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支撑装置及其置换装置。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支撑装置,其包括对置换段的一侧混凝土进行支撑的第一支撑组件和对置换段的另一侧的混凝土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组件,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相对设置,第一支撑组件包括对置换段的一侧混凝土进行水平支撑的第一水平支撑件和竖直支撑的第一支撑件,第一水平支撑件与第一支撑件连接。其结构简单、能够有良好地支撑固定作用,且该支撑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拆卸,能够反复利用,保证置换后置换段的混凝土与原混凝土良好地连接。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对置换段的一侧混凝土进行支撑的第一支撑组件和对所述置换段的另一侧的混凝土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和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对所述置换段的一侧混凝土进行水平支撑的第一水平支撑件和对置换段的一侧混凝土进行竖直支撑的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水平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结构相同。
设计方案
1.一种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对置换段的一侧混凝土进行支撑的第一支撑组件和对所述置换段的另一侧的混凝土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和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对所述置换段的一侧混凝土进行水平支撑的第一水平支撑件和对置换段的一侧混凝土进行竖直支撑的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水平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结构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支撑件为工字钢,所述工字钢穿过所述置换段一侧的混凝土,且所述工字钢的两个端部位于所述置换段一侧的混凝土的两侧,且所述工字钢的两个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竖直支撑件和第二竖直支撑件,所述第一竖直支撑件和所述第二竖直支撑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工字钢的两个端部,且分别与所述工字钢的两个端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直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顶和第二支撑顶,所述第一支撑顶与所述工字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顶为立柱,第二支撑顶为油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对所述置换段的另一侧混凝土进行水平支撑的第二水平支撑件和进行竖直支撑的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水平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三竖直支撑件和第四竖直支撑件,所述第三竖直支撑件和所述第四竖直支撑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水平支撑件的两端,且分别与所述第二水平支撑件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水平支撑件的两端位于所述置换段的另一侧混凝土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竖直支撑件包括第三支撑顶和第四支撑顶,所述第三支撑顶与所述第二水平支撑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支撑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支撑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顶为立柱,所述第四支撑顶为油顶。
10.一种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置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支撑装置。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支撑装置及其置换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混凝土浇筑后需要对其进行振捣,保证去除混凝土内的空气并保证混凝土凝固后得到的剪力墙有良好的强度,但是现实中常常存在混凝土振捣不密实,继而使得混凝土内出现孔洞,或者混凝土离析导致混凝土强度不够,此时需要对该区域的混凝土进行置换,现有的置换方法是直接对需要置换的区域进行砸除,而后进行填充置换,但是采用该方法,置换区域与相邻的混凝土结合力差,且置换相邻的混凝土容易坍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支撑装置,其结构简单、能够有良好地支撑固定作用,且该支撑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拆卸,能够反复利用,保证置换后置换段的混凝土与原混凝土良好地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置换装置,其能够有效、快速进行置换,且施工工艺简单、成本低、安全性和可靠性好。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支撑装置其包括对置换段的一侧混凝土进行支撑的第一支撑组件和对所述置换段的另一侧的混凝土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和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对所述置换段的一侧混凝土进行水平支撑的第一水平支撑件和对置换段的一侧混凝土进行竖直支撑的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水平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结构相同。
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水平支撑件为工字钢,所述工字钢穿过所述置换段一侧的混凝土,且所述工字钢的两个端部位于所述置换段一侧的混凝土的两侧,且所述工字钢的两个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竖直支撑件和第二竖直支撑件,第一竖直支撑件和第二竖直支撑件分别设置于工字钢的两个端部,且分别与工字钢的两个端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竖直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顶和第二支撑顶,第一支撑顶与工字钢的一端连接,第一支撑顶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顶连接。
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支撑顶为立柱,第二支撑顶为油顶。
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对置换段的另一侧混凝土进行水平支撑的第二水平支撑件和进行竖直支撑的第二支撑件,第二水平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三竖直支撑件和第四竖直支撑件,第三竖直支撑件和第四竖直支撑件分别设置于第二水平支撑件的两端,且分别与第二水平支撑件的两端连接,第二水平支撑件的两端位于述置换段的另一侧混凝土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三竖直支撑件包括第三支撑顶和第四支撑顶,第三支撑顶与第二水平支撑件的一端连接,第三支撑顶的另一端与第四支撑顶连接。
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三支撑顶为立柱,第四支撑顶为油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置换装置,其包括上述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支撑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支撑装置对置换段两侧的混凝土进行支撑,保证置换过程中不会发生坍塌,同时保证置换后的混凝土能够与置换段两侧的混凝土能够良好地粘结,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影响剪力墙的上部结构,保证置换过程的安全性、置换后的混凝土的可靠性。同时,该置换方法施工工艺简单,便于施工,且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提供的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支撑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第一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第二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支撑装置;101-置换段;102-第一支撑区域;103-第二支撑区域;104-通孔;200-第一支撑组件;300-第二支撑组件;210-第一水平支撑件;220-第一支撑件;211-工字钢;221-第一竖直支撑件;222-第二竖直支撑件;221a-第一支撑顶;221b-第二支撑顶;310-第二水平支撑件;320-第二支撑件;321-第三竖直支撑件;322-第四竖直支撑件;321a-第三支撑顶;321b-第四支撑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通”、“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支撑装置100,在对剪力墙混凝土置换时,其对置换段101的两侧的混凝土进行支撑,继而保证置换后混凝土之间粘结力够强,继而保证置换效果。
首先,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支撑装置100包括对置换段101的一侧混凝土(编号为第一支撑区域102)进行支撑的第一支撑组件200和对所述置换段101的另一侧的混凝土(编号为第二支撑区域103)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组件300,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和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相对设置,对置换段101两侧的混凝土进行支撑,承载剪力墙的载荷,保证置换过程中置换段101两侧的混凝土不会坍塌,同时,保证置换后的混凝土能与置换段101两侧的混凝土能够良好地粘结,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具体地,第一支撑组件200包括对所述置换段101的一侧混凝土也就是第一支撑区域102进行水平支撑的第一水平支撑件210和进行竖直支撑的第一支撑件220,所述第一水平支撑件210与所述第一支撑件220连接。第一水平支撑件210能够对第一支撑区域102进行水平支撑固定。第一支撑件220对第一水平支撑件210进行竖向支撑,承载第一支撑区域102的负荷,并保证第一支撑区域102能够与置换段101后续的混凝土良好作用。
具体地,参见图2和图3,第一水平支撑件210为工字钢211,所述工字钢211穿过所述置换段101一侧的混凝土,且所述工字钢211的两个端部位于所述置换段一侧的混凝土的两侧,也就是说工字钢211穿过了第一支撑区域102,且工字钢211的两个端部分别位于第一支撑区域102的两侧,且所述工字钢21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件220连接。采用工字钢211能够更好地与第一支撑件220作用,继而保证支撑效果,同时,工字钢211能够对第一支撑区域102进行良好地支撑,保证第一支撑区域102与置换段101的混凝土良好地作用。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件220包括第一竖直支撑件221和第二竖直支撑件222,所述第一竖直支撑件221和所述第二竖直支撑件222分别设置于所述工字钢211的两个端部,且分别与所述工字钢211的两端连接,也就是说第一竖直支撑件221和第二竖直支撑件222分别位于第一支撑区域102的两侧。
进一步地,第一竖直支撑件221包括第一支撑顶221a和第二支撑顶221b,所述第一支撑顶221a与所述工字钢21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顶221a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顶221b连接。通过设置第一支撑顶221a和第二支撑顶221b能够更好地负载第一支撑区域102。
第二竖直支撑件222与第一竖直支撑件221的结构相同,且与工字钢211的连接方式与第一竖直支撑件221与工字钢211的连接方式相同。
参见图2和图4,第二支撑组件300与第一支撑组件200的结构相同,具体地,第二支撑组件300包括对所述置换段101的另一侧混凝土也就是第二支撑区域103进行水平支撑的第二水平支撑件310和进行竖直支撑的第二支撑件320,所述第二水平支撑件310与所述第二支撑件320连接。第二水平支撑件310能够对第二支撑区域103进行水平支撑固定。第二支撑件320对第二水平支撑件310进行竖向支撑,承载第二支撑区域103的负荷,并保证第二支撑区域103能够与置换段101后续的混凝土良好作用。
具体地,第二水平支撑件310也为工字钢211,所述工字钢211穿过所述置换段101另一侧的混凝土,且所述工字钢211的两个端部位于所述置换段一侧的混凝土的两侧,也就是说工字钢211穿过了第二支撑区域103,且工字钢211的两个端部分别位于第二支撑区域103的两侧,且所述工字钢21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件320连接。采用工字钢211能够更好地与第二支撑件320作用,继而保证支撑效果,同时,工字钢211能够对第二支撑区域103进行良好地支撑,保证第二支撑区域103与置换段101的混凝土良好地作用。
同时,第二水平支撑件310与第一水平支撑件210位于同一水平面,继而保证第一支撑区域102和第二支撑区域103受到相同的作用力,继而保证置换后的混凝土能够更好地与第一支撑区域102和第二支撑区域103的混凝土作用,保证置换后混凝土强度不变。
进一步地,第二支撑件320包括第三竖直支撑件321和第四竖直支撑件322,所述第三竖直支撑件321和所述第四竖直支撑件322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水平支撑件310的两端,且分别与所述第二水平支撑件310,第二水平支撑件310的两端位于所述置换段的另一侧混凝土的两侧,也就是说第三竖直支撑件321和第四竖直支撑件322分别位于第二支撑区域103的两侧。
进一步地,第三竖直支撑件321包括第三支撑顶321a和第四支撑顶321b,所述第三支撑顶321a与所述第二水平支撑件310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支撑顶321a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支撑顶321b连接。通过设置第三支撑顶321a和第四支撑顶321b能够更好地负载第二支撑区域103。
第四竖直支撑件322和第三竖直支撑件321的结构相同,能够良好地对第二支撑区域103进行负载,保证置换段101置换后的混凝土能够良好地与第一支撑区域102和第二支撑区域103进行作用。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置换装置,其包括上述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支撑装置。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置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判断需要置换的混凝土的区域,而后对其进行分区,使得每个需要置换的混凝土两侧均有不用置换的混凝土,继而保证置换段101能够良好地与原有的混凝土良好地粘结。
而后对每段的置换段101的混凝土进行置换,先利用上述的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支撑装置100对置换段101两侧的混凝土进行支撑。具体地操作是:将置换段101的一侧也就是第一支撑区域102混凝土内开设通孔104,而后将第一水平支撑件210穿过该通孔104,且所述第一水平支撑件210的两端未位于该通孔104内,而后第一支撑件220与第一水平支撑件210的两端进行连接,第一支撑件220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支撑区域102的两侧,继而对第一水平支撑件210进行支撑。第一水平支撑件210穿过第一支撑区域102上开设的通孔104,第一水平支撑件210能够对第一支撑区域102进行初次固定和支撑,且后期位于通孔104内的第一水平支撑件210仍保留在第一支撑区域102内,继而对第一支撑区域102进行加固。
第一支撑件220与第一水平支撑件210的两端进行连接,具体地操作是:第一水平支撑件210安装后第一支撑顶221a与工字钢211的一端连接,而第二支撑顶221b与第一支撑顶221a连接,继而实现对工字钢211的一端进行支撑,便于工字钢211受力,并对第一支撑区域102进行支撑,继而便于后期置换段101的混凝土能够与第一支撑区域102的混凝土良好地粘结。
同理对工字钢211的另一端也进行竖向的支撑,继而保证第一支撑区域102能够得到充分地支撑。工字钢211的两端位于第一支撑区域102的两侧。
支撑而后进行对置换段101的混凝土进行置换,具体地,对置换段101的混凝土进行置换是在支撑完成后对置换段101的混凝土进行砸除,而后填充新的混凝土进行置换。砸除置换段101原有的混凝土后,用水对其进行冲洗,保证原有不合规的混凝土全部清除干净。
填充新的混凝土是在置换段101内放置钢筋加密而后对置换段101的两侧封模加固,并利用加微膨胀混凝土填充置换段101。具体地,是在冲洗后置换段101内放置横向、纵向钢筋,而后将置换段101的一侧采用模板封模进行加固,而置换段101的另一侧也进行封模加固,但是其作为喇叭口,更利于加固以及混凝土与第一支撑区域102和第二支撑区域103的混凝土粘结。
填充了微膨胀混凝土后利用小型振动棒振捣密实,待强度达到后,进行喇叭口混凝土剔凿,表面处理光滑。同时,置换完成后拆除第一支撑件220,而后对将置换段101两端的第一水平支撑件210进行切除。使得第一水平支撑件210部分留在第一支撑区域102内,能够对剪力墙进行进一步加固。
而后采用上述置换方法对划分的其他置换段101的混凝土进行置换。
综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剪力墙混凝土分段置换的支撑装置对置换段两侧的混凝土进行支撑,保证置换过程中不会发生坍塌,同时保证置换后的混凝土能够与置换段两侧的混凝土能够良好地粘结,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影响剪力墙的上部结构,保证置换过程的安全性、置换后的混凝土的可靠性。同时,该置换方法能够有效减少剪力墙结构的破坏程度,且施工工艺简单,便于施工,且成本低廉。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403509.9
申请日:2019-03-2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907980U
授权时间:20200107
主分类号:E04G21/26
专利分类号:E04G21/26;E04G21/02
范畴分类:36E;
申请人:广东蕉岭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广东蕉岭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4100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蕉城镇奥园广场21栋207室
发明人:焦兴荣;李万旺;韩乐;艾纯;吴笑笑;宋烜;曾庆卓;陈冰雪;徐佳玲;向伟
第一发明人:焦兴荣
当前权利人:广东蕉岭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代理人:郭莲梅
代理机构:1137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