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纳米,转染,农药,基因,多糖,分子,藤黄。
纳米囊论文文献综述
吉钰纯,廖和杰,谷云乐,郑国源,王吉林[1](2019)在《花束BN纳米囊分级结构的制备及其生长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镁粉和氧化硼粉为原材料,通过自蔓延高温合成(SHS)辅助退火法制备出六方氮化硼(h-BN)材料。对产物的形貌、结构、物相、化学组成和光电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研究表明:BN样品呈新颖的花束纳米囊状分级结构,花束平均直径约为1μm。组成花束结构的每一个BN纳米锥为中空结构,平均长度和壁厚分别约为500和40nm,样品的光学带隙为5.62eV。对花束BN纳米囊分级结构的形成起关键影响作用的工艺参数是原料的配比。提出了花束BN纳米囊分级结构在制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及其生长机理。(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秋冰[2](2019)在《茶树花衍生纳米囊泡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据流行病学统计结果显示,女性癌症人群中乳腺癌患病率高居首位且逐年上升,已严重威胁到女性的健康。目前,化疗是乳腺癌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临床上常用的化疗药物(例如紫杉醇)无法彻底清除乳腺肿瘤细胞,同时伴随着严重的毒副作用。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许多纳米药物已被用于乳腺癌的临床治疗中。其中脂质体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生物安全性、高载药量等优势的药物载体,成为最早被用于临床的纳米药物载体之一。然而,脂质体纳米药物仍面临着合成规模有限、无法避免有毒溶剂使用等问题,难以大批量生产。近年来,人们发现植物中含有大量的天然脂质纳米囊泡,不仅生物安全性好,同时其内部含有的天然有机小分子可有效治疗炎症、肿瘤等疾病。由于该纳米囊泡来源广泛、成本低廉且疗效显着,因此具有非常好的临床应用前景。鉴于此,本论文以茶树花为原料,通过差速离心法从中分离、纯化获得大量的脂质纳米囊泡(TFNPs),通过检测发现该囊泡中富含多种儿茶素和黄酮类活性物质,随后通过一系列体内外实验证明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生物安全性。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TFNPs的体外形态学表征。通过使用动态光散射技术分析TFNPs的粒径和表面电位。使用透射电镜观察TFNPs的形貌。结果:TFNPs形状为球形,粒径约为131.6 nm,表面电位为-7.94 mV,且在胃肠道模拟液和体液模拟液中均有着较好的稳定性。第二部分,TFNPs体外抗肿瘤效果评价。使用MTT检测法检测TFNPs对多种肿瘤细胞(MCF-7、4T1、A549和Hela)增殖的抑制作用。使用Annexin V-FITC/PI染色法检测TFNPs诱导细胞凋亡能力。通过PI染色法检测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状况。通过使用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TFNPs抑制肿瘤细胞浸润和迁移的能力。使用流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显微镜分别定量和定性分析TFNPs处理后肿瘤细胞内活性氧簇和活性氮簇的含量变化。最后,使用DiO荧光标记TFNPs,检测TFNPs被肿瘤细胞吞噬的能力。研究发现TFNPs表现出对MCF-7细胞最大的增殖抑制能力,72 h时IC50值达0.1μg/mL。TFNPs可显着诱导两种乳腺癌细胞发生凋亡,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且细胞内cleaved-caspase 3表达量显着增加,而Bcl-2表达量显着降低。TFNPs可将MCF-7细胞阻滞在G2/M期,而将4T1细胞阻滞在S期,进而抑制细胞的增殖。TFNPs可显着抑制MCF-7和4T1的浸润和迁移。此外,TFNPs可有效地提高两种结肠肿瘤细胞胞内活性氧簇和活性氮簇的表达。细胞吞噬实验显示,TFNPs可显着地被细胞吞噬,且广泛分布在细胞质中。第叁部分,TFNPs体内抗肿瘤效果评价。采用MCF-7细胞和4T1细胞分别构建皮下乳腺癌模型和乳腺癌肺转移模型,并选用静脉注射和口服两种给药方式。皮下乳腺癌肿瘤实验中,通过分析小鼠体重、肿瘤体积变化、肿瘤重量、组织染色等方法综合分析TFNPs抑制皮下乳腺癌增殖的能力。乳腺癌肺转移瘤实验中,通过分析小鼠体重、肺转移瘤节数及组织染色等方法综合分析TFNPs抑制乳腺癌肺转移能力。结果显示,皮下乳腺癌肿瘤实验中,静脉注射和口服高剂量的TFNPs均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增长,抑制率分别达75.8%和65.1%,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在乳腺癌肺转移实验中,同样地静脉注射和口服高剂量的TFNPs均可以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在肺部组织的转移,进而可以有效地延长患病小鼠的生存时间,且两组治疗效果无显着性差异。第四部分,TFNPs体内外安全性评价。首先通过体外溶血实验证明TFNPs不会导致严重的溶血现象。然后将TFNPs通过静脉注射和口服分别多次给予健康小鼠,通过从免疫因子、补体、肝肾毒性、组织染色等方面综合评价TFNPs的体内安全性。结果:静脉注射TFNPs可引起血浆中补体C3、谷丙转氨酶表达量异常增大,通过分析五脏切片,推测静脉注射TFNPs会对肝脏造成较大毒副作用。而口服TFNPs组小鼠各项指标均正常,与正常组小鼠无显着性差异。综上所述,本项目不仅为茶树花的实际应用开辟了一条新道路,还为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总之,该项目的开展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和临床转化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8)
李雪梅,张羽飞,孙延斌,侯甲福,周雪[3](2019)在《中药新藤黄酸纳米囊的制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囊是粒径在1~1000 nm的新型药物载体,纳米囊制剂不仅可增加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还可以根据其粒径大小在体内分布不同而实现靶向给药~([1])。新藤黄酸(gambogenic acid)是藤黄抗肿瘤的有效成分之一,抗肿瘤作用十分明显,新藤黄酸有很好的选择性尤其是对肿瘤组织细胞,中毒剂量在有效剂量范围内,是新型抗肿瘤药物的首选之(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03期)
李菁,陈盈,滕伟,王琴梅[4](2018)在《载基因脂多糖胺纳米囊泡诱导BMSCs定向成骨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并优化阳离子载体脂多糖胺纳米囊泡(lipopolysaccharide-amine nanopolymersomes,LNPs)性能,探讨其负载靶基因后体外诱导BMSCs定向成骨分化能力。方法采用接枝共聚的方法合成LNPs,探讨合成时不同pH(7.5、8.0、8.5、9.0)对LNPs及LNPs/pBMP-2-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复合物理化性能的影响;通过体外大鼠BMSCs细胞毒性及转染实验,筛选出具低毒高转染效能的LNPs,再用其负载pBMP-2-GFP基因转染大鼠BMSCs,通过定期观察细胞形态、测定细胞表达BMP-2蛋白水平和ALP活性、钙结节生成情况来评价LNPs/pBMP-2-GFP对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 pH为8.5时合成的LNPs含氮量、粒径及zeta电位均低于其余pH值组,其细胞毒性最低(细胞成活率96.5%±1.4%)、转染效率最高(98.8%±0.1%)。BMSCs经LNPs/pBMP-2-GFP转染诱导处理后,在前4 d内,其BMP-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Lipofectamine2000(Lipo)/pBMP-2-GFP组、支链型聚乙烯亚胺25K/pBMP-2-GFP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诱导后14 d其ALP活性高于Lipo/pBMP-2-GFP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与成骨诱导液处理组相当(P>0.05);茜素红染色显示其和成骨诱导液处理组细胞出现明显钙结节,而Lipo/pBMP-2-GFP组和空白对照组细胞出现凋亡、未见明显钙结节;诱导后21 d镜下观察见细胞中出现透明块状结节,呈成骨细胞形态特点。结论 pH为8.5时合成的LNPs具有低细胞毒性、高转染效率,能高效介导BMP-2基因转染大鼠BMSCs,并成功诱导BMSCs成骨定向分化,其成骨诱导效果与成骨诱导液处理相当。LNPs介导的基因转染可能是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5](2018)在《澳门大学成功研发“超分子纳米囊”大减农药污染》一文中研究指出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团队助理教授王瑞兵课题组、教授李铭源课题组通力合作发明的"超分子纳米囊",能取代内地目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百草枯",大大减低种植过程中的农药污染。研究成果以"Auser-friendly herbicide derived from photoresponsive supramolecular vesicles"为题于2018年9月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刊登,并申请了中国专利。(本文来源于《蔬菜》期刊2018年10期)
[6](2018)在《澳门大学发明能包裹高毒农药的新型“超分子纳米囊”可大减农药污染》一文中研究指出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团队发明的"超分子纳米囊"可包裹具有高毒性的农药,大大减低农药污染,可取代"百草枯"。据介绍,澳大中华医药研究院助理教授王瑞兵课题组、教授李铭源课题组合作,根据化学超分子自组装原理,研制出一种能包裹具有高毒性农药的新型"超分子纳米囊"。在非光照条件下,该纳米囊十分稳定,而在外界持续光照刺激下,(本文来源于《今日农药》期刊2018年10期)
杨光[7](2018)在《澳门大学发明能包裹高毒农药的新型“超分子纳米囊”可大减农药污染》一文中研究指出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团队发明的"超分子纳米囊"可包裹具有高毒性的农药,大大减低农药污染,可取代"百草枯"。据介绍,澳大中华医药研究院助理教授王瑞兵课题组、教授李铭源课题组合作,根据化学超分子自组装原理,研(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8年25期)
华芳,王国平,施伶俐[8](2018)在《正交试验优选白藜芦醇纳米囊泡处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合成的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PEG-PHDCA)作为囊材,优选白藜芦醇纳米囊泡处方工艺。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水化超声法制备白藜芦醇纳米囊泡,以胆固醇用量、投药量、PEG-PHDCA用量为考察因素,以白藜芦醇载药量和包封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白藜芦醇纳米囊泡处方。结果:白藜芦醇纳米囊泡的最优处方为白藜芦醇投药量为15mg,胆固醇用量为10mg,PEG-PHDCA用量为20mg。结论:以PEG-PHDCA作为囊材,制备的白藜芦醇纳米囊泡处方合理,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8年16期)
黄明娣,王琴梅,滕伟[9](2018)在《纳米囊泡介导正反向调控基因转染MC3T3-E1细胞的成骨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脂多糖胺纳米囊泡(lipopolysaccharide-amine nanopolymersomes,NPs)为基因载体,以BMP-2质粒(plasmid of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pBMP-2)和Noggin小干扰RNA(Noggin small interfering RNA,siNoggin)为靶基因,比较NPs介导正向和反向调控基因转染MC3T3-E1细胞的体外成骨效应差异,探索NPs作为基因传递体系应用于骨缺损修复的前景。(本文来源于《第十二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07-22)
杨夏[10](2018)在《玉米须多糖的降血脂活性及纳米囊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须(corn silk)是农作物的副产物,同时也是功能性食品,来源广、安全性好且经济价值高。玉米须多糖CSP(Corn silk polysaccharide)作为玉米须的主要成分之一,被证实具有显着的降血糖、抗疲劳、抗氧化、抗肿瘤、保肝、降血脂等功效,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和应用价值。玉米须多糖是一种由多种单糖组成的杂聚糖,结构复杂、难以进行质量控制,且多糖结构与药效关系研究和相关制剂的研究较少,因此实际应用受限。为了丰富天然玉米须多糖的结构与药效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探究,本课题以两种天然玉米须多糖组分为研究对象,比较二者在初级和高级结构上的异同;分别在体外、体内评价两种玉米须多糖组分的降血脂活性,讨论影响其降血脂活性的关键结构特征;研究制备载多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并进行一系列体外评价。全文包括以下五个章节。第一章综述本章主要介绍了玉米须多糖的提取方法、分离纯化、结构及药效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目前关于多糖的结构药效关系研究进展及多糖制剂的开发应用现状。针对目前玉米须多糖降血脂活性研究和多糖纳米制剂研究的欠缺,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通过比较玉米须多糖不同组分之间的结构差异及降血脂活性差异,考察可能对其降血脂活性产生显着影响的结构因素;并研究开发适用于包裹水溶性多糖的纳米制剂,为玉米须多糖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本章为本课题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玉米须多糖的分离纯化本章对玉米须多糖进行了提取、分离和纯化,应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中性糖含量,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硫酸咔唑法测定酸性糖含量及高效凝胶色谱法测定多糖分子量,综合考察分离得到的多糖纯度。玉米须多糖(CSP)经分离纯化后得到两个主要组分,化学组成测定显示组分一(CSP-1)和组分二(CSP-2)的中性糖含量分别为(79.71±2.07)%和(56.49±3.06)%,蛋白质含量分别为(0.92±0.09)%和(0.87±0.12)%,酸性糖醛酸含量分别为(14.56±0.67)%和(37.00±1.03)%,分子量分别为12.93 kDa和19.32 kDa。结果表明CSP-1与CSP-2分子量相近,属于同一数量级;两种玉米须多糖组分糖醛酸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CSP-1为中性多糖,CSP-2为酸性多糖。第叁章玉米须多糖的结构研究本章测定了两种玉米须多糖组分CSP-1与CSP-2的初级结构信息,包括单糖组成、糖苷键键型和糖苷键的种类;其次,比较研究了两种组分多糖链的高级结构,包括多糖支链组成、多糖链的构象。利用柱前衍生化HPLC法测定了CSP-1和CSP-2的单糖组成;通过测定两种多糖组分的红外光谱,考察比较了二者可能的糖苷键键型及结构差异;采用高碘酸氧化法测定比较了两种玉米须多糖组分中存在的糖苷键种类;利用部分酸水解法测定了CSP-1和CSP-2的支链组成;利用刚果红反应测定了多糖链的构象,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确证。结果显示两种玉米须多糖组分均是由包括D-甘露糖,L-鼠李糖,D-葡糖糖,D-半乳糖,L-阿拉伯糖,D-木糖和D-葡糖糖醛酸七种单糖组成的杂聚糖,且CSP-1和CSP-2中各单糖的比例分别为1.00:0.21:1.41:1.44:0.70:0.44:0.56和1.00:0.20:0.91:1.85:0.60:0.24:2.00,其中糖醛酸所占比例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红外光谱测定结果显示两种玉米须多糖组分的糖苷键键型均为α构型;高碘酸氧化反应结果显示,CSP-1中的糖苷键类型有1→6糖苷键和1→3糖苷键两种,CSP-2中则存在1→6糖苷键、1→3糖苷键和1→2或1→4糖苷键叁种;刚果红反应和原子力显微镜结果证实两种玉米须多糖组分均为非叁螺旋结构,但CSP-2在干燥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多糖链之间的相互聚合。第四章玉米须多糖的降血脂活性研究本章利用体外胆酸盐结合法和两种高血脂小鼠动物模型法评价了CSP-1与CSP-2的降血脂活性。在体外胆酸盐结合试验中,以在体内常见的两种胆酸存在形式(牛磺胆酸盐和甘氨胆酸盐)作为结合试剂,以消胆胺为阳性药考察了多糖在不同浓度下及不同反应时间内的胆酸盐结合率。以泊洛沙姆407(P407)致急性高血脂小鼠和高脂饮食饲喂致慢性高血脂小鼠两种模型评价玉米须多糖的体内降血脂活性。研究结果显示:玉米须多糖CSP-1和CSP-2的牛磺胆酸盐及甘氨胆酸盐结合率在不同作用时间和不同作用浓度下的结合率范围分别为(47.96%~98.00.%,54.46%~103.50%)和(38.70%~90.32%,49.82%~87.10%),表现出较好的体外降血脂活性。此外,在P407致急性高血脂小鼠模型中,CSP-1和CSP-2在低剂量下(100 mg·kg~(-1))均未显示降血脂活性,在中剂量(300 mg·kg~(-1))和高剂量(500 mg·kg~(-1))下均具有良好的降血脂活性;而在高脂饮食饲喂致慢性高血脂小鼠模型中,CSP-1和CSP-2在低剂量下均显示降低血浆胆固醇(TC)和叁酰甘油(TG)活性,但对肝组织细胞的脂肪累积现象无改善作用,在高剂量下则显示与阳性药洛伐他汀和脂必妥相同的降血脂活性,且显着改善了肝组织的脂肪变性。综合比较CSP-1与CSP-2的体内体外降血脂活性,二者之间显着的结构差异并未造成其降血脂活性的显着性差异。第五章玉米须多糖纳米囊泡的研究多糖作为生物大分子,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均较差,需要用合适的制剂来包载,以达到稳定可控的药效。本章利用乙醇注入法制备了玉米须多糖CSP-2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纳米囊泡,方法简便易行。试验考察了胆固醇的添加量及囊材组成对囊泡成形性的影响,制得的纳米囊泡包封率高,稳定性良好。通过对囊泡外观、粒径、Zeta电位的考察,得到最合适的囊材组成为:司盘80:吐温80=6:5(g/g);确定囊材组成后以包封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对囊泡制备的药载比、囊材与胆固醇的比例、制备温度进行了优化,筛选得到了最佳处方分别为:试验温度65℃、药载比为1:2、囊材与胆固醇比为7:1。此外,对最佳处方制备的多糖纳米囊泡进行了包括粒径和Zeta电位、透射电镜(TEM)、贮存稳定性等一系列体外评价。结果表明,最优处方所制备的多糖纳米囊泡呈中空囊泡样,粒径为(208.55±0.26)nm,粒径分布均匀(PDI<0.08),Zeta电位值为(-31.46±0.97)m V,包封率为74.60%,4℃条件下储存60天未见肉眼可见改变,仅粒径和包封率略微减小,稳定性良好。(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6-01)
纳米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据流行病学统计结果显示,女性癌症人群中乳腺癌患病率高居首位且逐年上升,已严重威胁到女性的健康。目前,化疗是乳腺癌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临床上常用的化疗药物(例如紫杉醇)无法彻底清除乳腺肿瘤细胞,同时伴随着严重的毒副作用。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许多纳米药物已被用于乳腺癌的临床治疗中。其中脂质体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生物安全性、高载药量等优势的药物载体,成为最早被用于临床的纳米药物载体之一。然而,脂质体纳米药物仍面临着合成规模有限、无法避免有毒溶剂使用等问题,难以大批量生产。近年来,人们发现植物中含有大量的天然脂质纳米囊泡,不仅生物安全性好,同时其内部含有的天然有机小分子可有效治疗炎症、肿瘤等疾病。由于该纳米囊泡来源广泛、成本低廉且疗效显着,因此具有非常好的临床应用前景。鉴于此,本论文以茶树花为原料,通过差速离心法从中分离、纯化获得大量的脂质纳米囊泡(TFNPs),通过检测发现该囊泡中富含多种儿茶素和黄酮类活性物质,随后通过一系列体内外实验证明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生物安全性。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TFNPs的体外形态学表征。通过使用动态光散射技术分析TFNPs的粒径和表面电位。使用透射电镜观察TFNPs的形貌。结果:TFNPs形状为球形,粒径约为131.6 nm,表面电位为-7.94 mV,且在胃肠道模拟液和体液模拟液中均有着较好的稳定性。第二部分,TFNPs体外抗肿瘤效果评价。使用MTT检测法检测TFNPs对多种肿瘤细胞(MCF-7、4T1、A549和Hela)增殖的抑制作用。使用Annexin V-FITC/PI染色法检测TFNPs诱导细胞凋亡能力。通过PI染色法检测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状况。通过使用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TFNPs抑制肿瘤细胞浸润和迁移的能力。使用流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显微镜分别定量和定性分析TFNPs处理后肿瘤细胞内活性氧簇和活性氮簇的含量变化。最后,使用DiO荧光标记TFNPs,检测TFNPs被肿瘤细胞吞噬的能力。研究发现TFNPs表现出对MCF-7细胞最大的增殖抑制能力,72 h时IC50值达0.1μg/mL。TFNPs可显着诱导两种乳腺癌细胞发生凋亡,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且细胞内cleaved-caspase 3表达量显着增加,而Bcl-2表达量显着降低。TFNPs可将MCF-7细胞阻滞在G2/M期,而将4T1细胞阻滞在S期,进而抑制细胞的增殖。TFNPs可显着抑制MCF-7和4T1的浸润和迁移。此外,TFNPs可有效地提高两种结肠肿瘤细胞胞内活性氧簇和活性氮簇的表达。细胞吞噬实验显示,TFNPs可显着地被细胞吞噬,且广泛分布在细胞质中。第叁部分,TFNPs体内抗肿瘤效果评价。采用MCF-7细胞和4T1细胞分别构建皮下乳腺癌模型和乳腺癌肺转移模型,并选用静脉注射和口服两种给药方式。皮下乳腺癌肿瘤实验中,通过分析小鼠体重、肿瘤体积变化、肿瘤重量、组织染色等方法综合分析TFNPs抑制皮下乳腺癌增殖的能力。乳腺癌肺转移瘤实验中,通过分析小鼠体重、肺转移瘤节数及组织染色等方法综合分析TFNPs抑制乳腺癌肺转移能力。结果显示,皮下乳腺癌肿瘤实验中,静脉注射和口服高剂量的TFNPs均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增长,抑制率分别达75.8%和65.1%,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在乳腺癌肺转移实验中,同样地静脉注射和口服高剂量的TFNPs均可以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在肺部组织的转移,进而可以有效地延长患病小鼠的生存时间,且两组治疗效果无显着性差异。第四部分,TFNPs体内外安全性评价。首先通过体外溶血实验证明TFNPs不会导致严重的溶血现象。然后将TFNPs通过静脉注射和口服分别多次给予健康小鼠,通过从免疫因子、补体、肝肾毒性、组织染色等方面综合评价TFNPs的体内安全性。结果:静脉注射TFNPs可引起血浆中补体C3、谷丙转氨酶表达量异常增大,通过分析五脏切片,推测静脉注射TFNPs会对肝脏造成较大毒副作用。而口服TFNPs组小鼠各项指标均正常,与正常组小鼠无显着性差异。综上所述,本项目不仅为茶树花的实际应用开辟了一条新道路,还为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总之,该项目的开展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和临床转化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囊论文参考文献
[1].吉钰纯,廖和杰,谷云乐,郑国源,王吉林.花束BN纳米囊分级结构的制备及其生长机理[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2].陈秋冰.茶树花衍生纳米囊泡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9
[3].李雪梅,张羽飞,孙延斌,侯甲福,周雪.中药新藤黄酸纳米囊的制备研究[J].化工管理.2019
[4].李菁,陈盈,滕伟,王琴梅.载基因脂多糖胺纳米囊泡诱导BMSCs定向成骨分化[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8
[5]..澳门大学成功研发“超分子纳米囊”大减农药污染[J].蔬菜.2018
[6]..澳门大学发明能包裹高毒农药的新型“超分子纳米囊”可大减农药污染[J].今日农药.2018
[7].杨光.澳门大学发明能包裹高毒农药的新型“超分子纳米囊”可大减农药污染[J].农药市场信息.2018
[8].华芳,王国平,施伶俐.正交试验优选白藜芦醇纳米囊泡处方[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8
[9].黄明娣,王琴梅,滕伟.纳米囊泡介导正反向调控基因转染MC3T3-E1细胞的成骨效应研究[C].第十二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10].杨夏.玉米须多糖的降血脂活性及纳米囊泡研究[D].江苏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