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2“吉尼斯”与网络结缘(论文文献综述)
赵明举[1](2020)在《基于抖音短视频的南昌城市形象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不同区域之间的城市竞争加剧,地方政府对城市形象的传播越来越重视。城市形象的研究是当下城市管理营销的重要课题。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城市形象的正向传播,关系着南昌市乃至整个江西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随着4G网络的全面普及,5G通讯逐渐投入商用,传统的报刊电视、新闻门户网站难以适应“碎片化”的传播环境,以往“宣讲式”的传播模式逐渐弱化,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形象的传播渠道和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短视频日益成为城市传播的重要渠道。智能手机拥有智能拍摄剪辑功能后,短视频集图文、视频、音乐等多种媒介形式于一体,已经成为知识资讯传播与社交娱乐的新渠道。2016年9月抖音App上线,音乐短视频快节奏的特性,年轻人热衷于到网红景点打卡。抖音中涌现出了“西安的不倒翁小姐姐”、“重庆的洪崖洞”、“成都网红小甜甜”等爆款网红城市短视频,抖音网红城市日益成为游客追捧打卡的新潮流,抖音短视频赋予了城市一种网感强、年轻态的表达方式。中国多数城市的城市形象定位模糊,在城市形象传播中“同质化”的倾向明显。本文以南昌市为例,从“城市形象传播“的角度出发,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收集抖音短视频影响南昌城市形象传播的相关数据,探究南昌在城市形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优化的建议。内容分析法主要利用飞瓜数据”短视频分析平台,将“飞瓜指数”排名前30位的南昌城市抖音号相关参数数据进行归纳分析,以点带面的探究当下南昌市城市形象传播的现状。南昌是一座融历史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气息与一体的文化名城,应有效发挥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网红基因与短平快的传播特性,打造行之有效的传播矩阵,强化并南昌城市形象中的红色元素、历史元素、科技元素。
崔靖芳[2](2020)在《这杯奶茶抓住了年轻的胃》文中提出一杯奶茶,缘何能始终保持着吉尼斯世界纪录?究竟是什么让香飘飘在竞争激烈的奶茶行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个梗,在刚刚入秋的季节里刷屏了朋友圈,也让这个秋天莫名变得温暖了许多。奶茶,甜而不腻,温暖肆意。这种神奇的饮料,作为一种细分品类越来越受到大众喜爱。
陈艳[3](2020)在《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研究 ——以西安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代,新媒体为大众的建筑作品认知更快速、全面、逼真地传输了文化符号,也搭建了更加广阔多样的文化交流载体。建筑的发展一直受传播媒介的影响,新媒体的发展使建筑传播内容、方式和传播路径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筑也越来越进入了大众的话语。新媒体时代下建筑作品的大众认知在认知途径、认知内容和认知结果上具有哪些时代性特征?建筑与非建筑专业背景的大众对建筑作品的认知特征具有哪些差异?新媒体、传统媒体相比实地参观对大众的建筑认知产生了哪些影响?又该如何提升建筑作品的大众认知?通过结合建筑传播学相关理论,笔者从梳理大众建筑作品认知过程模式开始,分析了影响大众建筑作品认知的外力因素和内力因素,即认知主体的认知结构和媒介刺激。由此引出本文两个主要线索:(1)建筑和非建筑专业人士不同认知主体导致认知结果不同的主体差异;(2)媒介转述与在地认知不同认知媒介导致认知结果不同的媒介差异。在梳理了大众建筑作品认知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后,结合新媒体时代背景总结了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的五个特征变化,即本文的第(3)条线索。然后,结合西安市域范围内建筑作品的大众整体认知调查对“主体差异”下的建筑认知特征进行了总结;结合西安部分具体建筑作品的认知调查,对“媒介差异”下的建筑认知特征进行了总结。最后,结合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提出当代影响大众建筑作品认知的现存问题,提出客观而理性的建筑认知的两个要点,以及新媒体时代大众认知视角下的建筑创作特点,并从决策者、建筑师、传播媒体和建筑管理者四个角度的“提升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的策略。研究发现,通过媒体转述进行建筑作品认知已是当代大众的主要认知方式,然而当代建筑传播媒介多以“吸引眼球、打造流量”为信息创造动力,使得大众接触到的基本建筑信息不足、片面、夸张、美化甚至曲解。在这个建筑认知过程模式中,决策者、建筑师、媒体和建筑经营管理者都负有一定责任:部分建筑师趁着新媒体之风过于强调自我表达,忽视建筑本身的功能与细节、忽视建筑与城市和本土的关系、忽视建筑文化的考究、缺少与使用者,大众的的交流等;专业媒体在与大众交流时“姿态”较高,可达性又较弱,而非专业媒体则缺乏专业指导,良莠不齐;建筑管理者在线下建筑场地内和线上官方网站上忽视对大众认知途径的搭建……这些都越来越造成建筑行业内外的巨大割裂,以至于面对社会上“奇奇怪怪”的建筑时,建筑行业内外并不能形成相对一致的“抵制”,给这些建筑的滋生提供了一定的生长环境。另外,通过对大众建筑认知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尽管通过媒体转述认识建筑已成为主流,但最终都要回归到建筑实地认知体验中,而在实地认知过程中大众最关心的永远是真实的需求,光鲜亮丽的媒体信息都不如用具功能性、实用性、互动性、关注人性、关注场所精神和空间本质营造的建筑美学打动大众。
高玉[4](2020)在《互动仪式链视角下TFBOYS网络粉丝社群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网络技术的变革和偶像养成模式的出现,偶像与粉丝的关系和粉丝社群内部的互动都发生了变化,粉丝从追星族变成了造星族,从疏离的单向仰慕到养成式陪伴成长。偶像粉丝积极使用网络媒介搭建网络社群,社群内部出现新的互动行为与特征。本文以TFBOYS网络粉丝社群为个案研究对象,以互动仪式链为理论基础,以深度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为研究方法,对TFBOYS网络粉丝社群的内部互动相关者、过程、结果、特点、问题与优化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其他网络粉丝社群的互动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研究发现,首先TFBOYS网络粉丝社群存在完整的互动仪式链:粉丝搭建可供交流互动的网络社群,通过设置社群准入门槛和使用饭圈语言的方式来排斥局外人,她们以TFBOYS为共同关注焦点,产生情感共鸣;粉丝在内部互动中获得群体团结,实现情感能量的积累,形成了特有的道德标准和标志性社群符号。其次,笔者结合互动仪式链,从情感能量、符号、仪式三个维度探讨TFBOYS网络粉丝社群的互动架构,发现TFBOYS粉丝在养成优质完美的偶像TFBOYS的自豪感与被需要感,寻求理想自我的情感能量驱动下参与互动;在符号创造、交换、循环与扞卫中强化群体认同与归属感;仪式分层导致社群互动分化出不同层级与粉丝类型,并形成独特的社群分工及互动行为。最后,笔者在此基础上分析TFBOYS网络粉丝社群互动存在的问题:部分粉丝对偶像有过度的亲密感与控制欲,侵犯偶像私人领域;滥用符号,侵占公共信息资源,滋生话语暴力;仪式分层结果下社群内部小团体分歧严重,影响粉丝互动体验;粉丝的情感被商业逻辑异化,据此,笔者提出适合TFBOYS网络粉丝社群的互动优化策略,希望让TFBOYS网络粉丝社群拥有更好的互动体验。
杜雨婷[5](2020)在《异乡人、现代化与身份认同:论台湾青春电影的怀旧情结 ——兼谈毕业作品《20+》》文中提出回望台湾电影几十载,无论辉煌还是坎坷,在发展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些青春电影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支撑着台湾地区几度风雨飘摇的电影产业。杨德昌曾表达“台湾电影只有青春电影和其他电影”,可见青春电影在台湾电影中的特殊性与重要程度。笔者通过对台湾青春电影的研究,发现每一部青春电影的导演和主人公都是在无尽的怀旧之中展开了自己的故事表达。而怀旧作为人类的一种心理机制和情绪功能,早已成为普遍的社会文化景观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目前两岸学者以“台湾青春电影”为对象进行研究时,多从叙事学、美学、人物形象分析入手,鲜有人从怀旧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但青春电影与怀旧情结的搭配却是风头正劲,且短期内没有消退之势。基于此,本文参考了国外学者罗兰·罗伯森、博伊姆、戴维斯和国内学者赵静蓉关于“怀旧”的理论,以台湾青春电影为文本展开论述。首先,本文对台湾青春电影的发展脉络做出梳理,并对其中的怀旧情结进行列举统计。其次,以台湾新电影时期、后新电影时期和太超过世代三个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影片为重点,对其中怀旧背景、怀旧主体、怀旧客体、怀旧动机进行总结与比较。台湾新电影时期青春电影的怀旧背景为外省人迁台或城市化进程的高歌猛进,怀旧主体为思乡的异乡人,怀旧客体为故乡,怀旧动机为身份找寻。后新电影时期青春电影的怀旧背景为现代化的突进,怀旧主体为迷茫、异化的青年人,这一时期的怀旧动机多为对过往的批判和对身份的迷茫。太超过世代青春电影的怀旧背景为长期稳定的台湾社会,怀旧主体是现实中失意的人,怀旧客体为美好的青春时期,怀旧动机为追求自我身份认同。接着结合毕业作品《20+》对台湾青春电影中关于怀旧情结的影像书写进行分析。在这里,声音的运用加强了怀旧表达的力度,色彩凸显了怀旧的存在样式,倒叙成为了怀旧情结的时间载体,符号促成了怀旧情结的隐形书写。最后对于现阶段台湾青春电影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批判,并根据博伊姆在《怀旧的未来》中所表述的“怀旧是为了更好的未来”的观念,建议增加对怀旧之后现实时空的描写,借助怀旧反思过去,形塑现在,展望未来。
王好琪[6](2020)在《草根体育组织的生存策略研究 ——W组织的个案考察》文中认为草根体育组织对推动全民健身事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转型为草根体育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但由于其自身能力不够、与外界契合度不高等问题,目前的发展状态不容乐观。本文以北京市W组织为调查对象,采用个案研究法、参与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以公民社会理论、自组织理论、组织认同理论及资源依赖理论为理论支撑,通过对W组织的形成、活动空间、内外部互动进行梳理,从组织形成特征、运作特征、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三个层面分析W组织的生存状态和策略,并走出个案提出发展路径建议,期望为城市体育自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借鉴,推动构建全民健身战略的微观组织架构。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组织的非正式约束与内部认同构成了W组织运行的内在机理。二、对于组织化程度较好、具有自身章程的W组织而言,目前的困境集中在合法性身份缺失、发展目标不明确、管理制度不成熟、组织发展个人化和资源汲取途径缺乏保障。三、W组织的存续核心有以下三个因素,“创新”、“情怀”与“参与”。W组织的生存一方面通过制造组织内部“粘度”来提高认同,一方面通过构建外部参与体系借不同主体造势,表现为依赖政府权威、向企业化缘、借媒体宣传造势、与不同组织合作来汲取外界资源。四、草根体育组织的能人是组织的发起者、组织者,更是组织行动的推动者、资源的争取者。五、草根体育组织表现出依赖性与自主性并存的特征。此外对W组织的生存状态与策略进行了反思,在对W组织的身份问题、运作模式问题、个人化趋势问题以及资源汲取途径的不稳定性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走出个案,对草根体育组织的发展路径从政府层面提出对策:一、转变“政绩”观念,肯定草根体育组织的作用;二、放宽社会组织注册登记条件,以社管社;三、加强资金扶持与资源引导;四、重视和抓好能人的培养;五、对草根体育组织采取多元治理手段。从草根体育组织自身层面提出对策:一、扎根于群众,提高认同;二、多方式加强自身建设;三、主动加强与多方主体联系。
张雨菲[7](2020)在《2019年伦敦马拉松电视直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马拉松赛事传播的载体,电视直播成为了大众最喜闻乐见的也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但由于马拉松赛事具有比赛时间长、参与人数多、空间流动性大等自身特性,难以避免地对电视直播造成了不小的难度。那么,如何通过电视直播的叙事语言和画面,在长达几个小时的实况直播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向观众展示参赛的海量跑者,同时实现竞技体育、城市景观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有效地吸引受众目光,都是电视直播团队水平和能力的体现。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数据分析法,以2019年伦敦马拉松电视直播内容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解说和画面报道的特点,总结伦敦马拉松电视直播的特点及对我国马拉松电视直播的启示。论文首先对马拉松赛事、体育赛事电视直播的概念作了界定,随后对伦敦马拉松赛事相关信息进行了阐述,包括赛事简介、赛事定位、办赛特色。论文核心部分是对伦敦马拉松电视直播内容的分析,首先对其直播的风格与导向、方式与形式进行阐述,随后对直播内容进行了分析,包括文本和画面两部分。伦敦马拉松赛解说特点体现在解说员水平高、专业性强;语言清晰流畅、幽默风趣;团队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直播画面效果体现在画面内容多样、灵活切换;画面稳定、拍摄方式多样;镜头转换自然、角度多样。通过对电视直播内容的分析,总结出伦敦马拉松电视直播的特点,包括内容丰富,主体、方式多样;镜头语言丰富,媒介叙事性强;注重人文关怀,公益主题鲜明;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互动。最后,本文针对我国马拉松赛事电视直播的现状,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包括丰富直播内容和形式,体现报道的完整性和包容性;注重马拉松电视直播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增强马拉松电视直播的故事性创意,体现人文关怀;注重赛事直播多媒体互动,实现马拉松赛事多元化传播。
王涛,晴川,张泓冰[8](2020)在《中国太极拳最具影响力人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天网络投票,两千多万访问量,充分显现出,中国太极拳在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着与日俱增的巨大作用,也涌现出大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影响力的杰出人物。他们,引领着传统太极拳各大流派在海内外的蓬勃发展;他们,吹响进军奥运的号角,让五星红旗在国际赛场高高飘扬,在北京奥运会等举世瞩目的大型活动中精彩亮相;他们,在各大高等学府丰富着太极拳的学科建设,以太极文化理念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中国太极拳最具影响力人物渗透在传统武术界、竞技武术界、教育学术界等诸多领域。在《中华武术》杂志创刊37周年的年终岁尾,37位活跃在各条战线、对太极拳传承、传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获得"中国太极拳最具影响力人物"奖。
张远林[9](2019)在《从逻辑形式到神秘之域 ——前期维特根斯坦关于不可说与显示的形而上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很清楚,维特根斯坦哲学可简单地划分为前期哲学、后期哲学两个组成部分。前者主要与分析哲学中的逻辑分析学派、人工语言学派有关,后者主要与分析哲学中的日常语言学派有关。罗素、摩尔分别是这两种风格的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形成都发生了关键影响。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是强调本质主义的,这与倡导语言游戏、意义即用法的后期哲学有着鲜明的不同。当然,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的某些思想线索也并非全然是是一成不变的。例如,维特根斯坦在前期着力论述的不可说的东西这一重要思想对象。起初,在最早的逻辑笔记、向摩尔口述的笔记中,不可说的东西主要意指逻辑形式。逻辑形式是命题、语言以及事实、世界共有的东西。因为命题和事实同构,即它们具有共同的逻辑结构,所以命题可以通过成为事实的逻辑图像而图示事实。后来,在战时笔记、逻辑哲学论中,不可说的东西仍然包括所谓逻辑形式,但更重要的是,此时不可说的东西之内涵有了增添。也就是说,不可说的东西此时也包括神秘的东西、伦理学与美学等内容。特别是神秘的东西,具有鲜明的超验色彩。于是,不可说的东西,开始主要关涉着逻辑形式这经验世界中的存在,维特根斯坦强调逻辑形式是不可说但可显示的,虽不完全等同于经验但毕竟是合乎经验的、与经验密切相关的,逻辑形式是经验的前提条件。可见,不可说的东西之意义前后并非始终如一。开始时不可说的东西仅仅是经验世界中非神秘的存在。后来,不可说的东西的内容增加了超验与神秘的成分。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思想转变。不可说与神秘二者之间是不可简单地划等号的。神秘的东西是不可说的,但不可说的东西不一定就是神秘的。这一思想变迁,意味着维特根斯坦哲学观、形而上学思想发生了关键的变化。其中反映的是两种迥异的本体论与抽象形而上学概念系统。文章的核心工作便是考察这一重大的思想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上层形而上学的内涵之转变。进而,促成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这种内部变化的关键因素,也是需要予以寻觅、论述的。维特根斯坦在分析哲学阵营内部首次明确把握了语言的本体性而且对语言的表述功能给予了逻辑图像论式的充分解答,文章皆会对这些内容进行正面的澄清与呈现。前期维特根斯坦的独特形而上学是意蕴丰富的,我们对它的考察将会得到不乏启发性的分析。需要指出的是,维特根斯坦不是完全拒斥形而上学的人,他对不可说但可显示的形而上学即关于神秘的东西的形而上学是极为珍视的。这与维也纳学派的卡尔纳普等人对形而上学的看法显然是有差异的。
田芬[10](2018)在《司法语境下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文中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创新的基本手段,是创新原动力的基本保障,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重点与难点在于确定知识产权侵权损害的赔偿数额。针对司法实践中赔偿数额举证难、赔偿低等问题,构建体现市场价值的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迫在眉睫。本文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实证主义,采用“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证分析—解决问题”的逻辑,初步确定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理论的研究框架。结合司法实践中计算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为重构我国体现市场价值的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在立法设计与司法适用中提供建议。首先,分析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界定了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内涵与特征,区别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相较于物权、债权等侵权损害赔偿存在的特殊性。对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进行比较,指出了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应以过错责任为原则,以过错推定责任为例外,并且明确了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赔偿范围,既包括财产损害赔偿,也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其次,引入经济分析法,运用最小化事故的社会成本、汉德法则以及成本收益分析法等多种理论工具,分析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明确了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数额难以确定的原因在于:“法律规定的抽象性”与“证据交易成本的不确定性”。第三,梳理我国知识产权法关于侵权损害赔偿的立法变迁进程,比较《商标法》《专利法》《着作权法》之间的立法特征。司法实践是检验立法构成合理与否的最佳标准。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在司法实践中具有典型性的“中国法院10大知识产权案件”进行分析,明确了司法适用中确定赔偿数额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计算方法的适用比例失衡”,“赔付率普遍偏低”以及“酌定因素不明确”。第四,司法实践中反映出的上述问题,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在基本理念上存在的不足。通过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性质应以补偿为主,惩罚为辅。确定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具体数额时应坚持“全部赔偿原则”、“裁量赔偿原则”以及“衡平赔偿原则”三项原则,并体现“救济价值”、“预防价值”以及“制裁价值”三项基本价值。最后,明确了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基本理念问题,为重构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奠定了基石。为了构建我国体现市场价值的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本文在立法设计与司法适用上提出四项具体化路径:1.改进法定赔偿,取消《专利法》中法定赔偿的最低限额,在司法解释中细化法定赔偿的酌定因素,探索“五级三步法”的适用,使法定赔偿的确定相对量化,一定程度上实现法定赔偿认定的规范性和可预期性。2.完善惩罚性赔偿,将三法适用惩罚性赔偿的主观条件统一为“故意”,惩罚比例统一为“一倍以上三倍以下”,在司法解释中细化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规则。3.调整计算方法,取消计算方法的适用顺序,由当事人自由选择确定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方法。4.建立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的证据规则体系,正确适用证据披露规则、证据保全规则,合理运用举证妨碍规则、优势证据标准,完善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制度。综上所述,重构我国体现市场价值的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立法设计与司法适用应并驾齐驱。立法上完善规则设计,司法上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统一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司法裁判标准。从而解决知识产权赔偿数额举证难、赔偿低的现实难题,使知识产权侵权损害的赔偿数额与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相适应,有效地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知识产权市场经济秩序,为我国建设知识产权强国与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二、2002“吉尼斯”与网络结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吉尼斯”与网络结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抖音短视频的南昌城市形象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抖音短视频的相关研究 |
1.3.2 城市形象传播的相关研究 |
1.3.3 有关南昌城市形象传播的相关研究 |
1.3.4 抖音短视频对城市形象传播方面的研究 |
1.4 研究设计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的创新性 |
1.4.4 研究问题的提出 |
2 南昌城市形象沿革与网红城市 |
2.1 南昌城市形象的历史沿革 |
2.1.1 古代南昌城市形象变迁 |
2.1.2 民国时期南昌城市形象起伏 |
2.1.3 新世纪以来南昌城市形象传播现状 |
2.2 南昌城市形象媒介传播的三个阶段 |
2.2.1 前移动互联网阶段 |
2.2.2 移动图文阶段 |
2.2.3 移动短视频阶段 |
2.3 抖音网红城市南昌 |
2.3.1 抖音网红城市发展概述 |
2.3.2 抖音网红城市南昌 |
3 抖音“网红南昌”的传播现状分析 |
3.1 南昌城市形象现状调查 |
3.1.1 问卷基础情况分析 |
3.1.2 基于基本变量的交叉分析 |
3.2 传播南昌城市形象的抖音账号类型分析 |
3.2.1 政府部门开设的政务类抖音号 |
3.2.2 主流媒体开设的官方抖音号 |
3.2.3 MCN公司开设的抖音达人号 |
3.2.4 普通市民开设的个人抖音号 |
3.3 南昌抖音城市形象的BEST传播内容 |
3.3.1 BGM-城市音乐 |
3.3.2 Eating-本地饮食 |
3.3.3 Scenry-景观景色 |
3.3.4 Technology-科技感的设施 |
3.4 抖音短视频对南昌城市形象的传播效果 |
3.4.1 催生城市网红经济 |
3.4.2 创新城市品牌IP |
3.4.3 升级互动营销模式 |
4 抖音对南昌城市形象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南昌城市形象的传播定位模糊 |
4.2 对抖音传播规律认识不足 |
4.3 对南昌城市文化符号挖掘不够 |
5 南昌抖音短视频城市形象传播的发展路径 |
5.1 确立南昌城市形象的差异化定位 |
5.1.1 政府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城市定位 |
5.1.2 整合MCN资源,打造网红南昌 |
5.2 利用抖音平台传播规律 |
5.2.1 内容:竖屏故事化呈现 |
5.2.2 基于大数据算法的精准传播 |
5.2.3 基于抖音兴趣社交的“两级传播” |
5.2.4 利用抖音“热门规律” |
5.3 南昌城市文化符号的挖掘 |
5.3.1 红色文化与城市形象 |
5.3.2 VR新城与城市传播 |
5.3.3 历史文化名城与城市形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关于抖音短视频中南昌城市形象传播情况的调查 |
(2)这杯奶茶抓住了年轻的胃(论文提纲范文)
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 |
原因有两个 |
首次公开透明工厂 |
隔空喊话奶茶管够 |
(3)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研究 ——以西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现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基于传播学的建筑认知 |
2.1 建筑传播过程 |
2.2 建筑认知过程 |
2.2.1 内力因素:认知结构 |
2.2.2 外力因素:媒介刺激 |
2.2.3 建筑的认知模式 |
2.3 建筑认知要素 |
2.3.1 传播者系统 |
2.3.2 认知途径 |
2.3.3 认知主体 |
2.3.4 认知内容 |
2.4 社会大众认知心理和行为反应 |
2.4.1 对建筑作品认知心理的期待阶段 |
2.4.2 对建筑作品认知心理的展开阶段 |
2.4.3 建筑作品认知心理的弥散阶段 |
2.4.4 建筑作品认知的行为反应 |
3 媒介影响下建筑认知的发展与变革 |
3.1 在地认知 |
3.2 媒介转述认知 |
3.2.1 语言认知 |
3.2.2 图像认知 |
3.2.3 拟像认知 |
3.2.4 现象认知 |
3.3 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特征的变化 |
3.3.1 从“独乐”到“众乐” |
3.3.2 从“单向”到“双向” |
3.3.3 从“定时”到“即时” |
3.3.4 从“固定”到“移动” |
3.3.5 从“表面”到“内涵” |
3.4 认知媒介的特征变化 |
3.4.1 建筑作品的特征变化 |
3.4.2 建筑媒介信息的特征变化 |
4 西安建筑作品的大众认知调查研究 |
4.1 西安建筑作品的媒介信息概况 |
4.1.1 媒体转述中的西安建筑师 |
4.1.2 媒体转述中的西安建筑作品 |
4.2 西安建筑作品的大众整体认知调查 |
4.2.1 问卷调查 |
4.2.2 认知地图调查 |
4.2.3 小结——主体差异下的认知特征 |
4.3 西安具体建筑作品的在地认知调查 |
4.3.1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
4.3.2 陕西历史博物馆 |
4.3.3 西安星巴克钟鼓楼店 |
4.3.4 西安网红书店 |
4.3.5 兴庆宫花萼相辉楼 |
4.3.6 小结——媒介差异下的认知特征 |
4.4 问题总结 |
4.4.1 建筑师 |
4.4.2 传播媒体 |
4.4.3 建筑管理者 |
5 研究结论 |
5.1 新媒体时代客观而理性的建筑认知 |
5.1.1 功能、形式与意义的综合考虑 |
5.1.2 树立正确的建筑价值观 |
5.2 新媒体时代大众认知视角下的建筑创作 |
5.2.1 创作原则 |
5.2.2 创作内容 |
5.2.3 创作方式 |
5.2.4 创作传播 |
5.3 新媒体时代引导大众建筑认知的策略 |
5.3.1 决策者 |
5.3.2 建筑师 |
5.3.3 传播媒体 |
5.3.4 建筑管理者 |
6 总结 |
6.1 回顾与总结 |
6.2 遗憾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 Ⅰ 图表目录 |
附录 Ⅱ 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整合分析 |
附录 Ⅲ 合作课题研究:媒体转述下的西安建筑作品认知研究 |
附录 Ⅳ 西安建筑作品的大众认知调查问卷 |
附录 Ⅴ 认知地图调查 |
附录 Ⅵ 图说建筑师|宣言|建筑&媒体1-2 |
致谢 |
(4)互动仪式链视角下TFBOYS网络粉丝社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问题、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核心理论 |
一、偶像与网络粉丝社群 |
二、互动仪式链理论 |
三、情感能量与情感 |
第四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网络粉丝社群研究现状 |
二、互动仪式链研究现状 |
第一章 偶像与其网络粉丝社群的崛起 |
第一节 从仰慕到养成,网络粉丝社群崛起 |
一、单向仰慕,作为旁观者的粉丝 |
二、偶像养成,网络粉丝社群崛起 |
第二节 养成典范:TFBOYS与其网络粉丝社群 |
一、养成类偶像TFBOYS概述 |
二、TFBOYS网络粉丝社群的基本特征 |
三、依托网络平台,粉丝与偶像强互动 |
第二章 TFBOYS网络粉丝社群的互动仪式链分析 |
第一节 互动相关者 |
一、作为幕后推手的商业公司 |
二、作为社群核心的TFBOYS |
三、作为互动主体的TFBOYS粉丝 |
第二节 互动仪式链的组成 |
一、超话、微信群等网络社群实现虚拟在场 |
二、准入门槛与饭圈语言的设限行为 |
三、以TFBOYS为中心的关注焦点 |
四、TFBOYS粉丝社群的情感共鸣 |
第三节 互动仪式链作用下的结果 |
一、满足粉丝个体的情感能量 |
二、形成代表粉丝的社群符号 |
三、维护粉丝社群的道德标准 |
四、在互动中实现粉丝群体团结 |
第三章 TFBOYS网络粉丝社群互动的架构 |
第一节 情感能量: TFBOYS网络粉丝互动的源头驱动力 |
一、追随标准优质偶像的自豪感 |
二、长期陪伴偶像的被需要感 |
三、在对照偶像中寻求理想的自我 |
第二节 符号资本: TFBOYS网络粉丝社群互动的重要资源 |
一、符号创造与交换增强仪式共鸣 |
二、符号循环强化集体身份 |
三、符号扞卫固化粉丝群体认同 |
第三节 仪式分层: TFBOYS网络粉丝社群的互动分化结果 |
一、互动活跃度差异化催生不同层级 |
二、粉丝个体偏好差异化催生不同类型 |
三、社群功能差异化催生不同分工 |
第四章 TFBOYS网络粉丝社群互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
第一节 TFBOYS网络粉丝社群互动的问题 |
一、过度迷恋: 粉丝越界干涉偶像私人领域 |
二、滥用符号: 侵占公共资源与滋生话语暴力 |
三、社群分歧下粉丝逃离内部互动 |
四、商业资本逻辑中粉丝情感异化 |
第二节 TFBOYS网络粉丝社群互动的优化策略 |
一、偶像发声,引导粉丝注意互动边界 |
二、粉丝明晰行为责任与社群秩序 |
三、延伸互动渠道,增加粉丝社交活动 |
四、商业资本与政府提供互动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对象信息 |
附录2 访谈提纲 |
致谢 |
(5)异乡人、现代化与身份认同:论台湾青春电影的怀旧情结 ——兼谈毕业作品《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台湾青春电影发展概述 |
一、台湾青春电影发展历程 |
(一)学生电影时期:台湾青春电影的开端 |
(二)新电影时期:台湾青春电影的高潮 |
(三)后新电影时期:台湾青春电影的发展 |
(四)太超过世代:台湾青春电影的突破 |
二、台湾青春电影中怀旧情结归纳 |
第二章 台湾青春电影中的怀旧情结演变 |
一、台湾新电影时期青春电影的怀旧情结 |
(一)背景:国民党迁台、城市化进程 |
(二)怀旧主体:思乡的异乡人 |
(三)“我不是我”:身份的丢失 |
二、台湾后新电影时期青春电影的怀旧情结 |
(一)背景:现代化的高歌猛进 |
(二)怀旧主体:异化的城市青年 |
(三)“我是谁”:身份的迷茫 |
三、太超过世代青春电影的怀旧情结 |
(一)背景:社会长期稳定 |
(二)怀旧主体:失意的普通青年 |
(三)“我是我”:身份的认同 |
四、台湾青春电影的怀旧情结演变对比 |
第三章 台湾青春电影怀旧情结的影像书写 |
一、声音:加强怀旧表达的力度 |
(一)经典歌曲嵌入 |
(二)方言与普通话并用的对白 |
二、色彩:凸显怀旧的存在样式 |
三、叙事时间:怀旧情结的承载 |
四、符号:怀旧情结的隐形书写 |
第四章 台湾青春电影怀旧表达的未来展望 |
一、台湾青春电影怀旧表达现存问题 |
(一)同质化的怀旧内容生产 |
(二)缺乏深度的“小历史”叙事 |
(三)总结 |
二、关于台湾青春电影怀旧表达的发展建议 |
(一)增加未来时空的表达 |
(二)突破同质化叙事主题 |
(二)与民俗文化相结合 |
(四)寻找有效的新媒体营销方式 |
(五)“北上”寻求合作,打造“两岸电影共同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毕业设计作品《20+》策划案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草根体育组织的生存策略研究 ——W组织的个案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公民社会兴起 |
1.1.2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
1.1.3 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 |
1.1.4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的、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草根体育组织的内涵的相关研究 |
1.4.2 草根体育组织的形成原因的相关研究 |
1.4.3 草根体育组织的类型的相关研究 |
1.4.4 草根体育组织的功能与作用的相关研究 |
1.4.5 草根体育组织的运行机制的相关研究 |
1.4.6 草根体育组织的外部互动的相关研究 |
1.4.7 草根体育组织的生存策略的相关研究 |
1.4.8 草根体育组织的面临困境与发展对策的相关研究 |
1.4.9 综述述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个案研究法 |
2.2.3 参与观察法 |
2.2.4 内容分析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3 研究个案的选择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本研究的理论支撑 |
3.1.1 公民社会理论 |
3.1.2 自组织理论 |
3.1.3 组织认同理论 |
3.1.4 资源依赖理论 |
3.2 草根体育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
3.2.1 组织生存影响因素分析 |
3.2.2 影响草根体育组织生存与发展的自身因素 |
3.2.3 影响草根体育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外界因素 |
3.3 W组织的形成与运行 |
3.3.1 W组织的形成-“玩出来的俱乐部” |
3.3.2 W组织的概况白描 |
3.3.3 W组织运行的内在机理 |
3.3.4 W组织的特征 |
3.4 W组织生存困境分析 |
3.4.1 合法身份缺失 |
3.4.2 发展目标不明确 |
3.4.3 内部管理制度不成熟 |
3.4.4 组织发展个人化 |
3.4.5 资源汲取途径缺乏保障 |
3.5 W组织的生存策略 |
3.5.1 W组织的存续核心 |
3.5.2 制造“粘度”提高认同 |
3.5.3 借不同主体造势 |
4 结论与发展路径 |
4.1 结论 |
4.2 个案反思 |
4.3 走出个案—草根体育组织的发展路径 |
4.3.1 政府层面 |
4.3.2 草根体育组织自身层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负责人访谈提纲 |
附件(二)成员访谈提纲 |
(7)2019年伦敦马拉松电视直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体育赛事电视直播的研究 |
1.4.2 关于马拉松赛事电视直播的研究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内容分析法 |
2.2.3 个案分析法 |
2.2.4 数据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相关概念 |
3.1.1 马拉松赛事 |
3.1.2 体育赛事电视直播 |
3.2 伦敦马拉松赛事概述 |
3.2.1 伦敦马拉松赛事简介 |
3.2.2 伦敦马拉松的赛事定位 |
3.2.3 伦敦马拉松的办赛特色 |
3.2.3.1 赛事规模大,选手水平高 |
3.2.3.2 路线设计优,观赏性佳 |
3.2.3.3 奇装异服,趣味性强 |
3.2.3.4 慈善主题鲜明,精神内涵丰富 |
3.3 2019年伦敦马拉松电视直播内容研究 |
3.3.1 2019年伦敦马拉松电视直播的风格与导向 |
3.3.2 2019年伦敦马拉松电视直播的方式与形式 |
3.3.3 2019年伦敦马拉松电视直播的文本与画面 |
3.3.3.1 2019年伦敦马拉松电视直播文本内容研究 |
3.3.3.2 2019年伦敦马拉松电视直播画面内容研究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伦敦马拉松电视直播内容丰富,主体、方式多样 |
4.1.2 伦敦马拉松电视直播镜头语言丰富,媒介叙事性强 |
4.1.3 伦敦马拉松电视直播注重人文关怀,公益主题鲜明 |
4.1.4 伦敦马拉松电视直播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互动 |
4.2 我国马拉松赛事电视直播发展现状及建议 |
4.2.1 我国马拉松赛事电视直播发展现状 |
4.2.2 对我国马拉松赛事电视直播的建议 |
4.2.2.1 丰富电视直播内容和形式,体现报道的完整性和包容性 |
4.2.2.2 注重马拉松电视直播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
4.2.2.3 增强马拉松电视直播的故事性创意,体现人文关怀 |
4.2.2.4 注重赛事直播多媒体互动,实现马拉松赛事多元化传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太极拳最具影响力人物(论文提纲范文)
传统太极拳序列 |
陈式太极拳:陈正雷、陈小星、李恩久、冯秀芳 |
杨式太极拳:杨振铎、陈龙骧、崔仲三、赵幼斌 |
吴式太极拳:虞志荣、张全亮、刘伟 |
武式太极拳:钟振山 |
孙式太极拳:孙永田、张茂清、蒋禄贵 |
和式太极拳:和有禄 |
武当太极拳:杨群力 |
太极推手:严国兴、刘应文 |
接班人序列:傅清泉、邵英兼、曾卫红、王战军 |
院校序列 李德印、杨丽、邱慧芳、秦子来、易鹏 |
竞技太极拳序列 高佳敏、陈思坦、阮丹萍、梁小葵、吴雅楠、陈洲理、陈伟杰、巨文馨、梁壁荧 |
(9)从逻辑形式到神秘之域 ——前期维特根斯坦关于不可说与显示的形而上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箴言与献诗 |
1 导论 |
1.1 引子 |
1.2 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目的意义 |
1.3 关于文本 |
1.4 研究综述 |
2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及此前的文本发展线索 |
2.1 《逻辑笔记》(1913年) |
2.2 《向摩尔口述的笔记》(1914年4月) |
2.3 《1914-1916年笔记》(《战时笔记》) |
2.4 冯·赖特编号体系中的手稿104号 |
2.5 《逻辑哲学论》阶段及其他 |
3 从逻辑形式到神秘之物:前期维特根斯坦深层哲学观念变迁 |
3.1 前期维特根斯坦对“哲学”最初的理解与变化 |
3.2 从“不可说的”东西到“神秘的”东西:从逻辑形式的观点看 |
3.2.1 《逻辑笔记》与《向摩尔口述的笔记》中的不可说的东西 |
3.2.2 《战时笔记》与《逻辑哲学论》中的不可说的东西与神秘之物 |
3.3 从逻辑原子主义思想到关于神秘的东西的形而上学:前期维特根斯坦的形而上学 |
3.3.1 《逻辑笔记》与《向摩尔口述的笔记》中的形而上学 |
3.3.2 《战时笔记》与《逻辑哲学论》中关于神秘之物的形而上学 |
4 促成前期维特根斯坦形而上学观念转变的主要因素之分析 |
4.1 前期维特根斯坦形而上学观念之转变:初步分析 |
4.2 前期维特根斯坦形而上学观念之转变:逻辑分析视角 |
4.3 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之逻辑分析方法的主要渊源略探 |
4.4 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其他理论来源之初步探究 |
4.5 相关性的附录与补遗 |
5 结语 |
附录一: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二: 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内涵及意义 |
一、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提出 |
二、摹状词理论的主体内容 |
三、亲知的知识与摹状的知识 |
四、斯特劳森等的批评与商榷 |
五、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意义 |
附录二之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1、维特根斯坦着作中文文本 |
2、外文参考文献 |
3、其他参考着作 |
4、国内期刊以及硕博士论文 |
致谢 |
(10)司法语境下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篇章结构与研究方法 |
四、论文贡献 |
第二章 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理论分析 |
一、内涵与特征 |
(一)内涵界定 |
(二)特征辨析 |
二、归责原则比较 |
(一)过错责任原则 |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 |
三、赔偿范围 |
(一)财产损害赔偿 |
(二)精神损害赔偿 |
第三章 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经济分析 |
一、经济学视角下的侵权责任理论 |
(一)最小化事故的社会成本 |
(二)汉德法则 |
二、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学分析 |
(一)法律规定的抽象性 |
(二)证据交易成本的不确定性 |
三、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厘定 |
(一)补偿性赔偿金 |
(二)惩罚性赔偿金 |
第四章 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司法困境 |
一、法律渊源的追溯 |
(一)商标侵权损害赔偿 |
(二)专利侵权损害赔偿 |
(三)着作权侵权损害赔偿 |
(四)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立法特点 |
二、典型案例的启迪 |
(一)“新华字典”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
(二)“得力中性笔”侵害外观设计专利权纠纷案 |
(三)“琼瑶诉于正”侵害着作权纠纷案 |
三、司法困境——“中国法院10大知识产权案件”揭示的问题 |
(一)计算方法的适用比例失衡 |
(二)赔付率普遍偏低 |
(三)酌定因素不明确,法院自由裁量权大 |
第五章 明确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基本理念 |
一、明晰性质 |
(一)补偿性 |
(二)惩罚性 |
(三)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性质 |
二、确定基本原则 |
(一)全部赔偿原则 |
(二)裁量赔偿原则 |
(三)衡平赔偿原则 |
三、确立基本价值 |
(一)救济价值 |
(二)预防价值 |
(三)制裁价值 |
第六章 重构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 |
一、改进法定赔偿 |
(一)取消最低限额 |
(二)细化适用规则 |
(三)探索“五级三步法” |
二、完善惩罚性赔偿 |
(一)可行性的探讨 |
(二)适用规则的确立 |
三、调整计算方法 |
(一)比较法的启示:取消适用顺序 |
(二)调整的必要性 |
四、构建知识产权侵权诉讼证据规则体系 |
(一)证据收集规则 |
(二)证明责任与标准 |
(三)证据认定规则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2002“吉尼斯”与网络结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抖音短视频的南昌城市形象传播研究[D]. 赵明举.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6)
- [2]这杯奶茶抓住了年轻的胃[J]. 崔靖芳. 民生周刊, 2020(23)
- [3]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研究 ——以西安为例[D]. 陈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互动仪式链视角下TFBOYS网络粉丝社群研究[D]. 高玉. 苏州大学, 2020(03)
- [5]异乡人、现代化与身份认同:论台湾青春电影的怀旧情结 ——兼谈毕业作品《20+》[D]. 杜雨婷. 河南大学, 2020(06)
- [6]草根体育组织的生存策略研究 ——W组织的个案考察[D]. 王好琪.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7]2019年伦敦马拉松电视直播的研究[D]. 张雨菲.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8]中国太极拳最具影响力人物[J]. 王涛,晴川,张泓冰. 中华武术(研究), 2020(02)
- [9]从逻辑形式到神秘之域 ——前期维特根斯坦关于不可说与显示的形而上学研究[D]. 张远林. 海南大学, 2019(06)
- [10]司法语境下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 田芬.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标签:媒介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