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甘河子镇中心学校刘霞
【摘要】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对于经济建设和国民素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四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在新课标中,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全国教育工作者都应朝着这盏明灯勇往直前。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引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会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为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育,只有在教育中才能真正地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1、时代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时代的发展,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在新时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真正地为社会创造无形的价值。然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要从小培养,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在以后步入社会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和应对解决困难的能力,才能真正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2、激发小学生的潜能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小学生的潜能。小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会学会独立思考,对学习有独特的见解,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的潜能是很难被开发出来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双重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1、发挥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从而鼓励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问一下学生有没有见过火烧云,火烧云的颜色是什么样的颜色。这时学生就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所吸引,慢慢地他们就会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就会唤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以及对科学的好奇心,这样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有着很大的帮助。因为创新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要有质疑精神。例如,在教学《春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古诗,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时有的学生就会问:“春眠不觉晓,说明是睡得很香,是早上睡的香还是晚上睡的香?花落知多少,知是知道的意思,是作者知道还是不知道?当学生提出这些问题之后他们就会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去课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前提是引导学生对问题产生质疑,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2、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材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丰富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观潮》的时候,教师在讲课文之前先让学生想象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在钱塘江观潮,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呢?这个问题就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就会产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环境进行主动思考,使其不断进行训练、质疑、思考,为创新思想火花的出现提供理想的空间和环境,进而产生出创新性的想法、认知。这个问题的提出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对于开展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帮助。当学生,提高了自己的想象力以后,就会对很多事物产生好奇感,慢慢的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会提高。
3、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关于桂林山水的视频,让学生在动态的视频中对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有个全面的观察,通过这种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下学习,就能够唤醒自己的听觉和视觉,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会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当然语文教学的改革也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原则,不断改善在教育中问题,实现教育的成功发展,使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建臣.对语文教学创新的探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5).
[2]廖艳红,王建洪,冉茂蓉.浅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4).
[3]邵海英.让创新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J].文学教育(下),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