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沟谷密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密度,沟谷,鄱阳湖,黄土高原,地形,图象,模型。
沟谷密度论文文献综述
漆文涛[1](2014)在《青藏高原东北缘与东缘沟谷密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沟谷密度是描述地表沟谷水系分布、地表切割程度的重要指标,其大小受到地质构造、气候条件以及下垫面性质的综合影响。通过分析沟谷密度与地形、降水、植被覆盖度等因子的相关性,能够获取水系发育、河流地貌演化的过程及其规律。本文选取青藏高原边缘的祁连山、西秦岭和云南高原典型地段为研究区,基于SRTM-DEM数据对沟谷水系进行提取,计算了沟谷密度,进而对影响沟谷密度的环境因素进行相关分析,主要得出以下几点初步认识:1、首先在研究区选取叁个地形、降水、植被差异较大的子流域作为实验区,分别采用径流模拟法和地形解析法提取实验区的沟谷水系,对比提取水系河源与数字化水系河源之间的距离误差。结果表明:使用径流模拟法提取水系时,需对不同区域设置不同的集水面积阈值才能使河源距离误差达到最小;而利用地形解析法提取水系时,在对不同区域等高线曲率设置阈值为3时,河源距离误差均达到最小。考虑到青藏高原边缘不同区域地貌条件差异较大,使用径流模拟法提取水系可能会产生较大误差,本文基于地形解析法计算等高线曲率(阈值为3),提取了祁连山、西秦岭以及云南高原地区的沟谷水系。2、基于提取出的沟谷水系,对研究区的沟谷密度进行计算,并分析了流域沟谷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北麓流域沟谷密度呈现从东向西逐渐减小的趋势,平均沟谷密度为1.64 km/km2,.西秦岭地区流域沟谷密度表现为北部黄土丘陵较小(1.94km/km2),南部山地较大(2.05km/km2),平均沟谷密度为2.11 km/km2;云南高原地区流域沟谷密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平均沟谷密度为1.59km/km2。3、对流域沟谷密度与其它环境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区的流域沟谷密度主要受到降水和植被的综合影响。祁连山位于干旱与半干旱区,植被以荒漠草原为主,植被覆盖度较低,降水量越大的区域地表径流侵蚀越强,沟谷密度越大;云南高原位于湿润区,以森林为主的植被带有效地降低了地表径流侵蚀,降水量较大的区域,植被覆盖度相对较高,沟谷密度反而较小。4、采用5000 m×5000m窗口对研究区进行分割,计算得到每个窗口的沟谷密度、地形起伏度R以及降水量P。依据中国陆地基本地貌类型划分标准,将地形起伏度划分为平原(R<30m)、台地(30≤R<70m)、丘陵(70≤R<200m)、小起伏山地(200≤R<500 m)、中起伏山地(500≤R<100 m)、大起伏山地(1000≤R<2500m)六个等级;另外,将降水量划分为0~200mm,200~400mm,400~600 mm,600~800 mm,800~1000 mm,1000~1200 mm 六个等级,统计了不同地形起伏和降水量等级下的平均沟谷密度。在相同地形起伏等级下,沟谷密度随降水量增大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降水量小于400 mm时,沟谷密度随降水量增大而增大;当降水量大于600 mm时,沟谷密度随降水量增大而减小。在相同降水量等级下,从平原、台地、丘陵到中、小起伏山地,沟谷密度逐渐增大,而大起伏山地的沟谷密度相对中、小起伏山地略有减小。5、通过对祁连山东段金塔河流域的坡度-集水面积对数坐标图进行分析发现,中、小起伏山地的坡面主要呈凸形,坡面过程以土壤蠕移、坡面流水侵蚀等过程为主;大起伏山地的坡面主要呈直形或凹形,是坡面侵蚀达到临界状态下滑坡、崩塌等重力过程作用的结果。不同起伏山地产生沟谷所需的集水面积具有明显差异,中、小起伏山地产生沟谷所需的集水面积约为2×105m2;大起伏山地约为7×105m2。故此推断,不同侵蚀方式条件下产生沟谷所需的集水面积不同,是导致沟谷密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4-05-01)
杨岩岩,刘连友[2](2014)在《无定河流域沟谷密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RTM DEM和TM数据及Arcgis软件,计算了无定河流域沟谷密度,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总的沟谷密度(Dn)为D沙漠区<D沙漠-黄土区<D黄土区,分别为0.057km/km2、0.337km/km2、2.537km/km2,过渡性明显;不同区内,除第3级沟谷外,相同等级的沟谷密度(Dni)为D沙漠区i<D沙漠-黄土区i<D黄土区i;同一区,随沟谷等级的增大,沟谷密度在增大。2)沟谷数量(Nn)为N沙漠区<N沙漠-黄土区<N黄土区,其中黄土区沟谷多达49962条;同一区,随沟谷等级的增大,沟谷数量也在增大,而沟谷的平均长度在减小。3)地质因素、降雨量和下垫面性质是影响沟谷密度分布差异性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4年03期)
田剑,汤国安,周毅,宋效东[3](2013)在《黄土高原沟谷密度空间分异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5 m分辨率DEM为信息源,借助样方分析思想,运用数字地形分析方法和克里格插值模型,获得黄土高原全区的沟谷密度分布图。在此基础上,探讨黄土高原沟谷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沟谷密度空间分异明显,沟谷密度在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达到高峰,由北向南递减。以六盘山和吕梁山为界,沟谷密度有叁种变化特征,六盘山以西地区,沟谷密度较低且变化平稳,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地区的沟谷密度由北向南呈现梯度显着下降变化,吕梁山以东地区,沟谷密度呈现起伏变化,沟谷密度值分布在1.7~6.4 km/km2范围内。在宏观上,由陇西盆地、鄂尔多斯地台和汾渭裂谷等地质构造控制沟谷空间分布态势;降雨强度因素对沟谷侵蚀作用显着,加剧了沟谷密度空间分异特征;植被条件和地面组成物质呈现由西北向东南变化制约着沟谷发育。土壤侵蚀方面,沟谷密度与输沙模数空间耦合性较强,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周志华,林维芳,徐标[4](2012)在《基于GIS与信息量模型的沟谷密度与滑坡发育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ArcGIS为平台,利用信息量模型,重点分析了研究区沟谷密度对滑坡发育的影响,定量地给出了二者的相关关系。通过对研究区内718个滑坡样本点的细致分析,结果表明,沿河谷两岸、山脉和平地接合的坡脚部位,地表破碎程度较高,沟谷密度值较大,对滑坡的产生最为有利。所得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吻合,为该区滑坡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2年01期)
张秀平,许小华,钟发牯,张生[5](2011)在《基于DEM的鄱阳湖区沟谷网络提取及沟壑密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鄱阳湖区1:250 000比例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采用水文分析方法提取了鄱阳湖区沟谷网络,并以提取的沟谷网络数据为基础,计算出了鄱阳湖区沟壑密度,分析了沟壑密度空间分布规律,由此而得出了鄱阳湖区河谷分布密集的特征,为鄱阳湖区的水利工程设计和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西水利科技》期刊2011年02期)
罗建平[6](1988)在《应用卫星图象解译和数理统计方法编制沟谷切割密度图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利用卫星图象解译和数理统计方法编制沟谷切割密度图的新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不仅省去了传统方法中用手工逐条地量测河流、沟谷长度的大量繁琐工作,而且,其成图精度也是常规制图所不及的。(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88年01期)
沟谷密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SRTM DEM和TM数据及Arcgis软件,计算了无定河流域沟谷密度,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总的沟谷密度(Dn)为D沙漠区<D沙漠-黄土区<D黄土区,分别为0.057km/km2、0.337km/km2、2.537km/km2,过渡性明显;不同区内,除第3级沟谷外,相同等级的沟谷密度(Dni)为D沙漠区i<D沙漠-黄土区i<D黄土区i;同一区,随沟谷等级的增大,沟谷密度在增大。2)沟谷数量(Nn)为N沙漠区<N沙漠-黄土区<N黄土区,其中黄土区沟谷多达49962条;同一区,随沟谷等级的增大,沟谷数量也在增大,而沟谷的平均长度在减小。3)地质因素、降雨量和下垫面性质是影响沟谷密度分布差异性的主要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沟谷密度论文参考文献
[1].漆文涛.青藏高原东北缘与东缘沟谷密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4
[2].杨岩岩,刘连友.无定河流域沟谷密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
[3].田剑,汤国安,周毅,宋效东.黄土高原沟谷密度空间分异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3
[4].周志华,林维芳,徐标.基于GIS与信息量模型的沟谷密度与滑坡发育关系的研究[J].中国矿业.2012
[5].张秀平,许小华,钟发牯,张生.基于DEM的鄱阳湖区沟谷网络提取及沟壑密度分析[J].江西水利科技.2011
[6].罗建平.应用卫星图象解译和数理统计方法编制沟谷切割密度图的试验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