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磨削用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磨削,用量,表面,硬度,深度,度外,粗糙度。
磨削用量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裴宏杰,王贵成[1](2018)在《磨削用量对42CrMo钢淬硬层残余应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磨削淬硬是集成表面淬火与磨削加工的制造技术,衡量其表面质量的主要特征参数是残余应力。对42Cr Mo钢进行了平面磨削加工试验,分别研究了磨削速度vs、磨削深度ap、进给速度vw对残余应力σx的作用,初步总结了vs、ap、vw对残余应力的影响规律,揭示了淬硬层残余应力与显微硬度分布之间的关系。试验研究发现,当vs、ap的值增加,vw减少的时候,磨削淬硬层表面残余应力σx的值会随之减少,但最大残余应力和其作用的深度却随之增加。本研究为主动控制磨削淬硬加工质量提供了理论与试验依据。(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8年09期)
张宁菊,赵美林[2](2016)在《磨削强化中磨削用量的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磨削强化试验有一定盲目性的现状,深入地探讨磨削过程的磨削用量的优化设计,提出按砂轮地貌优化切削用量的思路。以比磨削能为优化目标,以表面粗糙度和容屑空间为约束条件建立数学模型,得到一个完整的磨削强化的优化模型。以40Cr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纯形法或图解法求解,得出一组磨削用量的最佳组合。为正确评价优化用量的磨削强化效果,进行试验验证,取材料在变切深时进行研究。通过测量试验时的磨削力、计算比磨削能和热源强度等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通过测试试件的维氏硬度和观察其金相组织,从试验的角度研究磨削强化的效果。结果表明,优化数据较为合理,磨削强化在其指导下进行试验,可以减少盲目性,提高强化效果。(本文来源于《机械强度》期刊2016年03期)
熊金奎,刘菊东[3](2011)在《磨削用量对磨削淬硬加工中两侧方向毛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平面磨削淬硬实验为基础,对磨削淬硬加工中两侧方向毛刺的形式进行了分类,同时研究了试件磨削方向(长度方向)上两侧毛刺尺寸的变化以及磨削用量对磨削淬硬加工中两侧方向最大毛刺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试件切入端到切出端,两侧方向毛刺尺寸逐渐增大;在实验条件下,随着磨削深度的增大或工件进给速度的减小,两侧方向毛刺最大尺寸逐渐增大;同时,给出了抑制或减小两侧方向毛刺尺寸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制造技术与机床》期刊2011年12期)
黄松伟,刘菊东[4](2011)在《磨削用量对磨削淬硬加工中磨削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平面磨床和刚玉砂轮对40Cr钢进行了磨削淬硬,对磨削淬硬过程中磨削力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磨削淬硬加工未出现精密磨削加工中的稳定磨削阶段,磨削淬硬过程实质是可淬硬钢的磨削淬火烧伤过程。与普通磨削不同,磨削淬硬过程中的磨削力比随磨削深度的增加而相应增大;但磨削力比均较小,其值在1.0-2.0之间变化。(本文来源于《工具技术》期刊2011年08期)
仇健,林君哲,巩亚东,夏之晨[5](2011)在《磨削用量对高速点磨削表面轮廓分布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磨削用量对高速点磨削加工表面轮廓分布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重点分析了点磨削倾斜角α=0.5°时磨削参数对加工表面粗糙度和轮廓分布的影响情况。通过统计表面偏态系数和峰态系数评价加工轮廓的分布状况,利用支承面积率和支承指数评价轮廓表面承载性能。研究发现,轮廓分布有利于获得良好的零件表面承载性和可靠性。在高砂轮转速、较小的进给速度和中等磨削深度时获得的点磨削表面质量更为理想。(本文来源于《精密制造与自动化》期刊2011年02期)
杨洪春[6](2011)在《外圆磨削1Cr13时砂轮参数及磨削加工用量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1Cr13钢具有较高的硬度、强度、耐磨性、抗氧化性和良好的耐蚀性,应用广泛,但难于加工。通过大量的生产加工试验表明选择合适的砂轮和合理的磨削用量,采用冷却和润滑效果好的磨削液,能够获得理想的加工表面。(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信息》期刊2011年08期)
庄杰真,刘菊东[7](2010)在《磨削用量对65Mn钢磨削淬硬层深度及其均匀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刚玉砂轮在普通平面磨床上对65Mn钢进行磨削淬硬,研究磨削深度和工件进给速度对65Mn钢磨削淬硬层深度及其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件淬硬层由完全淬硬层、过渡层组成;淬硬层最大深度随磨削深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工件进给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本试验条件下,磨削深度ap>0.4mm时,试件表层全部淬硬,均匀性较好。(本文来源于《工具技术》期刊2010年06期)
孙林,杨世元[8](2009)在《基于最小二乘支持矢量机的成形磨削表面粗糙度预测及磨削用量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和比较目前常用的预测方法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支持矢量机的成形磨削表面粗糙度预测方法。一方面,该方法能较好地解决小样本学习问题,避免人工神经网络等智能方法在对粗糙度进行预测时所表现出来的过学习、泛化能力弱等缺点;另一方面,用等式约束代替传统支持矢量机的不等式约束,减小了模型的复杂度,加快了求解速度。试验表明,该模型具有预测精度高、速度快、容易实现等优点,适合对磨削表面粗糙度的预测。在成功建立预测模型的基础上,还提出磨削参数优化设计的可行性方案,建立表面粗糙度与磨削用量之间的关系图,对于优化设计磨削用量、提高加工零件表面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10期)
刘菊东,黄松伟[9](2009)在《磨削用量对外圆磨削表面淬硬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外圆磨削淬硬试验为基础,研究了磨削用量对其表面淬硬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磨削深度a_p=0.2mm时,外圆磨削淬硬件表层存在未淬硬区;在磨削深度a_p>0.2mm时,由于砂轮切入和切出时磨削热的作用,表面淬硬层局部存在回火区。随着磨削深度a_p的增加或工件进给速度v_w的降低,外圆磨削表面淬硬层深度相应增大。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合理组合a_p和v_w,可获得满意的外圆磨削表面淬硬层质量。(本文来源于《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第八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9-07-25)
杜金萍,高术振,刘春玲[10](2007)在《基于正交试验法的平面磨削用量的优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M7130平面磨床上的试验,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平面磨削用量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进一步了解平面磨削用量对已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及其影响的主次关系,为合理选择平面磨削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机械研究与应用》期刊2007年04期)
磨削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磨削强化试验有一定盲目性的现状,深入地探讨磨削过程的磨削用量的优化设计,提出按砂轮地貌优化切削用量的思路。以比磨削能为优化目标,以表面粗糙度和容屑空间为约束条件建立数学模型,得到一个完整的磨削强化的优化模型。以40Cr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纯形法或图解法求解,得出一组磨削用量的最佳组合。为正确评价优化用量的磨削强化效果,进行试验验证,取材料在变切深时进行研究。通过测量试验时的磨削力、计算比磨削能和热源强度等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通过测试试件的维氏硬度和观察其金相组织,从试验的角度研究磨削强化的效果。结果表明,优化数据较为合理,磨削强化在其指导下进行试验,可以减少盲目性,提高强化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磨削用量论文参考文献
[1].张静,裴宏杰,王贵成.磨削用量对42CrMo钢淬硬层残余应力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8
[2].张宁菊,赵美林.磨削强化中磨削用量的优化设计[J].机械强度.2016
[3].熊金奎,刘菊东.磨削用量对磨削淬硬加工中两侧方向毛刺的影响[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1
[4].黄松伟,刘菊东.磨削用量对磨削淬硬加工中磨削力的影响[J].工具技术.2011
[5].仇健,林君哲,巩亚东,夏之晨.磨削用量对高速点磨削表面轮廓分布的影响研究[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2011
[6].杨洪春.外圆磨削1Cr13时砂轮参数及磨削加工用量的选择[J].中国科技信息.2011
[7].庄杰真,刘菊东.磨削用量对65Mn钢磨削淬硬层深度及其均匀性的影响[J].工具技术.2010
[8].孙林,杨世元.基于最小二乘支持矢量机的成形磨削表面粗糙度预测及磨削用量优化设计[J].机械工程学报.2009
[9].刘菊东,黄松伟.磨削用量对外圆磨削表面淬硬层的影响[C].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第八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10].杜金萍,高术振,刘春玲.基于正交试验法的平面磨削用量的优选[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