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丽梅:孔子美学观点的通俗概括论文

韩丽梅:孔子美学观点的通俗概括论文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是统治思想,所以孔子的美学思想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关键词:孔子 美学观点 内在美外在美 抽象美 形象美 心灵美 自然美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不少人士把孔子的美学理论说成“纯粹的赞美‘仁’的唯心主义思想”,并且认为“在孔子所有的论美言论中,接近给美这个概念下定义,算作美学命题的只有‘先王之道斯为美’和‘里仁为美’”,并说这是“孔子美学思想最基本的命题”,“概括了他的美学观”(杨思寰,1981年《社会科学辑刊》)。

二千多年前,让孔子为“美”“下定义”,本来就是十分荒诞的事。虽然孔子的美学观点至今尚无定论,研究孔子思想的唯一可靠的材料也只有一部《论语》,且孔子很少有专门论述“美”的直接内容,但他的美学观点都分散蕴含在他的“诗论”“乐论”和“文质论”中。通过对《论语》的研究、分析、归纳、梳理,我们可以略窥其美学观点的大概内容。可以肯定地说,孔子的美学思想是其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科研团队是综合性的复杂系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学生科研团队中导师处于主体地位,承担核心工作,学生处于次要位置,工作量少且水平较低,不能从整体层次把握科研的脉络[4]。学生与科研活动从理论上的交互转变为实际上的辅助者角色。同时,由于身份的关系,学生不自觉由科研的参与者变为科研的旁观者,难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多年以来,关于孔子美学观点的论著不少,但其分析阐述都过于专业化、理论化。以下是我对孔子美学观点的一些通俗概括。

一、孔子美学观点中的内在美(内容)与外在美(形式)

与孔子的诗论一样,他的美学观点充满了强烈的功利思想,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但他没有把“美”与“善”完全混为一谈,已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审美价值(外在美)和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美)之间的关系,即注意到了形式与内容的辨证关系。

《论语》中的“美”往往指具有可观的事物。比如“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罕·十三》)。《论语》中的“善”常常属于道德思想范畴,与“美”同义,如“君子成人之美”“里仁为美”,这里的“美”都是“美好”的意思。《为政·二十》中有“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意思是说“你任用品德高尚的人,教育(那些)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勤勉了”,这里的“善”即“品德高尚的人”。也就是说,以上例子中的“美”与“善”基本同义。

但在《论语》中,也有不少“美”与“善”有着明显的差别,说明孔子已经注意到它们的不同,故在评论古代舞乐《韶》《武》时说:“《韶》尽美矣,又尽善矣;《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为什么说《韶》《武》“尽美”,而《韶》“尽善”,《武》却“未尽善”呢?

《孔子大辞典》“韶舞”条目这样说:“‘韶舞’即‘韶武’,《韶》相传为虞舜乐曲名,歌颂虞舜能继承尧的盛德,而致太平;《武》相传为周武王乐曲名,歌颂武王能(以武力)伐讨而未致太平。”可见孔子认为《武》不及《韶》是由于《韶》为“德之至矣”,而《武》则因“以武伐之”而略显不足,这里的“美”是指“乐”的外在形式——音乐的优美;“善”是指音乐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之美,所以孔子说“《韶》尽美,又尽善矣”。

今年是化肥销售市场最困难的一年,化肥销量首次下降,化肥销售没有旺季,生意很不好做。由于化肥价格波动较大、需求量减少,农资企业今年的化肥销售量普遍下降。预计接下来的化肥市场依然以稳为主,化肥企业应把握市场行情、加快转型升级,不断适应农资和农业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新形势。

孔子看到了事物的内容与形式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故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之说,主张“文质兼备”,艺术的形式与内容达到和谐的统一,才是至上。但孔子在进行具体的美学评价时,所持的原则方法,则是先“质”而后“文”的,正如上例说的,先“善”而后“美”,只有“善”才是真正的“美”。这也正好回答了孔子会为《韶》而“三月不知肉味”的原因了。因为《韶》首先具有的“善”,而又具有了“美”,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和谐体,是一种至上的境界。

特别提示,为了完成毕业论文目录的生成,我们在新建一二三级标题样式时,必须指明它们的大纲级别,这是目录能正确生成的关键。在“一级标题”时单击“格式”按钮并选择“段落”,在打开的“段落”对话框中设置“大纲级别”为“一级”;“二级标题”设置“大纲级别”为“二级”;“三级标题”设置“大纲级别”为“三级”;“论文正文”的“大纲级别”设置为“正文”。

对事物的认识是这样,对一个人来说,该如何呢?孔子认为,对人来说,只有具有合乎“礼”之“善”的品质,“才使‘人之美’成其为‘美之人’”。《论语·八佾·八》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郑玄注云“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意思是说:光有美丽的外表是不够的,还应具有合乎于“礼”的“善”的内在好品质,才算真正的美。证明了孔子的美学观点:一切事物都具有“内在美”与“外在美”,且“内在美”决定“外在美”。

二、孔子美学观点中的“抽象美”与“形象美”

孔子美学观点中的基本命题是“仁为美”,其中的“仁”是孔子心目中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其政治理想,儒家视“仁”为本。《论语》中关于“君子”“义”“德”等方面的论述,都具有一种抽象的、内在的思想性,我们不妨称之为“抽象美”,这在《论语》中比比皆是。除上述“抽象美”之外,孔子还强调了美的形象可感性,即“形象美”,虽然相关的论述不多,但仍体现了他的美学价值,成为孔子美学观中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它标志着古人在美的探索中迈出了可贵的一步。比如《论语·泰伯·二十一》中有“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其中的“美乎黻冕”意思是“祭服很华美”;《论语·雍也·十六》有“子曰:不有祝跎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其中的“宋朝之美”即“宋朝(人名)的美貌”。以上的“美”与“仁为美”的“美”有明显的区别:“仁为美”的“美”是道德层面的“抽象美”;此处的“美”侧重指具体的、可观的、形式的美,或曰“形象美”。《论语·乡党·二十四》中有“寝不尸,居不容”,意思是说:“睡觉时,不要直挺着像死人似的。家居时,也不必像参加祭祀、接见宾客时那样过份讲究容貌仪态。”这都是与“抽象美”相对的一种具有可观性形式特征的人和物。

三、孔子美学观点的“心灵美”与“自然美”

《论语》中有大量的关于“修养”“道德”“君子”等方面的论述,均属上文概括的“抽象美”范畴。如果从内容看,都是从道德品质出发进行论述的,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心灵美”概括之。除了“心灵美”之外,很多人没有发现,甚至否定孔子的美学观点中还包含“自然美”的成分。《论语·雍也·二十三》中有:“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其中的“乐”可以理解为“知、仁”者,对“山、水”的喜爱之情,进一步讲就是一种美感形式。他还有赞美松柏的句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见《子罕·二十八》)借松柏的傲雪风姿以赞美人的坚强不屈。当然,孔子把自然现象的美感,归之于审美主体的“知”“仁”这样的内在品质。但不能否认,自然的“山水”之美,是产生“乐”的美感的先决条件,美感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对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这个客观存在的“美”即“自然美”是主要的,在这里,人的内心世界的美与自然界的山水之美已融为一体。

标签:;  ;  ;  ;  ;  ;  ;  ;  ;  ;  ;  ;  

韩丽梅:孔子美学观点的通俗概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