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血管生物反应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血管,生物反应器,组织,工程,血浆,血小板,应力。
血管生物反应器论文文献综述
李祯,张磊,孙伟[1](2019)在《组织工程血管脉动生物反应器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对人工血管有着较大需求。其中组织工程血管被认为是制备人工血管的理想方法,而生物反应器在组织工程血管的构建中有着关键作用。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用于血管组织工程研究用的新型结构脉动生物反应器。该反应器采用了音圈电机作为脉动发生装置,模拟成人的心室功能,可产生与人体自然压差相近的脉动液流,较好地模拟了体内真实的血液流动环境。此外采用弹性可降解的聚氨酯材料以及涂覆工艺设计并制备了小口径的组织工程血管,并将该反应器用于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的体外模拟降解的研究中,以验证生物反应器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新技术新工艺》期刊2019年07期)
李萍[2](2018)在《血管生物反应器的搭建及可降解镁基支架细胞应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可降解镁基金属材料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被誉为最有潜力的可降解血管支架替代材料。在镁基支架的设计与研发过程中发展了许多体外评价镁基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其降解行为的方法。但是这些评价方法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目前的方法无法全面地揭示细胞对材料降解的影响以及细胞自身对材料降解的响应;此外材料本身降解行为在体内外存在很大差异,体外评价结果不能很好地为支架在体内甚至临床实验提供参考或者指导。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成功构建了具有从结构和功能上高度模拟血管微环境的血管生物反应器,对植入镁基支架的人脐带动脉和兔颈动脉血管在动态的生物反应器中和静态条件下进行培养,结果表明:动态的流体环境比传统静态条件更适于维持血管组织在体外的活性,并且支架降解产物可得到冲刷,降解引起的pH变化也可以得到实时缓冲。此外,通过设计兔颈动脉血管支架植入实验与基于血管生物反应器的支架-血管实验作对比,以评估该血管生物反应器的实际效用。结果表明:支架引起的细胞组织应答在体内和体外生物反应器中依然存在差异,在动物体内新生内膜容易覆盖支架筋周围,而在体外血管生物反应器中却难以实现这一点。因此生物反应器的培养条件还需进一步改进,使其能更好地维持组织在体外的活性,为研究镁基支架的降解及支架-细胞-培养基的相互作用提供更加真实有效地评价方法,有助于镁合金支架的研发和设计。(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4-01)
廖文君,陈婉雯,文章,吴岳恒,李东风[3](2016)在《组织工程血管培养生物反应器出口端加载阻力的应力刺激形成系统的设计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改进组织工程血管(TEBV)培养应力形成系统,增强平滑肌细胞分泌的刺激作用。方法在生物反应器出口外侧加装阻力气泵,构建新的TEBV体外叁维培养体系;通过压力导丝监测生物反应器内不同点压力变化,获得应力-时间变化曲线;按动态培养中是否添加阻力分成改进组和对照组,并设静态培养组,对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进行四周的叁维培养;终止培养后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α-SMA免疫组化染色及电子显微镜进行组织学检测,并运用软件对管壁成分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压力监测数据及拟合曲线显示,添加阻力后可明显加大动力源"罗叶泵"每搏的应力刺激;培养结果显示改进组新生组织中VSMC及胶原纤维密布于管壁全层,细胞分布及密度、胶原纤维含量及排列、α-SMA表达均显着优于对照组及静态组。结论改进的系统应力刺激作用明显得到增强并可进一步促进VSMC分泌功能。(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张海峰,韩冬[4](2014)在《体内生物反应器在骨组织工程血管化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体内生物反应器在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方面的应用以及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近年有关体内生物反应器在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方面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体内生物反应器可由骨膜、肌肉、肌层膜、筋膜瓣及生物材料构建,它能有效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尤其对于较大骨缺损的修复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相关研究以动物实验为主,临床试验有待进一步开展。结论随着骨组织工程相关技术的发展,体内生物反应器有望解决组织工程骨血管化这一问题,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4年09期)
王栋[5](2014)在《生物反应器内应用富血小板血浆构建血管化复合体修复骨坏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由于各种病因破坏了股骨头的血液供应,造成的以股骨头内骨小梁和骨髓坏死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病,治疗不及时可导致终生残疾,是骨科医生面临的一大难题。骨坏死区的根本问题是成骨祖细胞和血管缺乏,坏死区域骨血管的形成是骨组织修复的前提,各国学者将研究点集中于如何促进骨坏死区骨小梁再生、新生血管形成。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是新鲜全血经离心后获取的自体血小板的浓缩体,含有多种高浓度的生长因子,包括: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转移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factor,IGF)、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等。本项目拟将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与p-磷酸叁钙(p-TCP)在灌注式生物反应器(bioreatctor, BO)内复合叁维培养,利用PRP的促血管生成、成骨作用,构建高质量的血管化复合体,在MRI实时导引下利用氩氦冷冻消融建立兔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同时在MRI导引下通过氩氦刀探针钉道将构建的血管化复合体精确置入到股骨头骨坏死区,通过大体观察、X线检测、组织学评价观察其促进骨坏死修复的作用,期望为临床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新的治疗方法。1MRI实时导引下氩氦冷冻消融建立新西兰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MRI实时导引下氩氦冷冻消融建立新西兰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的可行性和技术方法方法取2-3月龄的健康的新西兰大白兔48只,静脉麻醉成功后置于开放式0.23TMRI系统中,MRI导引下在大转子下方1cm向股骨头负重区打入2mm导引针,位置满意后置入氩氦刀探针,左侧实验组股骨头氩氦冷冻消融2个循环20分钟,右侧股骨头对照组氩氦冷冻消融1个循环10分钟。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叁个时间点行X线检查、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评估股骨头组织的坏死和修复情况。结果术后4、8、12周股骨头组织学评估,实验组1组股骨头陷窝细胞分别是49.75士3.17,62.06±4.12,48.25±2.76,高于对照组2组39.13±4.48,50.69±3.84,37.50±3.86。术后8周实验组陷窝细胞率为62.06%。术后12周实验组股骨头塌陷率43.7%,对照组股骨头塌陷率12.5%。结论MRI实时导引下利用氩氦冷冻消融成功的建立了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术后4周、8周、12周实验组陷窝细胞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灌注式生物反应器应用富血小板血浆构建细胞-支架复合体体内血管化评估目的灌注式生物反应器内应用富血小板血浆构建BMSCs-β-TCP复合体并评估其体内血管化情况。方法从兔耳缘静脉抽取新鲜血液,采用二次离心法制备富血小板血浆,与低糖DMEM培养液制备全培养基。体外将兔骨髓间充质细胞与β-磷酸叁钙陶瓷复合培养后植入到灌注式生物反应器内,定期更换全培养基,3周后取出复合体,进行扫描电镜检测。将各组不同方式培养的复合体植入到兔皮下组织内,术后12周,取出复合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标志物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luster of Diffrentiation31,CD31).第Ⅷ因子关连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的表达.结果实验组电镜扫描显示β—磷酸三钙(p-TCP)上可见有细胞粘附,细胞伸出伪足和p一磷酸叁钙(β-TCP)相连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在β-TCP多孔陶瓷支架上的黏附、伸展和增殖良好。实验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血管标志物CD31.第Ⅷ因子关连抗原(VWF)呈强阳性表现,其他组CD31.vWF的表达较少。结论富血小板血浆富含多种细胞因子,灌注式生物反应器内应用富血小板血浆构建细胞-支架复合体可以明显促进复合体血管化。3灌注式生物反应器内构建血管化BMSCs-β-TCP复合体修复骨坏死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灌注式生物反应内构建血管化BMSCs-β-TCP复合体促进骨坏死修复的作用。方法分别用实验1、2描述的方法建立新西兰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和构建血管化复合体。30只兔随机分为六组,A组钉道中不植人任何材料,B组植入β-TCP支架,C组MSCs-β-TCP, D组MSCs-β-TCP+bioreatctor, E组MSCs-β-TCP+PRP,F组MSCs-β-TCP+bioreactor+PRP。将不同方式构建的BMSCs-β-TCP复合体沿股骨头建模制作的钉道植入到股骨头坏死区,术后12周利用大体观察、X线检查和组织学观察评估其促进骨坏死修复的作用。结果术后12周,各组X线检查示:A组、B组均有部分股骨头骨皮质不完整,局部骨密度高;C、D、E组未见有股骨头明显塌陷;F组未见有股骨头塌陷,坏死区骨密度与宿主区骨密度相近。组织学结果显示:A组、B组见较多纤维组织,骨形成少;C、D、E组少量骨形成,骨小梁排列不整齐;F组骨形成量较多,骨小梁排列良好,与正常骨小梁结构相近。结论生物反应器内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可以有效修复骨坏死,从而为临床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了可行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4-05-13)
郑坚奕[6](2014)在《罗叶泵为驱动装置的血管生物反应器应用及其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组织工程血管的发展有望成为解决临床上移植血管不足的难题,目前在国外的研究中应用生物反应器构建组织工程血管部分产品已进入临床研究。在国内的组织工程血管的相关研究中,由于起步相对比较晚,目前尚无较大的突破。本研究以左心辅助系统罗叶泵为驱动装置,完善罗叶泵泵体内的压力分布数据,测定不同频率以及压力大小的情况下出血及入血口的压力跨瓣压差的变化。采用压力导丝技术,定点监测细胞培养部分中硅胶不同位点的压力情况,计算出系统的压力衰减情况。最后以脐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为种子细胞,聚羟基乙酸为支架材料在以罗叶泵为驱动装置的血管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初步的实验,观察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为下一步的工作构建一定的基础。方法:一、血管生物反应器的构建:查阅相关文献,将血管生物反应器系统设计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细胞培养部分及外循环控制部分,并对系统的各部分相配配件进行设计及制作。二、罗叶泵内的相关力学测试:罗叶泵跨瓣压差的测定:将罗叶泵与玻璃容器相连,开动左心辅助循环气体驱动装置,观察各接头间有无漏液。如无漏液,则进一步排除管道内残存的气体。应用穿刺针在罗叶泵上穿刺,沿着穿刺针送入压力导丝,并将压力导丝依次送至流入道及流出道的位置,另选一根穿刺针在流入道入血口及流出道出血口的硅胶管上穿刺送入压力导丝。调节不同的压力参数及频率,并根据压力导丝测得的数据,记录罗叶泵内流入道、流出道压力以及流入道外、流出道外的压力大小,根据上述测得的压力计算出流入道及流出道的跨瓣压差的大小。流入道跨瓣压差=罗叶泵内流入道的压力-流入道外压力,流出道跨瓣压差=流出道内压力-流出道外压力,以流入道跨瓣压差及流出道跨瓣压差为因变量,压力及预设频率为自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生物反应器系统的压力衰减率测试:将罗叶泵和蠕动泵依次与生物反应器的细胞培养部分相连,穿刺针在内硅胶管入水端穿刺后送入压力导丝,依次测定,内硅胶管入口端、内硅胶管近端1/4、内硅胶管中点、内硅胶管远端1/4、内硅胶管出口5点的最大压力值。调节不同的模式:依次测定罗叶泵100/-10mmHg60/分、100/-10mmHg70/分、100/-10mmHg80/分、110/-10mmHg60/分、110/-10mmHg70/分、110/-10mmHg80/分、120/-10mmHg60/分、120/-10mmHg70/分、120/-10mmHg80/分及转子泵100转/分、200转/分、300转/分,记录各测压点的最大压力值。绘制不同模式下生物反应器系统的压力衰减曲线。叁、罗叶泵为驱动装置的生物反应器的初步应用:1.应用组织贴块法原代培养脐带血管平滑肌细胞,对获得的细胞株进行传代扩增,应用α-actin免疫组化的方法鉴定原代培养获得的细胞是否为血管平滑肌细胞。2.以聚羟基乙酸无纺布为支架材料,将经过免疫组化鉴定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种植在上面,将细胞与支架复合物在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与支架结合的情况。3.生物反应器中血管平滑肌细胞接种与加压培养:取生长良好的脐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消化后离心,加入新鲜培养基配成5×106/ml浓度的细胞悬液,均匀的种植在PGA支架上,盖上装备有无菌过滤器的通气小孔的硅胶盖,使生物反应器成为相对密闭的无菌培养环境。用硅胶管连接左心辅助泵及贮液瓶,开动左心辅助泵,设定参数为(100mmHg,60bpm),其中一条血管为动态培养,另一条血管为对照组无加压培养,连续培养4周。培养4周后取材,观察其大体形态,中性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形态并拍照。结果:一、血管生物反应器的构建:细胞培养部分构造为玻璃生物生物反应器、硅胶盖、硅胶管及相应的变径接头构成,其中将聚羟基乙酸无纺布缝合于内硅胶管上,经消毒后再在支架上种植种子细胞,形成支架-种子细胞复合物,外循环系统提供的压力可通过内硅胶管作用于支架-细胞复合物,从而模拟细胞在体内所受到的张力环境。外循环控制部分主要由气体驱动装置,罗叶泵(L-Y泵),储液瓶及硅胶管以及变径接头构成。其中储液瓶内装的为含有左氧氟沙星的双蒸水,由于罗叶泵独特的设计可以模拟人体心脏射血,驱动管道系统内的液体流动产生对内硅胶管的脉动式张力。二、罗叶泵内的相关力学测试。罗叶泵跨瓣压差的测定:频率固定时,随着罗叶泵输出的压力增大,流入道及流出道的跨瓣压力均呈增大的趋势,且流入道的跨瓣压差要明显大于流出道的跨瓣压差。当罗叶泵的输出压力固定时,随着输出频率的增加,流入道跨瓣压差呈增大的趋势,而流出道的跨瓣压差则出现略微下降的情况。实验证明,罗叶泵的流入道以及流出道的跨瓣压差与罗叶泵的频率及输出压力密切相关,且频率及压力对流入道的跨瓣压差的影响要大于对流出道跨瓣压差的影响。以流入道跨瓣压差及流出道跨瓣压差为因变量,预设压力及频率为自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流入道跨瓣压差与预设压力(r=0.650,P<0.001)及频率(r=0.427,P<0.05)均呈正相关,流出道跨瓣压差与频率呈负相关(r=-0.253,P<0.05),与预设压力呈正相关(r=0.707,P<0.001)。生物反应器系统的压力衰减率测试:系统的压力入口端与出口段不相等,提供的压力有一定的衰减,压力衰减的比例波动于0.6-0.73之间。系统由转子泵及罗氏泵提供的压力于硅胶管发生形变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罗叶泵做为驱动装置,系统提供的压力相对稳定,压力衰减率波动于0.66-0.73之间。频率升高,压力变化不明显。系统由转子泵提供的压力与转速明显相关,随着转速升高,压力升高,衰减率降低。叁、罗叶泵为驱动装置的生物反应器的初步应用1.脐动脉组织原代培养第6-7天,可见少量长梭形细胞从组织块周围爬出,细胞数量逐渐增多,彼此融合,并密集分布,培养20天可见细胞长满培养瓶,细胞分布呈典型的“峰一谷”样特征。α肌动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可见细胞胞浆内可见沿长轴分布的棕红色肌丝,肌丝所在的胞浆及细胞核不着色,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2.细胞与支架复合物的观察:进过氢氧化钠预处理PGA支架后,在PGA支架上种植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24小时,电镜扫描。电镜下可见细胞与支架结合较紧密,细胞伸出伪足在支架上吸附,倒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在PGA支架上生长,细胞形态与二维平面培养不同,在支架上呈球形。3.生物反应器中血管平滑肌细胞接种与加压培养:系统运行4周,无发生污染。无压力培养获得的平滑肌细胞组织与加压培养的组织相比,可见局部出现PGA的脱落,血管管壁不完整,HE染色镜下见加压培养血管外层胶原致密,结构层次感好。无加压培养获得的血管,细胞外基质胶原紊乱,缺乏层次感。结论:1.本研究成功构建出以罗叶泵为驱动装置的血管生物反应器系统。2.在罗叶泵的泵体中由于瓣膜结构的存在以及管腔直径的改变,对流过的液体会存在一定的阻滞作用而产生跨瓣压差。跨瓣压差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流入道的跨版压差总体上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而流出道的跨瓣压差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在相同频率的条件下,随着压力的升高,流入道及流出道的跨瓣压差均呈上升的趋势。3.罗叶泵作为驱动装置提供压力,提供的压力在生物反应器中有一定的衰减,与转子泵相比罗氏泵提供的压力较为稳定,频率升高,压力变化不明显。且系统提供压力的衰减率相对稳定,转子泵提供的压力,转速升高,压力升高,衰减率降低。4.以罗叶泵为驱动装置构建的血管生物反应器初步试验,运行4周,系统运行稳定,无发生污染,动态加压与静态培养相比,所形成的血管平滑肌组织,细胞外所产生的胶原纤维更多,血管管壁更厚,组织血管切片见细胞外胶原排列更有序,提示一定方向的应力可以引起血管平滑细胞发生重分布,且对细胞外基质的分泌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4-03-29)
周嘉辉,吴岳恒,李东风,郑坚奕,林展翼[7](2013)在《新型生物反应器用于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的初步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计一种实用的生物反应器,并探讨把它应用于组织工程血管(TEBV)培养的可行性。方法根据国外文献所报道的基本原理,设计一种实用的生物反应器,把人脐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接种到管状聚乙醇酸(PGA)无纺布培养支架上,放入生物反应器内进行叁维压力培养,2周后收获培养新生物,肉眼观察大体外观并拍照记录,扫描电镜检测表面形貌。结果 VSMCs在生物反应器内经2周连续培养初步形成一条血管样组织。新生组织外观光滑平整,色泽鲜亮,具有一定厚度和弹性,能自我维持管腔形态。扫描电镜显示组织含有丰富的细胞外基质(ECM),PGA无纺布已被ECM完全包裹,管壁有未降解的PGA碎片。结论设计的生物反应器符合组织工程培养的要求,未来可以用其进行构建TEBV的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3年13期)
李会波[8](2013)在《生物反应器内应用富血小板血浆构建组织工程骨体内血管化的评估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常见疾患,股骨头坏死是由于股骨头内压力增高,股骨头骨组织不能得到营养血管的正常供血,使股骨头组织中的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其他细胞发生坏死。治疗股骨头坏死是当今世界的一大难题,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股骨头的血运被破坏,从而引起了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及随后的修复,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本实验主要是应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来评估体内血管化的过程,进而为重建股骨头的血运提供一种可行性方案。本实验取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富血小板血浆(PRP)进行体外培养,然后与生物相容性好的支架材料β-TCP结合进行培养,由于β-TCP叁维空间具有更多的延伸方向,有助于控制干细胞生长行为,提高单位扩增速率,适于在微重力体系中模拟体内组织细胞的生长微环境,适应剪切力,促进骨分化。另一方面,β-TCP本身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存贮和控释给药系统,在培养过程中逐步释放骨诱导生长因子。最后将复合体放入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叁维培养,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将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植入动物体内,3月后处死动物,取材,标本观察,PCR及ELISA等实验技术来观察血管特异性标志物,从而用来评价该种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对于血管化的影响,从而为重建股骨头血运提供一种可行性方案。材料和方法1取2-3月龄的健康的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好后放于实验台,备皮,固定,消毒,铺无菌巾,在无菌条件下用穿刺针抽取双侧胫骨平台内下侧骨髓5ml,梯度密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提取BMSCs,进行原代、传代细胞培养。流式细胞仪鉴定。2经兔耳缘静脉抽取新鲜血液约10ml,在无菌条件下,迅速加入到盛有1ml5%枸橼酸钠的15ml离心管中,轻轻摇晃,防止凝固。3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将上述离心管中的血液放入离心机中,采用二次离心法制备富血小板血浆,第一次离心3300转/分,第二次离心3000转/分,然后得到无色透明的胶冻状物质即是富血小板血浆。4将制备的富血小板血浆加入到培养基中,3天换液一次,培养BMSCs.5将用富血小板血浆培养的BMSCs制成约1ml的细胞悬液,滴加到β—磷酸三钙(β-TCP)上,构建细胞支架复合体,然后放入生物反应器中用含有富血小板血浆的培养基培养3周。6将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的复合体取出,植入到新西兰大白兔的皮下,缝合,叁个月以后,取出复合体材料,然后免疫组化检测血管标志物CD31,.第Ⅷ因子关连抗原(VWF)的表达。结果1.对于细胞形态学上的变化,可以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来观察,1-3日后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有少量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形状呈不规则的短梭形。数日之后培养瓶中出现细胞集落群,7-8天后,这种细胞集落群广泛出现。两周以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基本铺满瓶底。铺满瓶底后,进行细胞传代,贴壁较原代细胞快,细胞核较大,胞浆内颗粒较原代细胞多。加入富血小板血浆(PRP)后,细胞的生长速度较以前明显加快,细胞排列规整,呈明显的漩涡状生长。2.β—磷酸三钙(β-TCP)上电镜扫描可见有细胞粘附,细胞伸出伪足和p—磷酸叁钙(β-TCP)相连接,细胞在β-TCP多孔陶瓷支架上的黏附、伸展和增殖良好。3.实验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血管标志物CD31,第Ⅷ因子关连抗原(VWF)呈强阳性表现。4.富血小板血浆富含多种细胞因子,可以诱导成骨或软骨,可以促进血管化的过程。结论1.原代细胞培养一天后,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有细胞贴壁,呈小圆形。第二天可见有不规则性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贴壁,叁日后,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呈不规则的短梭状(图3)。一周后,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培养瓶中出现细胞集落群,数日后,这种细胞集落群广泛出现。两周以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基本铺满瓶底,呈螺旋簇状生长(图4),细胞可基本长满瓶底,生长均匀,细胞伸展充分,形态均一,并开始向多角型细胞转化,呈明显的旋涡状生长。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组织工程中较理想的种子细胞。因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比较丰富,取材也方便,同时分离方法也较简单,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可以分离大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稳定的体外培养性能,并且易于传代。3.富血小板血浆富含多种细胞因子,可以诱导成骨或软骨,可以促进血管化的过程。4.β—磷酸三钙(β-TCP)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选择方面具有较多的优势,由于其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和叁维立体结构,所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适合于在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材料上黏附和增殖。5.灌注型生物反应器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产生力学刺激,可以使细胞在叁维支架材料上更好的黏附和增殖。(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3-05-09)
刘艳秋,黄楠,邹远文,黄学进,李晋川[9](2012)在《一种血管生物反应器相关参数的量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模拟血管的在体环境,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四川大学联合为西南交通大学研制了血管生物反应器,采用流体力学理论与正交实验极差分析的方法对生物反应器的剪切力、层流状态及脉压差调节等性能指标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该套系统针对不同半径的血管,可提供的最小剪切力为0.08 Pa,最大剪切力为70.51 Pa;为保证灌流液为层流状态,在灌流液粘度系数、流体密度确定的前提下,培养腔入口端输入管长度为18 cm时,装置提供的5种管径的最大流量均不可超过4.36 cm3/s;脉动发生器的行程对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压差影响最大,对流量和频率的影响次之,对压力的影响最小.(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朱肃敬,郑庭辉,邹远文,李晋川,黄学进[10](2010)在《血管生物反应器流场的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一种新型小口径血管生物反应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流场分布。方法采用数值方法模拟反应器外筒单独旋转、内筒单独旋转和内外筒同向等速旋转情况下其内部的流场分布,对流速和切应力等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管生物反应器工作时,培养液随内外筒的旋转而旋转流动,速度分布均匀;可为培养液内的细胞提供非破坏性的低切应力环境;并且反应器内部的切应力大小与转速呈二次函数关系。结论该反应器能为血管培养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本研究可为其实验研究提供指导意见和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0年05期)
血管生物反应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可降解镁基金属材料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被誉为最有潜力的可降解血管支架替代材料。在镁基支架的设计与研发过程中发展了许多体外评价镁基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其降解行为的方法。但是这些评价方法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目前的方法无法全面地揭示细胞对材料降解的影响以及细胞自身对材料降解的响应;此外材料本身降解行为在体内外存在很大差异,体外评价结果不能很好地为支架在体内甚至临床实验提供参考或者指导。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成功构建了具有从结构和功能上高度模拟血管微环境的血管生物反应器,对植入镁基支架的人脐带动脉和兔颈动脉血管在动态的生物反应器中和静态条件下进行培养,结果表明:动态的流体环境比传统静态条件更适于维持血管组织在体外的活性,并且支架降解产物可得到冲刷,降解引起的pH变化也可以得到实时缓冲。此外,通过设计兔颈动脉血管支架植入实验与基于血管生物反应器的支架-血管实验作对比,以评估该血管生物反应器的实际效用。结果表明:支架引起的细胞组织应答在体内和体外生物反应器中依然存在差异,在动物体内新生内膜容易覆盖支架筋周围,而在体外血管生物反应器中却难以实现这一点。因此生物反应器的培养条件还需进一步改进,使其能更好地维持组织在体外的活性,为研究镁基支架的降解及支架-细胞-培养基的相互作用提供更加真实有效地评价方法,有助于镁合金支架的研发和设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管生物反应器论文参考文献
[1].李祯,张磊,孙伟.组织工程血管脉动生物反应器的研制[J].新技术新工艺.2019
[2].李萍.血管生物反应器的搭建及可降解镁基支架细胞应答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3].廖文君,陈婉雯,文章,吴岳恒,李东风.组织工程血管培养生物反应器出口端加载阻力的应力刺激形成系统的设计与验证[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6
[4].张海峰,韩冬.体内生物反应器在骨组织工程血管化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4
[5].王栋.生物反应器内应用富血小板血浆构建血管化复合体修复骨坏死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4
[6].郑坚奕.罗叶泵为驱动装置的血管生物反应器应用及其力学特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
[7].周嘉辉,吴岳恒,李东风,郑坚奕,林展翼.新型生物反应器用于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的初步探索[J].广东医学.2013
[8].李会波.生物反应器内应用富血小板血浆构建组织工程骨体内血管化的评估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3
[9].刘艳秋,黄楠,邹远文,黄学进,李晋川.一种血管生物反应器相关参数的量化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
[10].朱肃敬,郑庭辉,邹远文,李晋川,黄学进.血管生物反应器流场的数值分析[J].医用生物力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