银行的财务状况 |
3.2 浦发银行发行优先股融资情况介绍 |
3.2.1 浦发银行发行优先股背景介绍 |
3.2.2 浦发银行发行优先股过程介绍 |
3.2.3 浦发银行优先股重要条款介绍 |
3.3 浦发银行优先股融资的特点 |
3.3.1 首家成功发行优先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
3.3.2 发行时间窗口有利,政策导向性强 |
3.3.3 发行对象以金融机构投资者为主 |
4 浦发银行发行优先股融资的动因和效果分析 |
4.1 浦发银行发行优先股融资的动因分析 |
4.1.1 符合监管要求,补充资本缺口 |
4.1.2 调整资本结构,促进效益增加 |
4.1.3 传递利好消息,带动股价上升 |
4.2 浦发银行发行优先股融资的效果分析 |
4.2.1 发行优先股对浦发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 |
4.2.2 发行优先股对浦发银行财务绩效的影响 |
4.2.3 发行优先股对浦发银行公司治理的影响 |
4.2.4 发行优先股对浦发银行市场表现的影响 |
5 本案例的研究结论和建议 |
5.1 本案例的研究结论 |
5.1.1 优先股可以补充资本,适合银行发行 |
5.1.2 优先股能够改善财务绩效,增强盈利性和安全性 |
5.1.3 优先股预案风险较大,未必利好二级市场 |
5.2 本案例的建议 |
5.2.1 正确运用优先股筹资 |
5.2.2 制定合理的方案条款 |
5.2.3 选择有利的发行时机 |
5.2.4 评估发行前后公司状况 |
5.2.5 利用政策推动发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9)优先股股利会计确认问题研究 ——以GD银行和富国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及文献综述 |
1.2.1 研究意义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2 优先股股利会计确认的基础 |
2.1 优先股的理论概述 |
2.1.1 优先股的定义和性质 |
2.1.2 优先股和债券的区分 |
2.2 优先股股利的理论概述 |
2.2.1 优先股股利的理论价值分析 |
2.2.2 优先股股利信息的质量要求 |
2.3 优先股股利会计处理方法 |
2.3.1 优先股股利会计确认时间 |
2.3.2 优先股股利确认可能涉及的会计科目 |
2.3.3 优先股股利会计确认的具体处理方式 |
2.4 优先股股利相关的财务信息 |
3 优先股股利会计确认现状及问题 |
3.1 优先股股利会计确认现状 |
3.1.1 优先股股利执行程序现状 |
3.1.2 优先股股利会计确认现状 |
3.2 优先股股利会计处理问题 |
3.2.1 优先股股利确认在会计方面的问题 |
3.2.2 优先股股利确认在财务方面的问题 |
3.2.3 优先股股利确认在法律方面的问题 |
4 优先股股利会计确认案例分析 |
4.1 GD银行优先股股利会计确认 |
4.1.1 GD银行优先股的发行概述 |
4.1.2 GD银行优先股股利确认现状分析 |
4.2 富国银行优先股股利会计确认 |
4.2.1 富国银行的优先股的发行概述 |
4.2.2 富国银行优先股股利确认现状分析 |
4.3 案例中关于优先股股利会计确认问题的总结 |
4.3.1 案例中会计问题总结 |
4.3.2 案例中财务问题总结 |
4.3.3 案例中法律问题总结 |
4.4 GD银行与富国银行优先股股利会计处理案例对比分析 |
5 优先股股利会计确认的结论与建议 |
5.1 优先股股利会计确认的结论 |
5.2 优先股股利会计确认的建议 |
5.2.1 会计角度规范优先股股利的处理 |
5.2.2 财务角度规范优先股股利的处理 |
5.2.3 法律角度规范优先股股利的处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10)商业银行其他一级资本补充工具的比较研究 ——以永续债和优先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贡献和不足 |
1.4.1 研究贡献 |
1.4.2 研究不足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2 文献综述 |
2.2.1 其他一级资本工具文献综述 |
2.2.2 永续债文献综述 |
2.2.3 优先股文献综述 |
2.3 文献评述 |
3 其他一级资本补充工具的内涵及应用概述 |
3.1 其他一级资本补充工具内涵及相关概念 |
3.1.1 其他一级资本补充工具的定义 |
3.1.2 其他一级资本补充工具的特点 |
3.2 国外其他一级资本补充工具的发展及发行现状 |
3.2.1 国外永续债的发展及发行现状 |
3.2.2 国外优先股的发展及发行现状 |
3.3 国内其他一级资本补充工具的发展及发行现状 |
3.3.1 国内永续债的发展及发行现状 |
3.3.2 国内优先股的发展及发行现状 |
4 案例研究 |
4.1 案例银行概况 |
4.1.1 荷兰合作银行简介 |
4.1.2 浦发银行简介 |
4.2 发行方案介绍 |
4.2.1 荷兰合作银行永续债方案简介 |
4.2.2 浦发银行优先股方案简介 |
4.3 融资方案的经济后果分析 |
4.3.1 对资本监管指标的影响 |
4.3.2 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
4.3.3 利息抵税的影响 |
4.4 融资方案的风险分析 |
4.5 进一步分析 |
5 结论、建议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浦发银行发布普通股询价区间(论文参考文献)
- [1]内在价值理论视角下浙商银行IPO破发现象研究[D]. 刘超.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商业银行优先股融资研究 ——基于北京银行优先股融资案例[D]. 伊嘉鑫.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8)
- [3]中国农业银行优先股融资动因及经济效果研究[D]. 黄浠蕲.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兴业银行定向增发的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D]. 吴双.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5]银江股份公司超募资金原因及影响分析[D]. 双凯锋.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6]中国债券市场微观结构研究[D]. 秦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8(03)
- [7]我国创业企业优先股制度研究[D]. 晁运星. 福州大学, 2018(03)
- [8]浦发银行发行优先股融资案例分析[D]. 肖瑞. 江西财经大学, 2017(03)
- [9]优先股股利会计确认问题研究 ——以GD银行和富国银行为例[D]. 史越.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2017(01)
- [10]商业银行其他一级资本补充工具的比较研究 ——以永续债和优先股为例[D]. 占昕凡.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