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化体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体育,自然,体育运动,哲学,课程,学校,管理系统。
人化体育论文文献综述
秦东颖[1](2019)在《纸质手环背后的“智慧体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入夏以来,沪上游泳场馆成为市民消暑的好去处。上周末,东方体育中心单日游泳人次达2800人,创下入夏以来第一个峰值。大流量却并未出现以往市民买票、取钥匙的排队长龙,今年投入使用的“智慧场馆公众订场管理系统”,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场馆使用效率,也让市民获(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9-07-17)
刘欣然,陈安顺[2](2016)在《自然与人为:体育在“人化的自然”中的哲学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资料法,运用哲学思维,以体育在"人化的自然"中的哲学作用为研究对象,得出体育是人类文明状态中延缓身体退化的历史努力和哲学反抗。研究旨在探究体育在人类文明构建中的真正价值和意义。立足马克思主义辨证自然观的哲学基础,从体育实践中阐释人与自然关系,体育是"人的自然化"的重要形式,是回归动物本性的文化活动,实现人身体能力的最大自然限度。体育不仅是人类生命形式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靠途径。(本文来源于《西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高强,唐立琬,董超[3](2015)在《体育:一种“人化物”的延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化性质""非必要性"与"追求卓越"是蕴涵在体育之中的3个重要特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在巴里·艾伦的"人化物"理论的基础上对这3个特性进行哲学化的描述与定位,以哲学人类学的方法在体育史的维度上梳理在古希腊体育、中世纪体育与现代体育中"人化性质""非必要性"与"追求卓越"这3个特性的或隐或显的历史传递,由此实现在"人化物"理论与舍勒"内驱力"理论襄助下对体育史和体育概念的重新解读,形成对体育内在价值的挖掘,并在重构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哲学人类学方法在体育史中的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刘欣然[4](2011)在《体育运动在“人化的自然”过程中的哲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自然观是从人类实践活动出发阐释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它属于历史范畴。马克思提出"人化的自然"这一哲学观点,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是马克思主义辨证自然观的哲学基础。体育运动是人自然化的重要形式,以实现人身体能力最大的自然限度,感受身体本原的生命活力。体育运动是一种防止种群退化、肌体病弱和机能衰竭的历史努力。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也逐渐将自己原本野蛮肉身摧残成"文明人",文明的身体同时成为虚弱的代名词。这一切都是人类在"人化的自然"过程中所显现出的现象,现代人是否需要"自然化"成为改造自然过程中留给人类的一个哲学命题。探讨体育运动在"人化的自然"过程中的"人的自然化"成为本文考察的重点。(本文来源于《第6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0-10)
林贤忠[5](2010)在《“物化”与“人化”:论新旧体育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新旧体育课程的区别与联系,即传统体育课程是"物化"的过程,而体育新课程则是在传统体育课程基础上的"人化"过程,这为基层体育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提供了理论层面的参考与借鉴。(本文来源于《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期刊2010年07期)
程冰[6](2009)在《对建立人化——整合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人化—整合课程研制模式的原理进行阐述,论证了以人化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用整合的方式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的研制方式。对体育课程确立了一种开放性的、导向性的、核心性的、具有发散效应的目标群。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优选的,再创的教育性经验。关注完整人生、完整社会是体育课程研制方法教育学性标准的基本价值取向。所作研究目的是建立一个完整的新型的课程体系,提高体育的学科能力,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体育学科。(本文来源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王若光,孙庆祝[7](2008)在《“自然的人化”——发展我国农村体育的客观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中国使用—制造工具发展变革的历史考察,对中国农村与城市及欧美发达国家之间"自然的人化"程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孕育发展体育的土壤特征及其哲学价值进行了探讨,得出: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尚处于人类"自然的人化"初级阶段,其"理性"对农村社会发展发挥的作用尚少,主要还依靠本能"感性"的生物力从事生产;另外,综观希腊、英国、美国的体育发展,无一不是在"理性"高度发展,商业、科技、城市化高度文明的社会背景下蓬勃开展的。体育的哲学价值在于"人的自然化",是为了能给"自然的人化"过分发展异化解毒与纠错的。所以我国农村体育的建设需要慎重,不应当急迫加快我国农村体育超前发展,以免对我国体育事业与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后果。(本文来源于《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芦平生[8](2006)在《体育是人化的生存方式和化人的重要基础——《体育文化论》简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育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所构建的以公平竞争为道德核心的,以和平、进步、友谊和团结为目标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得到了全人类的普遍认同。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在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繁荣,增进对外交流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一个没有历(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06年04期)
苗治文[9](2005)在《论学校体育的物化与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物化的学校体育进行了分析,发现学校体育在育人方面一直偏重于以物为中心,出现了物化现象,偏离了以人为本这个基本观点。为了使学校体育在育人思想上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人化体育这一新理念,努力扭转学校体育的物化局面,使学校体育由物化向人化升华。(本文来源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8期)
苗治文[10](2002)在《论学校体育的物化与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学校体育物化历史的研究,发现学校体育的发展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虽然每一阶段较前一阶段均有所进步,但毕竟存在着一些问题。作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物化的学校体育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发现学校体育在育人方面一直是偏重于以物为中心,出现了重智轻体、重体轻育、重物轻人的物化现象,偏离了以人为本这个基本观点。为了使学校体育在育人思想上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本文提出人化体育这一新理念,希望努力扭转“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的工具”的局面,使学校体育由物化向人化升华,以改以前学校体育育人的“半个人”为“完整人”。学校体育树立人化体育思想,抵制物化体育的影响,提高学校体育档次,促进其重心由物转向人。学校体育坚持人化体育的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了目前“学校体育走进死胡同”等问题,而且能让学生人性得到提升,人格得到完善。体育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使人成为人,为人类健康担负着艰巨历史使命。体育要重塑成人教育,牢牢把握人化理念,使学生经过学校体育教育后,不仅是一名体格健壮、学识渊博的劳动者,更要是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02-06-01)
人化体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文献资料法,运用哲学思维,以体育在"人化的自然"中的哲学作用为研究对象,得出体育是人类文明状态中延缓身体退化的历史努力和哲学反抗。研究旨在探究体育在人类文明构建中的真正价值和意义。立足马克思主义辨证自然观的哲学基础,从体育实践中阐释人与自然关系,体育是"人的自然化"的重要形式,是回归动物本性的文化活动,实现人身体能力的最大自然限度。体育不仅是人类生命形式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靠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化体育论文参考文献
[1].秦东颖.纸质手环背后的“智慧体育”[N].解放日报.2019
[2].刘欣然,陈安顺.自然与人为:体育在“人化的自然”中的哲学反思[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
[3].高强,唐立琬,董超.体育:一种“人化物”的延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
[4].刘欣然.体育运动在“人化的自然”过程中的哲学意义[C].第6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5].林贤忠.“物化”与“人化”:论新旧体育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
[6].程冰.对建立人化——整合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7].王若光,孙庆祝.“自然的人化”——发展我国农村体育的客观性因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
[8].芦平生.体育是人化的生存方式和化人的重要基础——《体育文化论》简评[J].甘肃社会科学.2006
[9].苗治文.论学校体育的物化与人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
[10].苗治文.论学校体育的物化与人化[D].辽宁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