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等离子体波论文-何田,贾玮娟,王弯弯,王弘

表面等离子体波论文-何田,贾玮娟,王弯弯,王弘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等离子体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14-3-3τ蛋白,流动注射荧光分析,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分子对接

表面等离子体波论文文献综述

何田,贾玮娟,王弯弯,王弘[1](2019)在《基于荧光光谱、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分子对接技术的天然产物中14-3-3τ蛋白抑制剂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和建立一种从天然产物中高效筛选14-3-3τ蛋白抑制剂的方法,并初步探讨所筛选活性化合物与14-3-3τ蛋白相互作用的位点。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荧光分析方法对天然产物中具有14-3-3τ结合活性的化合物进行筛选研究,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对筛选结果进行验证,再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进行活性化合物的作用位点的预测,进而选择主要的结合位点,使用氨基酸定点突变体进行结合位点的验证。结果从82个备选天然产物中筛选出了17个不同类别的具有潜在14-3-3τ结合活性的化合物,并通过SPR实验验证了其中10个化合物的结合活性;使用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它们与14-3-3τ蛋白的结合位点主要为Arg56、Arg127和Tyr128,并使用3个14-3-3τ蛋白定点突变体R56A、R127A和Y128A,证明了其中5个化合物与目标蛋白的结合与此3位点相关。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高效,可用于快速筛选天然产物中14-3-3τ小分子抑制剂,为新型乳腺癌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参考和途径。(本文来源于《国际药学研究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邓英[2](2019)在《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纳米光子器件以及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分析了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运用领域,包括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运用、在局域场增强和拉曼信号检测的运用、在金属纳米颗粒等离子体共振模式检测以及电磁特异介质运用,为金属纳米研究以及运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9年21期)

陈燕青,王杰,陈星晨,钟舜聪,王向峰[3](2019)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耦合导致的太赫兹滤波器多带通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十字型太赫兹带通滤波器的时域有限差分法仿真中,随着铝箔厚度增大,主峰变窄,且高频处出现多个异常透射峰。利用飞秒激光微加工技术制备出铝箔厚度为150μm的太赫兹滤波器,并利用时域太赫兹光谱系统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时域有限差分法模拟结果基本吻合;异常透射峰源于十字结构狭缝侧壁上的表面等离子体波的法布里-珀罗共振耦合,这种耦合效应可用于控制表面等离子体波,制造新型太赫兹器件。(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9年20期)

许慧敏,唐潇,许龙飞,赵娜,高坤[4](2019)在《氩气等离子体刷放电特性及其对PET表面改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直流电源激励下,利用大气压等离子体刷产生了脉冲形式的均匀氩气放电等离子体羽.结果表明,等离子体羽成片状,且随着氩气流量的增加,片状等离子体羽的长度增加.利用该氩气等离子体刷,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表面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经过等离子体刷一次扫描之后,可在宽度为24.0 mm的范围内改善PET表面的亲水性.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样品表面的水接触角随着气体流速的增加而减小,最终达到一个几乎不变的值.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改性后的PET表面出现了含氧极性基团.并且,含氧极性基团的数量和尺度随着气体流速的增加而增大.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大气压等离子体刷在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方面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顾锦华,陆轴,康淮[5](2019)在《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对铟锡氧化物薄膜表面性质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对铟锡氧化物(ITO)薄膜进行表面改性,基于化学组分、接触角、表面能和极性度的测试表征,研究了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对ITO表面性质的影响以及表面性能随放置时间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氧气等离子体处理有效去除了ITO表面的污染物,改善了ITO表面的化学组分、提高了表面能、极性度和润湿性,从而优化了ITO的表面性能.但是随着处理后放置时间的增加,ITO薄膜的表面能减小、极性度降低、润湿性退化,从而相应的表面性能也变差.(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刘霞,李昱鹏,李晓宇,雷明凯[6](2019)在《等离子体纳米织构化聚丙烯表面的超疏水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等离子体纳米织构化方法可在聚合物表面制备纳米结构,与等离子体聚合沉积具有低表面能的氟碳聚合物薄膜相结合,是制备超疏水聚合物表面的有效方法之一。外界因素作用对超疏水稳定性的影响是制约超疏水表面应用的主要因素。采用等离子体纳米织构化方法对聚丙烯表面进行改性,制备出具有纳米柱结构的超疏水表面,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的水滴蒸发过程和在不同初始速度下的水滴撞击过程。在温度30℃和60℃下水滴蒸发过程中的浸润状态变化相似,当液滴体积从4.0μL减小到0.7μL时,水滴从低黏附性Cassie态转变为高黏附性Wenzel态。水滴以1.24 m/s速度撞击到水平聚丙烯表面时液滴完全回弹,当水滴速度为1.39 m/s时,水滴发生部分回弹,表面黏滞0.2μL小液滴,水滴撞击到弯曲表面上发生小液滴黏滞的临界速度增加到2.79 m/s。小液滴在表面经自然振荡作用发生去润湿过程,黏滞液滴可以从高黏附性Wenzel态恢复至低黏附性Cassie态,使超疏水表面依旧能够保持良好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9年09期)

徐慧梅,臧天阳,鲁拥华,王沛[7](2019)在《利用高阶厄米-高斯光束实现表面等离子体的非对称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基模高斯光场(HG_(00))和高阶厄米-高斯光场(HG_(10))与亚波长单金属狭缝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在相同的错位耦合下,HG_(10)光场可以获得明显的表面等离子体(SPP)非对称激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亚波长金属狭缝对结构。数值模拟显示,HG_(10)模场与亚波长金属狭缝对在适当的错位耦合下可以获得更加显着的SPP非对称激发效应.通过优化双狭缝间距和入射光波长,最大分束比达到2.6。设计优化过程中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进行数值模拟。金属狭缝结构简单易制备,且SPP的非对称激发具有动态可调的特性,在微纳光子集成和纳米测量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量子电子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滕,仲逸涵,张守婷,党昕宇,卢小泉[8](2019)在《基于金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可视化检测Cr~(3+)》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一种基于柠檬酸修饰的金纳米颗粒(CA-AuNPs)高选择性可视化检测水中痕量Cr~(3+)的方法。用原位还原法在不同pH条件下制备CA-AuNPs,加入痕量Cr~(3+)后,Cr~(3+)与AuNPs表面的柠檬酸根发生螯合作用,使CA-AuNPs发生定向团聚。不同pH条件下制备的CA-AuNPs体系均可发生肉眼可见的颜色变化,由红色变为灰色或无色,加入其它金属离子(Na~+、Ca~(2+)、Co~(2+)、Zn~(2+)、Cu~(2+)、Fe~(2+)、Mg~(2+)、Al~(3+)、Fe~(3+))则无明显的变化。pH=6的条件下合成的CA-AuNPs最稳定,性能最佳,裸眼比色法的检出限为1.0×10~(-5) mol/L,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检出限为40.7 nmol/L,低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限量值。建立的基于CA-AuNPs体系的可视化传感器检出限低,选择性好,在药物分析、临床诊断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9年09期)

吴世林,杨庆,邵涛[9](2019)在《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电极材料对液体电介质电荷注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强电场作用下电极材料向液体电介质注入一定量的空间电荷,会造成电场畸变,影响液体电介质绝缘性能。为了探究低温等离子体改性电极对液体电介质绝缘性能的影响,采用真空溅射镀膜法分别对铝、铜和不锈钢叁种电极材料溅射TiO2对其表面进行改性,测试改性前后液体电介质的击穿电压,并利用Kerr电光效应测量了改性前后叁种电极材料向液体电介质注入空间电荷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铝、铜和不锈钢叁种电极材料表面改性后,液体电介质的击穿电压有明显的提高,提升幅度依次分别为6.7%、4.1%和9.0%。溅射的TiO2膜增加了铝和铜电极表面屏蔽层,削弱了阴极的电场畸变,导致注入液体空间电荷量的降低;其次溅射过程中产生的粒子撞击电极改变了电极表面的微观结构,不锈钢电极下液体电介质形成了双极电荷注入。(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16期)

李海鸥,李南波,刘飞,陈永和,孙堂友[10](2019)在《基于螺旋磁谐振单元的人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色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人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SPPs)传输时损耗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超薄金属螺旋形单元的链式结构,并对链式结构的传输特性和色散特性进行仿真和分析。研究发现,利用5个螺旋单元结构组成的链式结构会出现5个谐振峰,这5个谐振峰分别对应5个磁谐振耦合模式。通过谐振法测定了相对应的色散特性,分别对螺旋臂宽度、中心圆半径以及基底厚度进行了参数扫描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超薄金属螺旋单元的链式结构能够支持磁偶极子模式的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传播,并可以通过改变链式结构的模型参数来调制色散特性。(本文来源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表面等离子体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了纳米光子器件以及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分析了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运用领域,包括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运用、在局域场增强和拉曼信号检测的运用、在金属纳米颗粒等离子体共振模式检测以及电磁特异介质运用,为金属纳米研究以及运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等离子体波论文参考文献

[1].何田,贾玮娟,王弯弯,王弘.基于荧光光谱、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分子对接技术的天然产物中14-3-3τ蛋白抑制剂的筛选[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9

[2].邓英.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及其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9

[3].陈燕青,王杰,陈星晨,钟舜聪,王向峰.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耦合导致的太赫兹滤波器多带通效应[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9

[4].许慧敏,唐潇,许龙飞,赵娜,高坤.氩气等离子体刷放电特性及其对PET表面改性的实验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顾锦华,陆轴,康淮.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对铟锡氧化物薄膜表面性质的影响(英文)[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刘霞,李昱鹏,李晓宇,雷明凯.等离子体纳米织构化聚丙烯表面的超疏水稳定性研究[J].材料保护.2019

[7].徐慧梅,臧天阳,鲁拥华,王沛.利用高阶厄米-高斯光束实现表面等离子体的非对称激发[J].量子电子学报.2019

[8].张滕,仲逸涵,张守婷,党昕宇,卢小泉.基于金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可视化检测Cr~(3+)[J].分析化学.2019

[9].吴世林,杨庆,邵涛.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电极材料对液体电介质电荷注入的影响[J].电工技术学报.2019

[10].李海鸥,李南波,刘飞,陈永和,孙堂友.基于螺旋磁谐振单元的人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色散特性研究[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9

标签:;  ;  ;  ;  

表面等离子体波论文-何田,贾玮娟,王弯弯,王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