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认识论视域下的“形式”与“质料”论文

康德认识论视域下的“形式”与“质料”论文

康德认识论视域下的“形式”与“质料”

谢 超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十堰442002)

摘 要: “形式”与“质料”作为西方哲学史上两个重要的用语,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形式”与“质料”从本体论过渡到认识论的过程中,康德相比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其他的哲学家,作出了较为完整和更为严密的逻辑推理,赋予“形式”与“质料”新的阐释。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把“时间”和“空间”作为纯粹的感性直观纳入到“形式”中,把主体感觉到的表象纳入到“质料”中,通过先验逻辑把“质料”与“形式”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

关键词: 形式; 质料; 时间; 空间

康德把验前感性的一切原理的科学称为先验感性论。先验感性论与先验分析论、先验辩证论及先验方法论构成康德的先验哲学,并且实现知识从感性到知性再上升到理性的一种过渡,使得人的认知如何成为可能。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完整地论述了这样一种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对理性的狂妄进行了批判,尽可能地使研究的形式以准确性、明晰性为目的。先验哲学首先体现在先验感性论,这是人要获得清晰明了的知识所必备的首要也是必要的步骤。

一、传统意义上的形式与质料

形式与质料是西方哲学的重要用语。古希腊时期,在柏拉图哲学中,形式是指理念。他认为个别事物是它的类特征(形式)与质料的结合,二者的结合实际上也是质料对形式的分有。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既是事物的普遍本质,也是事物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诱发事物达到目的的动力因。只有形式才有现实性,它是内在于事物的目的。质料则处于消极的地位,它只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潜能或者可能性,“质料是指组成个体事物的基本材料。”[1]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动的、非感性的实体,也是一个没有质料的纯粹的形式,属于一种变动之不动,也就是“隐德莱希”,即神。在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继承了部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同意事物就是形式与质料的结合,但是“认为个别事物的各种属性,是由潜入物体的某种固定不变的形式(一般)所决定的”[2],即认为形式决定了事物的各种属性。

“在‘内因’方面,托马斯又把形式分为‘实体形式’和‘偶性形式’(或隐秘的质)。前者决定了事物的本质,后者决定着事物所具有的各种特性。他又把质料分为‘原初质料’和‘第二性质料’。前者指不具有任何形式、从而没有任何现实性的纯粹潜能,后者指已经获得了某种形式规定(形状和大小)、从而具有了一定现实性的物质。”[3]这里的原初质料是指纯粹的质料,第二性质料则是接近于具有广延性的“物质”的概念。到了后来的经院哲学,都普遍认为个别事物的本身就是形式与质料相统一的完整实体。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止血时间,同时观察治疗前后1 d、3 d收缩压变化情况、脉搏情况,统计好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以上所提及到的传统意义上的形式与质料是在本体论层面上而言的,即在探究本原是什么这种维度上阐释的。康德则是在认识论层面提出形式与质料的,即在人如何认知的维度上对形式与质料提出新的解读。形式与质料是在康德的先验哲学中所体现的,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感性论部分对质料和形式作了新的阐释。他指出“当我们被对象所刺激时,对象在表象能力方面所得的结果,就是感觉(empfindung)。通过感觉与对象有关系的直观称为经验性的直观。一种经验性的直观之未确定的对象称为‘出现’。”[4]62“出现”是作为一种对象呈现,而康德认为“质料”就是在“出现”里和感觉相对应的东西。而与“质料”相对应的“形式”就是指作为验前知识原理的感性直观的两种纯粹形式,即空间与时间。

二、作为形式的空间与时间

然而,康德认为在运用空间和时间这两种纯粹的直观形式来感知“质料”时要注意避免陷入一种幻象。“只有当我们把客观实在性归之于表象的这些形式时,我们才不可能避免把一切东西转变为纯然的幻象。”[4]88即不能把空间和时间当作属性来看待,否则要去“物之在其本身”那里寻找这种属性的存在,这在康德看来是荒谬的,因为自在之物的本质属性是不能认识的。既然不能认识自在之物,但是康德在先验感性论中仍然强调了自在之物,因为人类的直观方式是依靠对象的存在的,但是只有在主体的表象能力为对象所刺激时,它才有其可能。即表达了一种“物我相依”的韵味。

(一)作为外感官形式的空间

对于作为内感官形式的时间,康德认为“时间”不是一个从任何经验得来的经验性概念,而是作为一切直观的基础的必然的表象,与“空间”一样,是属于验前的。“时间是内感官形式,是对我们自己和我们内部状态直观的形式,而一切观念,它们本身作为意识的规定,都属于我们的内部状态,即我们以这样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方式把握进入我们的诸观念:这些观念以时间的方式被表象,也就是说空间形成感性世界的观念,而时间则把这些观念表象为我们可把握的形式,这些观念的表象如直线一样相继出现,从而形成我们的时间意识。”[8]值得注意的是,“时间只有一个向量;不同的时间不是同时的,而是前后相继的(正如不同的空间不是前后相继的而是同时的一样)。”[4]72不同的时间只是同一个时间的各个部分,正如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提及的:“即使能活上三千年,甚至三万年,你也应该记住:人所失去的,只是他此刻拥有的生活;人所拥有的,也只是他此刻正在失去的生活,因此,生命的长短没有什么不同。此刻对于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那正在逝去的也都是一样的,所有我们失去的不过是单纯的片刻;一个人不可能既失去过去,又失去未来——还没有经历的事情,怎么可能被夺走?”[9]时间只有一个向度,关于衡量时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对于主体而言,没有过去与未来,只有现在。即我们所指的“过去”是“过去的现在”,所指的“未来”是“未来的现在”,即“过去”与“未来”都是立足于“现在”而言的。而且康德指出,时间的无限性表达与空间的无限性表达是一样的,这种“无限”实质是表达了被限制的条件,作为纯形式的“时间”本质上亦是“一”。与作为外感官形式的空间不同,康德认为时间作为内感官的形式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心灵用来直观其自身或者直观其内部状态的内感官,诚然不产生任何关于作为一个对象的灵魂本身的直观;可是有一种确定性的形式(即时间),只有在这种形式上,内部状态的直观才有其可能,因而所有属于内部确定的东西都是在时间的关系上被表现出来的。”[4]64所以时间是一种衡量主体内部状态的直观形式,要说空间的对象是外部出现,那么时间的对象则是直观内部状态的各种表象的关系。时间的客观有效性体现或者作用在“出现”即那些我们当作感官的对象的东西,康德认为“如果我们抽调我们直观的感性,即抽调我们特有的表象方式,而谈到一般的事物则时间就不再是客观的了。”[4]75因为离开主体,再谈时间与空间都是无意义的。在这个层面上,康德坚持时间与空间是针对人类这个主体而言,把时间与空间看作人类感性认知的两种纯粹的直观形式,时间与空间不是实在的或者依附于某个事物,只是一种为感性直观设定了条件限制的形式,使得验前综合命题成为可能。

康德在先验感性论中明确指出,“对象之在其本身”而且离开我们感官的感受性后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是无法得知,劝诫人类不要妄图挖掘自在之物本质到底是什么。而在感性层面上,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我们知觉这些对象的方式,“空间与时间是这种知觉方式(mode) 的纯粹形式(form),而一般的感觉就是它的质料。”[4]81我们通过感性直观感受到“出现”,并通过知性乃至理性认识到关于对象的完整表象。感觉在康德这里是指在我们知识中能够导致知识被称为“验后知识”即“经验直观”的那种东西,而且作为空间和时间纯粹形式绝对必然地依附于这种感性,而质料则能在各种各样的方式(如嗅觉、味觉、听觉、视觉等等)上存在。“由于经验知识是由先验形式和感觉材料共同构成,即感觉材料经先验形式组织整理的结果,所以经验知识所传达的信息既不是关于思维主体的,也不是关于自在之物的,而是关于介于思维主体和自在之物的现象的。”[10]需要注意的是,在感性直观层面上,这种经验知识却是不涉及到知性以及理性的范畴的。因为康德把时间与空间看作了我们“主观的”感性直观“纯形式”,而把感性杂多看作“质料”。所有“尽管时间和空间并不是‘概念’或‘范畴’,因而不能用来‘思维’,只能用它们来‘直观’,但是与范畴一样,时间和空间仍然为‘感性杂多’或‘质料’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统一性或秩序,尽管这种统一性或秩序是与范畴所提供的统一性不同的。”[1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时间与空间作为人类在感性认知中形成经验知识的一种条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外部对象在其自身来说也就什么也不是而只是“无”,人类就无法对外部对象有一种验前综合方式来确定任何东西了,比如说“三条直线可以形成一个几何图形(三角形)”或者“1+1=2”之类的关于形而上学的数学问题这些命题。

(二)作为内感官形式的时间

康德认为外感官是心灵的一种属性,一切对象都可以通过空间表现出来。“对象的形状、大小和彼此间的关系,都在空间得到确定或能够得到确定。”[4]64关于空间,康德认为这不是一个从外部经验得来的经验性概念,必须要预先假定有空间的表象,才能使得“我”的某种感觉能够和一个在我之外的东西在相同的条件中发生关系,只有通过空间这种表象才使得外部经验本身成为可能。他进一步认为,空间是一个作为一切外部直观基础的必然的、验前的表象。我们能够想象空间内空无一物,但是不能想象到空间的不存在。康德并不打算推论出空间是如何产生,他认为空间不是一般事物关系的推论性的普通的概念,强调这是一个纯粹直观形式,我们谈到的种种不同的空间,这些空间只是指那个同一个独一无二的空间的各个部分而言。空间作为一种直观形式,本质上是“一”。当我们提及到种种不同的空间的一般概念时,是受到这个本质是“一”、作为直观形式的空间的限制,因为康德指出“空间被表现为一个无限的所予量。”[4]67空间的一切部分是无限地共存着,而空间的本原的表象只是作为一种囊括所有这些部分的表象的一种直观形式,所谓的无限也就是给予这些所有的部分的表象的一种条件的限制,亦就是作为“一”的空间。

三、作为经验准则的质料

关于作为外感官形式的空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总结了两点结论。首先,空间不表现为依附在其他任何的对象本身,即便是当直观的所有主观条件被抽取以后仍然保持的一种直观形式,没有任何确定的在它们所属的事物存在之前能被直观到的,一定程度上可以把这种直观形式理解为与生俱来。其次,实际上空间是外感官的一切出现的形式,康德认为必定有一种验前的形式,使得为对象所刺激的主体的感受性在一切现实的知觉之前被予以出来,能够在一切经验之前先包含着确定这些对象的关系的一些原理,就是空间。但是这种形式是需要“质料”的在场,即需要受到对象的刺激。“康德主张,我们离开质料,就不能知觉到空间。他也谈到空间(我们在其里面知觉到种种运动的空间)是‘感性的’,也就是通过所能感觉到的东西而‘被指定的’或‘为符号所表示的’,而这样也就是经验上的。”[7]作为感性直观的“形式”或者“质料”,必须要在人类的立场上来探讨。“形式”和“质料”在康德这里是从认识论层面上阐释的。认识的主体是人类,如果离开人类主体这个主观的条件,则空间的表象就毫无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康德认为“既然我们不能把感性的特殊条件看作事物的可能性的条件,而只能看作事物的出现的条件,所以我们诚然能说,空间涵盖一切作为外部而向我们呈现的事物,但是却不能涵盖一切‘物之在其本身’,而不管它们被什么样的主体所直观,或是否被直观。”[4]69因为康德认为“物之在其本身”这种状态是我们无法认识的,即自在之物背后所隐含的本质是无所得知的,我们通过空间这种直观形式所了解到的事物,其实就是事物呈现给我们的表象,仅仅是表象。这也是康德有意要为自在之物留一席地,认为人的理性并不能逾越出界限,认为人类的理性应该是受到一定的条件范围所限制。这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主张的“人是可以通过理性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观点是不同的,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指的“事物的本质”只是停留在康德所指的表象层面。而且除了空间这个唯一的例外,康德认为再也没有任何与外界的东西相关的主观表象能同时称为客观的又是验前的。当我们谈论到任何可能的外部经验时,我们必须承认空间的经验实在性。除了空间,我们感性方式的其他主观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或者触觉这些仅仅是纯粹的感觉而不是直观,它们靠自身是无法产生任何对象的知识的,而且康德强调这些纯粹的感觉是尤其不能产生任何验前的知识,必须要与空间这种感性直观结合。

空间与时间是分别作为感性直观的外感官形式与内感官形式存在的,“康德认为空间与时间是人们认知世界,整理感性材料的先天直观形式。”[5]即透过空间和时间这种先天直观形式,相当于通过一个过滤网来过滤筛选感性直观中的质料。要注意的是,“在莱布尼茨那里,空间与时间有歧义性,它们的起源模糊不清;在康德那里,(时间与空间)干脆被判给人类主体了!”[6]空间与时间的认知是属于人的一种先验感性的能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经验性的直观,不会留下任何与知性或理性相关的东西,空间与时间在康德看来是人在感性直观中认识经验性知识的一种条件限制。

(1)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背景下,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对网络技术的应用需求也愈来愈大。从网络环境下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特征能发现,多元化目标是比较突出的,企业的信息以及商标等无形资产所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大,企业结构在网络环境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从单目标向着和利益主体相关的目标这一多元目标方向发展。

企业在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评价工作,不仅能够将企业一定时间内的各项决策的实施成果进行相应的反应,并且能够改正其中不足之处,进而有效防止企业浪费人力资源现象的出现。另外,实施企业内部完善的财务控制,能够将准确的数据提供给上级的主管部门进行一定程度的统一管理。要求企业必须按照企业自身的实际经营发展情况建立专业内部控制评价队伍,还要在发展中对企业内部的不足进行充分揭示。

在康德看来,先验感性论应该是作为一种可以说得过去的假设而得到拥护,并且应该是具有凡能作为一种工具的任何理论所必需的那种确定性和不容置疑性。那么在这种经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所谓的“形式”与“质料”是反映这种现象何以能够呈现给人类主体。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从本体论层面探讨“质料”与形式的关系,抑或是从认识论层面探讨二者的关系,都能看到,“形式”始终处于主动的一方,“质料”则处于被动的一方。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中,理念是作为最高的形式存在的,事物是作为质料“分有”这种形式获得存在。再如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中,认为“形式”规定了事物的本质,包含着事物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是积极能动的、决定性的因素。而“质料”则是消极被动的、被决定的因素。尽管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事物的质料与形式又是相对的,对于低一级的事物是形式的东西,对于高一级的事物则是质料。但还是提出了对“纯质料”与“纯形式”的区分,为质料与形式的这种相对限定了一个范围。在康德的先验感性论中,作为直观“形式”的时间和空间始终起着认知的决定性地位,因为面对种类繁多的感性“质料”,如果没有这种直观形式,就难以获取准确的经验知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验前的直观形式与感性质料在康德看来必须要保持逻辑上的一以贯之。即在先验逻辑上,使得作为外感官的空间与作为内感官的时间两种纯粹的直观形式在逻辑上保持一致,从而与感性“质料”得到有效的结合,并且使得对知识的认知从感性过渡到知性最终达到理性。

第三种最为方便,通过远程办税端。2019年1月1日,个人所得税手机APP和电子税务局PC端(https://its.sdn-tax.gov.cn/)将正式上线,届时,纳税人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填写相关信息,直接可以将信息传递到税务部门,由税务部门网络推送到任职单位的客户端中。

所以康德在先验感性论的最后提及到了关于知性范畴中的“概念”的重要性,因为“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以一种严密的假设以及学说阐述先天综合如何成为可能。而先验感性论,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冯契,徐孝通.外国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362.

[2]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329.

[3]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6.

[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孙铁骑.内道外儒 鞠曦思想述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111.

[6]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446.

[7]裴顿.康德的经验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上半部注释[M].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3.

[8]刘旭光.康德与时空——试析康德对时空观念的转变[J].哲学研究,1999(2):63.

[9]马可·奥勒留.沉思录[M].李娟,杨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15.

[10]陈晓平.时间、空间与先验范畴——对康德先验范畴体系的修正[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5):7.

[11]王玉峰.形而上学中的权利意志[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145.

Kant's“Forms”and“Material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pistemology

XIE Chao
(School of Marxism,Hubei University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Shiyan,Hubei 442002)

Abstract: Form and matter are two inseparable concepts in western philosophy.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ont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form and matter to epistemological one,compared to philosophers like Plato and Aristotle,Kant shed a new light on form and matter by making relatively complete and rigorous reasoning.In his monumental work,Critique of Pure Reason,he concluded that time and space existed as forms of pure sensible intuitions while representation was integrated into matter.The combination of matter and form by transcendental logic makes transcendental synthesis possible.

Key words: form;matter;time;space

中图分类号: B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743(2019) 07-0107-04

收稿日期: 2019-05-23

作者简介: 谢 超,1992年生,男,湖北十堰人,助教,研究方向:社会发展哲学。

标签:;  ;  ;  ;  ;  

康德认识论视域下的“形式”与“质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