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表结构论文_蔡治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系表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语态,分词,结构,动词,图式,语言学,英语。

系表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蔡治强[1](2017)在《被动语态与系表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高考全国卷一)Then,Larry asked the police if he was needed or 58 to go.They let him and the other man go.A.forbidden B.ready C.asked D.free第58题应该选哪个?很多考生看到was needed,第一反应就是:or前面是被动语态,按照对称原则,or后面应该也是相同的结构,即接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答案应该在A或C中选。然而,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因为第58题考(本文来源于《高中生》期刊2017年27期)

王瑞琪[2](2017)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德汉系表结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十多年来,德语"sein"系表句式在定义、分类以及论元结构上一直是德语语言学关注的前沿课题,而在汉语中,对于"是"在使用中的灵活性和多义性,以及对未出现"是"的名词谓语句式的相关讨论,至今中国语言学界都未能达成完全一致。以"sein"动词构成的形容词句和名词句是系表结构的主要句型之一。近年来,对讨论的重点也不仅仅局限于句式结构,更在于语义上的差别和系词"sein"功能上的争议性。汉语虽然在句法层面上没有系表结构的概念,但在进行德汉互译或教学时往往仍以"是"结构替代。同时,大量的翻译实践表明,"是"结构与"sein"结构相互替代存在诸多局限与问题。本文以此处为缺口,以德汉系表句式的相关问题为出发点,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借助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以王刚的小说《英格力士》及U.Kautz的德语译着为语料,对德语中的"sein"结构和汉语中的"是"结构分别从语义的分类、动词的功能以及句型结构上展开分析,并在跨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对两种结构进行对比。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创新性地将认知语言学和跨文化翻译结合在一起。在构式语法中尽管尚未对德语中的系词"sein"和汉语中"是"的用法进行详细讨论,但借助构式语法的思维和方法,可以检测出这类特殊动词在句法上的语义功能。据此,本文推翻了德语系词"只有句法功能,没有语义功能"的观点,也证实了 "sein"结构下根据语义进行再分类的必要性;在对汉语"是"结构的分析中,凭借构式语法落脚于句义而非词义的观点,一些特殊的汉语语言现象得以解释,如"是"字的省略及其副词性用法。除此之外,文本把"sein"句型和"是"结构的独立分析联系到实际翻译,从选择的两本语料出发,先论证两者的不可比性与可比性,再从能够比较的例句中寻找差异、局限以及翻译中遇到的问题。本文从对"sein"和"是"句型的研究中发现,尽管两者的句法系统不同,但句型的结构以及语义角色的分配仍有相似性。除了语义和结构都相似的名词句外,被视为系表结构中特殊构式的被动态句也能在汉语中找到相近的架构与构词;有些在德语中通过句法来体现的语义,例如用"格"来表示从属关系,虽然在汉语中缺乏句法对应,但汉语中特有的双主语形式达到了语义上的对等。然而,相对于汉语而言,德语在句法层面的运用较为严格,在系表结构中,经常出现的冠词、分词这些概念在汉语中无法对应,正因如此,汉语也无法像德语一样,根据定冠词将"是"字句细分为表"等同"、表"分类"等不同语义的小类。在一些例句中,汉语的形容词或名词的动词化甚至可以省略"是",由此可以得出,汉语的句型架构如名词谓语句相较于德语更不受句法的限制,与此同时,"是"相对于德语系词"sein"不可忽略的句法功能,具有更为强烈的语义功能,因此衍生出连用、副词性等特殊用法;在语用层面,"是"还能够通过前后重复达到强调的效果或进行比喻等修辞。"是"的这些多用性在德语中并不常见,需用其他句型或增减原句中的成分达到语义对应的效果。在翻译中,由于语言习惯和两种语言词汇的限制会出现大量"sein"结构与"是"结构不对应的情况。除此之外,尽管有些表达在两种语言中都用了"是"和"sein",但细微的差异仍然体现出汉语的灵活性及德语的严谨性:一方面汉语表示方位的介词短语可以作为主语,而德语中仍需借助形式主语;另一方面汉语在形容词表语与主语搭配时展现出随机性,该句型在转化成德语时多用名词句。在翻译的限制方面,除了德汉构词不同造成的困难之外,汉语的动词"是"因其兼有副词的语义作用易造翻译时的不对等,因此除了添加副词、小品词外,还能有改变标点、使用斜体或重音符号等多种形式。在德汉互译的问题中,较为醒目的是将实意动词转化为系词。由于德语中对系词语义的限制,这种转换往往偏离原意;另一个显着的问题在于对汉语中"是"副词性用法的忽略,因该词在语义上高于德语的"sein",因而在漏译时也会造成语义的缺失。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德汉关于"sein"和"是"结构的句法研究进行整合与对比,运用跨文化比较的方法,总结不同语法体系中两者的相通之处和各自的特别之处。另外,本文抛开传统的语法研究观念,运用新兴的认知思维与构式视角将构词、句法、语义、语用等层面融会贯通,并最终落脚于两者的认知特点与语义功能,从而多维度分析德汉翻译时的特征与差异,其研究结果可应用于双语研究和跨文化语言学发展。(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3-29)

蔡治强[3](2017)在《被动语态or系表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全国卷I)Then,Larry asked the police i he was needed or 58 to go.They let him and the other man go.58.A.forbidden B.ready C.asked D.free第58题应该选哪个?很多同学看到was needed,第一反应就是:or前面是被动语态,按照对称原则,or后面应该也是相同的结构,即接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答案应该在A或C中选。(本文来源于《高中生学习(高考冲刺)》期刊2017年03期)

尹继友[4](2015)在《系表结构,还是被动语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家都知道,过去分词既可以出现在系表结构里,又可以出现在被动语态里。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况称为静动句的混合体。静句是用来描写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动句用来描写动作及其过程。由于这两种结构在形式上是一样的,都由be+ed分词构成,这样就给区分系表结构和被动语态带来了麻烦。其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辨它们。(本文来源于《高中生学习(学法指导)》期刊2015年04期)

宋利强[5](2014)在《从连接意向图式理论看主系表结构句子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语言学解释语言结构的认知理据;功能语言学分析语言结构的意义和功能。从人类的连接意向图式认知方式出发,探索主系表结构句子结构的认知理据,并从功能视角分析主系表句子结构的意义和功能,进而提出了"主系表结构句子翻译叁步法",并通过实例验证了"主系表结构句子翻译叁步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可指导主系表结构句子翻译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河南城建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吕会萍[6](2014)在《浅析英语主系表结构中系词的用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何为主系表结构在英语五种句型结构中,主系表结构因为和汉语对比没有相类似的结构可以作参照,所以学生容易混淆。主语是一个句子中所要表达、描述的人(动作的发出者)或物,是句子叙述的主体。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系动词包括:be,look/appear/seem/feel/smell/sound/taste,keep/rest/remain/continue/last/lie/stand/stay/prove/turn out,become/grow/turn/go/get/fail/come/run等。(本文来源于《新课程学习(中)》期刊2014年12期)

徐开屏[7](2014)在《漫谈英语连系动词兼论系表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连系动词不少是从不及物动词变来的,它们具有构建系表结构和表达特殊词汇意义两方面的作用。英语连系动词可按其表语的句法特征,即名词词组、形容词词组、从句进行划分。(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4年S2期)

尹继友[8](2011)在《易被混淆的系表结构和被动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ed分词结构既可以是系表结构,又可以是被动语态,我们称之为静动句的混合体。静句用来描写事物的性质或状态;动句描写动作及动作过程。由于在表达形式上这两种结构是一样的,都是"be+ed",这样就给区别系表结构和被动语态带来了困难。现将几种区别方法归纳如下:(本文来源于《高中生学习(高二版)》期刊2011年10期)

支振彪[9](2011)在《如何区分系表结构和被动语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系动词be+过去分词"构成的系表结构与"助动词be+过去分词"构成的被动语态,它们形式相同,但意义迥异,这对于初学英语的同学们来说,无疑是一大难题。如何区分系表结构和被动语态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区分:(本文来源于《中学英语园地(八、九年级适用)》期刊2011年Z2期)

唐俊兰[10](2010)在《巧辨“被动语态”与“系表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中的"be+过去分词"可以表示被动语态,也可表示"系表结构"。如何辨别是"被动语态",还是"系表结构"呢?下面几种方法可以助你一臂之力。1.被动结构表示动作,而系表结构则表示主语(本文来源于《读写算(中考版)》期刊2010年Z1期)

系表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十多年来,德语"sein"系表句式在定义、分类以及论元结构上一直是德语语言学关注的前沿课题,而在汉语中,对于"是"在使用中的灵活性和多义性,以及对未出现"是"的名词谓语句式的相关讨论,至今中国语言学界都未能达成完全一致。以"sein"动词构成的形容词句和名词句是系表结构的主要句型之一。近年来,对讨论的重点也不仅仅局限于句式结构,更在于语义上的差别和系词"sein"功能上的争议性。汉语虽然在句法层面上没有系表结构的概念,但在进行德汉互译或教学时往往仍以"是"结构替代。同时,大量的翻译实践表明,"是"结构与"sein"结构相互替代存在诸多局限与问题。本文以此处为缺口,以德汉系表句式的相关问题为出发点,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借助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以王刚的小说《英格力士》及U.Kautz的德语译着为语料,对德语中的"sein"结构和汉语中的"是"结构分别从语义的分类、动词的功能以及句型结构上展开分析,并在跨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对两种结构进行对比。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创新性地将认知语言学和跨文化翻译结合在一起。在构式语法中尽管尚未对德语中的系词"sein"和汉语中"是"的用法进行详细讨论,但借助构式语法的思维和方法,可以检测出这类特殊动词在句法上的语义功能。据此,本文推翻了德语系词"只有句法功能,没有语义功能"的观点,也证实了 "sein"结构下根据语义进行再分类的必要性;在对汉语"是"结构的分析中,凭借构式语法落脚于句义而非词义的观点,一些特殊的汉语语言现象得以解释,如"是"字的省略及其副词性用法。除此之外,文本把"sein"句型和"是"结构的独立分析联系到实际翻译,从选择的两本语料出发,先论证两者的不可比性与可比性,再从能够比较的例句中寻找差异、局限以及翻译中遇到的问题。本文从对"sein"和"是"句型的研究中发现,尽管两者的句法系统不同,但句型的结构以及语义角色的分配仍有相似性。除了语义和结构都相似的名词句外,被视为系表结构中特殊构式的被动态句也能在汉语中找到相近的架构与构词;有些在德语中通过句法来体现的语义,例如用"格"来表示从属关系,虽然在汉语中缺乏句法对应,但汉语中特有的双主语形式达到了语义上的对等。然而,相对于汉语而言,德语在句法层面的运用较为严格,在系表结构中,经常出现的冠词、分词这些概念在汉语中无法对应,正因如此,汉语也无法像德语一样,根据定冠词将"是"字句细分为表"等同"、表"分类"等不同语义的小类。在一些例句中,汉语的形容词或名词的动词化甚至可以省略"是",由此可以得出,汉语的句型架构如名词谓语句相较于德语更不受句法的限制,与此同时,"是"相对于德语系词"sein"不可忽略的句法功能,具有更为强烈的语义功能,因此衍生出连用、副词性等特殊用法;在语用层面,"是"还能够通过前后重复达到强调的效果或进行比喻等修辞。"是"的这些多用性在德语中并不常见,需用其他句型或增减原句中的成分达到语义对应的效果。在翻译中,由于语言习惯和两种语言词汇的限制会出现大量"sein"结构与"是"结构不对应的情况。除此之外,尽管有些表达在两种语言中都用了"是"和"sein",但细微的差异仍然体现出汉语的灵活性及德语的严谨性:一方面汉语表示方位的介词短语可以作为主语,而德语中仍需借助形式主语;另一方面汉语在形容词表语与主语搭配时展现出随机性,该句型在转化成德语时多用名词句。在翻译的限制方面,除了德汉构词不同造成的困难之外,汉语的动词"是"因其兼有副词的语义作用易造翻译时的不对等,因此除了添加副词、小品词外,还能有改变标点、使用斜体或重音符号等多种形式。在德汉互译的问题中,较为醒目的是将实意动词转化为系词。由于德语中对系词语义的限制,这种转换往往偏离原意;另一个显着的问题在于对汉语中"是"副词性用法的忽略,因该词在语义上高于德语的"sein",因而在漏译时也会造成语义的缺失。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德汉关于"sein"和"是"结构的句法研究进行整合与对比,运用跨文化比较的方法,总结不同语法体系中两者的相通之处和各自的特别之处。另外,本文抛开传统的语法研究观念,运用新兴的认知思维与构式视角将构词、句法、语义、语用等层面融会贯通,并最终落脚于两者的认知特点与语义功能,从而多维度分析德汉翻译时的特征与差异,其研究结果可应用于双语研究和跨文化语言学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系表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蔡治强.被动语态与系表结构[J].高中生.2017

[2].王瑞琪.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德汉系表结构对比[D].南京大学.2017

[3].蔡治强.被动语态or系表结构[J].高中生学习(高考冲刺).2017

[4].尹继友.系表结构,还是被动语态[J].高中生学习(学法指导).2015

[5].宋利强.从连接意向图式理论看主系表结构句子的翻译[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4

[6].吕会萍.浅析英语主系表结构中系词的用法[J].新课程学习(中).2014

[7].徐开屏.漫谈英语连系动词兼论系表结构[J].中国校外教育.2014

[8].尹继友.易被混淆的系表结构和被动结构[J].高中生学习(高二版).2011

[9].支振彪.如何区分系表结构和被动语态[J].中学英语园地(八、九年级适用).2011

[10].唐俊兰.巧辨“被动语态”与“系表结构”[J].读写算(中考版).2010

论文知识图

的结构图系表结构水平伸臂处结构转角系数正常DH201-2无性系叶柄和茎的结构正常GL-UG9无性系叶柄和茎结构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

标签:;  ;  ;  ;  ;  ;  ;  

系表结构论文_蔡治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