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二氧化硫吸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性炭,二氧化,石墨,离子,羊蹄,色谱,甘蔗。
二氧化硫吸附论文文献综述
李辉[1](2019)在《甘蔗基活性炭吸附二氧化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蔗为原料,制备了甘蔗基活性炭,并研究了其结构和SO_2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升温速率和炭化温度对甘蔗基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平衡吸附量和显微硬度有较大影响;程序升温速率为5℃/min、炭化温度为250℃时,制备的活性炭(本文来源于《炭素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邓淋,俞倩倩,周龙[2](2019)在《莲杆基活性炭吸附二氧化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莲杆为前驱体制备了莲杆基活性炭,并研究了其对SO_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碳化温度对莲杆基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平衡吸附量有较大影响。碳化温度为400℃时,得到的活性炭的比表面积最大,平衡吸附量为27.76mg·g~(-1),且随碳化温度的升高,孔体积有明显增大的趋势。较高的温度有利于SO_2被吸附,最佳空速为1500h~(-1)。较高的解吸温度有利于得到中高浓度的SO_2。(本文来源于《化工技术与开发》期刊2019年02期)
李辉[3](2019)在《甘蔗基活性炭吸附二氧化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蔗为原料,制备了甘蔗基活性炭,并研究了其结构和SO_2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升温速率和碳化温度对甘蔗基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平衡吸附量和显微硬度有较大影响,程序升温速率为5℃/min、碳化温度为250℃时,制备的活性炭性能较好,而活性炭显微硬度随碳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活性炭在粒径为0. 5~1. 0 mm、吸附温度为150℃、空速为2 000 h-1下吸附性能较好。(本文来源于《湖南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01期)
唐亚楠,吴莹丽,张海泉,崔晓,王彦彦[4](2018)在《二氧化硫在改性BC_3表面的吸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观察修饰不同原子(Mo,Pt,Si)来调控BC_3体系的表面结构和反应活性.研究发现:单个原子吸附在BC_3表面具有不同的稳定位,Pt和Si原子吸附在H1位稳定,而Mo原子吸附在H2位稳定.单个原子在完整结构BC_3表面的扩散势垒较小,而掺杂的原子在单空位缺陷BC_3体系中具有极高的稳定性(> 6.5 eV),这些掺杂原子显正电性能够有效地调制BC_3体系的电子结构、磁性以及影响二氧化硫(SO_2)的吸附强弱.与Pt原子掺杂的BC_3体系(Pt-BC_3)相比,单个SO_2分子在Si-和Mo-BC_3体系上的吸附能较大,表现出较高的灵敏特性.该研究为设计类石墨烯基功能纳米材料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陈志波,方月兰,黄显营,莫沥沥,肖朝香[5](2018)在《百色市叁种常见绿化植物对二氧化硫吸附效果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广西百色市区绿化植物芒果[Mangifera indica L.]、大叶榕[Ficus altissima]和红花羊蹄甲[Bauhinia blakeana Dunn]的叶片对SO_2气体的吸附效果,建立了一种微型的SO_2大气污染环境模拟系统。结果证明叁种绿化植物对SO_2均有较好的吸附作用,清除能力强弱依次为:芒果>红花羊蹄甲>大叶榕。叁种叶片对SO_2的清除率与用量存在显着的相关性,但与含水量、比表面积无明显相关,植物叶片自身的结构差异性是决定吸附SO_2能力的关键因素。此外,叁种叶片对SO_2的清除率还受温度和光照强度影响。地处亚热带的百色市光照强度有利于吸收SO_2,丰富的芒果、大叶榕及红花羊蹄甲等街道绿化植物可以改善空气质量。(本文来源于《环境影响评价》期刊2018年03期)
李金伟,黄莉兰,辛清萍,叶卉,赵莉芝[6](2018)在《醇胺改性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二氧化硫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固体吸附剂在烟道气脱硫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以氧化石墨烯(GO)为基底材料,通过乙醇胺(MEA)、二乙醇胺(DEA)和叁乙醇胺(TEA)对氧化石墨烯进行改性,得到了GO-MEA、GO-DEA和GO-TEA叁种用于吸附SO_2的固体吸附剂。利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EDS)、元素分析(EA)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采用称重法测定了醇胺改性氧化石墨烯对SO_2气体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醇胺改性氧化石墨烯对SO_2的吸附性能相比未改性氧化石墨烯有较大提高,其中GO-DEA的SO_2吸附性能最好,15h后平衡吸附量达到188.5mg/g。在130℃、真空条件下进行解吸,经过五次循环之后吸附量依然保持在165.3mg/g。(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8年08期)
吴川,杨展鸿,戎伟丰,胡嘉雯,林佐侃[7](2018)在《固体吸附管采样-离子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硫》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硫分子筛固体吸附管采样离子色谱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分子筛固体吸附管采集空气样品,以蒸馏水解吸,于弱碱体系中用过氧化氢氧化后直接经阴离子交换色谱住分离,电导检测器检测。结果二氧化硫在质量浓度为0.10~16.00 mg/L时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8;方法检出限为0.02mg/L,最低检出浓度为0.01 mg/m3,平均解吸效率为96.53%~99.35%,批内、批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73%~3.65%和1.80%~4.46%,样品在室温下至少可保存14 d。结论本方法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国职业医学》期刊2018年01期)
李禾[8](2017)在《二氧化硫被氨水吸附变身肥料》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北京6月14日电 (记者李禾)今天,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环保展上,山东明晟化工工程公司自主研发的“梯级分离净化氨法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分外引人注目。该技术通过氨水吸附二氧化硫,生产出大颗粒化肥;添加上秸秆颗粒,就可产出氮、钾等有机肥。(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7-06-15)
史建春,张鹏,李雪,梁伟朝,张微微[9](2015)在《离子液体、镧双改性菌渣活性炭吸附—催化氧化二氧化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己内酰胺-四丁基溴化铵离子液体和稀土金属镧负载到菌渣烧成的活性炭上,用其吸附催化二氧化硫,测定其对二氧化硫的催化、吸附和去除效率。结果表明,用镧和离子液体改性后的菌渣活性炭,对二氧化硫的催化吸附性能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可能造成菌渣活性炭孔道的堵塞,而降低其活性。(本文来源于《煤炭与化工》期刊2015年12期)
郑爱华[10](2015)在《用活性炭吸附二氧化硫模拟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净化烟气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吸附法、吸收法、催化法、冷凝法和燃烧法。其中吸附法由于固体吸附剂吸附量小,需要的吸附剂量大,设备就大,一次性投资大,所以存在一些弊端。但是吸附法具有选择性高,净化效率高,吸附剂能再生,能实现自动控制等优点,在世界各国环境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吸附法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2015年11期)
二氧化硫吸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莲杆为前驱体制备了莲杆基活性炭,并研究了其对SO_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碳化温度对莲杆基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平衡吸附量有较大影响。碳化温度为400℃时,得到的活性炭的比表面积最大,平衡吸附量为27.76mg·g~(-1),且随碳化温度的升高,孔体积有明显增大的趋势。较高的温度有利于SO_2被吸附,最佳空速为1500h~(-1)。较高的解吸温度有利于得到中高浓度的SO_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氧化硫吸附论文参考文献
[1].李辉.甘蔗基活性炭吸附二氧化硫性能研究[J].炭素技术.2019
[2].邓淋,俞倩倩,周龙.莲杆基活性炭吸附二氧化硫性能研究[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9
[3].李辉.甘蔗基活性炭吸附二氧化硫性能研究[J].湖南有色金属.2019
[4].唐亚楠,吴莹丽,张海泉,崔晓,王彦彦.二氧化硫在改性BC_3表面的吸附特性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8
[5].陈志波,方月兰,黄显营,莫沥沥,肖朝香.百色市叁种常见绿化植物对二氧化硫吸附效果及影响因素[J].环境影响评价.2018
[6].李金伟,黄莉兰,辛清萍,叶卉,赵莉芝.醇胺改性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二氧化硫吸附性能[J].材料导报.2018
[7].吴川,杨展鸿,戎伟丰,胡嘉雯,林佐侃.固体吸附管采样-离子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硫[J].中国职业医学.2018
[8].李禾.二氧化硫被氨水吸附变身肥料[N].科技日报.2017
[9].史建春,张鹏,李雪,梁伟朝,张微微.离子液体、镧双改性菌渣活性炭吸附—催化氧化二氧化硫研究[J].煤炭与化工.2015
[10].郑爱华.用活性炭吸附二氧化硫模拟实验[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