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曳力系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系数,颗粒,球形,格子,两相,气井,通量。
曳力系数论文文献综述
邓璠灏[1](2018)在《非球形颗粒曳力系数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固两相流系统在工业中应用广泛,但固相颗粒大多为非球形。目前国内外对不规则非球形颗粒气固流动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其中曳力系数作为揭示颗粒与流体相互作用的核心参数是研究的关键所在。本论文通过实验的方法对不规则非球形颗粒在不同流动参数下的曳力特性进行研究。首先,搭建了测量颗粒曳力系数的实验系统。选择利用多边形性、长径比、环形度等参数描述不规则非球形颗粒的形状。利用MATLAB程序处理采集的图像,得到实验颗粒的形状特性参数、运动特性参数。利用重力加速度对实验系统进行了验证并校核。其次,分别测量了球形颗粒和规则非球形颗粒的曳力系数,经与已有经典实验结果对比,吻合良好,充分证明了目前实验系统及其测量技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最后,开展了不规则非球形颗粒曳力实验,研究了大雷诺数下湍流场中不规则颗粒的曳力特性,拟合提出了不规则颗粒曳力系数的计算关联式,得到了在颗粒稳定下落的情况下,颗粒形状、密度和颗粒雷诺数对部分不规则颗粒曳力系数影响的一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颗粒雷诺数取值范围为2500~10000时,曳力系数随颗粒雷诺数的增加而减小。颗粒雷诺数小于4000时,曳力系数随多边形性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颗粒雷诺数大于4000时,曳力系数随多边形性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长径比的增加,曳力系数减小;随着环形度的增加,曳力系数先增加后减小;随着颗粒密度的增加,曳力系数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钟华国,邹翔,蒋玉勇,郭风军,张沂[2](2017)在《气井不同生产条件下液滴曳力系数变化规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曳力系数是推导临界流速公式的重要参数,为保证临界流速公式的准确性,应对曳力系数的取值及其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本文对液滴曳力系数的计算公式进行了对比优选,并以苏里格气田实际气井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其在不同产量、压力和气液比条件下的曳力系数值,从而得到该系数的规律性认识,以便在实际的现场操作中,预判气井随开发过程中临界流速变化趋势,精确计算不同气井临界流速,准确判断井底积液。(本文来源于《辽宁化工》期刊2017年12期)
闫盛楠,唐天琪,任安星,何玉荣[3](2017)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非球形颗粒曳力系数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对非球形颗粒气固曳力系数进行了预测及分析。首先比较了BP(Back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和RBF(Radical Basis Function)基神经网络模型对Pettyjohn和Christiansen等人实验工况中的结果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采用RBF方法预测非球形颗粒气固曳力系数误差较小,计算效率较高。同时,应用RBF基神经网络模型,对不同形状因子下的气固曳力系数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可以用于非球形颗粒气固曳力系数的预测研究,本文研究结果为复杂形状颗粒气固曳力系数的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张迪,罗琦,黄伟,王侃[4](2015)在《基于动态模拟与比例控制的液滴曳力系数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滴的曳力系数是影响液滴行为的关键因素,尚未有成熟的通用计算公式。提出一种计算液滴曳力系数的方法:动态模拟液滴在均匀气流中的运动,通过加入动量方程的体积力源项,对液滴质心位置进行控制,使液滴做近似简谐运动,根据运动过程中的位置变化估算曳力系数。采用流体体积函数(VOF)方法模拟液滴-气体两相流,实现了此方法。通过几个算例,验证了此方法,计算结果表明,与高效的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方法相比,此方法具有参数选取简便,计算效率更高的优点。(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15年S2期)
陆勇,宋振华,钟文琪,陈曦,任冰[5](2015)在《高速摄影法测量圆盘状颗粒曳力系数的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曳力系数是表征气固相互作用的基础性参数之一。常规的曳力系数测量主要采用重力沉降法,只适用于重颗粒、且表面光滑密实的情况,并不适用于像生物质这类非球形、轻质颗粒的曳力系数的测量。本文介绍一种非球形、轻质颗粒曳力系数的高速摄像测量方法,基于颗粒视频、图像的处理方法,分析在测量区域内颗粒的受力大小和迎风截面的变化.应用该方法测量两种典型球形、圆盘状颗粒的曳力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球形颗粒的测量结果与标准曳力曲线预测的结果变化趋势一致;对于圆盘状颗粒,其测量结果与非球形颗粒曳力系数的Hoizer经验公式计算值相比,存在20%的平均误差。(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沈志恒,马宏文,陆慧林,宋廷钰,李铮[6](2012)在《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颗粒团聚物曳力系数的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气固两相流动的格子Boltzmann-离散颗粒运动模型,气体流动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的D2Q9模型,固体颗粒运动采用牛顿第二运动定律计算,壁面采用具有二阶计算精度的半步长反弹边界条件,数值模拟了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内颗粒团聚物的运动过程。模拟结果表明,颗粒团聚物的气固相间曳力系数随颗粒团聚物的空隙率和雷诺数的增大而减小;拟合得到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气固相间曳力模型;采用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气固相间曳力模型的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模拟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内颗粒相密度和颗粒质量流量径向分布,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很接近。(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2年05期)
张云,葛蔚,王小伟,杨朝合[7](2010)在《非均匀分布颗粒群中的曳力分布与曳力系数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LBM)在图形处理器(GPU)上计算了由静止圆柱阵列组成的团聚物最小周期单元内的不可压缩流体流动,流固交界面处采用直接反弹以实现无滑移边界,每个圆柱上的曳力通过统计动量交换直接求得。根据LBM求得的流体速度,对于团聚物中的单圆柱按能量最小多尺度(EMMS)模型计算平均曳力系数,并与假设颗粒均匀分布的相应曳力系数对比。将这两种曳力系数随密相空隙率变化曲线的交点作为均相与非均相的分界点,对颗粒雷诺数Re_p在0~10之间的6种固相份额的计算表明:当固相份额恒定时,该分界点随着Re_p的增加而降低;当Re_p恒定时,该点随着固相份额的增加而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0-08-15)
葛苏放,申双和,张新厂,潘玉萍[8](2009)在《台湾海域海面粗糙度及曳力系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福建沿海海域南日岛、金门岛与广东南澳岛的近海面气象、水文观测资料及台湾海峡西南部与南部的浮标观测资料,通过COARE(Coupled-Ocean Atmosphere Response Experiment)算法(V3.0),计算了台湾海域近海面空气动力粗糙度、曳力系数及海气表面动量通量,并研究它们关于水平风速的分布规律。结果得出:摩擦速度与10m风速基本上呈线性分布,线性拟合系数在0.042~0.045之间。曳力系数对10m风速的线性分布与过去研究结果相近,线性拟合系数在0.064~0.067之间。海面空气动力粗糙度对10m风速的线性拟合系数在0.053~0.058之间。海面动量通量与10m风速呈明显的二次关系,其线性与非线性拟合系数对于进一步了解台海地区大气湍流结构,建立和完善台海地区数值预报模式可提供重要的参数依据。(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09年06期)
沈志恒,陆慧林[9](2009)在《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运动颗粒群曳力系数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颗粒群的运动过程以及运动颗粒群的曳力系数,利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对二维计算区域内的颗粒群的运动进行了数值研究,其中固体颗粒采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计算,气体的计算方法则采用不可压缩的二维九速(D2Q9)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颗粒群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两侧的颗粒向中心压缩聚集以及上部的颗粒(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8-24)
黄卫星,诸海碧,黎梅,李海龙,祝京旭[10](2008)在《气固循环床上行两相流颗粒曳力系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16 m气-固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内,通过测定表观气速、颗粒质量流率和不同轴向高度的床层平均颗粒浓度,结合对单颗粒进行受力平衡分析,间接获得了不同轴向位置的颗粒曳力系数。同时通过分析雷诺数、阿基米德数、床层颗粒浓度对颗粒曳力系数的影响,结合实验中所获得的数据,提出颗粒曳力系数的关联式。该关联式考虑颗粒的物性参数、操作条件对曳力系数所造成的影响,其预测值与本文和文献实验值吻合良好,并且在一维轴向均相模型下较好预测了床层内轴向压力分布。(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曳力系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曳力系数是推导临界流速公式的重要参数,为保证临界流速公式的准确性,应对曳力系数的取值及其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本文对液滴曳力系数的计算公式进行了对比优选,并以苏里格气田实际气井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其在不同产量、压力和气液比条件下的曳力系数值,从而得到该系数的规律性认识,以便在实际的现场操作中,预判气井随开发过程中临界流速变化趋势,精确计算不同气井临界流速,准确判断井底积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曳力系数论文参考文献
[1].邓璠灏.非球形颗粒曳力系数的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2].钟华国,邹翔,蒋玉勇,郭风军,张沂.气井不同生产条件下液滴曳力系数变化规律探讨[J].辽宁化工.2017
[3].闫盛楠,唐天琪,任安星,何玉荣.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非球形颗粒曳力系数预测[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7
[4].张迪,罗琦,黄伟,王侃.基于动态模拟与比例控制的液滴曳力系数计算方法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5
[5].陆勇,宋振华,钟文琪,陈曦,任冰.高速摄影法测量圆盘状颗粒曳力系数的方法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5
[6].沈志恒,马宏文,陆慧林,宋廷钰,李铮.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颗粒团聚物曳力系数的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J].石油化工.2012
[7].张云,葛蔚,王小伟,杨朝合.非均匀分布颗粒群中的曳力分布与曳力系数表征[C].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8].葛苏放,申双和,张新厂,潘玉萍.台湾海域海面粗糙度及曳力系数的研究[J].海洋通报.2009
[9].沈志恒,陆慧林.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运动颗粒群曳力系数的数值研究[C].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2009
[10].黄卫星,诸海碧,黎梅,李海龙,祝京旭.气固循环床上行两相流颗粒曳力系数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