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成形术论文_文伟,岳林,詹傲,罗成军,张孝礼

导读:本文包含了椎管成形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椎管,成形术,颈椎,脊髓,复合体,颈椎病,韧带。

椎管成形术论文文献综述

文伟,岳林,詹傲,罗成军,张孝礼[1](2019)在《对良性椎管内肿瘤患者用椎管成形术进行治疗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对良性椎管内肿瘤患者使用椎管成形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在乐山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56例良性椎管内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REF组(n=28)和OBS组(n=28)。对REF组患者使用脊柱融合术进行治疗。对OBS组患者使用椎管成形术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OBS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少于REF组患者,P <0.05。OBS组患者进行手术的时间短于REF组患者,P <0.05。结论 :对良性椎管内肿瘤患者使用椎管成形术进行治疗,可有效地减少其术中的出血量,缩短其进行手术的时间。(本文来源于《当代医药论丛》期刊2019年19期)

谈应东,张浩,申国庆,马骏[2](2019)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疗效及预后》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不同手术方法探究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情况。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两组,锚钉悬吊固定组(AS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的锚钉悬吊固定法;Arch钢板固定组(TP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的Arch钢板固定法。每组各45例。通过两种方法分析AS组与TP组的神经功能、轴性症状、开门角度和门轴侧融合率的疗效及远期预后差异性。结果手术前AS组与TP组JOA评分无差异性,AS组与TP组手术后1年与手术前相比较JOA评分均明显升高;AS组与TP组相比较神经功能改善率无差异性;术后1年,TP组11例发生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4.44%,AS组26例发生轴性症状,发生率为57.78%,经比较有明显差异。通过CT测量开门角度,术后1个月和1年,TP组与AS组相比较开门角度明显增大,两组术后1年与术后1个月相比较降低,但TP组仍大于AS组。结论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Arch钢板固定法优于锚钉悬吊固定法,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显着,且一年内远期预后整体效果好,Arch钢板固定法好于锚钉悬吊固定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期刊2019年09期)

薛营杰,赵斌,路坦,李爱国,董玉珍[3](2019)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和全椎板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二科收治的因多节段颈椎OPLL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的对照组(n=30)和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观察组(n=36)。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24个月时颈背部的轴性疼。影像学检查观测2组患者的颈椎曲度指数(CCI)、颈椎活动度(ROM)、颈椎矢状平衡指数(C2-7SVA),并观察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前JOA、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JOA评分较术前显着提高(P <0. 05),VAS评分较术前显着降低(P <0. 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JOA、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前CCI、C2~7SVA、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CCI低于术前,观察组患者CCI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患者CCI丢失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ROM低于术前(P <0. 05),观察组患者ROM显着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ROM丢失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 <0. 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C2~7SVA高于术前(P <0. 05),观察组患者C2~7SVA显着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C2~7SVA增加量高于对照组(P <0. 05)。术后随访24个月,对照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2例(6. 7%),脑脊液漏3例(10. 0%),轴性症状6例(20. 0%),第5颈神经根麻痹7例(23. 3%),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0. 0%(18/30);观察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3例(8. 3%),脑脊液漏3例(8. 3%),轴性症状1例(2. 8%),第5颈神经根麻痹2例(5. 6%),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 0%(9/36);观察组患者轴性症状、第5颈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 119、4. 391、0. 829,P <0. 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OPLL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恢复效果,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维持颈椎曲度及颈椎矢状位平衡方面不如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但椎管成形术术后保留颈椎活动度更大,且轴性症状、第5颈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低。(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顺民[4](2019)在《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严重OPLL患者:MRI改变和临床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通过测量经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严重OPLL患者的颈椎MRI影像学(包括脑脊液和脊髓面积、评分,脊髓位置)变化参数,研究分析两种手术MRI影像学参数与临床效果的差异。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1月-2017年12月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或ACAF治疗的具有完整随访记录的严重OPLL患者共63例,其中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31例(P组),ACAF32例(A组)。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的影像学数据和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基本资料,术前、随访时均行颈椎MRI、X线、叁维CT检查。JOA评分及改善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临床效果。应用专业图像处理软件测量T2加权MRI上脑脊液与脊髓的面积及比率(OR)、脑脊液带评分、脊髓曲度及信号评分、脊髓旋转角、偏移角、脊髓距离(横断面脊髓短轴中点到椎动脉线的距离)。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CAF组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P组),并分析比较两组影像学测量指标和计算JOA、VAS的改善率(IR)。结果:A组和P组患者年龄、术前病程持续时间、椎管狭窄率、手术出血量、随访时间平均值无明显差异,A组平均手术时间大于P组,脑脊液漏两组各1例,C5神经麻痹A组1例、P组4例,均未出现脊髓损伤。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的JOA、VAS评分改善率均优于P组(p<0.05)。在T2加权像MRI上,两组患者脊髓面积、脊髓信号评分无差异(p>0.05),A组脑脊液面积、实际椎管面积、脑脊液/实际椎管面积比率、脊髓旋转角、脊髓偏移角变化值均高于P组(p<0.05)。而A组脊髓/实际椎管面积比率、CSF带评分和脊髓曲度评分均低于P组(p<0.05),A组脊髓中心向前漂移,而P组向后漂移。结论:对于严重OPLL引起颈椎脊髓病的患者,ACAF及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都可以减压脊髓,脑脊液带恢复,神经功能改善,并发症较少。但影像学MRI显示ACAF可以更好地恢复脊髓、脑脊液面积和形态,尤其是脊髓位置,实现脊髓原位减压,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相对较低,临床疗效满意。(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9-05-16)

田金辉,李志远,刘法敬,刘炳智,李晓东[5](2019)在《颈后伸肌附着点重建椎管成形术对累及C_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联合伸肌附着点重建在治疗累及C_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月接受手术的累及C_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21)采用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固定术,观察组(n=25)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固定+伸肌群附着点重建术治疗。术后观察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损害评分、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颈后肌群截面积和轴性症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显着性差异(t <0.863, P> 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均显着升高(F> 24.961,P <0.001),组间无显着性差异(t <0.282, P> 0.05)。两组术后颈椎总活动度无明显变化(F <0.931, P>0.05)。对照组术后颈椎中立位曲度明显减小(F=8.241, P <0.01),观察组则无明显改变(F=2.705, P>0.05)。对照组术后颈后肌群截面积减小(t=2.678, P <0.05),观察组术后无明显改变(t=0.854, P> 0.05)。观察组轴性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Z=-2.192, P <0.05)。结论椎管成形术可解除C_2节段脊髓压迫,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结合伸肌附着点重建可更好维持颈椎曲度,减轻颈后肌群萎缩,降低轴性症状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2期)

张维平,常雯茜[6](2019)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通塞脉片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通塞脉片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通塞脉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VAS评分、 JOA评分、 NDI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 4周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 N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通塞脉片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可减轻其疼痛程度,改善颈椎功能。(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卢志祥[7](2019)在《内镜下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的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腰椎骨与软组织(椎体、小关节、椎板、黄韧带、椎间盘等)发生形态与组织结构的变化,导致中央椎管、侧隐窝、神经孔狭窄,使神经根和/或马尾神经受到刺激或压迫,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1])。临床中多分为原发性,由先天性异常或出生后发育障碍引起,或继发性(获得性)由退行性变化或局部感染、创伤或手术等原因引起~([2]),临床中以退行性腰椎管狭(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最为常见,尤其见于60~70岁老年人群,发病率为1.7%~10%~([3])。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老龄化加重,腰椎管狭窄症发病率不断升高。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手术早在百余年前就已存在,当前科技等各方面突飞猛进,医生对解剖及微创理念理解的不断深入,目前临床中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大概分为:(1)腰椎管减压术,如全椎板切除术、半椎板切除术和椎板开窗术;(2)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根据入路的不同又分为很多种手术方式,如传统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LIF、MIS-TLIF)、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LIF)等。(3)腰椎非融合内固定术,如经椎弓根固定的动力稳定系统、棘突间撑开系统等;内镜微创手术,如椎间盘镜、椎间孔镜等。当下随着广大医生对脊柱解剖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医疗辅助工具的不断改进,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方法越来越微创化、多样化、智能化,但各种手术方法互有利弊,当前对于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方法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临床中医师主要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及自身的技术水平来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无疑广大医生如何在临床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已成为一大难题,这也关乎着患者术后效果的理想与否。目的探讨内镜下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的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7-01至2018-06本病区本医疗组收治的7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观察组患者接受内镜下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的椎管成形术。对比术后两组患者的手术失血量、切口长度、手术耗时、术后卧床时间;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int operating agreement,JOA)评分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的手术失血量小,手术用时少、切口短及术后卧床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ODI、JOA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3个月时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椎间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的椎管成形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临床效果好,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完全有效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3-01)

徐钦华,王涛,魏凯,尚平福,刘法敬[8](2019)在《微型钛板内固定联合伸肌附着点重建椎管成形术治疗累及C_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微型钛板内固定联合伸肌附着点重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累及C_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2—2016-11诊治的21例累及C_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联合伸肌群附着点重建术。观察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颈椎曲度改变、颈后肌群萎缩及轴性症状发生的情况。结果 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8(13~18)个月。术后3个月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C_2矢状径长度由术前(9.1±2.3)mm增至(14.6±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颈后肌群横截面积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轴性症状评定结果:优11例,良7例,可2例,差1例,轴性症状发生率为14.3%。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累及C_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术式,能够显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钛板内固定可增强颈椎稳定性,重建伸肌附着点可以减轻颈后肌群的萎缩程度,从而降低后凸畸形及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乐晓峰,胡临,刘亚军,何达,吴昕峰[9](2019)在《颈后路单节段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黄韧带钙化症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72岁,因渐进性右侧肢体发凉1年,伴走路不稳于2017年2月被收入北京积水潭医院。现病史:1年前,在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发凉,涉及范围为前臂至指尖及小腿至足底,伴头痛;后出现走路不稳、四肢无力; 4个月前,出现左上肢剧烈疼痛,范围自上臂至前臂外侧,咳嗽时双手指尖有轻微麻木感。既往无特殊病史。入院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痛苦面容;右侧肢体皮温较对侧低,双侧(本文来源于《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禚汉杰,周英杰,柴旭斌,常青,饶广中[10](2019)在《超声骨刀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椎管成形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椎管内肿瘤切除后椎管成形术中的实用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4月采用超声骨刀行椎管内肿瘤切除后椎管成形术治疗的17例胸腰椎椎管内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2~73岁,平均57.4岁。病程2~47个月,平均21.1个月。其中胸椎管内肿瘤4例(T_(10)1例、T_(12) 3例),腰椎管内肿瘤13例(L_1 5例、L_2 4例、L_3 2例、L_4 2例)。术后病理诊断为神经鞘瘤8例,脊膜瘤4例,神经纤维瘤2例,皮样囊肿2例,室管膜瘤1例。术前按Frankel分级标准评估脊神经功能,B级2例,C级7例,D级8例。术中实时记录应用超声骨刀进行单个节段椎管后壁切开的时间、整体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有无硬脊膜损伤及脑脊液漏、有无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术后3~6个月根据MRI、CT叁维重建观察肿瘤情况及骨愈合情况,并采用Frankel分级评价脊神经功能。结果应用超声骨刀进行单个节段椎管后壁切开的时间为3.4~5.7 min,平均4.1 min;整体手术时间135~182 min,平均157.3 min;术中出血量300~500 mL,平均342.6 mL。术中无意外性硬脊膜损伤及脑脊液漏发生,无神经根损伤和脊髓损伤发生。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2.7个月。MRI检查未见肿瘤复发,CT叁维重建示所有患者骨质愈合良好。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情况,未见脊髓再受压等情况。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为B级1例,C级5例,D级7例,E级4级。结论应用超声骨刀系统进行肿瘤切除后椎管成形术,可保留脊柱后柱骨-韧带结构的完整性,保持椎管容积,操作安全性高、实用性强,术后效果好。(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椎管成形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不同手术方法探究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情况。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两组,锚钉悬吊固定组(AS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的锚钉悬吊固定法;Arch钢板固定组(TP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的Arch钢板固定法。每组各45例。通过两种方法分析AS组与TP组的神经功能、轴性症状、开门角度和门轴侧融合率的疗效及远期预后差异性。结果手术前AS组与TP组JOA评分无差异性,AS组与TP组手术后1年与手术前相比较JOA评分均明显升高;AS组与TP组相比较神经功能改善率无差异性;术后1年,TP组11例发生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4.44%,AS组26例发生轴性症状,发生率为57.78%,经比较有明显差异。通过CT测量开门角度,术后1个月和1年,TP组与AS组相比较开门角度明显增大,两组术后1年与术后1个月相比较降低,但TP组仍大于AS组。结论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Arch钢板固定法优于锚钉悬吊固定法,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显着,且一年内远期预后整体效果好,Arch钢板固定法好于锚钉悬吊固定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椎管成形术论文参考文献

[1].文伟,岳林,詹傲,罗成军,张孝礼.对良性椎管内肿瘤患者用椎管成形术进行治疗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9

[2].谈应东,张浩,申国庆,马骏.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疗效及预后[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9

[3].薛营杰,赵斌,路坦,李爱国,董玉珍.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和全椎板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效果比较[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

[4].王顺民.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严重OPLL患者:MRI改变和临床效果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

[5].田金辉,李志远,刘法敬,刘炳智,李晓东.颈后伸肌附着点重建椎管成形术对累及C_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9

[6].张维平,常雯茜.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通塞脉片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9

[7].卢志祥.内镜下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的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D].郑州大学.2019

[8].徐钦华,王涛,魏凯,尚平福,刘法敬.微型钛板内固定联合伸肌附着点重建椎管成形术治疗累及C_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

[9].乐晓峰,胡临,刘亚军,何达,吴昕峰.颈后路单节段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黄韧带钙化症一例[J].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2019

[10].禚汉杰,周英杰,柴旭斌,常青,饶广中.超声骨刀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椎管成形术中的应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图照片(可...例4患者,C7~T1ACSSEH,行单开门椎管椎板切除融合术与椎管成形术治...椎板切除融合术与椎管成形术治...椎板切除融合术与椎管成形术治...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示意图: (A...

标签:;  ;  ;  ;  ;  ;  ;  

椎管成形术论文_文伟,岳林,詹傲,罗成军,张孝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