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分区论文_杨艳芬,王兵,王国梁,李宗善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分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区,生态,敏感性,土地,阴山,黄土高原,丹江口。

生态分区论文文献综述

杨艳芬,王兵,王国梁,李宗善[1](2019)在《黄土高原生态分区及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地域广阔,水土流失区域差异显着。为了有效治理水土流失,评估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模式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的成效性,需要对黄土高原进行区域划分。依据自然条件、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模式的区域性特征及差异,基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县级行政界,对其进行合并,进行生态分区的划分,并分别统计其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特征及水土流失现状,以期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模式的改良优化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黄土高原分为黄土高塬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沙地和农灌区,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其中黄土高塬沟壑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分别划分为两个副区。(2)黄土高原的气候、植被、水土流失具有明显的分区差异。降水和植被覆盖度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降水量大的分区,植被覆盖度也高。在年际变化方面,丘陵沟壑区B2副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他分区呈减小趋势,变化均不显着。8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和各生态分区的植被覆盖度均逐渐增加,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增加量最大。各分区的面平均气温均呈非显着增加趋势,90年代以来增温明显。(3)1970年以来,黄土高原侵蚀产沙强度减弱趋势显着,至2002—2015年,多年平均输沙模数在0.13—3924 t km~(-2) a~(-1)之间,侵蚀强度最大为中度侵蚀(2500—5000 t km~(-2) a~(-1)),但面积较小,主要分布于第二高塬沟壑区的泾河流域。(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20期)

道日娜,包玉海[2](2019)在《基于生态分区的1980-2015年内蒙古干旱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内蒙古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将内蒙古地区分为荒漠生态分区、草原生态分区和森林生态分区,选用标准化降水指数为气象干旱评价因子,对1980—2015年内蒙古降水数据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 1980—2015年,内蒙古草原和森林区的SPI12有轻微减小趋势,而荒漠区的SPI12有增加趋势。(2)荒漠区干旱强度主要为中旱和轻旱,草原区以轻旱为主,森林区发生不明显干旱、轻旱和中旱的频率一样。荒漠和草原区干旱影响范围主要为无明显干旱和全域性干旱,而森林区主要为无明显干旱和区域性干旱。(3)春季3个区的SPI都有明显增加趋势。夏季3个区的SPI均有减小趋势。秋季荒漠区的SPI有增加趋势,草原区变化趋势不明显,而森林区SPI有减小趋势。冬季森林和草原区的SPI有增大趋势,而荒漠区SPI无明显变化趋势。(4)春季3个区多数站点的SPI值均有增加趋势。夏季3个区多数站点的SPI值都呈减小趋势。内蒙古秋季SPI变化趋势率表现为西部地区增大,东部地区减小。冬季荒漠生态分区SPI有增加趋势的站点多数分布于西部,有减小趋势的站点多分布于东部,草原区SPI有增大趋势的站点数较多,森林区的全部站点的SPI值都有增大的趋势。研究结论可为内蒙古地区干旱的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吴德文,刘刚,常乐[3](2018)在《丹江口库区生态敏感性评估与生态分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保证库区水生态安全和土地资源优化布局,在综合考虑库区流域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特征和土地利用特征的基础上,建立指标体系,对丹江口库区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估和生态分区。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因素对库区生态敏感性影响最大。根据敏感指数值,将丹江口库区分为极高敏感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和低敏感区,它们分别占库区总面积的14.12%,38.53%,38.48%,8.97%.同时结合限制性因素,对库区土地利用布局进行优化配置,划分为红色保护区、黄色控制区和蓝色优化开发区,面积分别为14 859.53 km~2、9 448.20 km~2和21 88.01 km~2。(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8年14期)

兰梦婷[4](2018)在《湖北省土地生态分区及其整治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而土地生态保护有助于协调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土地整治是改变土地利用结构和改造自然的人类活动,是解决土地供需平衡的必然选择。然而,长期以来,过度追求耕地数量增加的土地整治活动对景观和生态环境形成压力,引起的景观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植被覆盖度下降、土地退化等生态问题也逐渐凸显。为此,以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土地整治工作,促进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生态景观的和谐统一逐渐成为共识。土地生态分区是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基础,以科学的土地生态分区结果指导土地整治项目投入与布局,有利于探索土地景观生态整治的新模式,推动土地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构建。本文在学习和总结国内外土地整治、景观生态学与生态型土地整治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土地生态分区及其整治策略研究的研究体系和方案,结合湖北省的实际展开实证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明确土地生态分区、生态型土地整治的内涵,阐述土地生态分区所依据的基础理论。其次,归纳分析湖北省区域现状以及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情况,总结湖北省土地整治中取得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以及存在的生态问题。根据已有的理论归纳与现状分析,在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下,提出湖北省土地生态分区的指导思想,构建分区指标体系,并选取SOM神经网络分类方法进行分区测算。再次,依据实际情况对测算结果进行校核调整,得到最终的湖北省土地生态分区方案,以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级划定重点整治区。分区结果将湖北省103个县(市、区)划分为5个生态类型区,即I—土地退化治理区、II—景观生态安全区、III—植被覆盖提升区、IV—城镇自然景观修复区、V—景观多样性保护区。最后,结合区域景观与生态特征确定差异化生态型土地整治重点,提出推进退化土地生态治理、加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实施损毁林地植被恢复、重视城镇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开展土地整治景观建设等整治策略,为湖北省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汤阳[5](2018)在《浙江省土地生态状况评估及土地生态分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土地的总量、质量及生态状况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安全保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镇扩张与土地生态安全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土地质量下降和土壤污染已呈现上升趋势,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形成极大压力,土地生态问题备受关注。本文以浙江省为研究区,综合运用遥感信息技术以及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土地利用、土壤、植被、地形、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覆盖土地自然条件指标(土壤条件、立地条件、植被状况和气候条件)、结构状况指标(景观多样性指数、土地利用/覆盖指数)、土地退化指标(土地退化指数)和生态压力指标(生态压力指数)的综合评估体系,完成了浙江省土地生态状况综合评估。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识别土地生态状况评估指标中的关键要素。最后,利用冷热点分析方法,参考浙江省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现有成果,从土地生态状况评估的优劣结果和保护重要性角度对浙江省进行生态用地空间分区,并提出相关发展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土地自然条件、结构状况、土地退化和生态压力等因素,构建了包含4个准则层、5个指标层和22个元指标的土地生态状况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科学和系统地开展浙江省土地生态状态评估和分析。(2)浙江省土地生态状况总体较好。土地生态状况综合评估分值范围为0.276-0.731,根据分区结果(较差、一般、良好、优秀四个等级),浙江省土地生态状况分区中良好及优秀类型的面积占比高达91.2%。(3)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格局多样性指数、林地比例、耕地退化率、草地退化率、人口密度五个元指标为关键元指标。其中,评估结果与林地比例、人口密度、土地利用格局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显着,与耕地退化率、草地退化率无明显相关性,表明有林地状况和人类活动是影响土地生态状况的决定性因素。(4)在上述研究结果基础上,运用冷热点分析方法,参考浙江省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现有成果,从土地生态状况评估的优劣结果和保护重要性角度对浙江省进行生态用地空间分区,划分为土地生态屏障区、土地生态保障区、土地生态涵养区、土地生态培育区。其中土地生态屏障区面积为47792.3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5.8%;土地生态保障区面积35653.5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1%。土地生态涵养区6026.9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8%;土地生态培育区14985.6 km2,占总面积的14.3%。(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6-01)

谢阳村,张晶,温勖,赵进勇,路瑞[6](2017)在《区域尺度的水生态分区影响机制与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水生态系统影响因子与驱动机制、分区尺度与指标选取关系和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叁个方面,分析了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选择北京市作为区域尺度水生态分区的对象,结合北京市水生态系统特点,选取地形、植被、土地利用、主导水生态服务功能等指标,将北京市划分为2个水生态一级区、5个水生态二级区和24个水生态叁级区;分析了北京市5种主导生态服务类型的分布,可为北京市各生态区主要生态问题识别、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叁卷)》期刊2017-10-20)

李航[7](2017)在《基于多项式混合模型的南海生态分区及其生地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海洋科学家逐渐认识到即使是在物理和生物交互作用下的复杂海洋中仍然存在较为显着的生态分区,而通过分区后能更好地理解该生态区的生地化变化特点和相应的环境演变。本文利用近20年的卫星遥感Chl-a数据,使用非监督式方法—多项式回归混合模型,探索和获取合理且客观的南海生态分区,利用海色和Bio-Argo数据对比验证各分区的合理性并分析其生地化特征。首先,本文利用南海遥感气候态数据,使用非监督式方法-多项式回归混合模型的聚类方法先进行测试和误差分析,确定合适南海分区的参数。按照选取合适参数对预处理后的南海所有气候态Chl-a,使用上述聚类分析算法,把南海客观地划分为7个生态分区—K1为沿岸高值区,K2为混合作用主控的Chl-a高值区,K3为近岸高值和寡营养盐海区的过渡区,K4是吕宋西北海区的冬季藻华区,K5为中南半岛东南部海区,K6南海北部和东南部海区,K7位于中央海盆区。然后,对所得的南海生态分区,结合海表面高度、风场、温度、降雨等遥感数据以及混合层再分析数据,利用小波分析,获取个不同周期(季节性,年际)以及趋势项,并结合物理因子的变化解释分析原因。对于季节模态,由于南海受到冬季风和夏季风的主控,南海各海区还是存在较为明显的半年周期变动,但是年循环模态仍然是季节模态的主体,不同分区的季节性主控因子不同。对于年际模态,首要受到的是ENSO气候强迫的影响。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南海整体海表温异常升高,使得南海海水层化明显,同时伴随着南海的季风和风应力旋度减弱,导致了南海整体风混合强度和上升流减弱,营养盐较正常年份偏低,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对于趋势变化特征:南海大部分海区的Chl-a呈增长趋势,对于K1~K3近岸区的混合层呈下降趋势,最要的原因是在近岸的上升流加强,促进浮游植物增长的同时,使得MLD受到压迫,MLD下降。对于K4~K7,寡营养盐海区,主要受到风混合加强,使得夹带表层的营养盐增多,促进浮游植物增长。最后,利用Bio-Argo实测数据对比验证利用遥感数据分区的合理性。K7区的Chl-a含量最低,在夏季和冬季有所增长,存在永久性的SCM层;对于K6区,在南海北部冬季藻华爆发时期,SCM层被破坏,把这一深度丰富的营养盐和Chl-a带到表层,而且在靠近K4区冬季藻华爆发更强。混合层深度会受到涡旋变动的影响。在冷涡和涌升较强的吕宋西侧海区,虽然混合层深度受到涌升作用被抑制,但是受上层混合以及下层上涌的共同作用,容易产生强的藻华现象。(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5-01)

张晓霞[8](2016)在《松抚区土地生态分区及其生态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设生态经济型城市是处理好抚松县生态保护与县域经济发展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出路问题的重大措施。本文运用ARCGIS中数据空间分析模块进行松抚区土地利用生态功能分区,对松抚区土地生态系统的土地生态功能现状进行评价,制定土地生态建设方案。主要结论归纳如下:(1)采用叁级分类系统将松抚区土地生态系统进行分类。第一级分类为土地生态系统功能分类。第二级分类为人类干扰强度分类。松抚区土地利用现状差异明显,包括人类干扰极轻的原始森林,人类干扰较轻的天然次生林和湿地,人类干扰轻的人工林和薪炭林地、人类干扰较重的农田、旅游用地、园地,强烈干扰的交通用地、工业用地和居民用地。第叁级分类为潜在土地生态问题分类,松抚区主要的潜在土地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2)松抚区土地生态分区与功能评价:土地生态结构选用类型重要值(Ⅰ),嵌块体密度(D)、嵌块体平均面积(K)叁项指标,对各土地生态建设区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以确定各土地生态区的特点。根据松抚区土地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和指标,结合松抚区的区位特点,将其划分为四个土地生态功能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山地冷冻、极寒土地生态区,松抚东部熔岩台地冷凉土地生态区,松抚西部山地温凉土地生态区,松抚中部温和土地生态区。(3)土地生态建设总体方案:建立一体化松抚区土地生态系统,确定以红线区为土地生态建设的核心区,其中以抚松镇亚区(A亚区)、松江河-东岗镇亚区(C亚区)为土地核,以兴隆乡亚区(B亚区)为土地廊道;以中部区为土地生态建设密切联系区;以东部区为土地生态建设外围区。实施有效的分类管理与建设方案,充分利用生态安全类型,适度利用生态可控类型,合理使用生态敏感类型并进行生态建设,限制使用、严格保护生态保护类型。(4)松抚区各土地生态分区的具体建设目标和主要措施: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山地冷冻极寒土地生态区主要土地生态功能是土地生态屏障功能,严禁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松抚东部熔岩台地冷凉土地生态区,生态保护目标是实现“天然植被覆盖”,顺应自然规律,重点保护天然植被,重视自然恢复的合理性和经济性;松抚西部山地温凉土地生态区,主要土地生态保护目标是森林土地生态系统水域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合理调整农、林、参用地比例,适应集约化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松抚中部土地生态区,松抚区建设的核心区域,本区内叁个亚区的土地生态建设方案各有侧重,在完善和发展现有的公园、名胜古迹、旅游用地绿化美化基础上,增加城镇内部、周边及居民区的等土地绿地面积。本研究以构建土地生态类型指标体系、选取松抚生态区划指标、确定指标权重、建立分区生态建设方略为研究重点,先对松抚区松抚区土地生态系统进行分类,然后对松抚区土地生态分区进行功能评价,最后根据不同的土地生态功能分区提出不同的土地生态建设方案。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积极进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尹海魁,赵文廷,李超,李大伟,许皞[9](2016)在《基于生态分区的河北省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可以反映气候变动的规律和趋势,是全球能量循环和物质流动的组成部分,可作为生态环境演变研究的重要方面。为研究河北省近些年植被NDVI变化和分布的情况,在SPOT-VGT数据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坝上高原、燕山太行山山地和河北平原3个生态区,结合研究区的土地覆盖数据,利用最大合成法和均值法获取研究区内各时间点和各土地覆盖类型的NDVI值,通过趋势分析法对研究区NDVI时序变化趋势进行探析,由此对整个研究区和各生态分区NDVI时空变化与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河北省近11年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植被覆盖总改善面积大于总退化面积,改善面积主要分布在坝上高原和燕山太行山山地部分地区,退化面积主要分布在河北平原部分地区。(2)河北省叁生态区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上的NDVI变化特征不尽相同,针对各个土地覆盖类型NDVI的变化特征提出了改善不同生态分区植被NDVI的方法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6年01期)

邢旗,梁东亮,刘永录,郭艳玲,王荣芳[10](2015)在《阴山南北部草原生态分区与草牧业发展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以草原类型为基础,综合考虑草原经营发展、草原利用培育措施等方面的一致性,对阴山南北部区域草原进行生态分区,并分析草原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程度,进行分类保护,同时明确草牧业发展方向,提出发展对策,为实现阴山南北部区域草原的可持续利用打基础。(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业》期刊2015年04期)

生态分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内蒙古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将内蒙古地区分为荒漠生态分区、草原生态分区和森林生态分区,选用标准化降水指数为气象干旱评价因子,对1980—2015年内蒙古降水数据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 1980—2015年,内蒙古草原和森林区的SPI12有轻微减小趋势,而荒漠区的SPI12有增加趋势。(2)荒漠区干旱强度主要为中旱和轻旱,草原区以轻旱为主,森林区发生不明显干旱、轻旱和中旱的频率一样。荒漠和草原区干旱影响范围主要为无明显干旱和全域性干旱,而森林区主要为无明显干旱和区域性干旱。(3)春季3个区的SPI都有明显增加趋势。夏季3个区的SPI均有减小趋势。秋季荒漠区的SPI有增加趋势,草原区变化趋势不明显,而森林区SPI有减小趋势。冬季森林和草原区的SPI有增大趋势,而荒漠区SPI无明显变化趋势。(4)春季3个区多数站点的SPI值均有增加趋势。夏季3个区多数站点的SPI值都呈减小趋势。内蒙古秋季SPI变化趋势率表现为西部地区增大,东部地区减小。冬季荒漠生态分区SPI有增加趋势的站点多数分布于西部,有减小趋势的站点多分布于东部,草原区SPI有增大趋势的站点数较多,森林区的全部站点的SPI值都有增大的趋势。研究结论可为内蒙古地区干旱的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分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杨艳芬,王兵,王国梁,李宗善.黄土高原生态分区及概况[J].生态学报.2019

[2].道日娜,包玉海.基于生态分区的1980-2015年内蒙古干旱动态[J].水土保持研究.2019

[3].吴德文,刘刚,常乐.丹江口库区生态敏感性评估与生态分区[J].科技与创新.2018

[4].兰梦婷.湖北省土地生态分区及其整治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5].汤阳.浙江省土地生态状况评估及土地生态分区研究[D].浙江大学.2018

[6].谢阳村,张晶,温勖,赵进勇,路瑞.区域尺度的水生态分区影响机制与方法研究[C].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叁卷).2017

[7].李航.基于多项式混合模型的南海生态分区及其生地化特征分析[D].厦门大学.2017

[8].张晓霞.松抚区土地生态分区及其生态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9].尹海魁,赵文廷,李超,李大伟,许皞.基于生态分区的河北省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土壤通报.2016

[10].邢旗,梁东亮,刘永录,郭艳玲,王荣芳.阴山南北部草原生态分区与草牧业发展对策[J].草原与草业.2015

论文知识图

生态敏感性分区(来源龙门山生态旅游...各气候分区火烧迹地面积(横轴表示年...松藻矿区景观生态功能分区技术路线流...1 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技术方法湖泊八大生态分区示意1 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技术方法

标签:;  ;  ;  ;  ;  ;  ;  

生态分区论文_杨艳芬,王兵,王国梁,李宗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