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下行痛易化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腹内,受体,偏头痛,系统,羟色胺,延髓,阿片。
下行痛易化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曲正阳,刘璐,裴培,赵洛鹏,朱玉璞[1](2017)在《去甲肾上腺素在下行易化/抑制系统中的双向调节作用及其对针剌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影响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以5-HT受体为靶点的主流药物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其对形成中枢敏化患者的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脑干的下行易化/抑制系统参与偏头痛的发生和调节成为研究偏头痛的主流方向之一。去甲肾上腺素在此系统起重要作用。下行易化/抑制系统的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包括α1与α2受体。其中α1受体起易化作用而可致痛,α2受体起抑制作用而可抑痛,这种现象称为去甲肾上腺素的双向调节作用。本文将对去甲肾上腺素在下行易化/抑制系统中对疼痛的双向调节作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2017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暨2017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2-01)
蒋明[2](2016)在《术前应激状态下内源性痛觉下行易化系统对雌性切口痛大鼠痛觉敏化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临床研究发现,术前应激状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女性的应激水平通常比较高,手术后疼痛罹患率和不舒适感亦较高。术后痛觉敏化是指术后机体对伤害性刺激产生疼痛敏感性增强的痛觉感受,可导致患者行动或心理障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质量。术前应激可以加重患者术后疼痛敏感性,增加术后镇痛药的需要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应激导致的痛觉过敏(stress-inducedhyperalgesia,SIH)。研究发现,术前心理困扰与术后疼痛敏感性呈显着正相关,术前应激评分高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增高且镇痛药物用量增加。术前应激加重女性患者术后痛觉敏化是一种常见的、易被忽视的现象,也是术后疼痛研究和治疗领域的一大挑战。由于术前应激诱发女性患者术后疼痛敏化的信号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没有临床预防和治疗相关的有效方案,因此研究其神经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内源性痛觉下行系统的研究表明中央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和延髓头端腹内侧核(rostral ventromedial medulla,RVM)在疼痛调制过程中作用尤为重要。当下行抑制系统功能增强时表现为镇痛作用,下行易化系统主导时疼痛敏感性增加。研究证实应激状态下小鼠杏仁核中雌激素特异性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30(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0,GPR30)表达增加,与雌激素结合活化的GPR30受体可显着逆转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dc acid,GABA)GABAA受体表达衰减的趋势使其上调。PAG对疼痛的调节可通过对RVM内on-cell、off-cell神经元的投射调节作用调制痛觉信号。RVM经脊髓背外侧束和腹外侧束下行又对脊髓背角神经元的痛觉感受性信息进行调制。近期研究提示在大鼠脊髓背角Ⅱ层神经元内5-HT2B受体和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ate receptor,NMDAR)受体与核周体包含的 PKCγ 有共表达。NR1亚基磷酸化(p-NR1)增加可提高脊髓背角神经元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促进痛觉敏化形成。因此内源性痛觉下行易化系统与应激诱导雌性动物术后痛觉敏化的联系机制值得探讨。研究目的:1.研究术前应激状态对雌性切口痛大鼠术后痛行为学的影响;2.明确下行易化系统PAG区GPR30受体对应激引起雌性大鼠术后痛觉敏化的作用;3.揭示应激引起雌性大鼠术后痛觉敏化过程中,下行易化系统RVM区神经元5-HT2B受体与PAG和脊髓背角神经元相关机制作用;4.探讨脊髓背角5-HT2B/PKCγ/p-NR1信号通路在下行易化系统中对雌性大鼠痛觉敏化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诊疗应激导致痛觉过敏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成年雌性SD大鼠卵巢去势手术后给予同一雌激素水平替代为研究对象,采用强迫游泳(forced swim,FS)建立术前应激模型,并采用切口痛这一经典的术后疼痛模型,研究术前应激状态对雌性大鼠术后痛觉敏化的影响。我们又分别通过PAG区和RVM区置管微量注射药物以及鞘内给药等方法进行干预,观察大鼠疼痛行为和下行易化系统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机械缩足阀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和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评定大鼠痛觉敏化行为学;Western blot分析和免疫荧光检测等分子生物学手段探讨相关分子机制。研究结果:1.术前应激后雌性切口痛大鼠术后各时间点PWMT和PWTL较单纯切口痛组大鼠明显降低,其痛行为学可至术后48h。免疫荧光检测显示:PAG内神经元GPR30受体和GABAA-α4、β1、δ受体有所增加;RVM内能神经元5-HT2B亚基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术前应激状态可使脊髓内神经元5-HT2B/PKCγ/NR1受体表达增加;2.PAG内置管微量注射GRP30激动剂(G1)且不给予大鼠强迫游泳仍可增加术后痛觉敏化;大鼠完成强迫游泳后微量注射GRP30拮抗剂(G15)则明显缓解术前应激诱发的术后痛敏。Western blot分析显示:S组、S+I组和G1+I组GPR30蛋白表达上调,而GABAA-α4、β1、δ蛋白只在S+I组和G1+I组表达明显增加;在G15+Ⅰ组GPR30和GABAA-α4、β1、δ蛋白表达则明显下调,免疫荧光结果与行为学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相一致;3.通过RVM置管和分别微量注射5-HT2B激动剂(BW723C86)及拮抗剂(SB204741)发现,给予RVM区BW723C86可增加雌性大鼠切口痛觉敏化,微量注射SB204741则可抑制应激造成的痛觉过敏。Western blot分析显示:S+I组、G1+I组和BW723C86+Ⅰ组5-HT2B蛋白表达上调;而在G15+Ⅰ组和SB204741+I组5-HT2B蛋白表达则明显下调。免疫荧光同样可以观察到BW723C86+Ⅰ组5-HT2B受体表达上调,SB204741+Ⅰ组5-HT2B受体表达则明显减少;4.根据之前的研究,分别给予大鼠鞘内注射5-HT2B激动剂和拮抗剂以及PKCy抑制剂(C37H65N9013)。结果显示在无术前应激下,鞘内注射BW723C86可诱发切口痛觉过敏;雌性大鼠术前应激造模后鞘内注射SB204741可缓解痛觉过敏,而鞘内注射C37H65N9013则可抑制术后疼痛,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差异。Western blot 分析提示:S+I 组、G1+I组、BW723C86+1(RVM)组、BW723C86+I(dorsal horn)组和 C37H65N9013+Ⅰ组脊髓内 5-HT2B 蛋白表达上调,在 G15+1 组、SB204741+Ⅰ(RVM)组和 SB204741+Ⅰ(dorsalhorn)组5-HT2B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KCγ蛋白表达在I组、S+I组、G1+I组、BW723C86+I(RVM)组和 BW723C86+I(dorsal horn)组上调,在 G15+1组、SB204741+I(RVM)组、SB204741+Ⅰ(dorsal horn)组和 C37H65N9013+1组表达下调;p-NR1蛋白表达则在S+I组、G1+I组、BW723C86+I(RVM)组和 BW723C86+Ⅰ(dorsal horn)组上调,在 G15+1组、SB204741+I(RVM)组、SB204741+I(dorsal horn)组和C37H65N9013+Ⅰ组表达明显下调。脊髓免疫荧光表达显示BW723C86+Ⅰ组5-HT2B受体表达明显上调,SB204741+Ⅰ组5-HT2B受体表达则明显减少,C37H65N9013+Ⅰ组PKCγ受体表达亦明显减少。研究结论:1.术前应激状态下内源性痛觉下行易化系统可显着诱发雌性切口痛大鼠术后痛觉敏化;2.术前应激使雌性大鼠PAG区GPR30受体活化,后者增加了 GABAA-α4β1δ亚基的表达。GABAA-α4β1δ亚基异常激活后在PAG起始了内源性痛觉下行系统通路的改变,抑制了痛觉下行抑制系统,促进了易化系统功能;3.PAG通过下行易化系统对RVM内神经元的投射调节作用,使RVM神经元5-HT2B受体表达增加,后者与5-HT结合后进一步调制下行至脊髓背角的5-HT投射系统,通过大鼠脊髓背角5-HT2B受体作用促发了下游信号通路;4.脊髓内5-HT2B/PKCγ/p-NR1信号通路表达增加改变了 NMDA受体离子通道的通透性,提高了脊髓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最终促进了雌性大鼠痛觉敏化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6-05-01)
裴培,刘璐,崔莹雪,石广霞,王麟鹏[3](2015)在《下行易化/抑制系统及其参与偏头痛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疾病,以反复发作性一侧搏动样头痛为特点,随活动加重,常伴有畏光畏声等症状,每年大约有15%的人群罹患此病[1]。虽然HT1B/1D受体激动剂曲坦类药物为目前公认的治疗偏头痛的特定药,但其疗效有限,仅仅能缓解40%患者的疾苦[2],一旦叁叉神经血管系统二级神经元发生敏化,曲坦类药物将很难逆转[3]。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早在19世纪学者(本文来源于《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杨宇,陈梦,张美琴,张宇平,吕思航[4](2014)在《内源性下行抑制易化系统与5-羟色胺对脊髓伤害感受性信息的调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建立脊髓神经损失大鼠模型探讨内源性下行抑制易化系统与5-羟色胺(5-HT)对脊髓伤害感受性信息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性手术组、模型组及针刺组,每组10只,通过分支结扎将腓总神经和左侧坐骨神经干胫神经切断,将坐骨神经剥离,保留腓总神经,并在术后1、2、3、7、14、28d采用Weatern bloting测定各组大鼠脊髓背角和背神经中5-H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和背神经中5-HT蛋白(286.3±22.7)%、(178.9±14.8)%于术后2d显着高于模型组假性手术组(64.3±14.2)%、(42.3±4.3)%,而针刺组大鼠脊髓背角和背神经中5-HT蛋白(142.3±21.3)%、(102.3±11.3)%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背角和背神经中5-HT蛋白缺失可能与脊髓神经损伤疼痛有关,通过针刺脊髓能促使脊髓背角和背神经中5-HT蛋白表达,从而抑制脊髓伤害后疼痛刺激的传导,对预防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产业》期刊2014年09期)
马加贵,褚海辰,孙俊枝[5](2011)在《下行疼痛易化系统在吗啡耐受机制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吗啡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阿片类镇痛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疼痛,但是长期应用吗啡会造成吗啡耐受,从而限制了吗啡的临床应用。吗啡耐受的机制十分复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下行疼痛易化系统参与了吗啡耐受,本文拟对近年来此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1年13期)
曹菲[6](2008)在《Mu阿片受体介导靶向毁损骨癌痛大鼠下行易化系统镇痛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恶性肿瘤是危及人类生命的首要原因,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肺癌等,易发生骨转移,加上原发的骨肉瘤,均会引起病理性的骨痛(简称骨癌痛),极大的干扰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并可导致患者死亡率的增高、体能状态的下降及焦虑或抑郁的发生,因此如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对骨癌痛相关机制认识的不足,目前的治疗方案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疗效,且常伴有严重的副作用,延误了疼痛的缓解,某种程度上甚至加速了癌症的恶化,因此极有必要寻求一种基于机制的、新的治疗方案。脊髓上高级中枢以极为精细的方式下行调控脊髓水平痛觉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延髓头端腹内侧区(rostral ventromedial medulla,RVM)作为该调控系统最主要的下行通路,直接影响了大脑和脊髓间痛觉信息的“中继”,大量行为学和电生理学的研究提示RVM区内表达μ阿片受体的下行易化神经元可能直接参与了病理性疼痛的形成,对脊髓水平“中枢敏化”的维持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这些易化神经元可能成为治疗慢性顽固性疼痛的新靶点。基于此,通过μ阿片受体介导选择性阻断RVM区下行易化作用可能成为治疗骨癌痛的一种有效措施。本实验首先构建大鼠骨癌痛模型,通过应用靶向毒素——皮啡肽-皂角素耦联体,靶向毁损大鼠RVM区内μ阿片受体阳性的下行易化神经元,探讨此治疗方案应用于骨癌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另外鉴于皮啡肽-皂角素耦联体起效慢、制作工艺复杂、价格昂贵、难以形成产业化等缺点,本实验模拟皂角素在靶细胞内诱导凋亡的过程,进一步构建大鼠源性自发活化的caspase-3重组促凋亡基因,以期为骨癌痛的靶向基因治疗奠定实验基础。研究方法与结果1. Mu阿片受体介导靶向毁损骨癌痛大鼠下行易化系统镇痛效应的研究方法:成年雌性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6只,不接受任何处理)、肿瘤细胞接种组(18只,仅构建骨癌痛模型,RVM区不接受任何微注射)、PBS(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磷酸盐缓冲液)组(18只)、皮啡肽组(18只)、皂角素组(18只)和皮啡肽-皂角素组(18只),其中后四组大鼠RVM区依次接受PBS、皮啡肽、皂角素及皮啡肽-皂角素耦联体单次微注射处理。微注射后第28d,除正常对照组外所有大鼠右侧胫骨接种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构建大鼠骨癌痛模型,肿瘤细胞接种后第3d开始观察各组大鼠痛觉行为学改变,包括机械性痛觉超敏、机械性痛觉过敏、冷痛觉超敏、热痛觉过敏及移动诱发痛评分至细胞接种后第20d。肿瘤细胞接种后第7d、14d及20d,影像学观察肿瘤细胞接种侧胫骨骨质破坏的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脊髓背角FOS阳性神经元的数目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并采用ELISA法检测脊髓实质中前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的改变。结果:1)疼痛行为学检测:肿瘤细胞接种组、PBS组、皮啡肽组及皂角素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均有痛觉超敏(nociceptive hypersensitivity)的发生(P<0.05),而RVM区微注射皮啡肽-皂角素耦联体可在痛觉超敏发生后的4~7d内明显降低痛觉超敏的程度(P<0.05,与肿瘤细胞接种组相比)。2)影像学检查:所有接种肿瘤细胞的大鼠接种侧胫骨骨质呈现进行性的破坏,各种RVM区微注射处理对局部骨质的破坏无明显影响;3)脊髓Fos阳性神经元的数目:肿瘤细胞接种组、PBS组、皮啡肽组及皂角素组大鼠脊髓双侧Fos阳性的神经元数目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增加(P<0.05),而细胞接种后第14d和第20d,皮啡肽-皂角素组大鼠脊髓双侧Fos阳性神经元数目与肿瘤细胞接种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活化星形胶质细胞的数目及前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的表达:肿瘤细胞接种组、PBS组、皮啡肽组及皂角素组大鼠脊髓双侧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和前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的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大鼠显著增加(P<0.05),而RVM区微注射皮啡肽-皂角素耦联体可明显降低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的数目并抑制前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的产生(P<0.05,与肿瘤细胞接种组大鼠相比),并在细胞接种后第20d回落至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2. Mu阿片受体介导靶向毁损大鼠痛觉下行易化系统安全性评估方法:成年雌性Wistar大鼠102只,随机分为五组:正常对照组(6只,不做任何处理)、PBS组(24只)、皮啡肽组(24只)、皂角素组(24只)及皮啡肽-皂角素组(24只),其中后四组大鼠RVM区依次接受PBS、皮啡肽、皂角素及皮啡肽-皂角素耦联体单次微注射处理。从微注射后第4d开始至第28d,每4d对大鼠生命体征进行检测。微注射后第4d、7d、14d及28d,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的反应,免疫组化法检测RVM区内神经元数目以及局部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 Real-time PCR及ELISA法检测局部前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的表达。结果:1)生命体征: RVM区内微注射皮啡肽-皂角素耦联体对大鼠基本生理功能无显着影响(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包括体重、肛温、呼吸频率、心率及收缩压。2)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微注射后第7d、14d及28d,皮啡肽-皂角素耦联体组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ejection fraction, EF)、左心室短轴分数(left fractional shortening, FS)、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mension systole at end-diastole, LVIDS)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mension diastole at end-diastole, LVID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神经元数目:皮啡肽-皂角素组大鼠RVM区NeuN标记的神经元总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胶质细胞的活化及前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皮啡肽-皂角素组大鼠RVM区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无显着活化,前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持续维持在基线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5)。3.大鼠源性自发活化caspase-3重组基因的构建及其促凋亡效应的研究方法:模拟皂角素在细胞内诱导凋亡的过程,通过重组PCR技术获得大、小亚基顺序颠倒的大鼠源性自发活化的重组caspase-3基因,经酶切电泳及测序分析后,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或EGFP-C1,转染大鼠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Immortalized neural progenitor cells,INPC)和人胚肾293T细胞,分别通过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Annexin V-PI双标后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细胞的早期凋亡率、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细胞内活化caspase-3蛋白质的表达。结果:1)转染24h后荧光倒置显微镜显示转染重组caspase-3基因的细胞呈现明显的细胞碎裂、浓缩及细胞突起回缩等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2)转染重组caspase-3基因的细胞Annexin V-PI双染后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 16.01%±1.03%(INPC)和30.67%±1.53%(293T),与正常对照组、空白载体组或野生型caspase-3组细胞相比显着增高(P<0.05);3)MTT结果提示转染重组caspase-3基因的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 44.61%±0.15%(INPC)和48.35±0.16%(293T),与正常对照组、空白载体组或野生型caspase-3组细胞相比生长抑制率明显增加(P<0.05);4)Western blot结果提示转染重组caspase-3基因的细胞中活化caspase-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44±0.01 (INPC)和3.42±0.21(293T),较正常对照组、空白载体组或野生型caspase-3组细胞显着增加(P<0.05)。4.统计学处理采用SigmaStat 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实验第一部分组间、组内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Two way ANOVA)分析后post-hoc检验(SNK法),余实验部分中组间、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One way ANOVA)分析后SNK法。P<0.05设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总结1. RVM区微注射皮啡肽-皂角素耦联体选择性毁损μ阿片受体表达阳性的下行易化神经元,可降低脊髓中枢敏化的程度,抑制脊髓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和前炎症因子的产生,显着抑制骨癌痛大鼠痛觉超敏的程度。2. RVM区微注射皮啡肽-皂角素耦联体选择性毁损μ阿片受体表达阳性的下行易化神经元对实验大鼠生理功能无明显影响,超声心动图结果亦提示对大鼠心功能影响较小。耦联体注射后也未引起局部神经元的显着丢失和明显的神经炎症或神经免疫反应。3.通过模拟皂角素在靶细胞内诱导凋亡的过程,成功构建了大鼠源性自发活化的caspase-3重组基因,在无前凋亡信号的作用下可自发诱导细胞凋亡。研究意义本研究从慢性病理性疼痛脊髓上内源性调控系统入手,根据RVM区在该系统下行投射至脊髓过程中的“中继”作用,应用皮啡肽-皂角素耦联体选择性毁损了RVM区内μ阿片受体表达阳性的下行易化神经元,有效降低了骨癌痛的程度,同时研究结果也证实了靶向毁损效应应用的安全性。本研究是对骨癌痛基于机制治疗的一种新探索,为将该靶向毁损的治疗方案应用于临床提供了实验依据。鉴于皂角素自身的诸多缺点,本研究模拟皂角素诱导细胞凋亡的过程,构建了大鼠源性自发活化的caspase-3重组促凋亡基因,为骨癌痛的靶向基因治疗提供了理想的杀伤基因。(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8-05-01)
刘风雨,邢国刚,曲晓秀,张重,万有[7](2008)在《下行易化系统及其参与神经病理痛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病理痛是指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综合征。神经病理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但是其发病机制不甚清楚,临床上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的研究除了集中于痛觉的上行传导及中枢机制,以及痛觉的下行抑制之外,也证明下行易化系统激活参与神经病理痛的发病机制。本文拟对此进行综述,希望为治疗神经病理痛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生理科学进展》期刊2008年02期)
张玉秋,吴根诚[8](2000)在《内源性下行抑制/易化系统与5-羟色胺对脊髓伤害感受性信息的调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源性下行抑制系统在痛觉传递与调制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 ,与这一系统相对的下行易化系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行抑制 /易化系统对外周伤害性信息进行双向调制。 5 羟色胺 ( 5 HT)是痛觉下行调制系统的主要神经递质 ,电刺激或微量注射兴奋性氨基酸于中缝大核 (NRM )或巨细胞网状核(NGC)内 ,既可兴奋也可抑制脊髓伤害性反应。这种相互矛盾的效应可能与脊髓内的多种 5 HT受体亚型有关。(本文来源于《生理科学进展》期刊2000年03期)
卓敏,G,F,Gebhart[9](1993)在《中枢痛觉调制:下行性易化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内源性的下行性抑制系统在痛觉的传递和调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另一内源性的下行性易化系统。激活下行性易化系统能降低痛觉阈值,增强动物对外周伤害性刺激的反应。中枢神经系统能通过激活两个完全相互独立的下行性系统来双相性地调制动物对外周伤害性刺激的反应。(本文来源于《生理科学进展》期刊1993年03期)
下行痛易化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临床研究发现,术前应激状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女性的应激水平通常比较高,手术后疼痛罹患率和不舒适感亦较高。术后痛觉敏化是指术后机体对伤害性刺激产生疼痛敏感性增强的痛觉感受,可导致患者行动或心理障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质量。术前应激可以加重患者术后疼痛敏感性,增加术后镇痛药的需要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应激导致的痛觉过敏(stress-inducedhyperalgesia,SIH)。研究发现,术前心理困扰与术后疼痛敏感性呈显着正相关,术前应激评分高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增高且镇痛药物用量增加。术前应激加重女性患者术后痛觉敏化是一种常见的、易被忽视的现象,也是术后疼痛研究和治疗领域的一大挑战。由于术前应激诱发女性患者术后疼痛敏化的信号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没有临床预防和治疗相关的有效方案,因此研究其神经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内源性痛觉下行系统的研究表明中央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和延髓头端腹内侧核(rostral ventromedial medulla,RVM)在疼痛调制过程中作用尤为重要。当下行抑制系统功能增强时表现为镇痛作用,下行易化系统主导时疼痛敏感性增加。研究证实应激状态下小鼠杏仁核中雌激素特异性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30(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0,GPR30)表达增加,与雌激素结合活化的GPR30受体可显着逆转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dc acid,GABA)GABAA受体表达衰减的趋势使其上调。PAG对疼痛的调节可通过对RVM内on-cell、off-cell神经元的投射调节作用调制痛觉信号。RVM经脊髓背外侧束和腹外侧束下行又对脊髓背角神经元的痛觉感受性信息进行调制。近期研究提示在大鼠脊髓背角Ⅱ层神经元内5-HT2B受体和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ate receptor,NMDAR)受体与核周体包含的 PKCγ 有共表达。NR1亚基磷酸化(p-NR1)增加可提高脊髓背角神经元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促进痛觉敏化形成。因此内源性痛觉下行易化系统与应激诱导雌性动物术后痛觉敏化的联系机制值得探讨。研究目的:1.研究术前应激状态对雌性切口痛大鼠术后痛行为学的影响;2.明确下行易化系统PAG区GPR30受体对应激引起雌性大鼠术后痛觉敏化的作用;3.揭示应激引起雌性大鼠术后痛觉敏化过程中,下行易化系统RVM区神经元5-HT2B受体与PAG和脊髓背角神经元相关机制作用;4.探讨脊髓背角5-HT2B/PKCγ/p-NR1信号通路在下行易化系统中对雌性大鼠痛觉敏化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诊疗应激导致痛觉过敏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成年雌性SD大鼠卵巢去势手术后给予同一雌激素水平替代为研究对象,采用强迫游泳(forced swim,FS)建立术前应激模型,并采用切口痛这一经典的术后疼痛模型,研究术前应激状态对雌性大鼠术后痛觉敏化的影响。我们又分别通过PAG区和RVM区置管微量注射药物以及鞘内给药等方法进行干预,观察大鼠疼痛行为和下行易化系统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机械缩足阀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和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评定大鼠痛觉敏化行为学;Western blot分析和免疫荧光检测等分子生物学手段探讨相关分子机制。研究结果:1.术前应激后雌性切口痛大鼠术后各时间点PWMT和PWTL较单纯切口痛组大鼠明显降低,其痛行为学可至术后48h。免疫荧光检测显示:PAG内神经元GPR30受体和GABAA-α4、β1、δ受体有所增加;RVM内能神经元5-HT2B亚基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术前应激状态可使脊髓内神经元5-HT2B/PKCγ/NR1受体表达增加;2.PAG内置管微量注射GRP30激动剂(G1)且不给予大鼠强迫游泳仍可增加术后痛觉敏化;大鼠完成强迫游泳后微量注射GRP30拮抗剂(G15)则明显缓解术前应激诱发的术后痛敏。Western blot分析显示:S组、S+I组和G1+I组GPR30蛋白表达上调,而GABAA-α4、β1、δ蛋白只在S+I组和G1+I组表达明显增加;在G15+Ⅰ组GPR30和GABAA-α4、β1、δ蛋白表达则明显下调,免疫荧光结果与行为学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相一致;3.通过RVM置管和分别微量注射5-HT2B激动剂(BW723C86)及拮抗剂(SB204741)发现,给予RVM区BW723C86可增加雌性大鼠切口痛觉敏化,微量注射SB204741则可抑制应激造成的痛觉过敏。Western blot分析显示:S+I组、G1+I组和BW723C86+Ⅰ组5-HT2B蛋白表达上调;而在G15+Ⅰ组和SB204741+I组5-HT2B蛋白表达则明显下调。免疫荧光同样可以观察到BW723C86+Ⅰ组5-HT2B受体表达上调,SB204741+Ⅰ组5-HT2B受体表达则明显减少;4.根据之前的研究,分别给予大鼠鞘内注射5-HT2B激动剂和拮抗剂以及PKCy抑制剂(C37H65N9013)。结果显示在无术前应激下,鞘内注射BW723C86可诱发切口痛觉过敏;雌性大鼠术前应激造模后鞘内注射SB204741可缓解痛觉过敏,而鞘内注射C37H65N9013则可抑制术后疼痛,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差异。Western blot 分析提示:S+I 组、G1+I组、BW723C86+1(RVM)组、BW723C86+I(dorsal horn)组和 C37H65N9013+Ⅰ组脊髓内 5-HT2B 蛋白表达上调,在 G15+1 组、SB204741+Ⅰ(RVM)组和 SB204741+Ⅰ(dorsalhorn)组5-HT2B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KCγ蛋白表达在I组、S+I组、G1+I组、BW723C86+I(RVM)组和 BW723C86+I(dorsal horn)组上调,在 G15+1组、SB204741+I(RVM)组、SB204741+Ⅰ(dorsal horn)组和 C37H65N9013+1组表达下调;p-NR1蛋白表达则在S+I组、G1+I组、BW723C86+I(RVM)组和 BW723C86+Ⅰ(dorsal horn)组上调,在 G15+1组、SB204741+I(RVM)组、SB204741+I(dorsal horn)组和C37H65N9013+Ⅰ组表达明显下调。脊髓免疫荧光表达显示BW723C86+Ⅰ组5-HT2B受体表达明显上调,SB204741+Ⅰ组5-HT2B受体表达则明显减少,C37H65N9013+Ⅰ组PKCγ受体表达亦明显减少。研究结论:1.术前应激状态下内源性痛觉下行易化系统可显着诱发雌性切口痛大鼠术后痛觉敏化;2.术前应激使雌性大鼠PAG区GPR30受体活化,后者增加了 GABAA-α4β1δ亚基的表达。GABAA-α4β1δ亚基异常激活后在PAG起始了内源性痛觉下行系统通路的改变,抑制了痛觉下行抑制系统,促进了易化系统功能;3.PAG通过下行易化系统对RVM内神经元的投射调节作用,使RVM神经元5-HT2B受体表达增加,后者与5-HT结合后进一步调制下行至脊髓背角的5-HT投射系统,通过大鼠脊髓背角5-HT2B受体作用促发了下游信号通路;4.脊髓内5-HT2B/PKCγ/p-NR1信号通路表达增加改变了 NMDA受体离子通道的通透性,提高了脊髓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最终促进了雌性大鼠痛觉敏化的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行痛易化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曲正阳,刘璐,裴培,赵洛鹏,朱玉璞.去甲肾上腺素在下行易化/抑制系统中的双向调节作用及其对针剌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影响概述[C].2017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暨2017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2017
[2].蒋明.术前应激状态下内源性痛觉下行易化系统对雌性切口痛大鼠痛觉敏化的作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6
[3].裴培,刘璐,崔莹雪,石广霞,王麟鹏.下行易化/抑制系统及其参与偏头痛的机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
[4].杨宇,陈梦,张美琴,张宇平,吕思航.内源性下行抑制易化系统与5-羟色胺对脊髓伤害感受性信息的调制[J].中国卫生产业.2014
[5].马加贵,褚海辰,孙俊枝.下行疼痛易化系统在吗啡耐受机制中的作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
[6].曹菲.Mu阿片受体介导靶向毁损骨癌痛大鼠下行易化系统镇痛效应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7].刘风雨,邢国刚,曲晓秀,张重,万有.下行易化系统及其参与神经病理痛的机制[J].生理科学进展.2008
[8].张玉秋,吴根诚.内源性下行抑制/易化系统与5-羟色胺对脊髓伤害感受性信息的调制[J].生理科学进展.2000
[9].卓敏,G,F,Gebhart.中枢痛觉调制:下行性易化系统[J].生理科学进展.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