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东部高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藏高原,夏季降水,PMA
东部高原论文文献综述
孙丽颖,余锐,刘飞,李方腾[1](2019)在《基于可预报模态分析方法的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统计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以及Hadley中心提供的海温资料,基于可预报模态分析(PMA)方法,从观测数据中提取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具有物理意义的可预报模态,根据已有研究选取合适的预报因子并建立了物理-经验(P-E)模型,从而对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进行统计预测。结果表明:南北反向型、一致型、中部型和东北型这4个主导模态反映了降水的异常变化,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为可预报模态;超前0个月和超前1个月的区域平均的预报技巧分别为0.44和0.36,其中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的预报技巧较高;超前0个月和超前1个月的模态相关系数分别为0.46和0.42,预报最好的年份都是1998年,预报最差的年份分别是1980年和2009年。(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王鹏,黄瑾[2](2019)在《青藏高原及其东部多年水量平衡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实测降水数据、重力卫星数据和陆面数据同化系统输出降水、径流、蒸散发数据来计算青藏高原及其东部的江河源区的各研究流域的多年陆地蓄水量。计算结果表明,在各研究流域上的陆地蓄水量其均不为0,其在年际间存在较大的波动。不同数据的计算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基于重力卫星数据的陆地蓄水量变化幅度远小于其他数据。这种差异可能与数据的质量有关。(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28期)
王卫国[3](2019)在《青藏高原东部天然草场改良效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是畜牧业生产和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青藏高原东部黄河上游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草地植被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好坏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安危。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双重作用,天然草场"叁化"日趋严重,给畜牧业生产和人类生活造成了威胁。据卓尼县2015年调查统计,全县近80%的天然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中度以上退化面积达180.2万亩,占天然草原面积的46.9%;重度退化面积达(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科技信息》期刊2019年09期)
张镇宏,蔡景就,乔云亭,简茂球[4](2019)在《青藏高原夏季大气视热源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的年代际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79~2017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和热力学方程,本研究估算了大气视热源,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夏季大气视热源的异常与中国东部降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以及青藏高原大气视热源影响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高原热源东、西部反相变化模态的重要性发生了年代际转变,表现为由1994年之前方差贡献相对小的第二变异模态变为1994之后方差贡献明显增大而成为第一主导变异模态。(2)青藏高原夏季大气视热源的东、西反相变化模态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存在年代际变化。1993年之前和2008年之后,高原大气视热源的异常分别仅与长江下游降水和长江中游降水异常存在密切的联系;而在1994~2007年,其对长江流域及附近区域和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的影响显着,具体表现为,当高原夏季大气视热源异常表现为东强西弱(东弱西强)时,长江中上游、江淮地区的降水偏多(少),华南地区降水偏少(多)。(3)高原大气视热源显着影响我国东部夏季降水主要是通过经高原上空发展加强的天气系统东移过程影响长江流域及附近地区的降水,以及通过垂直环流影响华南地区的降水。(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曾强,徐天德[5](2019)在《青藏高原东部雀儿山地区新近纪隆升速率探讨——来自雀儿山花岗岩体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青藏高原东部川西地区雀儿山花岗岩体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新获得了4个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值,分别为4. 9±0. 3Ma、6. 2±0. 5 Ma、7. 2±0. 4 Ma和7. 3±0. 7 Ma。运用径迹年龄-地形高差法计算出雀儿山花岗岩体新近纪的隆升速率,为0. 15~2 mm/a,平均隆升速率为0. 78mm/a。隆升速率在每个阶段有所不同,但呈现出一种快速隆升→缓慢隆升的过程,为整个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过程提供了约束条件。(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莫丁山[6](2019)在《青海东部退耕还林工程区高原鼢鼠危害现状、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的全面实施,高原鼢鼠危害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其严重危害已成为影响林木成活和生长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调查了高原鼢鼠发生现状,分析了其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强化政府行为、依法治理、分类区划、分类施策等几方面的防治对策。(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9年18期)
李登宣,丁煌,王清,周海,王知嘉[7](2019)在《青藏高原地面辐射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AM5模式设计敏感性试验,研究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对青藏高原地面辐射异常变化的响应和可能的物理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当高原北部、中部等区域夏季地面辐射减小,中国东部夏季降水整体上增多,但南部、东部沿海区域降水异常减少。青藏高原地面辐射的变化,对青藏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季风等天气系统具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夏季降水。当青藏高原地面辐射减小,青藏高压中心位置偏西,强度减弱;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强度增大,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850hPa风场强度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强度减弱,中国南部、东部沿海区域夏季降水受其影响而减少,但华中、华北、东北等地夏季降水整体上增多。故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变化与青藏高原地面辐射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9年04期)
周江羽,王江海[8](2019)在《青藏高原中东部早期构造隆升对古近纪盆地充填和演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中东部分布着一系列中小型古近纪断陷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已引起盆地构造、沉积和岩浆活动等地质事件的响应。古近纪断陷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中广泛分布的巨厚粗碎屑岩充填、新特提斯海湾消亡、大规模地壳挤压褶皱冲断和高钾岩浆活动、周缘前陆盆地形成、干旱-温暖极热事件以及古近纪盆地的封闭和裂解等。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盆地构造-沉积学、生物地层学和岩浆岩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北部玉树-囊谦地区断陷盆地发生了大规模挤压掀斜和冲断,在盆缘形成高陡地层和挤压向斜,盆地内地层发生明显的褶皱变形。盆地内部充填了巨厚层状底砾岩、紫红色陆源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石膏层,并被晚期岩浆岩所切割。南部巴塘-丽江地区形成走滑-拉分盆地。区域地层对比、细碎屑岩内孢粉和古植物、火山碎屑岩和侵入岩的U-Pb和~(40)Ar/~(39)Ar年代学结果表明,盆地内充填沉积物形成于始新世(56~32Ma)。古近纪紫红色细粒沉积物、碳酸盐岩和石膏层的出现表明盆地封闭期处于干旱-炎热的古气候环境。38~32Ma是自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以来,青藏高原中东部从转换挤压到转换伸展的过渡阶段,出现了大规模高钾火山喷发和随后的岩浆侵入,并导致青藏高原中东部古近纪盆地的封闭和裂解。北部盆地的封闭时间(约37Ma)早于南部盆地的裂解(约32~28Ma)。青藏高原中东部古近纪盆地的封闭和裂解主要是自约38 Ma以来,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陆壳挤压、变形和缩短,及由高原早期构造隆升诱导的逆冲挤压和走滑拉分引起的。(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曹瑜,游庆龙,马茜蓉[9](2019)在《青藏高原中东部夏季极端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得到的均一化降水序列,计算了夏季极端降水指数,分析青藏高原中东部1961—2014年夏季极端降水年代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夏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的50%以上,且夏季降水的变化趋势存在区域性差异,北部站点主要为增加趋势,南部增加和减少趋势的站点相当。夏季极端降水除西藏东部主要为减少趋势外,其他地区主要为增加趋势,且极强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趋势显着。大部分夏季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在1970s发生转折,在此之前表现为减少的趋势,之后为增加趋势。通过Mann-Kendall趋势检验,在2000年之后强降水量和极强降水量出现突变。(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赵文生[10](2019)在《辽代蒙古高原东部地区的农业开发及镇、防、维叁州的设置》一文中研究指出辽代蒙古高原东部地区生活着乌古、敌烈、于厥里、黄头室韦等部族。辽廷为了改变这一地区农业生产落后的局面,采取了一系列劝课农桑的举措,并于会同二年(939)将北、南院叁石烈的汉、契丹、渤海、女真人迁至海勒水、于谐里河、胪朐河一带屯垦。到圣宗、道宗时期,耶律唐古在胪朐河和镇州等地屯田,农业生产和管理达到了全盛时期。屯垦戍边,直接推动了镇、防、维叁州等边防城的设置,尤其是镇州,对于镇抚蒙古高原东部地区,平定阻卜等沿边诸部的叛乱,促进当地农业开发,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9年04期)
东部高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基于实测降水数据、重力卫星数据和陆面数据同化系统输出降水、径流、蒸散发数据来计算青藏高原及其东部的江河源区的各研究流域的多年陆地蓄水量。计算结果表明,在各研究流域上的陆地蓄水量其均不为0,其在年际间存在较大的波动。不同数据的计算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基于重力卫星数据的陆地蓄水量变化幅度远小于其他数据。这种差异可能与数据的质量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部高原论文参考文献
[1].孙丽颖,余锐,刘飞,李方腾.基于可预报模态分析方法的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统计预测模型[J].气象科技.2019
[2].王鹏,黄瑾.青藏高原及其东部多年水量平衡变化特征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3].王卫国.青藏高原东部天然草场改良效益分析[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
[4].张镇宏,蔡景就,乔云亭,简茂球.青藏高原夏季大气视热源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的年代际变化[J].大气科学.2019
[5].曾强,徐天德.青藏高原东部雀儿山地区新近纪隆升速率探讨——来自雀儿山花岗岩体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9
[6].莫丁山.青海东部退耕还林工程区高原鼢鼠危害现状、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农家参谋.2019
[7].李登宣,丁煌,王清,周海,王知嘉.青藏高原地面辐射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J].冰川冻土.2019
[8].周江羽,王江海.青藏高原中东部早期构造隆升对古近纪盆地充填和演化的影响[J].地质学报.2019
[9].曹瑜,游庆龙,马茜蓉.青藏高原中东部夏季极端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J].气象科学.2019
[10].赵文生.辽代蒙古高原东部地区的农业开发及镇、防、维叁州的设置[J].农业考古.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