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带宽论文-吴林娟

扩展带宽论文-吴林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扩展带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宽带天线,±,45°,双极化,带宽扩展,小型化

扩展带宽论文文献综述

吴林娟[1](2019)在《宽带双极化基站天线的带宽扩展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站天线是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整个无线网络的整体性能有着直接影响。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相继出现了2G/3G/4G移动通信系统,频段覆盖1710-2690MHz,以及国际电信通信系统IMT,频段覆盖1427-1518MHz,因此,天线带宽能够同时覆盖1427-1518MHz及1710-2690MHz尤其重要;此外要求基站天线朝着双极化、宽带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宽带双极化基站天线的带宽扩展技术和小型化技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广泛的应用空间,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了四叶草天线的带宽扩展技术,四叶草天线由一对交叉放置的蝶形振子构成平面四叶草结构,由一小段微带线进行馈电,可实现1.7-2.7GHz(45%)带宽,通过在辐射体正上方增加一个寄生圆环和四个寄生片,在辐射体的正下方增加一个环多边形结构,来扩展带宽。仿真和实测结果表明带宽扩展的四叶草天线15-d B带宽覆盖1.4-2.75GHz约为65%,隔离度30d B,增益约为9d Bi,半功率波束宽度为70°±8°,天线尺寸为0.93λ_0×0.93λ_0×0.3λ_0(λ_0为天线中心频点2.1GHz在自由空间中的波长)。2.研究了工字形天线的带宽扩展技术,工字形天线由两个双偶极子正交摆放构成,每个双偶极子都由一对平行的偶极子构成并由一小段微带线馈电,可实现1.7-2.7GHz(45%)带宽,通过在辐射体正上方放置一个寄生圆片,来扩展带宽。仿真和实测结果表明带宽扩展的工字形天线15-d B带宽覆盖1.4-2.7GHz约为63.4%,隔离度30d B,增益约为9d Bi,半功率波束宽度为60°±8°,天线尺寸为0.68λ_0×0.68λ_0×0.38λ_0。3.探讨了四叶草天线的小型化带宽扩展技术,四叶草天线由一对交叉放置的蝶形振子构成平面四叶草结构,由一小段微带线进行馈电,可实现1.7-2.7GHz(45%)带宽,在四叶草的每片叶子上开了一个U型槽和在辐射体正上方加载两个寄生圆片来扩展带宽。仿真和实测结果表明小型化带宽扩展的四叶草天线15-d B带宽覆盖1.39-2.85GHz约为67%,隔离度30d B,增益约为9d Bi,半功率波束宽度为65°±5°,小型化后,天线的尺寸为0.464λ_0×0.464λ_0×0.35λ_0,并对小型化带宽扩展的四叶草天线单元进行阵列设计,使之适用于移动通信基站系统。通过上述带宽扩展技术系统研究,丰富了宽带双极化基站天线的理论和设计方法,为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0)

张超若[2](2019)在《交流伺服系统电流环带宽的扩展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永磁同步电机具有功率密度高,效率高,低噪音,低维护成本以及动态响应性能好等特点,因此逐渐取代了异步电机被广泛应用于交流伺服控制系统中。目前以永磁同步电机为主要执行元件的交流伺服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机器人控制技术以及数控机床等工业驱动控制领域。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工业生产中对交流伺服系统的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提高交流伺服系统的动态性能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在交流伺服控制系统中,电流环作为整个控制系统的最内环,速度环以及位置环的性能都与电流环的性能有关。因此本文以提高交流伺服系统的动态响应为目的,对电流环带宽扩展的扩展方法进行研究。本文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建立了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之上将电流环的延迟时间等效成为一阶惯性环节,得出了以永磁同步电机为执行元件的交流伺服系统电流环的传递函数。推导出了电流环的延迟时间与电流环带宽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了一种电流采样以及PWM占空比更新的方法,在FPGA中实现该算法从而使得电流环的延迟时间减小,扩展了交流伺服系统电流环的带宽。本文分析了由于在逆变器开关信号中添加死区时间带来的死区效应对交流伺服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死区效应产生的原理以及几种死区补偿方法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扰动观测器的在线对逆变器死区效应进行补偿的方法。该方法可以省去对交流伺服系统中电机输出相电流方向判断的步骤,同时可以有效地对电流低频谐波进行抑制。通过仿真证明该种死区补偿方法可以有效减小死区效应对于交流伺服系统输出电流的谐波含量。在MATLAB/Simulink Cosimulation硬件联合仿真平台上搭建联合仿真模型,并搭建永磁同步电机实验平台。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对所研究的基于可编程逻辑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的永磁同步伺服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电流环开环实验验证了使用Verilog HDL语言在FPGA中编写的空间矢量调制模块(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的正确性,电流环闭环实验的目的是对电流环的带宽进行测试,验证了电流环带宽扩展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1-01)

张金豹,王明慧,耿浩,史成浡,刘海伟[3](2018)在《偏振分光棱镜带宽扩展设计与制备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学薄膜偏振分光棱镜是现代光电显示、光电测试、光电信息传输等系统的重要部件之一,但是,常规的光学薄膜偏振分光棱镜存在光坯化学稳定性差、偏振分光带宽窄、应用角度小等工艺难点。通过深入研究布儒斯特角偏振分光原理与干涉截止滤光片膜系偏振分离效应,使两种设计方法进行结合扩展了偏振分光棱镜的偏振分光带宽,在化学稳定性好的德国肖特光学玻璃BK7光坯上,制备了P偏振光0.44~0.64μm,Tave≥95%,Rave≤5%,S偏振光0.44~0.64μm,Tave≤5%,Rave≥95%的偏振分光膜。这种结构的光学薄膜可以在不同材料光学玻璃光坯上设计优化出宽带宽、大角度、高偏振消光比的偏振分光棱镜,为偏振分光棱镜的设计与加工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制备方案。(本文来源于《光电技术应用》期刊2018年05期)

袁凤强,王晓晨,王中元,陈丹,姜林[4](2018)在《基于音调调整的AVS-P10带宽扩展优化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AVS-P10是低码率带宽扩展方案的国家标准,但其仅利用高频包络信息和高频增益调整还原信号的高频部分,导致还原音质较差。为此,在研究AVS-P10带宽扩展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音调调整的带宽扩展优化方案。在编码端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域提取音调参数,在解码端根据音调参数对高频陡峭的峰和谷做精细调整,使重建后的谱包络结构更接近原始语音。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在重建音质上相较于原AVS-P10标准,客观评价指标ODG得分提高9. 4%,主观评价指标CMOS得分提高1. 14分,还原音质有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18年10期)

邓杰海,姜林[5](2018)在《基于经验模式分解的音频带宽扩展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音频带宽扩展是现代音频编解码器的重要组成模块,它可以大幅降低编码码率。现有方法大多将低频复制到高频,然后利用少量高频参数进行调整得到重建的高频信号。这种复制方法假设高低频信号间具有相关性;但是,当这种相关性变弱时,编码质量急剧下降。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经验模式分解的方法重建高频信号。首先对高频和低频激励信号进行经验模式分解,然后选择与高频模式分量相关度较大的低频模式分量作为高频重建中的源信号。在得到高频重建的源信号后,再利用模式分量能量进行调整;最后通过源滤波器模型合成高频信号。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3GPP WB+和AVS P10编码标准中的带宽扩展算法相比,编码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与最新的3GPP EVS中的时域带宽扩展算法相比,主观音质相当,码率下降33.3%。(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12期)

杨鹏,王伟华,肖曦[6](2017)在《基于SiC-MOSFET的永磁同步电机电流环带宽扩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数字控制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中,电流环带宽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逆变器的开关频率、A/D采样延时、计算处理延时和PWM更新延时等。本文使用SiC-MOSFET作为功率逆变器搭建了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数字平台,提升开关频率。并在此基础上,减少数字控制延时和采样延时,提升了电流环带宽。(本文来源于《日用电器》期刊2017年S1期)

王迎雪,于莹莹,赵胜辉,匡镜明[7](2017)在《基于码本映射和GMM的语音带宽扩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传统的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进行语音带宽扩展时,会出现所估计的特征参数过平滑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协方差估计不准确而导致扩展的高频特征细节信息的丢失,因此本文提出了码本映射(codebook mapping,CM)与高斯混合模型相结合的语音带宽扩展算法.提取高、低频特征参数,并训练高斯混合模型,基于高斯混合模型参数训练偏移矢量的码本;在扩展阶段,利用偏移矢量的码本将低频偏移矢量映射为高频偏移矢量,再将高频偏移矢量与高斯混合模型估计部分相加作为估计的高频特征参数.对利用该方法进行带宽扩展后的语音质量进行主观/客观评测.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GMM语音带宽方法,CM-GMM合成的高频语音更接近原始高频语音,明显消除了高频过平滑现象.(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姜林[8](2017)在《基于非线性映射模型的音频带宽扩展编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音频带宽扩展是现代音频编解码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利用高低频具有相关性这一物理特性,通过复制低频信号作为高频基础信号,然后在高频参数的调整下获得最终的高频重建信号。现有方法在高低频相关性较强时能够获得较高的编码音质,然而,当高低频相关性较弱时,编码音质急剧下降。针对该问题,传统方法大多采用增加高频参数来提高重建音质,但这会带来编码码率增加的问题。上述复制低频的做法是建立在高低频具有线性或准线性的映射关系上,而实际上,由于音频信号的复杂多变性,高低频间应该是非线性关系。为此,本文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研究高低频相关性与重建音质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高低频相关性在不同场景下的特征,利用相关性特征指导方法设计,提出高频低频的非线性映射模型,并在该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多模式带宽扩展框架。本文的研究工作及主要创新点如下:(1)高低频相关性与重建音质的关系研究传统带宽扩展方法利用高低频具有相关性这一物理特性,将低频信号复制到高频,然后利用高频参数进行调整。这一方法仅利用了单通道高低频互相关,当高低频的相关性变弱时,只能通过增加高频参数提高重建质量。本文认为,传统方法对于高低频的相关性利用和认识有限。故猜想,高低频间除了单通道内的互相关,应该还有单通道时域互相关、多通道空域互相关、多通道混合互相关。为揭示高低频间的这类相关性,本文提出了基于互信息的高低频相关性定量计算方法,建立了高低频相关性与重建音质的关系模型。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进行实验统计归纳,得出如下结论:(1)高低频相关性与重建音质呈指数关系,变化趋势为凹型递减,当相关性较低时(MI<0.1),编码质量会急剧下降;(2)高低频间不仅具有同帧内的相关性,还具有上下文相关性,并且上下文相关性在邻近帧内(一般为3帧)表现显着;(3)高低频相关性在频率域模型上比源滤波器模型上表现更加显着。(2)高低频非线性映射模型传统带宽扩展中低频复制到高频的做法,将高低频间的映射关系定义成了线性或准线性的关系。由于音频信号复杂多变,高低频信号间应该属于非线性关系。因此,在生成高频精细结构时,可以利用非线性映射获得比较准确的高频信号。通过对传统非线性映射函数的研究发现,已有非线性映射函数并不足以建模高低频的非线性关系。为此,本文应用最新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使用RNNs模型建模高低频的上下文相关性,使用GANs建模高低频同帧内的互相关性。通过结合RNNs和GANs模型提出了 RNNs-GANs模型,该模型具备较好的建模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使用RNNs-GANs模型建立从低频到高频的非线性映射,在源滤波器模型和频率域模型上,主观音质分别提高12.05%和17.60%,客观音质分别提高15.15%和16.68%。(3)基于非线性映射模型的多模式带宽扩展框架根据前述研究,不同信号类型在时域和频域内的相关性具有明显差异,并且不同信号类型采用不同编码方法获得的重建音质也不同。为此,本文提出多模式带宽扩展框架。针对类语音信号,采用源滤波器编码框架;针对类音乐信号,采用频率域编码框架。对于高频精细结构,分别训练了两个RNNs-GANs模型用于从低频到高频的非线性映射。为了解决极低相关性下高频失真的问题,设计了高频感知参数用于恢复高频谐波;通过子带能量样条插值方法恢复高频能量分布;通过时域能量平滑方法消除高频“毛刺”现象。实验结果表明,相比经典SBR方法,客观音质提高了 13.27%,主观音质提高了 5.79%,同时编码码率下降了 54.5%;相比AMR WB+使用的BWE方法,客观音质提高了26.04%,主观音质提高了 20.65%;相比AVSP10使用的BWE方法,客观音质提高了 24.45%,主观音质提高了 17.03%。相比最新标准MPEG USAC和3GPP EVS中使用的方法,主、客观音质相当,但编码码率分别下降了 71.4%和47.4%。因此,本文方法达到了最新方法的编码音质,但码率有明显下降。(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09-01)

郭雷勇,李宇,林胜义,谭洪舟[9](2017)在《用于隐马尔可夫模型语音带宽扩展的激励分段扩展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语音带宽扩展通过人为恢复窄带语音的频谱带宽来提高语音听觉质量。针对源滤波器扩展模型的激励扩展问题,提出一种分段扩展方法。该方法在扩展带的低频段与高频段部分分别采用窄带激励源的高频部分与帧能量等效的白噪声作为激励信号,最后两者与原窄带激励组成宽带激励信号。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HMM)谱包络估计的宽带语音重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降低了重建语音的失真度,恢复重建的语音信号优于谱平移激励扩展方法。(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17年08期)

龙昌[10](2017)在《羰基铁吸收剂电磁参数调控与面内复合扩展超材料吸波带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波吸收材料在电磁辐射防护、电磁污染治理及军事反探测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随着微波电子设备向小型化、宽频化、灵敏化的方向发展,极端的应用条件和环境对吸波材料的厚度、重量、吸收带宽和吸收强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的研究工作围绕着微波吸收材料展开,以实现在微波频段内薄层、宽带、强吸收为目标,在羰基铁吸收剂电磁参数调控、超材料吸波带宽扩展两个方向展开研究。分别使用Ce和ZnO为添加剂,通过高能球磨制备了具有弥散型和包覆型复合粒子,调控了复合粒子介电常数,增强了磁导率。金属Ce具有强还原性,高能球磨提供的能量使其与羰基铁粒子均匀混合,并与羰基铁粒子中的氧化铁杂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eO_2弥散分布于羰基铁粒子内部的Fe/CeO_2复合粒子。弥散分布的CeO_2阻碍了粒子内部的电子传输,增大了复合粒子电阻率,抑制了涡流效应,使得磁导率增强,Ce含量为1%时磁导率最大,与不含Ce的粒子相比,磁导率提升了10%。Fe/CeO_2复合粒子的体积分数为28 vol%,吸波材料厚度为1.4 mm时,在8-20 GHz反射率小于-8 dB,最小反射率达到-15 dB。六边纤锌矿层型结构的ZnO在球磨过程中黏附在羰基铁粒子表面,形成了Fe/ZnO核壳结构,阻止了羰基铁粒子间的冷焊,高电阻率的ZnO壳层降低了粒子间的涡流效应,起到了降低介电常数,增强磁导率的作用。ZnO含量为10%,球磨10 h的Fe/ZnO复合粒子体积分数为15 vol%,材料的厚度为1.9 mm时获得了在8.5-18 GHz小于-8 dB的吸波性能,最小反射率为-19 dB。研究了搅磨过程中初始晶粒尺寸及原位表面氧化后处理对片状羰基铁粒子结构和电磁性能的影响。通过搅磨法制备了不同宽厚比的片状羰基铁粒子,并研究了这些粒子在介质基体中的填充性质:粒子宽厚比增加,形状各向异性增加,本征磁导率增加;而宽厚比增加导致粒子比表面积增加,当粒子随机取向分布在介质基体中时,其最大填充率随着宽厚比和比表面积增加而降低,从而导致复合材料有效磁导率降低,因此,比表面积较小且宽厚比适中的片状粒子具有最大的有效磁导率。通过在空气中对片状羰基铁粒子进行热处理的方式,在粒子表面生成了一层Fe_3O_4/FeOOH的氧化膜,在保持磁导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大幅降低了介电损耗。因而,在材料厚度为1.2 mm时,获得了在2.5-8 GHz小于-6 dB,吸收峰值为-11 dB的吸波性能。研究了初始晶粒尺寸对湿法搅磨过程中羰基铁粒子内部晶粒结构的演变的影响,实现了对羰基铁粒子晶粒的易磁化方向取向,并研究了晶粒取向的机制及其对电磁性能的影响。初始晶粒尺寸决定晶界和晶粒对搅磨过程中塑性形变的贡献,其中,晶界产生的形变是无定向的,而晶粒的形变则与块体材料类似,在外力作用下沿着易滑移面发生滑移与旋转,产生晶体取向。因而初始晶粒尺寸小于15 nm时,不出现晶粒取向;初始晶粒尺寸大于15 nm时,初始晶粒尺寸越大,搅磨进程中粒子片状化程度越高,晶粒取向度越大。晶粒取向度为22%的样品与只存在片状粒子取向的样品相比,磁导率实部在0.1-3 GHz提升了23%。经表面处理后,在材料厚度为1 mm,吸收剂体积分数为40 vol%时获得了在2-4 GHz小于-8 dB,在1-10GHz小于-3 dB,峰值为-14 dB的吸波性能。利用超材料吸波理论,通过对材料进行面内结构设计,扩展了其吸波带宽。在相位迭加原理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相位耦合增强吸波机制,并利用该机制设计出了在垂直于波矢量方向进行相位设计的磁性材料-超材料复合吸波体。当相邻单元的相位差在90°-180°之间时,反射波被抑制。基于此,采用FR4单元与羰基铁磁性吸波单元组成了棋盘状排列的二维阵列吸波体,在材料厚度为2 mm时获得了在8-18 GHz反射率小于-12 dB的吸波性能。相位耦合吸波增强机制在水平方向设计单元的反射相位与强度,突破了传统吸波材料利用1/4波长干涉相消原理设计吸波材料时只能在竖直方向设计的限制。我们首次在金属-介质-金属谐振腔中发现TM_(210)模,研究了TM_(210)模的激发和增强机制,并在迭层金字塔型超材料吸波体的基础上,利用驻波共振的高阶模在面内的迭加扩展了超材料吸波体的吸收带宽。在不增加厚度的条件下,将金字塔型超材料吸波体的带宽拓展了2倍。本论文所提出的添加剂作用下的高能球磨法、铁纳米晶粒子磁晶易磁化取向法、空气中原位表面氧化法拓展了高磁导率吸收剂的制备方法;所提出的面内相位耦合吸波增强机制与高次模共振拓展吸波带宽机制增加了宽带超材料吸波体的设计方法,对于传统磁性吸波材料设计和基于超材料的宽带吸波结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7-07-01)

扩展带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永磁同步电机具有功率密度高,效率高,低噪音,低维护成本以及动态响应性能好等特点,因此逐渐取代了异步电机被广泛应用于交流伺服控制系统中。目前以永磁同步电机为主要执行元件的交流伺服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机器人控制技术以及数控机床等工业驱动控制领域。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工业生产中对交流伺服系统的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提高交流伺服系统的动态性能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在交流伺服控制系统中,电流环作为整个控制系统的最内环,速度环以及位置环的性能都与电流环的性能有关。因此本文以提高交流伺服系统的动态响应为目的,对电流环带宽扩展的扩展方法进行研究。本文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建立了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之上将电流环的延迟时间等效成为一阶惯性环节,得出了以永磁同步电机为执行元件的交流伺服系统电流环的传递函数。推导出了电流环的延迟时间与电流环带宽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了一种电流采样以及PWM占空比更新的方法,在FPGA中实现该算法从而使得电流环的延迟时间减小,扩展了交流伺服系统电流环的带宽。本文分析了由于在逆变器开关信号中添加死区时间带来的死区效应对交流伺服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死区效应产生的原理以及几种死区补偿方法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扰动观测器的在线对逆变器死区效应进行补偿的方法。该方法可以省去对交流伺服系统中电机输出相电流方向判断的步骤,同时可以有效地对电流低频谐波进行抑制。通过仿真证明该种死区补偿方法可以有效减小死区效应对于交流伺服系统输出电流的谐波含量。在MATLAB/Simulink Cosimulation硬件联合仿真平台上搭建联合仿真模型,并搭建永磁同步电机实验平台。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对所研究的基于可编程逻辑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的永磁同步伺服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电流环开环实验验证了使用Verilog HDL语言在FPGA中编写的空间矢量调制模块(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的正确性,电流环闭环实验的目的是对电流环的带宽进行测试,验证了电流环带宽扩展策略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扩展带宽论文参考文献

[1].吴林娟.宽带双极化基站天线的带宽扩展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2].张超若.交流伺服系统电流环带宽的扩展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3].张金豹,王明慧,耿浩,史成浡,刘海伟.偏振分光棱镜带宽扩展设计与制备技术[J].光电技术应用.2018

[4].袁凤强,王晓晨,王中元,陈丹,姜林.基于音调调整的AVS-P10带宽扩展优化方案[J].计算机工程.2018

[5].邓杰海,姜林.基于经验模式分解的音频带宽扩展算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6].杨鹏,王伟华,肖曦.基于SiC-MOSFET的永磁同步电机电流环带宽扩展[J].日用电器.2017

[7].王迎雪,于莹莹,赵胜辉,匡镜明.基于码本映射和GMM的语音带宽扩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7

[8].姜林.基于非线性映射模型的音频带宽扩展编码研究[D].武汉大学.2017

[9].郭雷勇,李宇,林胜义,谭洪舟.用于隐马尔可夫模型语音带宽扩展的激励分段扩展方法[J].计算机应用.2017

[10].龙昌.羰基铁吸收剂电磁参数调控与面内复合扩展超材料吸波带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

标签:;  ;  ;  ;  ;  ;  

扩展带宽论文-吴林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