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佳雯:竹文化与竹在佛寺景观中的情感效应论文

叶佳雯:竹文化与竹在佛寺景观中的情感效应论文

摘要在具有不同特征的空间地域中的活动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情感效应。竹因其特有的文化共鸣,常被人以拟人化的方式使用于园林景观营造中,以起到情感共鸣的效果。本文简要介绍竹与中国人文化及中国佛教中的情感共鸣,并列举竹在不同佛寺景观中运用所产生的情感效应和空间意境,为竹在佛寺景观中的运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竹;文化;佛寺景观;情感效应;意境

竹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东方文化的象征,为世界所熟知。中国最早在旧石器时期(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1]就有用竹的习惯,距今不少于19.5万年,且竹在佛寺景观中的运用和意境营造古来有之,只有通过对传统和现有竹文化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在佛教景观中创新对竹的运用。

1 植物与景观意境的营造

不同的景观场景会对人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产生不同的情感效应,这便有了园林设计中对意境的追求,佛经曰“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玄即真”,说的正是景观中的意境。而植物因其特有的拟人化文化内涵,常被用作在特定主题提升和展现不同的园林意境,起到情感共鸣的作用[2]。杜甫的《游修觉寺》“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就很好地表达了良好的植物景观营造对人心灵的启发。

师:课文中的生字词都认识了。老师写一个字,繁体字的“匆”,上面表示木格子的窗户,加心字底表示心情。形容人的心情也表示时间过得快。再写一个字——加心字底的匆。一个字读匆,两个字读匆匆。有什么感觉?

1. 潭柘寺

2. 红螺寺竹径

在佛寺景观的营建中,植物常因其形态、色彩等特征,给人以佛理的启迪和佛性的熏陶,或被人赋予特殊精神内涵,如象征高尚脱俗的玉兰、象征仙道自况的梅花、象征外直心无的竹等,而被选种于佛寺园林中。

2 竹的情感效应

2.1 竹文化

竹无香少花,无牡丹之雍容,无松柏之伟岸,亦无桃李之美艳,兰花之动人,但却早已融于人们生活之中,如竹简、竹筏、竹席等竹制品已使用千年,在园林造景中也极为常用。有关竹的典故如数家珍,如孝顺竹、湘妃竹等。贵州的布依族、广西的彝族等有着对竹的神话崇拜,四川金沙江畔的藏族、广西隆林的伦佬族等认为竹具有超人的神奇力量。

王选院士曾经给予肖建国六个字的评价——戏捧人,人争气。回忆奋斗历程,肖建国表示,刚刚参加工作时的想法非常简单,仅仅是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抱着这样的想法,当恩师安排自己和另一位同事开发报纸排版软件时,肖建国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项任务。

我国许多山林寺庙都建于山间竹林之中,如北京的潭柘寺(图1),在金大定十年便有了“竹林禅寺”之名;北京红螺寺内的黄槽竹距今已有630多年,其所在的“御竹林”现是红螺寺“三绝景”之一[6],此外还有灵竹山的东林寺、普陀山的紫竹林禅寺、宁波天童寺的毛竹林等。

中国传统文化受中庸等思想影响,讲求的虚心谦和、高风亮节、坚贞不屈、孝道等方面都在竹中空、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雪等特征中得以体现,因此,竹常被人格化,且易让人产生相关联想。如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亦载:“……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唐代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代杜甫有“绿竹半含笑,新梢才出墙”的诗句。白居易《养竹记》中称赞竹曰“竹似贤、性直”等。北宋苏轼爱竹亦爱画竹,他曾在《绿竹筠》中咏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被后人称之为爱竹的典范。清代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并称赞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可见其对竹展现出的文化内涵的认同。

2.2 竹的佛化

《园冶》中言“林皋延伫,相缘竹树萧森;城市喧卑,必择居邻闲逸。高原极望,远抽环屏。”在寺庙中,或是修行,或是想要找回内心的那份纯净,便都需要远隔尘世,竹林不仅可以过滤噪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静谧幽深的环境,从而给人以神性的启迪、精神的慰藉和陶冶于广褒自然的乐趣[7],在身心放轻松的情况下进入一种空灵的境界。清代吴景果有诗《红螺寺竹下作》赞红螺寺御竹林曰:“结根灵谷喜幽邃,藏风聚气喜蕃滋……想见此竹繁盛日,绿云苍雪连诸天”。诗中不仅体现出他对竹林的喜爱,同时也道出了大片的竹林在景观造境中营造出的幽邃的氛围(图2)。所谓“深山藏古刹”,就是将琼台仙阁隐于峰峦叠嶂之中,借崇山秀水和古木修竹展现山林野趣,衬托出寺庙庄严肃穆之感,同时增添宗教的神秘感。

竹径常给人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感。如霍家庵的竹径,一条窄而细长的路,地面整齐的石板边冒出绿色的苔藓,漫步其中,似乎能听到两侧竹叶随风轻轻落地的声音,又给这个小小的空间增添了一丝静谧和禅意。佛寺中的甬道、香道等也常以列植和群植竹来引导香客从“尘世”通向“净土”的过渡[8]。宁波天童寺,在佛寺入口处有人工设计而成的曲折香道,种植大量的松、竹(图3),形成“未入天童心先静,松竹廿里引人行”的景观。竹配上素雅的瓦、墙,与岁月的苔藓共同构成了一幅色彩淡雅的水墨画,给人以恬静、清新的感觉。碧云寺从山门到天王殿两侧低于台阶的绿地中片植大量早园竹,潇洒飘逸的竹林,郁郁葱葱,极富诗意。法雨禅寺从山门向下走,两侧成列种植四季长青的竹柏,寓意佛寺香火不断[9]。

3. 天童寺竹径

4. 双泉禅院竹与泉

5. 国清寺竹与影

常有文人用竹来表达禅理、禅境,如苏轼《器之好谈禅不喜游山山中笋出戏语器之可同参玉版长老作此诗》中写道:“丛林真百丈,法嗣有横枝。不怕石头路,来参玉版师。聊凭柏树子,与问箨龙儿。瓦砾犹能说,此君那不知”,全诗将竹与佛门相喻,充分表达了竹与佛法间的密切关系。唐代王维画的《祗园弟子像》借“雪中丛竹”弘扬“绝世寂灭”的佛旨[5]。僧肇大师曾言:“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可见竹的佛文化意蕴之厚。当你置身于一个园林中却听不懂它的话语声,也许你的心情会因此而变得不快,而竹所带来的文化、意境感受在几千年历史沉淀中已深入骨髓,使人在景观中见竹便进入无尽的意境空间。因此,佛寺景观设计中常以竹来提升其禅境。

3 竹在佛寺景观中的情感效应

3.1 竹林

用俞正声先生的话说就是党员干部要用这样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要在政治方面有坚定的思想,业务上要有精通的技术,精神方面则要求振奋,在作风方面则要做到素质过硬。从基层做起,抓好统战方面的培训和教育等工作,从而让统战部门的干部能够对基层统战工作做到了解和熟悉,并能切实施行基层方面的统战工作。与此同时,各级干部还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引导统战部门人员进行培养和教育引导等方面的工作,紧抓我国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活动,让各干部做好施教工作,在工作中去探索关于信教群众的引导和教育工作,让宗教发挥出更多的正能量,从而使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更为完善、和谐。

竹与佛的关系紧密,小乘佛教中的《二十八佛诞生记》中有释迦牟尼弯钩刺竹升佛的记载;《大唐西域记》中有佛祖在“竹林精舍”说道的记载;普陀山正是因为盛传观音曾在山中的紫竹林修道而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并且因形象神似而得名的佛肚竹和罗汉竹;僧人手中捏出的方竹等,都展现了竹与佛教的密切联系。

3.2 竹径

在佛教教义中,竹节间的空心被喻为佛家所言的“空”和“心无”的形象[3]。“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正如佛家所说的“象由心生,象随心灭”,提醒人们“一切皆空”,不必过度介怀,而微风拂动竹叶摩擦所发出的飒飒声,又仿佛是神灵的信号[4],充满禅意。“竹风声若雨,山虫听似蝉(禅)”,竹在风雨时和着梵音共谱无言无相的静曲,此曲或萧瑟、或清远,与人产生共鸣,身处其境,更有被称为“竹林天籁”。佛教中参禅需静心,心静之时,体会这自然中千万种音响组构的乐曲,此时琴音、钟声、梵音、竹声合奏出的天籁之音,也便充满禅趣。每当下雨时分,雨滴落在竹叶上发出的瑟瑟声,格外引人入胜,遁入禅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楹联常由心灵的感悟而印证眼前之物,同时又让后人来这阅之便能体会其深意,从而达到感同身受的共鸣。如杭州云栖寺楹联:“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声共玄机”中就表达了竹声给人带来的意境。

3.3 竹景

唐代白居易在《池上闲咏》中有云:“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可见,园中的水与竹似乎是不可或缺的造园两要素。如明代程敏政在《月河梵院记》中记载:“月河梵院……接竹以溜泉……凡亭屋台池四围皆编竹为藩,洁曲相通……亭东隙地植竹数挺,曰‘竹坞’[10],展现了古典园林中运用竹与水共同营造景观意境的运用。水与竹在佛寺中的运用也十分广泛,如普陀山双泉禅院中,在一组泉石景观与边上的竹影、兰幽、枫香共同构成一个景观点,竹影映于水中,动静结合,融万千禅意于尺寸,水声、竹声交错,时有时无,让人沉思,面壁念禅,参悟时间与生命的奥秘,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效果,领悟人生的真谛(图4)[11]。同时水与竹形成对比,置身其中,颇有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闲和舒畅,令人心旷神怡。

6. 潭柘寺纸窗竹影

清代蒋和《写竹杂记》说:“树石布置,需疏密相间,虚实相生,乃得画理。”竹景观空间中的营造需要疏密、虚实相宜,佛寺园林的空间营造也是如此,正如同宗教中似实而虚,若即若离的思想境界。西汉王吉在其《咏竹》中这样描述过,竹影婆娑迷离、玲珑摇曳之间,日月变幻,自然成趣,可见其妙。在佛寺景观中竹影的运用常给人以空灵、神秘、虚无的意境感受。如国清寺内墙与屋之间的竹,印记斑驳的黄色院墙和绿色的竹以及随风而动的竹影融为一体,成为一幅无应无变的画图(图5),讲诉着岁月,传递着沉淀,充满无尽禅意;又如潭柘寺院屋外种竹(图6),阳光下斑驳变幻的竹影映于佛墙之上,屋内静坐,竹影透过窗在风中摆动,竹影摇曳间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变幻之感,也正如佛家所说的“虚无”变幻。

4 总结

佛寺景观作为具有展现特殊宗教文化需求的景观场所,有其特殊的景观意境营造需求。竹因其几千年来在中国文化中给国人留下的文化印记和其深刻的禅意展现,在佛寺景观中被广泛应用做提升景观禅境,引导情感共鸣,如竹林的空灵与幽深,竹径的静谧与通幽,竹景的虚无与变换,这些良好的竹景观营造效果为僧人参禅和游客悟道提供了良好的佛教寺庙景观氛围。

由于驾驶舱发生破孔瞬间,从孔口流出的气体速度非常快,过程进行的时间很短,可以将气流从孔口流出视为一维等熵流动,其伯努利方程为:

参考文献

[1] 张宏良, 鲁良庆. 中国竹文化遗迹[J]. 世界竹藤通信, 2012, 10(3): 42-46.

[2] 顾至欣, 张青萍. 近20年国内苏州古典园林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J]. 中国园林, 2018, 34(12): 73-77.

[3] 释正果. 佛教基本知识[M]. 中国佛教协会福建省分会, 1981.

[4] 刘海燕. 竹林禅韵—论竹的环境意象之一[J]. 世界竹藤通讯, 2008(4): 45-47.

[5] 丁厚祥. 文人画、墨竹与禅宗[J]. 艺术百家, 2008(6): 239-241.

[6] 王蕾. 中国寺庙园林植物景观营造初探[J]. 林业科学, 2007(1): 62-67.

[7] 金荷仙, 华海镜. 寺庙园林植物造景特色[J]. 中国风景, 2004 (12): 209-217.

[8] 姜海华, 陈刚, 徐迪, 李晓伟. 寺庙园林的选址布局及植物配置[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20): 185-186.

[9] 王小玲. 中国宗教园林植物景观营造初探[D]. 北京林业大学, 2010.

[10] 于敏中等. 日下旧闻考: 卷八十八[M].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1.

[11] 刘海, 杨凡, 包志毅. 圆融谐和的禅意空间—浅议禅宗美学在寺庙园林中的应用[J]. 华中建筑, 2009(7): 162-165.

Bamboo Culture and its Emotional Effect on Buddhist Temple Landscape

Ye Jiawen Tian Shiyun

Abstract Activities in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ce bring different emotional effect. Because of the unique cultural resonance, bamboo usually is used in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the form of anthropomorphic, to have the effect of emotional resonance. The paper gives a brief introduces the emotional resonance among bamboo, Chinese culture, and Buddhism, which illustrates the emotional effects and spatial, artistic conception of bamboo used in different Buddhist temple landscape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use of bamboo in Buddhist temple landscapes.

Key words bamboo; culture; Buddhist temple landscape; emotion effect; artistic conception

叶佳雯

1990年生/女/浙江人/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系在读硕士研究生/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上海 200120)

田诗韵

1993年生/女/上海人/硕士/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上海 200120)

标签:;  ;  ;  ;  ;  ;  ;  ;  ;  ;  ;  

叶佳雯:竹文化与竹在佛寺景观中的情感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