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韧机制论文-赵宇航,周根树,王利斌,季璐

增韧机制论文-赵宇航,周根树,王利斌,季璐

导读:本文包含了增韧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氧化锆陶瓷,石墨烯,断裂韧性,微波烧结

增韧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赵宇航,周根树,王利斌,季璐[1](2019)在《石墨烯增强增韧氧化锆陶瓷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波烧结技术制备了石墨烯复合氧化锆陶瓷,研究了石墨烯增强增韧氧化锆陶瓷的机理。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能谱仪、维氏硬度计和万能试验机等研究了石墨烯复合对氧化锆陶瓷组织结构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烯添加后,氧化锆中单斜相的比例会提高45%;石墨烯能阻碍晶粒的聚晶长大,提高致密性,从而提高石墨烯复合氧化锆陶瓷的断裂韧性及强度。(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程业红[2](2019)在《ZrB_2-SiC-Graphene仿生复合微结构构建及增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速飞行期间,飞行器的局部热端部位温度高达2000℃以上。对热防护材料的抗氧化耐温极限、高可靠性和抗热冲击性能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传统的难熔金属、石墨、C/C、C/SiC以及SiC/SiC耐高温材料已经难以满足未来热防护系统的需求。而熔点在3000℃以上的过渡族金属的难熔硼化物和碳化物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在2000℃以上使用的非烧蚀型超高温防热材料,其中ZrB_2基超高温陶瓷因具有优异抗氧化烧蚀性能,被研究地最为广泛和深入。然而ZrB_2基超高温陶瓷材料的本征脆性和较差的抗热冲击性能一直是限制其工程应用的关键。国内外学者尝试在ZrB_2陶瓷中引入多种添加相进行增韧和改善抗热冲击性能,但效果有限,尚不能满足极端热环境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ZrB_2陶瓷材料的断裂韧性和抗热冲击性能,国内外研究人员在仿生层状、“砖-泥”结构和纤维独石陶瓷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大都采用聚合物、金属或者高体积分数(>70vol.%)的二维石墨片和氮化硼作为弱界面相替代天然生物材料中的蛋白质层,严重破坏了陶瓷材料的高温性能和抗氧化烧蚀性能。此外,层状材料具有显着的面外各向异性,纤维独石结构仅在沿着纤维轴向方向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在偏离纤维轴向性能严重衰减。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在利用仿生微结构增韧超高温陶瓷的同时,采用高陶瓷组分的弱界面保证ZrB_2超高温陶瓷材料优异的抗氧化烧蚀性能,通过微结构设计缓解仿生陶瓷的显着各向异性。最终通过多组分、跨尺度微结构设计缓解仿生陶瓷材料的各向异性,在实现多尺度增韧和改善抗热冲击性能的同时又保持了其优异的抗氧化烧蚀性能。通过调控石墨烯的含量获得了具有不同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ZrB_2-SiC-Graphene陶瓷。选择高弹性模量和强度的ZrB_2-20vol.%SiC作为强基体,选择具有较高断裂能和抗热冲击性能的ZrB_2-20vol.%SiC-30vol.%Graphene作为弱界面。通过创新的造粒-涂覆方法制备了ZrB_2-SiC-Graphene@ZrB_2-SiC“砖-泥”陶瓷,表现出较小的各向异性和优异的抗热冲击性能。在微-纳尺度石墨烯可以抵抗裂纹尖端之前局部损伤引起的裂纹萌生,在宏观尺度上多组分间弹性模量的失配抑制裂纹扩展,迫使任何初始裂纹连续改变方向,从而通过裂纹偏转和分叉降低裂纹尖端应力,抑制裂纹扩展,提升断裂韧性。最终通过石墨烯拔出与桥联的微观增韧行为以及裂纹偏转与分叉的宏观增韧行为实现多尺度复合增韧的效果。通过热压无序排列的ZrB_2-SiC/ZrB_2-SiC-Graphene(ZS/ZSG)短纤维制备面内各向同性的非轴向排列的ZS/ZSG短纤维独石陶瓷,以克服传统轴向ZrB_2纤维独石陶瓷的显着面内各向异性。研究了致密度、纤维直径对ZS/ZSG短纤维独石陶瓷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随烧结温度的提高,ZS/ZSG短纤维独石陶瓷的相对密度和力学性能逐渐增加。随纤维直径减小,ZS/ZSG短纤维独石陶瓷的弯曲强度先增加后减小,断裂韧性逐渐增加。ZS/ZSG短纤维独石陶瓷经最高温度超过2150℃的氧乙炔火焰烧蚀615s后,外形保持完整,没有宏观裂纹,呈现非烧蚀特性。通过改变纤维片的排布角度获得不同微结构的ZS/ZSG连续纤维独石陶瓷。轴向对齐的ZS/ZSG-0o纤维独石陶瓷沿纤维轴向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其断裂韧性和断裂功高达10.42±0.98MPa·m~(1/2)和737.8J/m~2,但存在明显的面内各向异性。ZS/ZSG-15o、ZS/ZSG-45o和ZS/ZSG-90o纤维独石陶瓷的力学性能较ZS/ZSG-0o有所衰减,但其面内性能较为均为。ZS/ZSG连续纤维独石陶瓷通过微米级到纳米级的多尺度结构中的内在和外在增韧抵抗破坏。内在增韧机制主要作用于纳米尺度,在裂纹尖端之前石墨烯可以抵抗局部损伤引起的裂纹萌生。而外部增韧机制,在微米尺度上起作用并且主要在裂纹尖端后面,当裂纹开始扩展时,裂纹偏转、分叉和石墨烯拔出等外部增韧机制降低裂纹尖端应力,抑制裂纹扩展,使ZS/ZSG连续纤维独石陶瓷表现出显着上升的R曲线行为。(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尹朝清,刘乐文,张爽爽[3](2019)在《刚性粒子/POE对聚丙烯的协同增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在有效改善聚丙烯(PP)韧性的同时伴随着复合材料刚性的大幅度降低,因此,研究了球状的碳酸钙、硫酸钡,层状的滑石粉,以及针状的硅灰石等形貌尺寸不同的刚性粒子对PP/POE体系冲击韧性的影响,其中,粒径为2. 5μm的碳酸钙与POE按照一定比例与聚丙烯共混时,具有较好的协同增韧作用,在PP/POE增韧体系基础上,加入3%粒径为2. 5μm的碳酸钙,冲击强度从30. 4 k J/m2提高到43. 4 k J/m2。仪器化冲击测试表明,韧性的改善主要是提高了材料的裂纹扩展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材料断面的微观形貌,发现碳酸钙和POE在聚丙烯基体中主要形成独立分散相,提出了叁元复合体系的协同增韧微观机制。(本文来源于《塑料》期刊2019年01期)

崔少康,卢子兴,杨振宇[4](2018)在《仿生珍珠母结构增韧机制的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材料例如骨头、牙齿和珍珠母等因其具有独特的微观结构,同时具有很高的强度和韧性,受到研究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通过对传统的"砖泥结构"中增强相的形状进行修改,将其由经典方形变为沙漏状等形状,即引入一定的几何互锁机制,可以提高仿生材料的刚度和强度,但是对仿生材料的韧性的影响并未有提及;另一方面两相材料之间的界面性能对材料韧性的影响也鲜有报道。因此,本文从断裂力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几何互锁机制和界面性能对仿生珍珠母复合材料的韧性的影响。首先,从理论方面分析了沙漏状增强相的倾角对复合材料裂纹扩展的影响,发现存在一个临界值,当倾角小于这一临界值时会出现裂纹偏转现象。其次,从理论方面分析了界面强度对复合材料失效机制和韧性的影响,发现了材料脆韧转换的临界界面条件,当界面强度小于这一临界值时会发生韧性破坏,反之则是脆性破坏。同时复合材料在该临界值的韧性取得极大值。最后,本文还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界面临界状态进行了数值验证,发现与之吻合较好,这为设计新型复合材料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期刊2018-11-23)

王婧[5](2018)在《热/光固化环氧树脂体系的增韧设计与实现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常热固化环氧树脂经过长时间高温处理形成完整的叁维立体网络结构,使得环氧树脂韧性差;高效生产的需求促进了高活性热固化体系或可控光固化体系的开发,但快速固化后的树脂高交联密度导致韧性进一步变差,并且热固化又来带了环境污染和一定的安全隐患,光固化又存在无法进行厚壁产品固化的缺点;通常环氧增韧所添加的纳米增韧组分往往无法均匀分散,影响体系耐热性和粘度,通用的模具成型工艺,脱模的需要限制了复杂产品的一次性成型制造;鉴于以上诸多问题,如何在不影响其他性能的前提下,提高树脂韧性和固化速度、成型复杂结构部件成为环氧树脂研究的关键。本文通过“母料”预分散两步法提高纳米粒子在树脂基体的分散性,采用可溶性嵌段共聚物和核壳粒子协同增韧实现了低粘度高韧性体系设计,采用材料工艺一体化协同设计,突破了光固化厚壁材料的难题,利用分子网格结构设计,获得了 UV快速固化的热致型环氧基形状记忆聚合物。1.通过“母料”预分散两步法制备了核壳粒子(CSP)增韧环氧树脂,系统研究了核壳比及粒径分布对树脂增韧效果的影响,建立了纳米级别多尺度核壳粒子增韧环氧树脂机理模型。增韧树脂体系热、力学性能、粘温特性及微观形貌的测试表明,纳米核壳粒子在增韧树脂体系分散均匀,相比纯树脂体系,增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几乎不变,断裂韧性KIC提高约74.7%,弯曲强度提高28.9%,增韧效果显着,但体系粘度明显增加。2.设计具有部分相同官能团分子结构可溶性嵌段共聚物(BCP)和CSP协同增韧的环氧树脂体系。粘度、耐热性和力学性能测试表明,与纯树脂体系相比,协同增韧树脂的耐热性降低不明显、粘度没有明显增加,BCPCSPEP(3phr BCP和5phr CSP)体系的断裂韧性KIc提高了91.14%,高于BCP和CSP单独增韧的树脂体系。基于对断裂面的形貌观察分析,两种粒子通过自组装和反应诱导相分离机理,形成了界面结合增强的纳米结构,建立了“瓢虫”结构的协同增韧的机理模型。3.采用材料工艺一体化协同设计,通过使用特殊四元环结构3-苄氧基-3乙基氧杂环丁烷单体,匹配高效光引发剂,得到了高韧性快速固化环氧树脂体系。反应动力学、转化率、粘度及韧性的测试表明,在保持快速固化体系的高转化率和高韧性的同时,将树脂体系固化前充模的低粘度和增强体浸润的工艺窗口时间由秒级延长到分钟级;基于工艺流程的再设计,机理,通过光固化延时反应摆脱了固化过程对光照依赖,突破了UV快速固化环氧树脂成型厚度的局限,建立了能够与低粘度树脂成型匹配的工艺参数;4.采用柔性链段的TMPO对环氧树脂交联网络进行分子结构改性,制备光固化热致性环氧基形状记忆聚合物,并同热固化形状记忆聚合物做了性能比较。固化动力学、形状记忆性能、热力学性能测试表明,该环氧基形状记忆聚合物反应转化率高,具备良好的形状记忆回复性能,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并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经过10个形状记忆周期后,形状回复率Pr和形状固定率Rf分别为99%和97%。经过20个循环后,与首次循环相比,Rr和Rf仅分别下降-0.5%和-0.7%,表现出优异的耐久性,该材料。阐明了 TMPO作为“软链段”,DGEBF作为“硬链段”的形状记忆回复机理。并且所得到的光固化形状记忆聚合物性能与热固化材料相当。(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6-04)

王亮亮,樊少忠,付永红,闫洪华,许云华[6](2018)在《铁基表面碳化钛致密陶瓷层的组织性能与增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铸渗复合-热处理工艺在铁基体表面原位制备了致密碳化钛陶瓷增强复合材料,分别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微观组织及细观组织、显微硬度、断裂韧性.结果表明,钛板中的钛原子和石墨片中溶解析出的碳原子扩散到冶金结合面原位生成了碳化钛致密陶瓷层,且致密陶瓷层与钛板、致密陶瓷层与基体之间结合良好,界面干净.致密陶瓷层显微硬度平均值为3 027.08 HV0.1,远远大于基体硬度和残余钛板硬度,试样纵截面致密陶瓷层在20 N载荷下在压痕顶端萌生,扩展了裂纹,其断裂韧性为4.5~14.2 MPa·m~(1/2),远高于一般的陶瓷材料.(本文来源于《焊接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李天峰[7](2018)在《氮化硼纳米管增韧氮化硅及其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化硅(Si_3N_4)作为一种重要的高温结构陶瓷,由于其杰出的性能如高强度和高硬度,良好的抗氧化性,低摩擦系数,可忽略的蠕变,良好的抗热震性,良好的耐腐蚀性等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Si_3N_4陶瓷的固有脆性严重限定了其应用。自碳纳米管(CNTs)1991年被发现以来,由于具有特有的物理、化学、电子学和力学性能迅速成为材料、化学和物理等领域的研究热点。许多研究成果证明,CNTs是一种具备无限前景的陶瓷材料增强相。氮化硼纳米管(BNNTs)可以想象成卷起来的六方BN层或B和N原子交替地更迭碳纳米管(CNTs)中C原子。BNNTs具有优异的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同时拥有比CNTs更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因此更有望作为高温陶瓷材料的增强相。本文通过热压烧结制备了氮化硅(Si_3N_4)陶瓷,研究了烧结助剂、烧结温度和BNNTs含量对Si_3N_4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Al_2O_3-Gd_2O_3为烧结助剂,可获得致密度较好、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较高的氮化硅陶瓷。在1800℃之前,陶瓷的抗弯强度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1800℃以上,α-Si_3N_4相完全转变为β-Si_3N_4相。通过添加BNNTs,Si_3N_4陶瓷的断裂韧性得到显着提升。当BNNTs含量从0增加到0.8wt.%时,Si_3N_4陶瓷的断裂韧性从7.2增加到10.4MPa.m~(1/2)。然而,过量引入BNNTs会导致Si_3N_4陶瓷断裂韧性的降低。同时,随着BNNTs含量的增加,Si_3N_4陶瓷的相对密度和抗弯强度略有下降,但在1.2wt.%BNNTs时,陶瓷的断裂韧性和抗弯强度仍然分别保持着8.8MPa·m~(1/2)和711MPa的较高水平。另外,BNNTs对Si_3N_4陶瓷的增韧机制也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纳米管的桥联、拔出和裂纹偏转机制。(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8-05-01)

崔少康,卢子兴,杨振宇[8](2017)在《层状仿生复合材料力学增韧机制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例如珍珠母、骨头等生物材料,因其卓越的力学性能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此类材料同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这为设计超强超韧的复合材料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本文基于经典的"砖-泥"层状结构模型,采用有限元模拟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结构中增强相的形状、体积分数和长径比对仿生复合材料等效力学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不同的增强相模型,比较了不同仿生结构对裂纹的敏感程度和典型的失效模式。此外,我们还分析了砖-泥界面强度对复合材料韧性的影响规律,发现存在一个最优的界面强度使得材料的韧性达到最大。数值模拟得到了与理论模型基本一致的结果,并为仿生复合材料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摘要集-分会场11-15》期刊2017-10-21)

张明艳,王晨,吴子剑[9](2018)在《碳纳米管-有机化蒙脱土多维纳米界面构筑及其对环氧树脂的增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混酸、环氧树脂(EP)和硅烷偶联剂对碳纳米管(CNTs)进行功能化处理,用十八烷基叁甲基氯化铵对蒙脱土(MMT)进行有机化处理,将具有一维纳米尺度的CNTs和二维纳米尺度的有机化蒙脱土(OMMT)复合引入EP酸酐固化体系,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纳米OMMT/EP、CNTs/EP、CNTs-OMMT/EP复合材料。使用简支梁冲击试验仪测试叁种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并利用SEM观察纳米复合材料的冲击断面形貌。实验结果表明,当OMMT的含量为4wt%时,纳米OMMT/EP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比未掺杂纳米组分的EP提高了16.7%。经硅烷偶联剂处理后的CNTs(Si-CNTs)能与EP基体形成良好界面,当Si-CNTs的含量为0.9wt%时,纳米Si-CNTs/EP复合材料冲击强度比未掺杂纳米组分的EP提高了84.0%。当OMMT的含量为4wt%、SiCNTs的含量为0.9wt%时,纳米Si-CNTs-OMMT/EP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比未掺杂纳米组分的EP提高了135.4%。管状CNTs和片层结构OMMT对EP的韧性具有协同提高作用。(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徐昆,梁学称,谭颖,王丕新[10](2017)在《纳米粒子交联复合凝胶的盐诱导增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水凝胶内部介质性质的改变(如离子强度上升、极性增加等)会明显改变凝胶网络内亲水基团和介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强度,从而导致凝胶机械强度大幅度衰减。在本文中,我们以氟代甲基丙烯酸丁酯和烯丙基胺为共聚单体,通过乳液聚合制备附带活性伯胺基的核壳纳米粒子。并以上述核壳纳米粒子为大分子引发剂,以丙烯酰胺为单体,在盐水介质内通过纳米粒子表面接枝的方法制备纳米粒子交联复合凝胶。在复合凝胶结构内,含氟纳米粒子在盐水介质内形成的微小聚集体起到主要交联作用。同时由于含氟结构单元自身特性,含氟纳米粒子在盐水介质中粒子与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强度较弱,所形成的微尺度聚集体易于可逆的分散解离。因此在拉伸过程中,微尺度聚集体的可逆性分散解离为复合凝胶引入新的能量耗散机制。这种特殊的结构设计可以明显改善盐介质复合凝胶的机械强度,为凝胶材料在盐水介质内的应用提供良好发展空间。(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C: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期刊2017-10-10)

增韧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高速飞行期间,飞行器的局部热端部位温度高达2000℃以上。对热防护材料的抗氧化耐温极限、高可靠性和抗热冲击性能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传统的难熔金属、石墨、C/C、C/SiC以及SiC/SiC耐高温材料已经难以满足未来热防护系统的需求。而熔点在3000℃以上的过渡族金属的难熔硼化物和碳化物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在2000℃以上使用的非烧蚀型超高温防热材料,其中ZrB_2基超高温陶瓷因具有优异抗氧化烧蚀性能,被研究地最为广泛和深入。然而ZrB_2基超高温陶瓷材料的本征脆性和较差的抗热冲击性能一直是限制其工程应用的关键。国内外学者尝试在ZrB_2陶瓷中引入多种添加相进行增韧和改善抗热冲击性能,但效果有限,尚不能满足极端热环境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ZrB_2陶瓷材料的断裂韧性和抗热冲击性能,国内外研究人员在仿生层状、“砖-泥”结构和纤维独石陶瓷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大都采用聚合物、金属或者高体积分数(>70vol.%)的二维石墨片和氮化硼作为弱界面相替代天然生物材料中的蛋白质层,严重破坏了陶瓷材料的高温性能和抗氧化烧蚀性能。此外,层状材料具有显着的面外各向异性,纤维独石结构仅在沿着纤维轴向方向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在偏离纤维轴向性能严重衰减。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在利用仿生微结构增韧超高温陶瓷的同时,采用高陶瓷组分的弱界面保证ZrB_2超高温陶瓷材料优异的抗氧化烧蚀性能,通过微结构设计缓解仿生陶瓷的显着各向异性。最终通过多组分、跨尺度微结构设计缓解仿生陶瓷材料的各向异性,在实现多尺度增韧和改善抗热冲击性能的同时又保持了其优异的抗氧化烧蚀性能。通过调控石墨烯的含量获得了具有不同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ZrB_2-SiC-Graphene陶瓷。选择高弹性模量和强度的ZrB_2-20vol.%SiC作为强基体,选择具有较高断裂能和抗热冲击性能的ZrB_2-20vol.%SiC-30vol.%Graphene作为弱界面。通过创新的造粒-涂覆方法制备了ZrB_2-SiC-Graphene@ZrB_2-SiC“砖-泥”陶瓷,表现出较小的各向异性和优异的抗热冲击性能。在微-纳尺度石墨烯可以抵抗裂纹尖端之前局部损伤引起的裂纹萌生,在宏观尺度上多组分间弹性模量的失配抑制裂纹扩展,迫使任何初始裂纹连续改变方向,从而通过裂纹偏转和分叉降低裂纹尖端应力,抑制裂纹扩展,提升断裂韧性。最终通过石墨烯拔出与桥联的微观增韧行为以及裂纹偏转与分叉的宏观增韧行为实现多尺度复合增韧的效果。通过热压无序排列的ZrB_2-SiC/ZrB_2-SiC-Graphene(ZS/ZSG)短纤维制备面内各向同性的非轴向排列的ZS/ZSG短纤维独石陶瓷,以克服传统轴向ZrB_2纤维独石陶瓷的显着面内各向异性。研究了致密度、纤维直径对ZS/ZSG短纤维独石陶瓷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随烧结温度的提高,ZS/ZSG短纤维独石陶瓷的相对密度和力学性能逐渐增加。随纤维直径减小,ZS/ZSG短纤维独石陶瓷的弯曲强度先增加后减小,断裂韧性逐渐增加。ZS/ZSG短纤维独石陶瓷经最高温度超过2150℃的氧乙炔火焰烧蚀615s后,外形保持完整,没有宏观裂纹,呈现非烧蚀特性。通过改变纤维片的排布角度获得不同微结构的ZS/ZSG连续纤维独石陶瓷。轴向对齐的ZS/ZSG-0o纤维独石陶瓷沿纤维轴向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其断裂韧性和断裂功高达10.42±0.98MPa·m~(1/2)和737.8J/m~2,但存在明显的面内各向异性。ZS/ZSG-15o、ZS/ZSG-45o和ZS/ZSG-90o纤维独石陶瓷的力学性能较ZS/ZSG-0o有所衰减,但其面内性能较为均为。ZS/ZSG连续纤维独石陶瓷通过微米级到纳米级的多尺度结构中的内在和外在增韧抵抗破坏。内在增韧机制主要作用于纳米尺度,在裂纹尖端之前石墨烯可以抵抗局部损伤引起的裂纹萌生。而外部增韧机制,在微米尺度上起作用并且主要在裂纹尖端后面,当裂纹开始扩展时,裂纹偏转、分叉和石墨烯拔出等外部增韧机制降低裂纹尖端应力,抑制裂纹扩展,使ZS/ZSG连续纤维独石陶瓷表现出显着上升的R曲线行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增韧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赵宇航,周根树,王利斌,季璐.石墨烯增强增韧氧化锆陶瓷的机制[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9

[2].程业红.ZrB_2-SiC-Graphene仿生复合微结构构建及增韧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3].尹朝清,刘乐文,张爽爽.刚性粒子/POE对聚丙烯的协同增韧机制[J].塑料.2019

[4].崔少康,卢子兴,杨振宇.仿生珍珠母结构增韧机制的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2018

[5].王婧.热/光固化环氧树脂体系的增韧设计与实现机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6].王亮亮,樊少忠,付永红,闫洪华,许云华.铁基表面碳化钛致密陶瓷层的组织性能与增韧机制[J].焊接学报.2018

[7].李天峰.氮化硼纳米管增韧氮化硅及其机制的研究[D].海南大学.2018

[8].崔少康,卢子兴,杨振宇.层状仿生复合材料力学增韧机制的数值研究[C].第叁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摘要集-分会场11-15.2017

[9].张明艳,王晨,吴子剑.碳纳米管-有机化蒙脱土多维纳米界面构筑及其对环氧树脂的增韧机制[J].复合材料学报.2018

[10].徐昆,梁学称,谭颖,王丕新.纳米粒子交联复合凝胶的盐诱导增韧机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C: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2017

标签:;  ;  ;  ;  

增韧机制论文-赵宇航,周根树,王利斌,季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