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区论文_于庆涛,邹凯,廖超林,盛浩,张杨珠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整理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地,土壤,景观,粒度,格局,喀斯特,松嫩平原。

土地整理区论文文献综述

于庆涛,邹凯,廖超林,盛浩,张杨珠[1](2016)在《邵阳县塘田市镇土地整理区烟田土壤肥力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养分状况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高低和品质优劣,土地整理导致土壤养分变异和肥力退化。研究了邵阳县塘田市镇土地整理对烟田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塘田市镇土地整理区耕作层的干扰土壤强酸性、有机质缺乏,低含量水平碱解氮、高含量水平有效磷及低含量水平速效钾的土壤所占比例较大。存在的问题在于耕作层土壤p H值偏低,酸化明显;土壤养分适宜性调控空间大。(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8期)

关智宏,熊康宁,顾再柯,陈永毕[2](2016)在《撒拉溪喀斯特土地整理区动植物物种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撒拉溪示范区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使其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得到有效地保护,对该区域的动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本底调查,其中动物调查集中于脊椎动物。结果表明,该区域共有脊椎动物89种,植物129种,且分布有1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和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顿耀龙[3](2015)在《松嫩平原西部土地整理区景观格局及土壤属性空间变异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整理是采用一系列行政、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整和改造的过程,其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对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及生态过程造成影响,土地整理对区域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选取松嫩平原西部的苏打盐碱土集中分布区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土地整理项目区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土地整理区土地利用方式及景观格局变化、盐渍化土壤属性空间变异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的空间对应关系,并提出了盐渍化地区土地整理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对比分析了研究区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及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耕地和盐碱地是研究区土地整理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35.39%和51.94%;土地整理后,耕地面积比例增加到80.88%,盐碱地面积比例则下降到7.54%;同时林地、草地和其他用地面积减少,湿地面积增加。由于人为干扰影响,土地整理前后研究区斑块数量增多,景观破碎化程度变大,且景观多样性降低,景观结构组成复杂性也呈减小趋势。(2)研究了土地整理区土壤属性的基本统计特征和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土壤盐渍化类型主要为中度碱化土壤;土壤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符合土壤肥力四级和二级标准;研究区土壤属性空间变异受结构性因素与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其中土地整理人为干扰等随机性因素对其影响较大。地统计分析表明,研究区电导率、p H值、有机质等多数土壤属性具有中等或强空间相关性,变程范围在554~2203 m之间。各土壤属性具有较规律的空间分布,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类型、土地整理生物工程措施等因素有关。(3)研究了土壤属性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在0~20和>20~40 cm土层上,新增耕地土壤质量总体高于盐碱地,但仍低于原地貌耕地。典范对应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与土壤属性具有显着的空间对应关系。土地利用类型由盐碱地向新增耕地的变化是土壤盐碱性降低、肥力增加的过程,也是HCO3-、CO32-和Na+等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主要影响离子的含量降低的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5-05-01)

顿耀龙,王军,白中科,郭义强[4](2014)在《松嫩平原西部土地整理区景观格局指数的粒度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松嫩平原西部大安市土地整理项目区为研究区,基于大安市土地整理前(2008年)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整理后(2014年)项目区1∶10 000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图,运用GIS技术绘制研究区土地整理景观类型图。运用Fragstats软件分别计算2种不同空间幅度土地整理区整理前后的景观格局指数,选取10个能综合反映土地整理景观格局特征的景观指数,在5~300m之间的21个粒度范围内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的粒度效应,并使用数学模型对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增加的变化趋势进行曲线拟合。结果表明: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增加呈现单调上升或下降、先上升后下降和无规律变化3种变化趋势;不同空间幅度下部分景观格局指数粒度效应的转折点存在差异,土地整理前后部分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增加而变化的敏感性不同;斑块数量、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等8个指数能用数学模型很好的拟合,斑块面积方差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拟合效果并不理想,斑块数量、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斑块面积方差和景观形状指数整理后的拟合效果优于整理前;大安市土地整理项目区景观格局分析的适宜粒度为15~35m。(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4年05期)

张艳鹤[5](2014)在《仪征谢集土地整理区水生态廊道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随着土地整理的展开,在普遍的采用工程措施为主要农田规划方式,片面的追求灌溉排水能力,致使农田生态质量下降、农田水体氮磷污染严重等问题,农田生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制约着农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总结分析前人的基础上,以仪征谢集土地整理区的农田沟渠、水塘和河流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农田水生态廊道的功能定量分析、湿地植物选择等问题的研究。本论文从分析水生态廊道与农田生态系统的关系入手,找到当前农田系统中的主要问题,探讨农田水生态廊道对农田生态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针对仪征市谢集乡四庄村丘陵区地形地貌的特点,结合景观生态学与农田水利学的理论与方法,初步提出了利用农田沟渠、水塘、河流构建农田水生态廊道的基本原则、步骤和方法;其次,建立了农田水生态廊道构建的基本模式以及削减污染量和提高生物多样性的计算公式,改变农田廊道生态功能分析中定性分析的现象;最后,结合仪征市谢集乡四庄村的具体情况,具体研究了水塘、渠道、沟道等生态廊道的生态规划设计,对沟渠、河流、水塘等廊道的植物选择以及水生态廊道在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可供水资源量等方面的贡献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农田水生态廊道对于氮磷元素的去除有很好的作用,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8.75%和48.38%;植物氮磷元素的吸收量和生物量之间因污染物浓度存在显着关系,对于水生植物全年生物量为21228.4kg/hm2,对于农田内的面源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提高有很好的作用。本文是对景观规划理论在农田水利规划设计中的拓展,农田水生态廊道的构建为污染物削减和生物多样性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为我国农田面源污染的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从而为农田生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4-06-01)

杨来淑[6](2014)在《土地整理前后土壤质量的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了耕地数量日益减少,耕地质量不断下降,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等问题。为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我国开展了土地整理工作。土地整理过程实际是土壤重构的过程,土地整理之后,土壤质量必然发生改变。然而目前的土地整理工作却忽视了决定土地内在生产能力—土壤质量的高低。因此,本文选择重庆市丰都县叁坝乡土地整理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叁个方面,对土地整理前后0~20cm、20~40cm、40~60cm土层的土壤质量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来研究土地整理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并为土地整理区开展土壤改良、培肥工作提供依据。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土地整理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从同一土层变化情况看,土地整理后各土层的土壤容重均比整理前减小,而土壤含水率均增加,且土地整理对土壤容重和含水率的影响均在40~60cm土层达到显着水平。整个土壤剖面,整理后土壤中砂含量显着减少,其他粒径颗粒的百分含量均增加。在0~20cm土层,整理后土壤粘粒百分含量显着提高,在20~40cm上层,土地整理后土壤中砂含量显着降低,粗粉粒、粘粒含量显着提高,在40~60cm土层,整理后土壤中砂含量显着降低,粗粉粒、中粉粒、细粉粒和粘粒显着提高。整理后整个土壤剖面>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比整理前提高了11.47%,且以2~1mm和1~0.5mm粒径的团聚体含量增加最多。同一土层深度,整理后>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比整理前分别增加了14.85%、13.63%、5.93%,且在0~20cm和20~40cm上层均达到差异显着水平。(2)土地整理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从同一土层变化情况看,整理后各土层土壤pH值及阳离子交换量均增加,且土壤pH值在0-20cm土层变化显着,阳离子交换量在20~40cm和40~60cm土层变化均是极显着。整理后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减少,且整理前后在0~20cm和20~40cm同一土层差异均是极显着,整理后分别比整理前减少了49.95%、35.33%。土地整理对各土层的土壤全氮含量影响均是极显着,且在0~20cm土层,整理后土壤全氮含量比整理前减少了25.87%,在20~40cm和40~60cm土层,整理后比整理前分别增加了40.00%、138.10%。整理后土壤碱解氮含量在20-40cm和40~60cm土层变化显着,且同一土层碱解氮含量均比整理前减少。整理前后各土层土壤全磷、速效磷和全钾含量差异均是极显着。整理后各土层土壤全磷含量分别比整前同一土层减少了35.89%、31.34%、29.69%;有效磷含量比整前同一土层分别减少了86.85%、84.76%、80.84%;土壤全钾含量比整理前同一土层分别减少了32.84%、28.03%、23.42%。土壤速效钾含量在0~20cm和20~40cm土层变化极显着,且整理后分别比整理前同一土层减少了35.04%、23.70%。(3)土地整理对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土地整理对土壤各土层细菌数量影响均是极显着,且整理后0-20cm土层和20~40cm土层土壤细菌数量分别比整理前同一土层减少了11.34%、15.58%,在40~60cm土层增加了29.43%。整理后土壤真菌数量0~20cm和40~60cm土层变化呈极显着水平,分别比整理前增加了25.54%、24.36%。土壤放线菌数量0~20cm和20~40cm土层变化呈极显着水平,整理后分别比整理前同一土层减少了65.85%、56.58%。可见,土地整理对土壤放线菌的数量影响程度最高,而细菌相对最低。总体看,土地整理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并对0~20cm和20~40cm土层的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影响显着,且整理后分别比整理前减少了13.91%、48.7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在0~20cm土层整理前后差异显着。从整个土壤剖面看,土地整理总体降低了土壤脲霉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提高了土壤转化酶的活性。整理前后土壤脲霉和过氧化氢酶均在0~20cm和20~40cm同一土层差异显着,土壤转化酶活性在各土层差异均显着。(4)土地整理对垂直分布的影响整理后土壤容重、含水率、微生物生物量碳、转化酶活性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规律与整理前一致。土壤颗粒组成中整理前中砂含量与其他粒径的颗粒垂直方向分布规律相反,且整理后各粒径颗粒含量在不同土层之间均无显着差异。>0.25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整理前与整理后垂直分布规律基本相反。整理前后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均是0~20cm土层显着大于20~40cm和40~60cm土层,整理后不同土层之间的土壤放线菌数量、微生物量生物量氮、转化酶活性差异程度均比整理前减小。其他各土壤质量指标含量整理前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且整理后不同土层之间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4-05-12)

王瑷玲,刘凤荣,王庆芳,刘文鹏[7](2013)在《丘陵土地整理区土壤质量评价及其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莱芜市里辛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采用野外采样、室内分析、GIS技术和综合评价法,研究了丘陵土地整理区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及其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理后研究区土壤质量级别空间分布、面积和总体质量水平均发生变化。整理前,土壤质量共分为四级,各级面积比重差异不大,分别为19.07%、25.52%、26.81%和28.6%,空间分布较零散。整理后,一级和叁级面积增加,二级和四级面积减少,一、二、叁、四级各级面积比重差异显着,分别为26.56%、23.61%、38.19%和11.64%,空间分布相对集中。整理后土壤质量总体提高4.68%。评价方法对土地整理土壤质量评价有借鉴意义,评价结果可为里辛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郑建摧[8](2013)在《土地整理区水稻新品种宜优673高产栽培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省尤溪县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自2006年来连续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项目,平均每年在266.67hm2以上,项目区通过改造,基本上形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耕"高标准农田。但是在实施土地整理过程中,特别是田块合并和格田,一定程度上破坏稻田表土结构,对当年水稻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基于此,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科技措施进行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期刊2013年18期)

刘玥,窦洪桥,朱开群,谈俊忠[9](2013)在《不同地貌类型土地整理区景观粒度效应差异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景观格局分析法分析平原型和丘陵型两类土地整理项目区景观格局粒度效应,探讨粒度变化对两种地区土地整理前后景观格局变化影响的差异性。研究显示平原型与丘陵型土地整理项目区对景观生态过程造成不同的影响。本文结果可为以后不同类型土地整理项目的景观规划设计和景观生态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测绘科学》期刊2013年06期)

喻凤莲,周成明,邓锐[10](2012)在《水稻籽实及其根系土壤中镉含量的相关性研究——以几个金土地工程土地整理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水稻籽实(大米)及其根系土壤中镉含量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酸性水稻土壤区域,根系土中的镉与水稻籽实中的镉相关系数为0.971,说明大米中镉积累与土壤环境中镉含量密切相关。碱性水稻土壤区域,水稻根系土中的镉与水稻籽实中的镉相关系数为0.265,大米中镉含量较低,碱性土壤中镉不易活化而原地淀积,则根系土壤中镉对大米中镉的富集贡献小。水稻根系土壤中有机质(Org)与镉相关系数为0.59,也较为显着。土壤中有机质对重金属元素镉具正吸附作用,有机质含量越高,重金属元素镉呈难容硫化物而原地淀积。(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土地整理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撒拉溪示范区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使其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得到有效地保护,对该区域的动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本底调查,其中动物调查集中于脊椎动物。结果表明,该区域共有脊椎动物89种,植物129种,且分布有1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和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整理区论文参考文献

[1].于庆涛,邹凯,廖超林,盛浩,张杨珠.邵阳县塘田市镇土地整理区烟田土壤肥力特征[J].湖南农业科学.2016

[2].关智宏,熊康宁,顾再柯,陈永毕.撒拉溪喀斯特土地整理区动植物物种多样性[J].湖北农业科学.2016

[3].顿耀龙.松嫩平原西部土地整理区景观格局及土壤属性空间变异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4].顿耀龙,王军,白中科,郭义强.松嫩平原西部土地整理区景观格局指数的粒度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4

[5].张艳鹤.仪征谢集土地整理区水生态廊道构建[D].扬州大学.2014

[6].杨来淑.土地整理前后土壤质量的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4

[7].王瑷玲,刘凤荣,王庆芳,刘文鹏.丘陵土地整理区土壤质量评价及其变化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8].郑建摧.土地整理区水稻新品种宜优673高产栽培实践[J].北京农业.2013

[9].刘玥,窦洪桥,朱开群,谈俊忠.不同地貌类型土地整理区景观粒度效应差异性分析[J].测绘科学.2013

[10].喻凤莲,周成明,邓锐.水稻籽实及其根系土壤中镉含量的相关性研究——以几个金土地工程土地整理区为例[J].四川地质学报.2012

论文知识图

南湖区整治空间引导与整治潜力分级Fi...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灌区位置图2-1研究区范围与土地整理区案例...杭州拱哀桥土地整理区现状图丘陵土地整理区采样地块分布图平原土地整理区采样地块分布图

标签:;  ;  ;  ;  ;  ;  ;  

土地整理区论文_于庆涛,邹凯,廖超林,盛浩,张杨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