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性分化论文_李卓,周婷婷,任毓忠,张莉,李国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致病性分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致病性,黄萎病,病菌,水稻,根肿病,自交系,霜霉病。

致病性分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卓,周婷婷,任毓忠,张莉,李国英[1](2018)在《新疆不同地区葡萄霜霉病菌致病性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新疆不同地区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的遗传特征,分别采用叶盘接菌法及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新疆吐鲁番、阿克苏、石河子等11个不同产区的葡萄霜霉病菌菌株的致病性进行测定,并分析各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来自新疆不同地区的菌株种内存在着致病性分化现象,依据其在鉴别寄主上致病性的差异,将供试菌株划分为强、中、弱3类,其中强致病性菌株为优势菌株,且种间致病性分化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关;SSR标记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之间存在遗传变异现象,并且菌株之间亲缘关系都较近,在相似系数为0.93时,48株菌株聚为4大类,且遗传分化与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新疆不同地区的葡萄霜霉病菌菌株之间存在致病性分化与遗传变异现象。(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高莹莹,张梅,赵坤,董正中,余小林[2](2018)在《芸薹根肿菌致病性变异及生理小种分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in)侵染引起的世界性土传病害。防治该病一要加大抗性品种筛选力度;更要进一步明确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加强根肿病的早期检测与鉴定,为开展根肿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研究依据与技术支撑。通过比较不同接种方法的发病情况,研究室内接种的适宜方法,利用正交试验探讨接种最优发病体系;以收集到的130多份芸薹属蔬菜品种为材料,通过插入法进行抗病性鉴定,筛选抗病品种;通过光学显微镜鉴定和PCR检测的方法检测根肿组织中存在的根肿菌,并利用ECD系统鉴定了7个不同地区的芸薹根肿菌生理小种,分析了不同生理小种ITS序列的差异。试验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比较了3种接种方法对易感植株发病程度的影响,发病程度为插入法>蘸根法>注射法,病情指数依次递减。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接种浓度是影响发病的关键因素。用采自浙江省江山市白菜、上海青浦区白菜、浙江省温州市榨菜和浙江温岭甘蓝4个种植区的带菌土样对收集到的130多个芸薹属蔬菜品种进行抗病性筛选,结果显示,温岭和上海的病原菌致病性强。除了温州地区白菜类的病原菌致病性较弱外,其他3个地区都较强;对于芥菜类寄主,4个地区病原菌的致病性较强;对甘蓝类寄主,4个地区病原菌之间以及不同品种间存差异极显着。不同寄主品种对同一菌源或不同菌源的抗性反应差异显着。本研究中共筛选获得具有广谱性的高抗甘蓝品种‘雪剑四号’和‘271’。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和PCR检测等手段验证了根瘤组织中的确存在有根肿菌,同时,利用欧洲根肿病鉴别系统(ECD)对采自上述7个不同十字花科蔬菜种植区的芸薹根肿菌进行了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显示,火烧坪地区的生理小种为ECD17/31/31,温岭地区的生理小种为ECD17/15/15,青浦区生理小种为ECD16/0/5,利川地区的生理小种为ECD16/4/0,西藏林芝根肿菌生理小种为ECD16/0/0,湖北省双河镇和浙江省温州根肿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同为ECD16/0/0。最后,利用已开发的3对针对根肿菌rDNA的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结果与NCBI数据库中的芸薹根肿菌rDNA序列信息进行比对,结果显示,1RF和2RF(18SF-18SR)引物可用于芸薹根肿菌的早期快速检测。同时,基于序列结果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芸薹根肿菌的聚类结果具有一定的地源特性,华东地区、长江流域以及西南地区的生理小种大致能分在一个亚组,其中,温州生理小种较为特别,需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7)

冯爱卿,汪聪颖,汪文娟,陈尉芹,苏菁[3](2018)在《广东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抗病性是寄主与病原物互作的结果,病原菌系的分化研究是抗病资源筛选及抗病育种的前提。研究以水稻品种金刚30、IR24、IRBB21、IRBB14、IRBB5、IRBB4、五山丝苗等为鉴别品种,对来自广东地区72个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进行致病力分化测试,并开展了部分广东主栽品种对广东细菌性条斑病菌优势菌系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广东地区的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致病力分化明显,测试菌株可分为19个致病型,其中优势致病型为C18(SSSSRSS)和C5(SRRRRRS),分别占25%、23.61%;强致病性菌系菌株C17(SSSRSSS)、C18(SSSSRSS)、C19(SSSSSSS)占测试菌株的27.78%,主要分布在广州、惠州、阳春、茂名、新会、广宁、雷州地区。测试18个广东主栽品种中,除新银占对测试的优势菌系C18(SSSSRSS)表现中感,其余的均表现感病。(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蔡训辉,王如意,范彦君,陈焘,周玮[4](2018)在《烟草野火病菌的基因组学分析及其致病性分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烟草野火病是世界普遍发生的一种细菌性病害。本文从野火病菌基因组学和致病性两方面归纳了烟草野火病的研究现状,总结了5个已完成测序的丁香假单胞菌属的基因组特征、致病岛、T3SS及其毒力研究、基因水平转移与病原菌寄主适应性进化,分析了野火病菌株的致病机理和生理小种,并对烟草野火病的深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刘廷利,惠慧,阚家亮,卢轩宇,花晟[5](2017)在《新疆北部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致病型、致病性分化及ISSR遗传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当前新疆北部棉区黄萎病菌菌系变异和致病力分析情况。【方法】从新疆北部植棉区获得17个棉花黄萎病菌单孢菌系,对其培养特性、致病型、致病力以及ISSR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供试17个菌株全部为菌核型,其中落叶型菌系(Defoliating type,D型)有13个,占76.5%;非落叶型菌系(Non-defoliating type,ND型)有4个,占23.5%;D型平均病指(58.72)略高于ND型平均病指(52.7)。在泗棉3号上D型平均病指高于ND型,而在奥3503上D型平均致病力低于ND型。供试菌株按强、中、弱叁个致病力类型划分,分别占94.12%、5.88%和0%。ISSR遗传分化与致病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大部分的D型和ND型处于各自不同分支。研究结果还发现,同一地块分离的菌株xj13-3(1)、xj13-3(2)和xj13-3(3)虽同为D型,但ISSR标记可将3个菌株分到不同的亚群上。【结论】试验结果表明了新疆北部棉花黄萎病菌遗传变异关系的复杂性。(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颜秀娟,李明姝,朱晓峰,段玉玺[6](2017)在《吉林省大豆胞囊线虫分布及种群致病性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吉林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主要病害,明确吉林省大豆胞囊线虫的分布及种群致病类型对该区如何选用抗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吉林省范围内选取37个种植大豆的市(县、镇),对其土壤样品进行了分离、扩繁、鉴定。检测含有大豆胞囊线虫的土样22份,胞囊检出率达59.5%,其中胞囊密度在10个/100mL,以上的有11份样品,以洮南、白城、通榆这些吉林省西部地区发生较严重。对这11份土样进行了致病性分化研究,共鉴定出6个生理小种,分别是1号,3号,5号,6号,9号和10号生理小种,其中10号生理小种国内未见报道,3号生理小种分布最广,占45.45%;6个HG类型,分别为HG Type 7,HG Type 1.7,HG Type 5.7,HG Type 2.7,HG Type 5.7,HG Type 3.4.5.7,种群HG Type 7占45.45%,其中HG Type 1.7和HG Type 3.4.5.7未见报道。PI209332(5)的抗性与PI88788(2)和PI548316(7)这叁个鉴别寄主的FI指数呈正相关(P<0.05)。鉴别寄主PI90763(3)和PI437654(4)的FI指数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从大豆胞囊线虫不同种群对鉴别寄主致病性差异来看,吉林省将来选育抗病品种时尽量减少使用PI548316和Pickett作为抗原亲本。(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7-31)

周立峰[7](2017)在《拟松材线虫致病性分化与致病相关基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是一种松树内寄生线虫,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天然松林中。它与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在形态学与生物学特性等方面都十分相似,是松材线虫的近缘种,它们拥有相同的食物资源与媒介昆虫,占据相同生态位。从拟松材线虫发现至今已有30余年,尚无研究表明其与松树大量死亡有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拟松材线虫部分虫株也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迄今为止,关于拟松材线虫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其与松材线虫的区别、鉴定上,在其基因和蛋白水平上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分析不同致病力拟松材线虫虫株在致病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的种类、数量和功能,并鉴定出了一些与致病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为进一步研究拟松材线虫致病机制及致病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奠定基础。初步研究成果如下:1.拟松材线虫致病性研究为探讨拟松材线虫的致病性,将6株不同地理来源的拟松材线虫虫株接种到2年生的马尾松和湿地松上,接种后的松苗置于野外环境下观察,供水充足,温度自然。结果表明,这6株拟松材线虫虫株对两种松苗的致病力不同:马尾松苗的死亡率在22.2-83.3%之间,而湿地松苗的死亡率在0-33.3%之间。为进一步探讨拟松材线虫的致病性,在松苗致病力测定的基础上,挑选3株致病力显着差异的拟松材线虫接种到12年生黑松上,接种后的松树自然抚育。黑松死亡率在22.2-66.7%之间。实验期间,实验地的月均降雨量和月均气温与当地历史月降雨量、月气温相近,无极端天气情况出现。本实验证明了拟松材线虫具有致病性,高温、干旱等环境胁迫非其致病的必要条件。2.拟松材线虫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为探讨不同地理来源的拟松材线虫虫株的遗传背景,通过ISSR分子标记对来自国内14个省份及日本、韩国的61株拟松材线虫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非加权组平均法聚类分析将拟松材线虫分为2个分枝,进一步通过主成分分析更清楚地将拟松材线虫分为4个以上组分。Mantel检测表明,拟松材线虫各虫株间的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呈显着的弱相关性(p<0.05,r=0.312)。拟松材线虫各虫株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341,远大于遗传分化阈值0.25;另外,拟松材线虫各虫株间的基因流为1.091,接近生殖隔离指数1。这些说明,可能是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拟松材线虫各虫株间的生殖隔离,进而形成不同致病力的拟松材线虫虫株。3.拟松材线虫不同生境和不同发育阶段内参基因的筛选本研究应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deltaCq、RefFinder等5种分析方法评价了8个常见的内参基因在拟松材线虫不同发育阶段和生境条件下的表达稳定性。结果表明:在不同生境中,微管蛋白,18S核糖体RNA和泛素结合酶的表达较为稳定;而在不同发育阶段,微管蛋白,组蛋白和18S核糖体RNA表达较为稳定。4.拟松材线虫转录组与蛋白组分析应用RNA测序和蛋白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采集了两个致力差异显着的拟松材线虫虫株的转录组和蛋白组数据,共获得了约40000个基因和5000个蛋白。拟松材线虫的转录组和蛋白组两个组学水平上的数据相关性较弱(r=0.138),表明转录后调控发生在致病过程中。功能分析发现5个致病相关蛋白在强致病力虫株中都是高表达的,其中过氧化物酶、脂肪酸与视黄醇结合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与应对寄主防御反应有关,纤维素酶、扩张蛋白与破坏寄主细胞壁有关。因此,拟松材线虫的致病机制可能与适应寄主体内生活有关。5.拟松材线虫脂肪酸与视黄醇结合蛋白和钙网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基于拟松材线虫转录组测序数据,我们应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克隆了拟松材线虫脂肪酸与视黄醇结合蛋白和钙网蛋白基因的cDNA全长,分别是694和1630 bp。其中脂肪酸与视黄醇结合蛋白基因完整开放阅读框长度为537 bp,编码178个氨基酸,而钙网蛋白基因完整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209 bp,编码402个氨基酸。为确认脂肪酸与视黄醇结合蛋白和钙网蛋白基因与拟松材线虫致病的相关性,构建了这两个基因的RNA干扰体系。应用RT-qPCR检测经dsRNA和M9处理过的靶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量,其中以M9处理后的靶基因表达量为100%,GFP dsRNA处理后靶基因的表达量没有显着变化,而靶基因dsRNA处理后靶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下降,其中FAR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只有对照的26.9%,CRT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也仅有对照的17.4%。不同处理的拟松材线虫幼虫在灰葡萄孢上培养10 d后,采用贝尔曼漏斗法收集线虫。M9处理后的幼虫平均每20对产生1239个F1代,而FAR dsRNA、CRT dsRNA和外源对照基因GFP dsRNA处理后的幼虫平均每20对产生945、906和1133个F1代。同时将RNAi处理后的线虫接种到2年生的黑松上,评估RNAi对拟松材线虫致病力的影响。接种五周后,M9、GFP dsRNA、FAR dsRNA叁个处理出现死亡松苗,CRT dsRNA处理组第六周出现死亡松苗。靶基因dsRNA处理组死亡率(33.3-41.7%)显着低于M9(83.3%)和外源基因(75%)对照组,说明脂肪酸与视黄醇结合蛋白在拟松材线虫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王成成[8](2017)在《几种植物黄萎病病原鉴定、致病性分化和棉花不同生育期感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2016年从石河子大学试验站、石河子大学试验场、伊犁特克斯县农业技术示范园、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石河子市121团葡萄站、133团、142团采集到的棉花、秋葵、向日葵、亚麻、茄子、榆树、苘麻、红花、绿豆和白菜10种不同作物黄萎病发病植株共分离到14个黄萎病菌株。根据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性测定,14个黄萎病菌株均被鉴定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其中除秋葵黄萎病内地已有报道外,红花黄萎病和亚麻黄萎病至今国内未见报道,它们是国内新发现的两种黄萎病。当前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面积较大,在其重病田轮作倒茬时,建议不要种植红花、秋葵和亚麻,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损失。用12个来自不同作物的黄萎病菌株在8种植物上进行交互接种试验查明,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89团采集的秋葵黄萎病菌株严重感染秋葵,却不感染棉花、苘麻、红花、向日葵,对茄子和绿豆的感染率非常低。从伊犁特克斯县采集的向日葵黄萎病菌株严重感染向日葵,却不感染红花,对棉花的发病率也很低。从石河子121团和133团保护地采集的茄子黄萎病菌株严重感染茄子,却不感染红花和亚麻。从石河子142团绿豆上分离出的黄萎病菌株对绿豆的致病性较强,却不感染茄子。从石河子大学试验站病圃中不同作物分离出的黄萎病菌株对棉花、红花、秋葵、向日葵的致病性都很强,对茄子的致病性很低。说明在大丽轮枝菌中存在一定的致病性分化。微菌核是黄萎病菌最主要的初次侵染来源,实验初步证明,越冬后的微菌核可能存在一个短暂的休眠期和恢复期,主要表现为同样情况下越冬后的微菌核其萌发率降低,萌发速率变缓,其菌落生长速度也比不越冬的微菌核要慢。另外经菌丝越冬试验还发现,尽管越冬后大部分菌丝消解,但可能仍有部分菌丝存活,这些土壤中部分存活的菌丝,也可能成为初次侵染的来源,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尚未见详细报道,有待继续研究。经不同生育阶段接种试验,初步查明,对2叶期至9叶期棉花进行接种,都能发病,但以4-7叶期发病最重。棉花一般在6叶期左右现蕾,这一结果与原苏联学者别列赛普金娜(1986)认为“该病在棉花营养生长期的不同阶段都可侵入,2-6片真叶至现蕾期是最容易感病的时期”比较相符;与国内部分学者认为“现蕾前抗病,现蕾后感病”的结论有些不符。具体棉花何时最易感病?有待继续研究。经棉田不同土层中温度及其对病菌生长抑制作用的观测,结果表明自5月11日观测起,表层土壤温度不断升高,特别在五月下旬和六月上中旬这段时间,植株尚处于幼苗期,行间地膜大部分裸露,被太阳直晒,土壤表层5~10cm土层中的最高温度大部分都在30℃以上,甚至超过35℃和40℃;既使20 cm土层中的最高温度大部分也在30℃以上。尤其5月25日-6月18日(降雨)这段时间,其最高温度大都在35℃以上,有些甚至超过40℃。经观察,在这种情况下,埋入5cm土层中的黄萎病菌因高温不长;埋入10 cm土层中黄萎病菌生长速度仅为30 cm土层中病菌生长速度的47.4%,既使埋入20 cm土层中黄萎病菌的生长速度也受到一定抑制。据有关文献介绍:微菌核主要存在于0~20cm土层中,气温对棉花黄萎病发生的临界温度是平均温度27℃~28℃,或最高气温35℃,看来地温对黄萎病发生的影响与此也基本相符。六月中旬后,由于植株不断长高,随着棉花叶片的遮光作用越来越明显,供测各层土壤温度开始逐渐下降,黄萎病也逐渐发生并加重。这种现象与我们观测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7-05-01)

陈深,汪聪颖,苏菁,冯爱卿,朱小源[9](2017)在《华南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性分化检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华南稻区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性分化和变异动态,采集华南地区水稻白叶枯病病叶标样分离病原菌,应用中国鉴别寄主IR26、南粳15、爪哇14、特特普、金刚30和国际水稻已知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IRBB5、IRBB13、IRBB3、IRBB14、IRBB2、IR24两套鉴别寄主,在水稻孕穗期采用剪叶法接种,依据寄主和菌株的互作反应检测病菌的致病性分化。结果显示,参试菌株可划分为Ⅰ、Ⅱ、Ⅲ、Ⅳ、Ⅴ、Ⅸ六个致病型和R1、R2、R3、R4、R5、R8、R10七个致病小种。Ⅴ、Ⅳ致病型和R8、R5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27.40%、19.30%和44.67%、15.34%,为华南稻区优势种群。Ⅸ、Ⅴ、Ⅳ致病型和R8、R5小种对500份华南稻区品种资源的致病率依次为96.40%、95.00%、50.40%、62.00%和42.60%;Ⅸ致病型毒性最强且发展很快;强致病菌系Ⅴ型已替代Ⅳ型发展为华南优势致病菌系。(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贾娇,苏前富,任智惠,孟玲敏,张伟[10](2016)在《吉林省玉米灰斑病菌的致病性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9个自交系材料作为玉米灰斑病致病性分化的鉴别寄主,对采自吉林省不同地区的14个菌株进行致病性分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株侵染寄主病斑表现不同的反应型,不同菌株间致病力存在差异。根据在鉴别寄主上的发病等级可将吉林省玉米灰斑病菌菌株分为5个致病类群,其中,Ⅰ为强致病类型,包括1号和8号菌株;Ⅱ、Ⅲ为中等致病类群,包括7、9、10、12、13、14号6个菌株;Ⅳ、Ⅴ为弱致病类群,包括2、3、4、5、6、11号菌株。玉米灰斑病菌存在明显的致病分化现象。(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致病性分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in)侵染引起的世界性土传病害。防治该病一要加大抗性品种筛选力度;更要进一步明确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加强根肿病的早期检测与鉴定,为开展根肿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研究依据与技术支撑。通过比较不同接种方法的发病情况,研究室内接种的适宜方法,利用正交试验探讨接种最优发病体系;以收集到的130多份芸薹属蔬菜品种为材料,通过插入法进行抗病性鉴定,筛选抗病品种;通过光学显微镜鉴定和PCR检测的方法检测根肿组织中存在的根肿菌,并利用ECD系统鉴定了7个不同地区的芸薹根肿菌生理小种,分析了不同生理小种ITS序列的差异。试验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比较了3种接种方法对易感植株发病程度的影响,发病程度为插入法>蘸根法>注射法,病情指数依次递减。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接种浓度是影响发病的关键因素。用采自浙江省江山市白菜、上海青浦区白菜、浙江省温州市榨菜和浙江温岭甘蓝4个种植区的带菌土样对收集到的130多个芸薹属蔬菜品种进行抗病性筛选,结果显示,温岭和上海的病原菌致病性强。除了温州地区白菜类的病原菌致病性较弱外,其他3个地区都较强;对于芥菜类寄主,4个地区病原菌的致病性较强;对甘蓝类寄主,4个地区病原菌之间以及不同品种间存差异极显着。不同寄主品种对同一菌源或不同菌源的抗性反应差异显着。本研究中共筛选获得具有广谱性的高抗甘蓝品种‘雪剑四号’和‘271’。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和PCR检测等手段验证了根瘤组织中的确存在有根肿菌,同时,利用欧洲根肿病鉴别系统(ECD)对采自上述7个不同十字花科蔬菜种植区的芸薹根肿菌进行了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显示,火烧坪地区的生理小种为ECD17/31/31,温岭地区的生理小种为ECD17/15/15,青浦区生理小种为ECD16/0/5,利川地区的生理小种为ECD16/4/0,西藏林芝根肿菌生理小种为ECD16/0/0,湖北省双河镇和浙江省温州根肿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同为ECD16/0/0。最后,利用已开发的3对针对根肿菌rDNA的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结果与NCBI数据库中的芸薹根肿菌rDNA序列信息进行比对,结果显示,1RF和2RF(18SF-18SR)引物可用于芸薹根肿菌的早期快速检测。同时,基于序列结果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芸薹根肿菌的聚类结果具有一定的地源特性,华东地区、长江流域以及西南地区的生理小种大致能分在一个亚组,其中,温州生理小种较为特别,需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致病性分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卓,周婷婷,任毓忠,张莉,李国英.新疆不同地区葡萄霜霉病菌致病性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的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8

[2].高莹莹,张梅,赵坤,董正中,余小林.芸薹根肿菌致病性变异及生理小种分化的研究[C].中国园艺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3].冯爱卿,汪聪颖,汪文娟,陈尉芹,苏菁.广东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8

[4].蔡训辉,王如意,范彦君,陈焘,周玮.烟草野火病菌的基因组学分析及其致病性分化研究进展[J].中国烟草学报.2018

[5].刘廷利,惠慧,阚家亮,卢轩宇,花晟.新疆北部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致病型、致病性分化及ISSR遗传变异研究[J].棉花学报.2017

[6].颜秀娟,李明姝,朱晓峰,段玉玺.吉林省大豆胞囊线虫分布及种群致病性分化研究[C].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7

[7].周立峰.拟松材线虫致病性分化与致病相关基因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7

[8].王成成.几种植物黄萎病病原鉴定、致病性分化和棉花不同生育期感病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7

[9].陈深,汪聪颖,苏菁,冯爱卿,朱小源.华南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性分化检测与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7

[10].贾娇,苏前富,任智惠,孟玲敏,张伟.吉林省玉米灰斑病菌的致病性分化研究[J].玉米科学.2016

论文知识图

致病性分化相关蛋白点的表达水...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在同工酶水平上的聚...与Avr互作激发的信号传递导致HR(1)...2 RAPD 遗传相似性聚类树状图47个供试菌株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梨黑星病病原的形态

标签:;  ;  ;  ;  ;  ;  ;  

致病性分化论文_李卓,周婷婷,任毓忠,张莉,李国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