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台湾美学;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高友工;柯庆明;方东美;史作柽
一
台湾的美学研究既未遭压抑,也不特别激扬。专业的美学家虽不甚多,成绩却有可观之处。
“高河,姑姑这辈子对不起你了。”老太太说着,声音里有几分不忍,“可你知道了杨家这伤风败俗的丑事,为了让这个秘密不被泄露,姑姑只有这一个办法!”
首先是对大陆美学的承继。
1980年曹日昌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出版,给美学和文艺理论工作者从心理学角度进一步探讨美的问题提供了当时最有影响的心理学的依据。从此,审美心理学和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得以复苏。九所院校编写的教材《心理学》及其他各师范学院校编写的心理学教材陆续出版发行,都给审美心理学及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拓展准备了理论的条件和相关的美学著作。
消失了几十年的美学家,如朱光潜、宗白华也开始复出(宗氏于1946年即已编好《艺境》一书,后来一直不能出版,直到1986年才出版)。
因为人类的某些行为固然可以在实验室中产生、控制和测量;某些行为则不能。艺术的某些重要的过程和审美经验是主观性质的,它们发生在个体内部,不能被其他人直接观察到。故宗教、哲学、科学、爱情和友谊的心理学都不能够用纯粹是数量的或行为主义的术语去恰当说明。心理学一旦只把自己严格局限于行为主义的方法,并且避免从主体的报告和内省材料进行推论,当然就只好从审美及艺术的领域撤军。
但宗白华的《美学的散步》,已于1981年由台湾洪范出版社出版,其前宗氏之美学文章也一直在台湾自由流通,所以宗白华人虽不在台湾,美学的宗白华却一直在台湾活着。朱光潜人也不在台湾,可是他所有美学著作都在台湾流布。而且《美学原理》《诗论》即由正中书局以“本局编辑部”之名义印行。《谈美》《文艺心理学》《与青少年谈修养》等则由开明书店印行。后来洪范出版社又搜罗遗佚,出版了《诗论新编》。朱光潜很多早期著作均在台流通弗辍,成为学子学习美学的基本读物。美学研究也遂成为延续“国民政府”在大陆时期美学的发展,而没有中断。
二
延续早期之成果,而续有发展者,可由艺术心理学这条脉络来看。
艺术心理学有时被称作“心理学美学”“审美心理学”或“实验美学”,是美学的几个分支之一。这一课题包括审美价值哲学(价值理论)和审美形态学(艺术形式的研究)。因为艺术心理学强调人的行为和经验,而形态学、艺术批评和艺术史也强调艺术作品。
大批欧美心理学家开始把研究引向审美现象,是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期。其中自然主义美学是强调最单纯的审美愉快。把快乐等同肯定的价值,而痛苦或不快就等同于否定的价值。审美价值以一种或多种特性和其他价值(例如伦理的价值)相区别。故审美价值来自内在的快乐或是对某一件事物本身的喜爱,把这些在快乐及喜爱等基本情感上建立起来的因素,结合为作品的审美形式和组合的形态,由此再构成艺术作品;而艺术作品又汇合在一起成为艺术风格。这种审美分析的概念和一种所谓结构心理学的重要学派很一致。从17世纪的经验主义者约翰·洛克开始,直到20世纪中叶,这一学派曾经做过颇有建设性的、内省的和心理学的研究。乔治·桑塔亚纳著的《美的本性》《美感》(1896年)为早期之代表。
2.3.2 尔雅通识课程学习效果情况。尔雅通识课程以网络在线教学为依托,学生在规定的教学周内自主制定学习计划,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完成课堂测验、参与提问、讨论及参加考核等方式进行学习,教学视频和课堂测验总共完成达到80%方有资格参加考试。尔雅通识课程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即视频学习(30%)+课堂测验(35%)+访问数(5%)+考试成绩(30%),成绩达到60分即为合格可获取相应的学分,否则需要重修或者选修其他课程获取学分。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的学习结果统计分析显示,开设185门课程,1 360人次获得考试资格,最终1 346人次获得学分,通过率达99%。
格式塔心理学,是当代美学开展其与传统美学不同路向的现象之一,故M.C.比尔兹利《美学的当代发展》说:“当代的经验主义者通过把传统的哲学问题归结为两种特殊类型的问题,创立了批驳传统哲学的基本观点。这两种特殊类型的问题是:关于实际问题,用经验科学来回答(就美学的情况来说,尤其是要用心理学来回答);而关于概念和方法的问题,用哲学分析来回答。……从费希纳(Eechner)开创的实验美学(《美学预科》,1876年)以来的整个时期,用一种‘来自下面的美学’替代‘来自上面的美学’。……20世纪的哲学家们是根据这种途径来思考艺术的:第一条路线是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知觉现象。格式塔的知觉规律已经说明了艺术中形式的性质和价值。第二条路线是弗洛伊德学派的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是临床的和与神经人格类型有关的论述。他描绘的艺术家都带有神经官能症。在他后期著作中,则更加广泛地谈论某些艺术现象。他的著作对各种艺术的象征主义启示甚多。对于艺术的意象以及为什么某些意象具有肯定或否定、令人愉快或不令人愉快种种情感力量之原因,这些著作也都做出了许多说明。弗洛伊德认为:某些几乎是普遍的、无意识的冲突,在人类身上从童年早期就开始了,在基本的性刺激和由文明带来的道德和实际的抑制之间,都存在着冲突。前面的那种冲突,大部分都来自后一种冲突。某些人使用我们称为正常的方式去解决和升华这些冲突,艺术就是一种巨大的手段;其他人则失败于和依赖于神经官能症、犯罪或社会不赞同的其他途径。
“第二天,二表哥把小表姐的尸体捆绑在跑火船的木筏上,用稻草盖得严严实实,为了能载起尸体的重量,二表哥把木筏改得很大。
故“‘文学’和‘艺术’在整个人文教育中是一个核心,‘美感经验’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一个想象世界。而研究文学和艺术正是希望描写各型想象世界建立的客观条件,鼓励人去想象这种经验的可能性”。
在自然主义美学、经验主义的美学之外,克罗齐的影响力当然也是不可忽视的。克罗齐主张直觉即表现。其后继者遂衍两个路向:一部分强调直觉;另一部分强调表现。出现了由E.T.卡里特《美的理论》(1928年)及R.G.科林伍德《艺术原理》(1938年)所领导之美学运动,谓艺术品是艺术家感情的表现,此种真实感情的表现,透过艺术品,可以把感情传达给别人。
从艺术心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来看,大略有上述这些路向,而其中每一条路向,台湾都有译介与讨论。
克罗齐《美学原理》除了朱光潜的译本之外,另有王济昌的新译,R.G.科林伍德《艺术哲学大纲》,水牛出版社有译本。乔治·桑塔亚纳《美感》译本由晨钟出版社发行。安海姆《艺术与视觉心理》为雄狮美术社印行,李长俊译。科学的美学,代表作是托马斯门罗之《科学的美学》,安宗界译,五洲出版社出版。弗洛伊德、佛洛姆、荣格之书亦有多种译本。以上译本均早于中国大陆。对各派方法与理论之介述,则有刘文潭《现代美学》等著作。至于实际采用其方法与观点,进行对艺术及审美活动之研究者,则以心理分析一派最为风行。
论者觉得只有把美学提举到与道德人格合一处论之,才是美学的真正完成,因此唐先生的美学理论同时也即是他关涉人存价值、文化价值之厘定所作的总体说明。牟宗三在翻译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时,讥诮宗白华等文人艺匠不能真正了解美学之美蕴,且亦不满于康德,亦系此故。
三
但艺术心理学这一路向,在台湾毕竟不太耀眼。原因很复杂。一是心理学本身,在台湾逐渐由德国式的研究,转向美国式,总是不断强调在工业上和临床上的实践。坚持准确的、行为的和数量的方法。其结果则是有利于工程技术和其他的实际课题,而不利于美学和文化科学。
本文将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和实地观察的方法对受访学生在与外教交流时遇到的问题以及采用的交际策略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本文的研究对象为17级贯通培养项目基础阶段的学生,学生数量为27名。将Dornyei和Scott(1997)的交际策略概念作为理论框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Fig.2 shows a schematic of the fiow duct test rig in the Fluid and Acoustic Engineering Laboratory(FAEL)at BUAA.Theflow is provided by a continuous wind tunnel consisting of a centrifugal fan,plenum with metal screens,and silencing ducts.
文学艺术的价值以及研究它们的目的,本身就在于价值的追求和生命意义的了解。所以它才是人文的。
除此之外,笔者觉得更重要的因素是整个人文学的反科学主义倾向。艺术心理学,是因重视人在艺术及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旨在说明艺术及审美活动中人的心理状态。可是,当这门学科日渐经验主义科学主义化时,大家就兴趣缺缺了。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涉农信贷领域的难点在于缺乏抵押担保物品。服务于乡镇、村的农村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建设较为滞后,严重制约了涉农保险的发展。农村金融创新需要构建健全的覆盖全产业链的农村保险体系,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在农业生产、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环节,提供多类保险险种,为农民和经济合作组织提供金融风险防范保障。
实验美学、科学的美学,在台湾并未引起较大之回响;艺术心理学也没有走上实际去讨论人类心理的“层次”和“结构”的路子去,正坐此故。
四
换言之,人文美学才是台湾美学的主流。
所谓人文美学,是个宽松的语词,主要是说台湾的美学家大半重视美与人的关系,也常认为美学的终局就是人的完成,而且美学即是人文学术的基本方法。它并不是一个学派,亦无固定之理论,只是一种倾向、一种态度。
盖层为下寒武系渔户村组(∈1y)泥质白云岩、磷块岩、含磷硅质岩、硅质岩及粉砂岩,底部时有页岩地层,裂隙不发育,属于相对隔水隔热盖层;寒武系筇竹寺组(∈1q)泥质页岩夹粉砂岩,上部夹薄层砂岩,底部为粉砂岩或页岩以及寒武系沧浪铺组(∈1c)白云母粉砂质页岩、粉砂岩、夹薄层砂岩,砾石英砂岩,裂隙不发育,属于较好的隔水隔热盖层;第四系松散层导热性差,属相对保温盖层。因此,深部散发的热流,传送到灯影组(Zz2dn)地层里蕴藏起来,形成一个较好的地下热库。
如唐君毅对美的建构,其说甚为繁赜,但基本上是认为中国艺术活动展现了藏、修、息、游,“可游”或“虚实相涵”的精神;其次,这种艺术活动是物质对精神的照明,形下对形上的显露;其三,它不是技艺的讲求,而是人之性情胸襟的自然流露。
至于此艺术活动与“美”有什么关系呢?唐先生以为求美的活动乃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回环往复活动,但它又一面表现,一面收回,而呈现其“温雅”的特质。又,这种求美或实现美的活动如何可能?唐先生提出两个美学原理,即知美原理与实现原理,来说明精神、物质的交通以及美在文化统一体中呈现的可能。如是,这一美学经营所指向的美学终局,唐先生以为即是“以善为主导的真美善俱现的统合人格之实现”,乃是对人格的真实创造与终极回归。
在唐先生的理论体系中,所谓的求美活动与美学终局,均与“创造性”暨“建构性”有关。故一方面,两者皆可归入美学论域,而豁显其为物质与精神的往复,并由创造主体自作主宰地在其人格中完成之,显发为温雅的美趣。另一方面,两者也可归入艺术论域,其为一主体的“可游”与技艺的开发,它是物质对精神的照明,形下对形上的显露,而成为人文精神中人格的真实流露。
若就一般美学而言,唐先生这样的理论,其实并未提出任何有关艺术品充分或必要条件的说明,而只进行了价值上的厘清与贞定。
若就唐先生所特举的——与人格的创造有关的——“人格美学”而言,唐先生的确提出了关于“艺术品”的充分、必要条件的说明,但这些说明实际上是出现于道德意识、道德哲学的讨论。就一般艺术品的立场来看,仍只是一种价值上的会通。
何况,唐先生的美学观的终局乃呈现为真美善的合一说。而无可否认的是:唐先生的说明,明显地显示其以道德价值为优位的观点与立场,美感价值毕竟只是会通终极价值时的一种说明而已。
因此,像唐先生这样的美学是两头通的,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其美学理论只是作为讨论人存价值、文化价值时,一种价值比较之判准的界定所潜藏的理论。他并非为了构做系统美学而展示其理论的演绎。
由于挽郎的选任比较严苛,必须选公卿四品以上子弟,且对选人的年龄、仪容和歌喉等也有严格的规定,因此挽郎中的假荫较少。针对挽郎中假荫的史料至今还未发现。只有在文宗时期由于门荫入仕人数众多,为了缓解选人多,官阙少的局面,减少守选人数,挽郎的选取从“前弘文、崇文馆生及已考满太庙斋郎充,如人数不足,兼取前明经充”,〔2〕(p7292)挽郎不再单独选拔。 有关挽郎的史料孙俊学者在《隋唐门荫制度研究》中将挽郎的史料收集,也可以看出文宗以后没有挽郎的选拔。因此,挽郎中有通过假荫入仕的应是十分稀少的。但也不能排除两馆生或斋郎中有通过假荫入仕的,之后又被充任为挽郎的情况存在。
就此而言,所重者并不在美学。唐君毅在《艺术》一文中说:“唯吾人今非专论美学,不须详加分析耳。”正可以表示其态度。美学虽亦论之,但重点并不在美学本身,美学并不被认为是多么重要之事。
牟宗三在翻译完康德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之后,慨然曰:“吾原无意译此书,平生亦从未讲过美学。处此苦难时代,国家多故之秋,何来闲情逸致讲此美学?故多用力于建体立极之学。”表现了与唐君毅一样的态度。
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论美学而又反对一般只论美论艺术之美学,事实上开展了一条新的美学路向。
在今天看,当时对各派之译介当然仍不够全面,许多重要著作亦未移译,译介之后,亦未必引发讨论(如杜威的美学,刘文潭曾有详细的介绍,但一般人对之却不甚感兴趣)。不过,艺术心理学各主要路向、各主要层面,是都碰触到了。基本上,与当代国际间之美学发展并未隔断。笔者认为这个时期是延续早期之美学路向而续有发展,亦即据此类现象而说。
在《以合目的性之原则为审美判断力之超越的原则之疑窦与商榷》长文中,牟宗三不似康德认为《判断力批判》是沟通自然与自由两界之重要桥梁,也不以为该批判足以完成批判哲学的体系。牟宗三认为,康德批判工作只能由实践理性推其极以开出道德的目的论,从而完成道德的神学,只为上帝存在之设准获得一道德的证明。故在牟宗三看来,形式的审美判断或主观合目的性之审美目的,根本就有问题,即便成立也不应以“合目的性”为其超越原则。因为,实在的目的论判断或客观的合目的性之自然目的,只走向自然神学,以其没有道德目的之规定,实不足采取。既然如此,第三批判既无能担当沟通两界之责任,更不足云批判体系之完成,因此必须以儒家智慧融摄之于“真美善之合一说”,才能究竟其义。
此派心理学后来受到完形心理学很大的冲击。完形心理学又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它们反对传统心理学对人类知觉活动的解释,因为结构心理学家们主张小部分拼成整体,认为简单的感觉是心理结构的最根本的基石,靠着联系的法则,这些单个的因子才能结成关系形成整体,而且其间之联结必须借助联想的学习而得来。格式塔主义者则认为存在着本能的、未经学习的样式,有一种不能和传统的联想的样式法则相结合的特殊的格式塔法则,整体先于部分。鲁道夫·安海姆的《艺术与视觉心理》(1954年)则为此派之主要美学论著。
康德原意是说,审美判断以“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为原则,又说“美是善之象征”,足以“沟通自然与自由两界”。牟宗三则断言,康德的审美判断“很不足以作为自然概念与自由概念间的媒介”,它“担当不了这个责任”,美是善之象征“只是这么一说而已”。从自由直贯而彻至自然,根本不需要此媒介,康德的“想法太迂曲而不顺适,太生硬而不自然”。因此,“关于审美判断以及其超越的原则必须重述”。从而,在美感品鉴上,牟先生提出“妙慧妙感”来融摄康德所说的“静观默会”。最后,依牟先生之商榷,康德的合目的性原则既不能成立,《判断力批判》乃显得多余;真要说“美”,应是“真美善合一说”的美,其超越原则既经“重述”就不是“合目的性原则”而是“无相原则”!
所谓无相原则,是说:“审美品鉴之反照即是一种无向之静观。无向即是把那‘微向’之‘向’剥落掉,此则暗合道家所谓‘无’之义。……审美品鉴只是这妙慧之静观、妙感之直感。美以及美之愉悦,即在此妙慧妙感之静观直感中呈现。故审美品鉴之超越原则,即由其本身之静观无向而透示,此所透示之原则即相应‘审美本身之无向’的那‘无相原则’也。”
换言之,艺术境界乃此道家无相原则所开。然此仍只偏于美之一面,仍属于真善美之分别说,而未能合一。如要合一,即须由此再进而重建孟子学的美学特质。
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相当于合于形式之美之愉悦,以及无极无比的崇伟之尊敬感之状态。至于“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即是智的直觉之感知于真几处的道德的化境。于儒家看来,这不是康德所说只有上帝才有之理性的自我规范所得而有的化境吗?
同样地,“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岂不也有自然之目的之存在运行焉,而君子才神感而存养焉!于是,“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此更应有道德的目的充扩了。“志于道”而“成章”犹自律以道德法则,依自由意志以立法。
这些至少和康德从美之愉悦之情转至崇伟之尊敬感,有相发明之处。
然而,孟子要存养充扩于本心善性,由道德的本心来竖立出化境。他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哉!”这是对康德美学的改造,在真善美合一的道德化境中言美。
与此型态相似而说解不同者,为徐复观。徐氏常说“道德与艺术在根源之地常融和而不可分”,以及“道德意义与艺术精神是同住在一个人的情性深处”一类话。在其《中国艺术精神》第二章的结论也说:“庄子的本意只着眼到人生,根本无心于艺术。他对艺术精神主体的把握及其在这方面的了解、成就,乃直接由人格中所流出。……所以,庄子与孔子一样,依然是为人生而艺术。因为开辟出的是两种人生,故在为人生而艺术上,也表现为两种型态。因此,可以说,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的正统。……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
徐先生视人格修养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泉源,故艺术应是为人生而艺术,人生则应为艺术之人生。道德与艺术在穷极处统一,代表人物是孔子;纯艺术的“无己”“忘我”,由无相原则以显主客合一艺术精神者,则为庄子。艺术活动中的主体是人,其精神主体是心,心的“斋”“忘”工夫,便是一美的观照历程。
在说解时,徐氏援引参据的并非康德,而是现象学。但其主张美善合一,反对为艺术而艺术,要由主体人格处完成美,与唐君毅、牟宗三是一样的。
五
他们几位是著名的新儒家,故上述人文美学之倾向,或许会被误以为只代表了新儒家的立场,其实不然。对于美、美感应与主体人格结合起来讲,对于艺术与道德的凝会融通,许多人都有这类意见。
美学研究不再只是讨论艺术作品之色彩、形式、语句、结构,也不是讨论视觉心理、认知心理,甚或潜意识,深层心理如何如何之事。美学乃关涉于人之存在与价值之说明与探求,是对生命意义的掌握与揭露。存有、价值与生命,俱显于此。
高友工说得好:“把注意力转移到可以客观观察的材料上去,从纯粹的内容结构分析,到作家背景……这个然都是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却忽略了最重要的‘美感经验’的一环,即是我们读者对作品本身的反应。”“‘人文研究’的目的不仅是在追求客观事实或真理,而是在想象自我存在此客观现象中的可能性……而其最终目的即是一种‘价值’的追求,‘生命意义’的了解。”
荣格心理分析学的说明,则强调艺术中原型的作用。谓圣母的类型、老智者的面孔、伟大的母亲、永恒的孩子,不仅在梦中,而且在艺术和宗教中反复出现。
台湾的心理学科系长期设在理学院,并与文学艺术之讨论无甚关系,正拜此一学风之赐。文学艺术界人士虽然对精神病理学和心理分析等甚感兴趣,学院中的心理学科系却在美学与艺术探究中缺席了。艺术心理学不易深化,这是个主要的原因。文艺界人士对心理学毕竟缺乏专业素养,能挪用一些理论套用套用或略知其意便罢,真要发展艺术心理学,仍须有心理学界的投入。
柯庆明对此,有另一种说法。他认为:“文学不同于其他的语言作品的,正在它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呈现,而其他的语言作品则否。”这是以“生命意识的呈现”为基本“内容”(又分为“情境的感受”和“生命的反省”两种根本的型态)。
所谓“生命的反省”,事实上正是一种基于“情境的感受”中对情境状况与自我反应的同时感知,而发展出来的更进一步对于自我与世界之适当关系的寻求;这种寻求里,包涵了认识与决定,对于自己与世界之已有或可能关系的认识,以及其适当——亦即愿意或有关系之决定。这种认识,必然是一种存在自觉;这种决定,性质上则是一种伦理抉择。通过对此文美学上的掌握,文学的直接目的,即在于:“在塑造某种特殊的经验,同时掌握该一经验的伦理意义,而呈现为一种生命意识的升华历程。”而其最终的目的,“在促醒读者反观自己的生命,沉思人我同俱的人性潜能,谛念人类共同的命运而有所自觉,因而更能把握生命实践的种种途径的真实意义,而终于能够开创他自己的充实丰盛的美好人生”。总之,“文学美的最终层次,总是涉及生命的伦理意义的发现或提出的”。
本组20例患者,男8例,女13例,年龄55~65岁,平均59岁,有慢性关节疼痛或肿胀6个月以上,均经X线片或MRI检查提示有膝关节退行性变、关节软骨破坏的表现。排除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疾病等影响骨质的基础疾病。
高友工与柯庆明都不能视为新儒家阵营中人,但整个美学的讨论,无疑地也显示了人文美学的基本态度。
此外,则如方东美之美学亦是此一路数。他认为生命本体中虽然有客观世界(物质世界)作为实有的基础,但生命本体就是要以生命为一贯的价值系统来融解物质世界,而成为指向呈现人生种种意义的后设基础。所以,客观世界的美(是天地之美,the beauty of universe)必须以生命主体为基础,才能有“美”的意义产生。只有客观世界不能构成任何“美”,只有两者浃合才能共构一美的生命世界。
他说:“中国先哲把宇宙看作普遍生命的表现,其中物质条件与精神现象融会贯通,至于浑然一体而无隔绝。一切至善尽美的价值理想,尽可以随生命之流行而得着实现,我们的宇宙是道德的园地,亦是艺术的意境。美与道德,在此合一了。生命与艺术,遂也是合一的:盎然充实的生命就是力的扩张、美的表示,一切艺术创作均仗我们愿所欲生,畅所欲为,以实现无穷的可能。生命正是艺术,艺术富有生命。”
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推进,学校要积极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教育体系,并在此框架下,明确和完善学生各阶段的学习和成长目标,这一创新的教学理念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高中时期是学生三观逐渐形成、思想政治意识逐渐产生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阶段通过开展良好的政治教育,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高中政治教学应积极响应新课改提出的相关要求,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理论知识和辩证思想有机融入到课程内容中,打破教学模式单一的制约,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目的。
中国最高法院设立“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庭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课题,在逻辑前提上,国际商事法庭设立的必要性是第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据方先生看,艺术所反映的是美的本质,所以艺术的关切点有两个面向,即“生命之美”和“气韵生动的充沛活力”,一个就是生命本体,一个就是创造活力。因此,艺术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就是美的本质,所以“艺术是对大化流行劲气充周”的描绘,所以艺术作品的呈现,就是显示出美自身。特别是中国的艺术,“中国艺术所关切的,主要是生命之美,及其气韵生动的充沛活力。它所注重的,并不像希腊的静态雕刻一样,只是孤立的个人生命,而是注重全体生命之流所弥漫的灿然仁心与畅然生机。相形之下,其他只注重描绘技巧的艺术,哪能如此充满陶然诗意与盎然机趣?”
像方先生这样以生命本体为主体的哲学,其实就是一价值化的哲学,而美感正是这价值体系中的一个面向,所以其美感的真正意涵就是以生命本体开出的美感,这就是“生命美感”,也是一个以形上本体为基础而生的美感。
在综合借鉴国内外学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研究需要,笔者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明确以下几个观点:一是本文所指的“跨文化能力”从其内容上来看包含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它是一种相对宽泛的概念;二是为了进一步阐释“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由于不少学者把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同使用,因此本文在引用他人观点时,也会出现二者交互使用甚至等同的现象。
且由人的生命,透上而言宇宙生命,乃因人之心两见天地心也。美学由此,遂同时开一形上学之玄境。史作柽《形上美学导言》说:“我从没有把美学当作是一种狭义之艺术的原则看。”又在《存在的绝对与真实——第二部:绝对》中说:“所谓本体论,实际上,有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自艺术的表达中延伸而来,一个自科学的表达中延伸而来。然而从艺术而呈展的本体论,实际上就是一种探讨生命存在之最高学术。”谓美学不是一种原则,而是贯通本体的哲学,是“探讨生命存在的最高学术”,这和方东美认为生命本体是美的本质性基础是同样的。
汞的毒性很大,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日本、加拿大、挪威、伊拉克和美国等国都曾发生过汞中毒事件,例如在1953—1960年期间,日本水俣市发生了汞中毒而引起的疾病——水俣病,从而引起了世人的关注[19]。
对史作柽而言,对于人生生命与宇宙自然的存在的真实思维,就是美学的思维,也就是形上第一义的思维。以全人类而言,中国人的思维,就是属于美学的形上思维。在他《美学与忧郁》一章中言道:“若哲学之极在于生命,而生命之实存,即一种具体性之完成。但生活之存在,与其说是近知识之物,不如说是近艺术之物。因为只有艺术才是人真正面对自我,并向自我寻觅整体性生命可能之物。”此种形上学,其实即一美学,即一生命本体论。
但史作柽仍不满于此,他更认为仅把美学视为生命哲学则可能变成唯心论,不能容纳科学与知识而呈现人的整体存在,为此他又构思了一套以美学为方法的超越方法论。
他说,表达与描述有两种,一为形式的,一为存在的:“所谓形式之描述,即一种未将人的存在计算在内的描述。反之,所谓存在之描述,即一种将人的存在计算在内的描述。……科学是一种形式表达,而艺术、哲学、道德或宗教乃一存在表达。”美学呢?“以美学为方法的探讨,即在于探讨一切因人而有之事物的探讨。但人类之一切知识之表达,莫不原因于因人而有之事物。是以,一种真正以美学为方法的探讨,便不可能排斥任何以形式为法的知识探讨,否则那就不是真正的超越性,并以直觉而呈现之人之整体存在的美学世界”。也就是说它乃必须是建立在形式之穷尽的基础上,而将形式与存在之两种表达予以统合之方法。
以上唐君毅、牟宗三、柯庆明、徐复观、高友工、方东美、史作柽等人,都不太讨论一般的艺术与审美原则,而直接就艺术与生命、价值存有、方法等处申论。其美学或称为生命美学或称为形上美学或名为艺术精神主体或唤作人格美学、人文美学、生命意识的文学理论,总方向是大体相同的。均是在美学研究中“建道体”“立人极”。谓美不徒美,艺术亦不徒止于术,而应是技进于道的。
美学研究即由此而通贯于整个人文研究,甚至成为人文学之基本方法或核心。此时回视民国初年朱光潜等人所谈之心理学美学,遂不免觉其浅视乎美学矣。
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9.05.001
作者简介:龚鹏程(1956-),男,江西吉安人,当代著名学者、思想家。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9)05-0001-06
收稿日期:2018-12-11
(责任编校:耿春红)
标签:美学论文; 艺术论文; 生命论文; 康德论文; 心理学论文; 《衡水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论文; 北京大学中文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