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老龄化的基本国情及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要求促进了社会工作与孝文化的融合,催生了更多服务形式。为更好服务社区老年人,深圳市ZX社区将老年人社会工作与孝文化内涵紧密融合,成功打造出特色项目——“心相伴”长者关爱陪伴计划,营造出敬老助老的社区氛围。基于ZX社区“心相伴”项目参与经验,分析孝文化视域下ZX社区老年人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完善社区老年人社会工作体系。
关键词:孝文化;社会工作;本土化
孝文化在维系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约束人类行为等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百善孝为先”的社会认知更揭示了孝作为百德之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根基性地位。社会工作是“舶来品”,其本土化是必要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其本土化的必经之路。关于敬老爱老,《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与老年人社会工作所秉持的工作理念及价值观是一致的。就此而言,在孝文化基础上开展老年人社会工作是有据可循、有理可依并符合社工发展道路的。
1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孝文化思想
“孝”的原始含义是崇拜祖先、孝敬祖先 ,以祈求祖先对其子孙的庇佑,属于人伦范畴。后被统治阶级引伸到政治生活中 ,与礼、义、忠、信并列而成为统治人民的一种工具。[1]“孝”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根基,“百善孝为先”在今天已成为社会共识。肖群忠先生在《夫孝,德之本也》一文中认为“孝”能居诸德之首并占根基性地位在于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 他认为,“爱、敬、忠、 顺”是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或者说孝道主要是由爱心、敬意、忠德、顺行构成的。[2]
孔子关于孝的论述在《论语》中有如下记载:“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3]在孔子看来,孝是谨遵父母为人处世之道,是陪伴在父母身边,是以赤子之心奉养父母。在孝道的伦理观念形成过程中,孔子的孝伦理思想是关键环节之一。孔子把孝从西周的宗教化和礼制化中解放出来,使孝不再是西周贵族上层的“礼孝”,也成为规范家庭中父母子女关系的道德规范。[4]孟子对孝道也极为重视,其孝道思想对孔子以来的孝道观有直接的发扬和传承。《孟子·离娄上》中记载了孟子关于孝道的言论:“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事亲,事之本也。”“仁之实,事亲是也。”在孟子看来,自我的良好修养是个人立足社会之本,而在个人的良好修养中,侍奉双亲是最重要的。孟子将孝与其“仁政”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将仁义的本质之一确定在事亲上。
在上周的读者反馈中,有人提到:出口和秋种减少因素考虑进去了吗?就当前市场而言,中国尿素在印度招标中落榜之后,出口预期再度落空,短时间内对国内市场无利好支撑,故不在当时的考虑之列。而在印标利好成为空谈之后,近期国际尿素市场不甘寂寞,持续上涨为国内市场提供了新的利好支撑。
基于中国古代传统道德及现代社会对孝道的认知,结合孔孟关于孝道的解答,笔者认为:“孝”是善待父母, 以善意的思想和善良的行为来对待自己的父母,也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亦是人伦礼节之重要组成。
“心相伴”长者关爱陪伴计划于2015年提出,2016年正式启动并为社区内高龄及残疾老年人提供服务。项目主要通过发挥社区居民的力量,组建“多对一”陪伴机制,入户为社区残疾人、独居老人、高龄老人等群体送去关爱与温暖,满足这一特殊群体怡乐晚年的需求,使其更好地在社区中得到照顾,在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及对生活的满意度同时,也增强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回馈意识,形成营造友爱互助、助老扶残的社区氛围。在2016-2019四年间,项目服务千余人次,开展了百余场相关活动。项目整合了以往较为分散的老年人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完善,形成了针对不同类型老年人的服务体系,为社区内老年人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服务。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季度生日会,即针对社区内老年人及残疾人两类群体分别开展季度生日会,增进长者之间的情感并形成多向互动,满足社区老人的社交愿望,提升老人幸福度;为老年人开展各类主题讲座,如夏季安全知识讲座、疾病预防讲座、残疾人政策讲解讲座等,增加老年人的生活知识,帮助老人更好地照顾自己;“社工+义工”定期入户探访老人,为老人送去关爱物资,了解老人身心状况、询问老人需求并对高龄老人进行服务建档。除此外,社工还联动社区医疗资源为老人提供定期体检服务、联动街道美容学校开展义剪活动定期为社区内老人理发等。
2孝文化基础上社区老年人社会工作的开展
老年人社会工作是专业领域内传统而重要的一部分,老龄化的国情及积极老龄化概念的提出加深了人们对这一领域工作的重视程度。在这样的形势下,做好老年人社会工作要求社会工作者要不断进行探索,寻求合适的路径。根据对广东省人口老龄化现状调查,“未富先老”将是广东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老龄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鉴于此,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内5个社区针对本区老年人基本情况开展了各类服务,其中,2015年ZX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出的“心相伴”长者关爱陪伴计划入选深圳民生微实事项目库,并逐渐成为该社区乃至街道内的特色服务项目。本文以该社区此项目的实施为研究对象,探讨孝文化基础上社区老年人社会工作的发展对策。
2.1 “心相伴”项目简介
基础日粮组成和营养水平见表1,参照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8],在基础饲料中用2%的共轭亚油酸(青岛奥海生物有限公司,43.8%c9t11-CLA和47.3%t10c12-CLA)替代等量豆油配制试验饲料(CLA组)。手工将饲料原料混合均匀,制成直径2.0 mm的颗粒饲料,45℃的恒温干燥,使饲料水分含量小于10%,然后-20℃保存待使用。
中职卫生类学校的化学老师基本上形成一个共识:无机化学知识相对比较枯燥,学生较难理解。教师教得很艰辛,尤其讲到一些重要的概念的时候,学生不明白那么对后续无机化学的学习是有非常不好的影响。那么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多联系实际,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去协助学生理解无机化学的重要知识。
2.2 “心相伴”项目提供特色服务
2.2.3 链接第三方资源丰富服务内容
当φ> 0时,D-P的屈服面是六角形的M-C屈服面的一个外接圆锥面;当φ= 0时,D-P则退化为Mises准则.
2011年中央18个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服务机制”。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同时更好地整合深圳社会工作人力资源,深圳市提出了在社区服务中心实行“义工+社工”联动治理模式。[7]ZX社区在民政部及所属服务中心带领下不断践行“双工联动”模式,“心相伴”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双工”的共同努力。但在走访后发现,坪地街道五个社区均存在义工培训不到位、专业化程度低的情况,且部分义工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对于引领项目发展的孝文化内涵理解程度不够,因而在提供服务时往往不能聚焦服务需求。在社工队伍中也存在同样问题,一些社工并非专业出身,专业知识掌握不足,加之实务经验不够,无法较好地将理论运用到实务中,往往不能提供深度服务,也难以实现自身成长。
项目采用“社工+义工双工联动”模式,由一位社工带领两位义工负责片区内老人的探访、建档、活动组织等工作,并根据探访情况为老人量身定制服务。项目发展了40余名活跃义工,其中有部分为低龄老年人,他们擅长烹饪、制作糕点等,社工组织他们在社区内制作糕点,并将糕点送给探访对象,这样既能增加项目服务多样性,也能发挥低龄老人余热,为社区贡献力量,有效实现积极老龄化。由于ZX社区是客家人聚居地,这里的老年人大多数只会说客家话和粤语,这对于不会说本地话的社工来说是很大挑战,“双工联动”的模式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发挥了很大作用。负责探访的义工多为本地居民,能够与老人有效沟通,再经由义工将信息传递给社工,由社工对老人进行需求评估并制定相应服务计划,减少工作阻碍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服务质量。此外,该模式加深了义工与社工的合作。充足的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工的工作量,社工可分出精力投入到其他服务中,从而提升整体服务效率。[5]
“心相伴”项目在开展期间与社区夏令营活动接轨,联合社区夏令营开展亲子探访活动,由社工带领一对夏令营亲子参与者,到社区内探访残疾老人。在探访前社区工会鼓励亲子合作完成一件手工,在探访时将其送给老人并鼓励家长及孩子与老人沟通交流,为老人送去关怀。这种探访形式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孩子敬老爱老的思想观念,帮助孩子树立孝道价值观,使敬老、尊老、养老的伦理观念扎根于家庭,深入人心,从而实现孝文化的传承。
2.2.1 “双工联动”提高服务质量
项目开展四年间,发动六家企业为服务对象长期提供餐饮、理发、上门体检等服务,同时链接到居民小组、社区、街道的资源为项目增色添彩,社工合理整合这些资源为老人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服务。第三方资源的注入为项目各环节提供了储备力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项目经费不足、服务内容单一的窘境,使项目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得以完善,提高了项目运作的效率和完整度。企业在社区乃至街道的知名度也因项目的开展而得到提高,良好形象随之树立并深入人心。项目内容在第三方资源的支持下更加丰富,第三方企业也因此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从而产生大量潜在客户,形成双赢局面。
2.3 “心相伴”项目中的孝道价值观
“心相伴”长者关爱陪伴项目是基于国情、政策并对社区进行调研后提出并实施的,有充分的可行性。在整个项目中,孝道价值观贯穿始终,项目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念出发,旨在营造社区敬老爱老的氛围,使助老思想深入人心,让每个居民都能自觉关爱尊敬老人。项目将孝道价值观作为宣传点之一,并由此成功链接到慈善企业,为社区长者提供各类服务,使老年人充分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关怀,增进其社会融入感。项目在参加葵涌办事处2016-2019年上半年民生微实事优秀项目路演时以人性化的服务方式及丰富的服务内容脱颖而出赢得评审们的一致好评,成功入选2016-2019年上半年民生微实事优秀项目。目前,ZX社区老年人社会工作实践通过开展“心相伴”项目成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服务体系,孝道价值观的贯彻使项目不断得到滋养,激励社工、义工、居民及各类资源为实现社区上下敬老助老的目标而努力。老年服务社会工作的实践以孝道价值观为出发点,可形成中国老年服务社会工作的本土特色,建构一个由价值、理论和实务组成的老年服务社会工作体系。[6]
3“心相伴”项目社会工作服务存在的不足
3.1 工作队伍专业化程度低,对“孝道”理解不足
2.2.2 亲子探访实现孝文化传承
在参与ZX社区“心相伴”项目时发现,长者对于亲情的渴望程度很高,而这一渴望没有得到满足。多数“心相伴”建档长者活动水平低,与外界接触少,丧偶者不在少数,他们大多不与子女一起生活,而是由保姆照顾。有老人明确提出想要子女多陪伴自己,也表达了想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意愿,但在社工探访这类老人时仍以送物资为主,其亲情需求被忽视。加之多数义工时间较为紧张,因此探访时往往难与老人深入沟通,不能准确获知老人需求,这样的服务没有“对症下药”,服务效果大打折扣。专业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要求社会工作者能够帮助服务对象满足其基本及合理的需求,针对工作对象的需要来实施帮助,而不是根据社会工作者的主观臆想来开展工作。[8]
3.2 服务需求未聚焦,长者对亲情的渴望满足不够
C3是{1,2,3,4,5,6}的子集中的4-子集,5-子集,6-子集和不在C2∪{{1,2,3}}中的3-子集,共有32个。
3.3 服务形式固化单一,社区资源利用率低
就目前而言,ZX社区在居家长者服务形式方面仍存在固化、单一等问题。在走访时发现,ZX社区内存在大量因各种原因无法参与社区活动但参与意愿强烈的长者。以社区活动选址为例,目前ZX社区开展活动时基本上都将地点定在服务中心,但一些老人腿脚不便,自己无法来到服务中心,其本身对参与社区活动仍抱有极大热情,却苦于没有合适的活动形式。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能适应社会和感到生活满意,社会不仅在态度上应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活动,而且应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9]因此,在为老人提供服务时,服务形式的选择应当成为思考重点。此外,社区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社工虽会将社区作为资源链接的重要对象,但社区资源未被全部挖掘,已链接到的资源则存在利用率不高的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21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这一要求将极大促进中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程,也是中国基层融媒体中心建设迎来大发展的契机。对此问题进行探讨,有其现实和理论价值。
4推进社区老年人社会工作发展建议
4.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孝道价值观认同感
根据深圳市社会工作发展情况,“双工联动”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重要的行业服务模式。因此,在养老服务人才数量短缺、专业化程度低的情况下,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一是服务队伍的专业化程度需要得到提高。无论是社工还是义工,为老年人提供服务都应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用专业价值观来影响服务内容及服务提供方式,以此形成专业化服务体系。因此,社工及义工都应增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科学工作方法,根据现实情况而不是凭主观臆想提供服务。二是要增强服务队伍对孝文化的学习。开展孝文化宣讲会及相关培训,帮助服务队伍深刻了解孝文化内涵,提升孝道价值观认同感。
4.2 动员家庭力量,满足老年人亲情需求
要在社区家庭内加强孝顺长者,敬老爱老的价值观宣传,满足老年人对于亲情的需求。多数老年人在经济上没有困难,需要的是亲人陪伴及正确的人生认知,社工可与其家人进行沟通,鼓励家人尽可能陪伴在老人身边,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子女的关怀,传承孝道文化。也可为老年人及其子女开展适宜的孝老活动,增进亲人之间的互动,拉近彼此距离。此外可以运用叙事治疗理论模式,引导老年案主将消极叙事赋予新的意义,以此重新构建积极叙事,并通过老年案主重视的群体的认同来巩固,使其心理得以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老年观,减少因失去部分社会角色而产生的焦虑感。
4.3 丰富服务形式,提高社区资源利用率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智慧养老将成为解决老年人养老难题的发展趋势。ZX社区人口及区域规模位于坪地街道五社区之首,为方便管理,社区根据不同区域划分了居民小组,以此为基本管理单位。根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利用互联网优势,链接企业及政府资源,构建“街道+社区+居民小组”服务管理体系,搭建服务共享平台,为各片区居家长者提供多元化服务,如建立服务热线,为老人提供反馈渠道,准确获悉服务需求,提供精神慰藉、政策咨询等服务。建立社区动态播报平台,使老人能实时掌握社区动态,提升老人对社区的了解度,增强其社区归属感。此外还需丰富入户活动,开展入户生日会、入户理发等活动,使老人能获得更方便快捷的针对性服务。
5结语
深圳市ZX社区基于孝道价值观开展的老年人社会工作赢得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是街道社会工作实践中一个成功范例,为本土化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有助于我们不断探索有益于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路径。
注:文章核心资料来自深圳市龙祥社工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何磊.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5-29.
[2]蔡其欣.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2-13+21.
[3]论语全集[M].李小龙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4]王之源. 浅析《论语》《孟子》《孝经》中的孝道思想[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5.
[5]李竹仙. “双工联动”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6]颜安,王福帅.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研究述评[J].社会工作,2018(2):103-109+112.
[7]邵娜娜. 社工义工联动服务模式的可持续性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6.
[8]焦金波,王超,李绍伟.专业社会工作者伦理价值选择之优先序列[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3-47.
[9]江娅.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1998(2):113-116.
BriefAnalysisontheDevelopmentStatusofsocialworkfortheelderlyinZXCommunityofShenzhenfromtheperspectiveofFilialPietyCulture
HOU Xu-bo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China)
Abstract:Filial piety culture is the cornerston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of aging and the localization requirements of social work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work and filial piety culture, giving birth to more forms of service.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elderly in the community, ZX community in Shenzhen has closely integrated the social work of the elderly with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filial piety, and successfully created the special project “heart with heart” elderly care and companionship plan, creating a community atmosphere of respecting and helping the elderly.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ZX community’s participation in the “heart companion” project, briefly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ocial work for the elderly in ZX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and analyze its shortcomings, then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social work system for the elderly in ZX community.
Keywords:Piety Culture; Social work; Indigenization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9)06-0052-03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9.06.017
收稿日期:2019-09-10
作者简介:侯旭波(1996—),女,安徽广德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工工作实务。
责任编辑:卢宏业
标签:社工论文; 社会工作论文; 社区论文; 老年人论文; 孝道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社会规划论文;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论文;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